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 | cì I. | ①杀。《说文》君杀大夫曰刺。刺,直伤也。②讽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③用尖锐的话指出别人的坏处:讽刺。讥刺。指责、揭发。《战国策·齐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七》监司、郡守,所属官或身有显过而政害于民者,即依公按刺。④探取;采取。刺取(采取,选用);刺问(探问);刺答(拜访答问)⑤刺探;侦探。刺事(打探事情);刺取(刺探);刺候(刺探,侦察)《晋书 宣帝纪》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⑥插入;钻进。如:刺天(冲入天空)⑦泛指尖利如针之物。如:刺竹(一种多刺的竹);刺儿(尖锐像针的东西);刺莓(有刺的野生莓子)⑧名帖;名片。宗臣《报刘一丈书》即门者持刺入,而主者又不即出见。《聊斋志异 雹神》怀中出天师刺,曰:“闻驺从将临,先遣负弩。”⑨字条。《聊斋志异 狂生》一日早衙,持刺登堂。刺史览之微笑。⑩作动词,任某州刺史。唐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11.刺举(检举;谓检举奸恶,举荐有功)《孟子·尽心下》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II. cī象声词:刺溜。刺的一声。导火线刺刺地冒火星。刺地滑了一跤。 |
刺谗 | cìchán | 讥刺谗人。明 茅坤《青霞先生文集序》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南北朝·阳固《刺谗诗》巧佞巧佞,谗言兴兮。营营习习,似青绳兮。以白为黑,在汝口兮。汝非蝮虿,毒何厚兮。巧佞巧佞,一何工矣。伺间伺忿,言必从矣。 |
刺船 | cìchuán | ①撑船。《庄子·渔父》:“乃刺船而去,延缘苇间。”《史记·陈丞相世家》:“平恐,乃解衣躶而佐刺船。”一本作“刺舩”。 唐 元结《贼退示官吏》:“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金 朱澜《宫澜诗》:“採莲宫女分花了,笑把兰篙学刺船。”②传说春秋时,成连教伯牙学琴三年,伯牙情志仍未能专一,于是用船把伯牙送到荒僻无人的岛上,让他从自然界的音响中悟得琴理。事见乐府古题要解。后因以“刺船”为使人移情之。《儒林外史 第二九回》:“小弟得会先生,也如成连先生刺船海上,令我移情。” |
刺刺 | cìcì | ①多言貌。形容说话连续不断。清 宣鼎《夜雨秋灯录·十丈莲》:“其族叔某时劝女再适,女大声屏逐之,不容其刺刺语。”《聊斋志异 跳神》妇刺刺琐絮,似歌,又似祝;字多寡参差,无律带腔。《聊斋志异 考弊司》已而请生少步,把臂长语,刺刺且行,数里外犹不言别。②象声词。宋 梅尧臣《送曹测崇班驻泊相州》诗:“寒风吹枯草,草短声刺刺。” ③连续相刺。《晋书·杨骏传》:“初,骏征高士孙登,遗以布被,登截被于门,大呼曰:‘斫斫刺刺。’旬日托疾诈死,及是,其言果验。” |
刺刺不休 | cìcìbùxiū | 刺刺:多话的样子。休:停止。形容说话唠唠叨叨,没完没了。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口技》:“三人絮语间杂,刺刺不休。” 清·袁枚《续子不语》:“呓语相寒温,或笑或泣,刺刺不休。” |
刺剟 | cìduō | 古代的一种酷刑,以铁器刺人身体。《史记·张耳陈馀列传》:“贯高至,对狱,曰:‘独吾属为之,王实不知。’吏治榜笞数千,刺剟,身无可击者,终不复言。” 司马贞索隐:“掇亦刺也。”按,《汉书》剟作“爇”。 颜师古注引 应劭曰:“以铁刺之,又烧灼之。” 《聊斋志异孙生》床头常设锥管之器以自卫。孙屡被刺剟,因就别榻眠。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崔猛》:“某怒,拉系树上,榜笞刺剟,逼立‘无悔状’。” |
刺骨 | cìgǔ | ①古代医疗方法之一。②深入骨髓。形容程度极深。形容极其惨毒。形容极工谋算。形容极冷。《花月痕第四五回》搏沙踪迹含沙射,销骨谗言刺骨悲。 |
刺股读书 | cìgǔdúshū | 比喻刻苦攻读。《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
刺股悬梁 | cìgǔxuánliáng | 刺股:用锥子扎大腿;悬梁:以绳系头;悬屋梁上。用锥子刺大腿;把头发拴在房梁上。古人尚能刺股悬梁,孜孜不倦地学习,难道我们就不能发奋读书吗?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第363卷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
