窜竄 | cuàn | ①乱跑,逃走(用于敌军、匪徒、野兽等):窜犯。窜扰。窜逃。窜踞。流窜。抱头鼠窜。《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四》知陈州范纯仁,闻吕大防窜居远州,终身勿徙,欲斋戒上疏申理之,所亲劝其勿为触怒,万一远斥,非高年所宜。②放逐:窜逐。驱逐;贬官。《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史才)密通(李)光书于万里之外,盖欲阴连死党以摇国是,请亟行窜除。《滕王阁序》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③修改文字:窜改。窜定(删补改定)。点窜(删减涂改)。 |
窜斥 | cuànchì | 贬逐。《新唐书·柳宗元传》:"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二》中书舍人王祐等奏(胡)旦宜窜斥,丁未,责旦为殿中丞、商州团练副使。宋 欧阳修《仁宗御飞白记》:"少不悦於时人,流离窜斥,十有馀年。"宋 韩淲《涧泉日记》卷上:"时相大怒,劾庭硕奉使无状,请窜斥。" |
窜定 | cuàndìng | 删改订正。《新唐书·杨师道传》师道再拜,少选辄成,无所窜定,一坐嗟伏。《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六》有露才自是者,每立言未当,(张)起岩据理窜定,深厚醇雅,理致自足。 |
窜端匿迹 | cuànduānnìjì | 比喻掩盖事情的真相。战国楚 屈原《楚辞 严忌》:“聊窜端而匿迹兮,嗼寂默而无声。”西汉·刘安《淮南子·人家训》:“夫事之所以难知者,以其窜端匿迹。” |
窜伏 | cuànfú | 逃匿;隐藏。《国语·晋语二》:“杜原款将死,使小臣圉告於申生,曰:‘款也不才,寡智不敏,不能教导,以至於死,不能深知君之心度。弃宠求广土而窜伏焉。’”王逸《九思·逢尤》:“走鬯罔兮乍东西,欲窜伏兮其焉如。”三国魏 曹植《白鹤赋》:“伤本规之违忤,悵离羣而独处。恒窜伏以穷栖,独哀鸣而戢羽。”宋 苏轼《凌虚台记》:“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huǐ毒蛇)之所窜伏。”宋 陆游《与尉论捕盗书》:“此十许人,皆负重辟,相与窜伏山林中,昏夜伺便小刼。”明·刘基《苦斋记》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清 邓显鹤《船山遗书 目录序》:“既知事之不可为,乃退以著书。窜伏郴、永、涟、邵山中,流离困苦,一岁数徙其处。” |
窜殛 | cuànjí | 流放和杀戮。晋 葛洪《抱朴子·用刑》:"唐虞之盛,象天用刑,窜殛放流,天下乃服。"《旧唐书·酷吏传下·罗希奭》:"地列要荒,人多窜殛,尤加委任,冀绝奸讹。"《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六》至是左正言宋沆等五人伏閤上疏,请立许王元僖为太子,词意狂率,帝(赵光义)怒甚,将加窜殛,而沆又宰相吕蒙正妻族,蒙正所擢用,己亥,制词并责蒙正,罢为吏部尚书。《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一》(周)穜以疏远微贱之臣,怀奸邪观望之志,陵蔑公议,妄论典礼,伏望重行窜殛,以明好恶。 |
窜迹 | cuànjì | 遁迹;隐迹。《《后汉书·方术传上·段翳》:“翳遂隐居窜跡,终于家。”《晋书 文帝纪》孙峻猾夏,致寇徐方,戎车首路,威灵先迈,黄钺未启,鲸鲵窜迹。唐 黄滔《省试一一吹竽诗》:“次第教单进,宫商乃异宜。凡音皆窜跡,至艺始呈奇。”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柴归县,不喜执役。遂窜跡西蜀,游荆渚。” |
窜句 | cuànjù | ①改易文句。《庄子·骈拇》:“纍瓦结绳窜句,游心於坚白同异之间。”王先谦集解:“窜易文句,游荡心思於坚白同异之间也。”②铺张词句;组织文辞。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鎔裁》:“精论要语,极略之体;游心窜句,极繁之体,谓繁与略,随分所好。” 章炳麟《与人论文书》:“北方流势,本臃肿也,削而讋之,大分不出后,碑誄尤近,造辞窜句,犹兼晋宋 。” |
窜名 | cuànmíng | 谓以不正当手段列名其中。《新唐书·段秀实传》:"邠人之嗜恶者,纳贿窜名伍中,因肆志,吏不得问。"《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神策军士皆长安富家子,赂宦官窜名军籍,厚得禀赐,但华衣怒马,凭势使气,未尝更战陈。《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小珰梁师成,亦窜名进士籍中。《明史·程启充传》:"贿求掾吏,洗补文册,是谓窜名。" |