刺候 | cìhòu | 刺探侦察。《汉书·陈咸传》:“时槐里令朱云残酷杀不辜,有司举奏,未下。咸素善云,云从刺候,教令上书自讼。” 颜师古 注引晋灼 曰:“云从咸刺探伺候事之轻重,咸因教令上书。”《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五年》:“馆伴者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纳北人以刺候疆事乎?’”《资治通鉴 汉纪十五》遣幸臣寿西长、孙纵之、王孺等之长安,以问礼仪为名,阴刺候朝廷事。 |
刺讥 | cìjī | 亦作“刺几”。犹言讥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不得意,乃著书,上採春秋,下观近世,曰节义、称号、揣摩、政谋,凡八篇。以刺讥国家得失,世传之曰虞氏春秋。”《淮南子·泰族训》:“刺几辩义者,春秋之靡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宋 苏轼《参寥子真赞》:“外尩柔而中健武,与人无竞,而好刺讥朋友之过。”《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二》刺讥不惮将相,诛恶不避豪。《资治通鉴 唐纪二》徐世尝因宴会刺讥其短;(李)密不怿,使世出镇黎阳,虽名委任,实亦疏之。朱自清《古诗十九首 释》:“他们的来往,无非是趋势利、逐酒食而已。这就带些刺讥了。” |
刺奸 | cìjiān | 督察奸吏。后为行使此种职责的官名。王莽始设,东、魏、晋因之。其权限有别。《汉书 王莽传下》置执法左右刺奸。 |
刺举 | cìjǔ | ①检举。《史记·田叔列传》:“天下郡太守多为姦利,三河尤基,臣请先刺举三河。”《汉书 王莽传下》二年正月,以州牧位三公,刺举怠解,更置牧监副。《资治通鉴·晋明帝太宁元年》:“氾公糟粕书生,刺举小才,不思国家大计。”胡三省注:“刺者,以直伤人;举者,招人之过。”严复原强:“祖宗之成宪俱在,吾寧率由之而加实力焉。于是而督责之令行,刺举之政兴。”周振甫注:“刺举,派人刺探阴私加以举发。”②谓检举奸恶,举荐有功。《魏书·术艺传·张渊》:“执法刺举於南端,五侯议疑於水衡。”注:“太微南门,谓之执法。刺举者,刺姦恶,举有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自今宜令监察御史分路刺举善恶以闻。 |
刺客 | cìkè | 进行暗杀的活动的人。明 方孝孺《豫让论》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 |
刺配 | cìpèi | 古代在犯人脸部刺字并发配边远地方。《水浒传第一回》把你都追了度牒,刺配远恶军州受苦。 |
刺取 | cìqǔ | ①刺探。《汉书·丙吉传》:“驭吏因随驿骑至公车刺取,知虏入云中、代郡,遽归府见吉白状。”颜师古注:“刺谓探之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八》(刘)沆性豪率,少仪矩;然任数,善刺取权近过失,阴持之,故虽以高科仕,其进用多由此。宋 苏舜钦《赠太子太保韩公行状》:“郡本多盗,公始至,诸邑日有剽劫,民情骚然。公为设策刺取,乃府大吏为之囊橐,以故益滋不败。”②犹掘取。③采取,选用。章炳麟《新方言·附岭外三州语》:“因刺取二家言,凡六十馀事,颇有发正,别为一篇。” |
刺史 | cìshǐ | 古代官名。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沿为地方官职名称。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部(州),部置刺史。成帝改称州牧,哀帝时复称刺史。魏晋于要州置都督兼领刺史,职权益重。隋炀帝、唐玄宗两度改州为郡,改称刺史为太守。后又改郡为州,称刺史,此后太守与刺史互名。宋于州置知州,而无刺史职任,刺史之名仅为武臣升迁之阶。元明废名,清仅用为知州之别称。《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詔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晋书 元帝纪》州牧刺史当互相检察,不得顾私亏公。唐 韩愈《论变盐法事宜状》:“其餘观察及诸州刺史、县令、録事、参军多至每月五十千。”清 顾炎武《日知录·隋以后刺史》:“之刺史犹今之巡按御史; 魏晋以下之刺史,犹今之总督;隋以后之刺史,犹今之知府及直隶知州也。” |
刺填 | cìtián | 征召军士以补军额。因宋时在军士脸上刺字,故称。宋 李纲《条陈防冬利害事件札子》:“朝廷近降指挥,令招充闕额禁军,诚为得策。然必令刺填洪州军额。”《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一》初,(丁)进既受招,其所刺良民有复还乡里者,允之请刺填诸军阙额,帝许之。 |
刺斜里 刺邪里 | cìxiélǐ | 旁边或侧面。《三国演义第五回》:“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水浒传第四八回》:“欧鹏鬭一丈青不下,正慌哩,只见一彪军马从刺斜里杀将来。”《西游记第四二回》:“妖王道:‘那猪八戒刺邪里就来助战。’”《古今小说·杨八老越国奇逢》:“杨八老望见傍边一座林子,向刺斜里便走。” 峻青《海啸第四章二》:“船老大就把舵一扳,指挥船灵活地转动船头,侧着船身,刺斜里向着东南方向的海岸线驶去。” |
刺心 | cìxīn | ①以刀等刺进心。西汉 李陵《答苏武书》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辙复苟活。冯衍《与田邑书》:“伯玉闻此至言,必若刺心。”《新唐书·田布传》:“布度众且乱……哭授其从事李石讫,乃入,至几筵,引刀刺心曰:‘上以谢君父,下以示三军。’言讫而絶。”《红楼梦第二五回》:“贾母闻之,如刀刺心,一发哭着大駡。” ②谓刺痛内心。形容内心受刺激。明 李贽《寄焦弱侯》:“但恐时迈年过,岁月不肯待人云耳!兴言至此,殊觉刺心。”老舍《生灭》:“小纯醒了…… 文抱起他来,一阵刺心的难过。” |
刺谳 | cìyàn | 调查定案。唐 柳宗元《驳复仇议》:“嚮使刺讞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 |
刺字 | cìzì | ①写在名刺上的官职﹑姓名等字样。相当于现代的名片。参见“投刺”。②古代的一种肉刑,亦称墨刑,汉代称黥刑。于罪人面上刺字,以墨涂之,故称。汉文帝废黥。魏﹑晋﹑南北朝虽有逃奴﹑劫盗刺字之制,亦旋行旋废。隋唐皆无此法,《唐律》十二篇,不言刺字,五代后晋天福中始有刺配之法,宋元盛行,据罪状之不同分别在犯者面部﹑额部﹑项部﹑臂部或身上刺字,用以标明犯罪事由及发遣地点。《聊斋志异 姬生》有窃盗,已刺字讫,例应逐释。③有于背上刺字,以表示忠心报国者;直至明代,仍有人主张刺字。 |
赐 | cì | ①给,旧时指上级给下级或长辈给小辈:赐予。赐死。赏赐。恩赐。②敬辞:请赐教。希赐函。③赏给的东西,给予的好处;恩惠。为···赐:施恩。厚赐。受赐良多。左丘明《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
赐罢 | cìbà | 谓罢免其官职。贾谊《治安策》:“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彼自丞尉以上偏置私人,如此,有异淮南、济北之为邪?” |
赐帛 | cìbó | ①赏给布帛。《汉书·文帝纪》:“其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疋,絮三斤。”《晋书 武帝纪》丙戌,律令成,封爵赐帛各有差。唐 王维《送元中丞转运江淮诗》:“欢沾赐帛老,恩及卷綃人。”宋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制科词赋三经宏博》:“先是荆国王安石尝赋诗试闈中云:‘当时赐帛倡优等,今日抡才将相中。’”②谓皇帝敕令臣下自缢。 清 钱泳《履园丛话·旧闻·烧坏》:“其母恨礼甚,又诣刑部,请照陶和气例,凌迟后焚尸扬灰。有旨赐帛,而噶礼 又贿嘱帛繫未絶时,即行棺殮。”《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幸是天恩浩荡,念他薄薄的有些军功,法外施仁,加恩赐帛,令他自尽。” |
赐第 | cìdì | ①赏赐宅第;赏赐的宅第。《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二》丁亥,(宋徽宗)诣建隆观,遂幸蔡京赐第。清 吴伟业《和王太常西田杂兴韵》之七:“城中赐第书千卷,祠下丰碑柳十围。”②谓赐及第。宋 高承《事物纪原·学校贡举·唱名》:“《宋朝会要》曰:‘雍熙二年三月十五日,太宗御崇政殿试进士,梁颢首以程试上进,帝嘉其敏速,以首科处焉。十六日,帝按名一一呼之,面赐及第。’唱名赐第,盖自是为始。”《辽史·圣宗纪》:“以渖州节度副使张杰为节度使,其皇城进士张人纪、赵睦等二十二人入朝,试以诗赋,皆赐第。” |