窜匿 | cuànnì | 逃窜隐藏。《鬼谷子·抵巇》:"圣人窜匿。"《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百官退朝,闻乱兵入城,布路窜匿。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莲花公主》:"生怆恻欲绝,乃捉腕思曰:'小生贫贱,惭无金屋。有茅庐三数间,姑同窜匿可乎?'"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黄花冈之役》:"目下馀匪四处窜匿,已闭城严搜。" |
窜削 | cuànxuē | ①犹删改。唐 张鷟《朝野佥载 卷六》司刑司直陈希闵 ……又号按孔子言窜削至多,纸面穿穴,故名按孔子。②罢官外放。《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三》梁成大言:(魏)了翁已从窜削,(真)德秀仅褫职罢祠,宜一等施行。 |
窜易 | cuànyì | 改动。窜易与润色。明 沈德符《野获编·词曲·太和记》:“曾见杨亲笔改定祝枝山咏月玉盘金饼一套,窜易甚多。”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贾奉雉》:“回思诸作,茫不记忆,惟戏缀之文,历历在心。然把笔终以为羞;欲少窜易,而颠倒苦思,竟不能复更一字。” |
窜责 | cuànzé | 放逐处罚。宋 苏轼《杭州召还乞郡状》:"及窜责黄州,每有表疏,先帝复对左右称道,哀怜奖激,意欲复用,而左右固争,以为不可。"宋 周辉《清波杂志》卷七:"门人张耒时知颍州,闻坡(苏轼)卒,出己俸於荐福禅寺修供,以致师尊之哀,乃遭论列,责授房州别驾,黄州安置。虽名窜责,馨香多矣。"《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三》(宋高宗)诏:“彦质与〈王燮〉同心讨贼,如托故避事,致有疏虞,当议重行窜责。”《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八》至是(黄)浩又言其(陈源)罪状灼然,当赐窜责,故有是命。 |
窜谪 | cuànzhé | 贬官放逐。《旧唐书·文苑传中·宋之问》:"之问再被窜谪,经途江岭,所有篇咏,传布远近。"宋 苏舜钦《诣匦疏》:"又昨见范仲淹以刚直忤奸臣,果罹中伤,言不用而身窜谪,甚可悲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五》前古以来,惟有人主不能容受直言,或致窜谪臣下。明 归有光《与徐子言书》:"幸当世士大夫犹有怜之者,仅不窜谪。"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唐代的窜谪之地主要是岭南或者贵州、四川。" |
窜逐 | cuànzhú | 放逐;流放。《资治通鉴 唐纪十八》(武)后于是表言(武)敏之前后罪恶,请加窜逐。《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八》(卢)杞以私隙杀杨炎,挤颜真卿于死地,激李怀光使叛,赖陛下圣明窜逐之,人心顿喜,天亦悔祸。唐 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诗》:“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纔足甘长终。”宋 苏舜钦《维舟野步呈子履 诗》:“已忘窜逐伤,但喜怀抱空。”《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一》自乾兴贬丁谓以来,不窜逐大臣六十馀年,一旦行之,四方无不震耸。明 王守仁《瘗旅文》吾以窜逐而来此,宜也。尔亦何辜乎?郭沫若《沸羹集·如何研究诗歌与文艺》:“自己本国的言语必然是天天都在练习的,丢生的危险倒也比较少,除非久居国外或久被囚禁窜逐。” |
篡 | cuàn | ①封建时代特指臣子夺取君位:“故得肆其奸慝,以成篡盗之祸”。篡位。②泛指夺取,掠取:“大长公主执囚青,欲杀之,其友公孙敖与壮士往篡之”。篡夺。篡党。篡国。篡权。墨子《兼爱》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此则天下之害也。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③非法地夺取。《聊斋志异 武孝廉》至德州,暴病,唾血不起,长卧舟中。仆篡金亡去。④选取。《孙膑兵法·威王问》篡卒力士者,所以绝阵取将也。《孙膑兵法 篡卒》兵之胜在于篡卒,其勇在于制,其巧在于势,其利在于信,其德在于道,其富在于亟归。《孙膑兵法 行篡》权衡,所以篡贤取良也。 |
篡盗 | cuàndào | 篡权盗位。《汉书·王莽传赞》:“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又乘四父歷世之权,遭中微,国统三絶,而太后寿考为之宗主,故得肆其姦慝,以成篡盗之祸。”《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今操恶直丑正,寔繁有徒,包藏祸心,篡盗已显。”“曩者王莽篡盗,光武皇帝震怒致诛,社稷复存。”《三国志·吴志·甘宁传》:“今祚日微,曹操弥憍,终为篡盗。”晋 范宁《春秋穀梁传 序》:“弑逆篡盗者国有,淫纵破义者比肩。”《宋书 本纪武帝上》桓玄为楚王,将谋篡盗。 |