赐对 | cìduì | 帝王召见臣子对答问题。宋 曾巩《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札子》:"臣愚不敏,蒙恩赐对。"明 沈德符《野获编列朝一·召对》:"先是宪宗以天语微吃,以故赐对甚稀。" 清 胡天游《特赠太仆卿周公墓志铭》:"制下所部,择贤才吏,胜治剧者,上公名,得召见赐对,称旨。" |
赐绯 | cìfēi | 赐给绯色的官服。 |
赐复 | cìfù | ①谓以特恩免除赋税和徭役。《《后汉书·光武帝纪下》:“皇考居此日久,陛下识知寺舍,每来輒加厚恩,愿赐復十年。”《南史·梁纪上·武帝》:“戊子,詔兰陵县建修二陵周回五里内居人赐復终身。”《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五》进幸汝南南顿县舍,置酒会,赐吏民,复南顿田租一岁。《清史稿·圣祖纪一》:“詔南巡车驾所过,赐復一年。”②敬称人覆信的套语。《艺风堂友朋书札·吴士鉴三六》:“前奉赐復,并承示康熙 朝传目,拜悉一切。” 金天翮《致江苏省政府主席王》:“请主席严密调查,宣布事实,以释羣疑,以维民治,并盼赐復,幸甚幸甚。” |
赐告 | cìgào | ①律,官二千石者病满三月当免。“赐告”谓皇帝优赐其假,准其带印绶僚属归家治病。《史记·汲郑列传》:“黯多病,病且满三月,上常赐告者数,终不愈。”《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裴駰集解引三国魏孟康曰:“律,吏二千石有予告、赐告。予告者,在官有功最,法所当得者也。赐告者,病满三月当免,天子优赐,復其告,使得带印紱,将官属,归家治疾也。”②给假;准予告假。唐 权德舆《奉送韦起居老舅百日假满归嵩阳旧居 诗》:“振衣去朝市,赐告归林泉。”《宋史·真宗纪二》:“詔从官先塋在洛者赐告祭拜。”③宋代皇子纳妻的一种仪式。 |
赐顾 | cìgù | ①称人到来的敬辞。明 孙仁孺《东郭记·其妻妾不羞也》:“俺家列位老爷説,若后日有人相请,便迟一日,望齐人老爷赐顾。”《儒林外史第十三回》:“公孙迎接进来,説道:‘我两人神交已久,不比泛常。今蒙赐顾,宽坐一坐。’”②称买主来购货物的敬辞。《说岳全传第十回》:“众位相公请坐,敢是要赐顾些什么东西?” |
赐骸骨 | cìháigǔ | 古代大臣请求致仕的婉词。《史记·张仪列传》:“臣闻之,积羽沉舟,羣轻折轴,众口鑠金,积毁销骨,故愿大王审定计议,且赐骸骨辟魏。”《汉书 王莽传》如无他谴,得全命赐骸骨归家,避贤者路,是臣之私愿也。《新唐书·裴寂传》:“寂顿首曰:‘始陛下发太原,约天下已定,许上印綬。今四海妥安,愿赐骸骨归田里。’”宋 苏轼《范增论》(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明史·刘之纶传》:“乞削臣今官,赐骸骨。” |
赐赉 | cìlài | 赏赐。或指赏赐的东西。唐 储光羲《同王十三维偶然作诗之八》:“公卿时见赏,赐賚难具记。”《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二》春,闰正月,己亥,裴度至京师,以疾归第,不能入见。上(文宗李昂)劳问赐赉,使者旁午。三月,丙戌,薨,谥曰文忠。《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四》壬午,保忠(李继捧)辞之镇,赐赉甚厚,命右卫第二军都虞候王杲送之。明 蒋一葵《长安客话·大明门》:“成祖大喜,赐賚甚厚。”清 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李文勤公》:“出则扈从,入则侍讲幄,所得赐賚,輒分给宗戚。” |
赐临 | cìlín | 称人来到的敬辞。宋 王安石《与参政王禹玉书 之二》:“继蒙赐临,传喻圣训。”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大力将军》:“十年之别,颇复忆念。烦致先生一赐临也。” |
赐名 | cìmíng | 君王赠以名号。《魏书·古弼传》:“太宗嘉之,赐名曰笔,取其直而有用,后改为弼,言其辅佐材也。”杜甫《丽人行》:“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天宝七载(748)唐玄宗赐封杨贵妃的大姐为韩国夫人,三姐为虢国夫人,八姐为秦国夫人。)宋 王偁《东都事略·戚纶传》:“应天府民有曹诚者,即同文旧居广舍百五十楹,聚书千餘卷,以延学者。真宗嘉之,赐名曰‘应天书院’云。”《清史稿·方观承传》:“又疏濬易州安国河,开渠灌田,赐名曰安河。” |
赐酺 | cìpú | 秦之法,三人以上不得聚饮,朝廷有庆之事,特许臣民聚会欢饮,此谓“赐酺”。后世王朝遂为一种宴饮庆祝活动。《新唐书·高宗纪》:“永淳元年二月癸未,以孙重照生满月,大赦,改元,赐酺三日。”《宋史·礼志十六》:“赐酺,自秦始,秦法,三人以上会饮则罚金,故因事赐酺,吏民会饮,过则禁之。唐尝一再举行。”《清史稿·圣祖纪二》:“乙丑,上閲射,赐酺。”《杨家将 第十四回》王者赐酺推恩,与众共乐,所以表升平之盛事,契亿兆之欢心。 |