篡夫 | cuànfū | ①谓违时忤俗,逆乎民情之人。《庄子·秋水:“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②谓篡位窃国者。贾谊《新书·壹通》:“以藩国资强敌,以列侯饵篡夫。” |
篡乱 | cuànluàn | 谓篡权乱世。《《后汉书·张纯传》:“自昭帝封安世,至吉,传国八世,经歷篡乱,二百年间未尝谴黜,封者莫与为比。”《宋书 本纪武帝上》遂诬罔人神,肆其篡乱。唐 元稹《楚歌之一》:“干戈长浩浩,篡乱亦纷纷。” |
篡逆 | cuànnì | 篡夺叛逆。《《后汉书·鲍永传》:“永因数为諫陈兴復室,翦灭篡逆之策。”《后汉书·袁绍传》:“操以精兵七百,围守宫阙,外称陪卫,内以拘质,惧篡逆之祸,因斯而作。”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公问李弘度曰:‘卿家平阳何如乐令 ?’於是李潸然流涕曰:‘赵王篡逆,乐令亲授璽綬。亡伯雅正,耻处乱朝,遂至仰药,恐难以相比。’”《周书·李迁哲传》:“及侯景篡逆,诸王争帝,迁哲外御边寇,自守而已。” |
篡取 | cuànqǔ | 犹夺取。《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大长公主执囚青,欲杀之。其友骑郎 公孙敖与壮士往篡取之,以故得不死。《后汉书·窦宪传》虽俱骄纵,而 景为尤甚,奴客缇骑依倚形势,侵陵小人,强夺财货,篡取罪人,妻略妇女。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九山王》翁患马少,会都中解马赴江南,遣一旅要路篡取之。由是九山王之名大噪。《聊斋志异 崔猛》(李)申不能偿,强以多人篡取其妻。 |
篡弑 | cuànshì | 犹篡杀。谓弑君篡位。《史记·太史公自序》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汉 蔡琰《悲愤诗》:“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曹丕篡弑,湮灭汉室,窃据神器,劫迫忠良,酷烈无道。《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贤良方正昌平刘蕡“陛下(文宗李昂)将杜篡弑之渐,则居正位而近正人,远刀锯之贱,亲骨鲠之直,辅相得以专其任,庶职得以守其官,奈何以亵近五六人总天下大政!”宋苏轼《上皇帝书》:“齐至强也,周公知其后有篡弑之臣。”明 方孝孺《深虑论》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清昭梿《啸亭杂录·平西域》:“甲子岁,噶尔丹策零既没,不数年间篡弑相仍。” |
篡位夺权 | cuànwèiduóquán | 篡:夺取,特指臣子夺取君位。夺取君主的位置及其权柄。元·尚仲贤《三夺槊》第四折:“那凶玩很劣,奸滑侥幸,则待篡位夺权。” |
爨 | cuàn | ①烧火做饭:分居各爨。自爨汲。《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千里餽粮,士有飢色,樵苏后爨cuàn,师不宿饱。”《晋书 惠帝纪》(光熙元年)五月,枉矢西南流。范阳国地燃,可以爨。《唐 薛逢 邻相反行》男舂女爨二十载,堂上未为衰老人。《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八》辽东京被围既久,城中撤屋以爨。宋德富《高中三题》一日三餐要自爨,一周六天时担忧。②灶:“客传萧寒爨不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十》襄阳县民张巨源五世同居,内无异爨;戊子,诏旌表门闾。巨源尝习刑名书,特赐明法及第。参见“异爨”。③中国宋杂剧、金院本中某些简短表演的名称:《讲百花爨》。《文房四宝爨》。④演戏:“夫优伶爨演,实始有唐《目连救母》之起。”⑤姓。到公元六到七世纪(隋末唐初),爨氏已形成为两股强大的地方势力,称为“两爨蛮”,即“东爨”和“西爨”。《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九》马湖蛮者,西爨昆明之别种也,始欲寇中镇寨,寨有备,不可入,闻利店稍富实而寨丁少,乃攻利店。 |
爨鼎 | cuàndǐng | 犹沸鼎。《庄子·徐无鬼》我得夫子之道矣!吾能冬爨鼎而夏造冰矣!唐 司空图《后安南碑》:“遗孽偷魂,数将烬灭,鱼穷爨鼎,蚁惧搜穴。” |
爨桂炊玉 | cuànguìchuīyù | 爨:炊。柴禾难得如桂木,米价贵得如珠玉。形容物价昂贵,生活艰难。宋 司马光《答刘蒙书》:“月俸不及数万,爨桂炊玉,晦朔不相续。” |
爨火 | cuànhuǒ | 根据灶膛里的情况添加和减少柴火;一般指往灶膛里添加柴火,使火不熄灭。晋·葛洪《抱朴子·明本》:“豺狼众而走兽剧於林,爨火猛而小鲜糜於鼎也。”宋·梅尧臣《河阴中寨寒食》诗:“爨火明千灶,风旗展一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