赐墙及肩 | cìqiángjíjiān | 比喻才学浅陋。先秦 孔子《论语 子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宋·陈师道《次韵苏公西湖徙鱼》:“赐墙及肩人得见,公才槃槃一都会。” |
赐谥 赐諡 | cìshì | 大臣死后,天子依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称号。《周礼·春官·大史》:“小丧赐謚。”郑玄注:“小丧,卿大夫也。”《史记·秦本纪》:“四十八年,文公太子卒,赐謚竫公。”《汉书 王莽传下》迹行赐谥,谥曰:‘缪王’。”《宋史·司马光传》:“夏竦赐謚文正,光言:‘此謚之至美者,竦何人,可以当之?’改文庄。”《明史·礼志十四》:“若官品未高而侍从有荣,或以死勤王事者,特赐諡,非常例。”《东周列国志第三回》:“郑伯友死於王事,赐諡为桓 。”鲁迅《准风月谈·“抄靶子”》:“对于中国的有一部分并不是‘人’的生物,洋大人如何赐谥,我不得而知。” |
赐书 | cìshū | ①称人来信的敬辞。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曩者辱赐书,教以顺於接物,推贤进士为务。”宋 王安石《答马太傅启之二》:“未皇修好,先辱赐书。”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九)》:“记得一年或两年之前,蒙你赐书,指摘我在阿Q正传中写捉拿一个无聊的阿Q而用机关枪,是太远于事理。” ②指皇帝给臣下写信。宋 王安石《赠司空兼侍中文元贾魏公神道碑》:“命以故官,不起。赐书宠慰,从之。”《明史·常遇春传》:“天瑞力尽乃降,遇春果不杀。太祖大喜,赐书褒勉。” ③君王赐给的书籍。《汉书·叙传上》:“彪字叔皮,幼与从兄嗣共游学,家有赐书,内足於财。” 北周 庾信《小园赋》:“门有通德,家承赐书。”唐 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家有赐书三千卷,尚在善和里旧宅,宅今已三易主,书存亡未可知。” |
赐死 | cìsǐ | 帝王命令罪臣自杀。《史记 太史公自序》(司马)靳与武安君阬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於华池。《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上》冀州刺史、张掖王沮渠万年与降民通谋,赐死。 |
赐宴 赐燕 | cìyàn | 君命臣下共宴。《北史·韦师传》后从上幸醴泉宫,上召师与左仆射高颎、上柱国韩擒等於卧内赐宴,令各叙旧事,以为笑乐。《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六》比赐燕,以(宋)钦宗丧制未终,不用乐。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第五十回》行礼已毕,齐惠公赐宴,因问及鲁国新君:“何以名恶?世间嘉名颇多,何遍用此不美之字?” |
赐与 | cìyǔ | 赏赐;赐给。《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司城子罕谓宋君曰:‘庆赏赐与,民之所喜也,君自行之。杀戮诛罚,民之所恶也,臣请当之。’”宋 陆游《鹊桥仙词》:“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朱自清《向往光明的歌声》:“很明确,在年青诗人心中,光明绝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能祈求别人赐与,一切都要靠自己双手去创造。” |
朿 | cì | ①《说文解字》:“朿,木芒也。象形。”。草木尖锐的所在是朿之范式。本义:树木枝叶上最尖锐的部位。同“刺”。 ②姓。注:当作姓氏时,念“là”。济宁人姓该姓的自读“kǔn”。 |
㞖 | cì | 㞖覰cìqū,足前卻也。前却qiánquè进退。《吴子.治兵》前却有节,左右应麾。《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吴主权传》权大怒,欲自征渊。句下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权怒曰:朕年六十,世事难易,靡所不尝,近为鼠子所前却,令人气涌如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