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湻 | chún | 朴实:淳朴。淳厚。淳古。淳风(质朴敦厚的风气)。宋 苏轼《超然台记》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五》(赫舍哩)良弼对曰:“古者地广民淳,崇尚节俭,而又惟农事是务,故蓄积多而无饥馑之患。” 明 章懋《从父文山府君墓志铭》:“天资温厚谨良,虽未尝问学,朴野无文,而行甚湻篤,无市井儇薄之态。” |
淳备 | chúnbèi | 谓纯美无缺。《庄子·天地》:“託生与民并行,而不知其所之,汒乎淳备哉!”成玄英疏:“故其操行淳和,道德圆备。”《后汉书·邓禹传》:“禹内文明,篤行淳备,事母至孝。 |
淳淳 | chúnchún | ①敦厚貌。《老子·第五十八章》:“其政闵闵,其民淳淳。”一本作“醇醇”。唐 张绍《冲佑观诗》:“皇风荡荡,黔首淳淳。”宋 范仲淹《蒙以养正赋》:“不务淳淳而处,每思察察而往,则彼蒙也丧乎其真。”②流行貌。《庄子·则阳》:“祸福淳淳,至有所拂者而有所宜。”郭象注:“流行反覆。”成玄英疏:“湻湻,流行貌。” 唐 白居易《酒功赞》:“纳诸喉舌之内,淳淳泄泄;醍醐沆瀣,沃诸心胸之中。”③光耀貌。《隋书·天文志中》:“老子,明大,色白,淳淳然。” |
淳粹 | chúncuì | 淳厚精粹。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执贽》畼有似於圣人者,纯仁淳粹,而有知之贵也。《后汉书·张衡传》何道真之淳粹兮,去秽累而票轻。李贤注:"不浇曰淳,不杂曰粹。"《续资治通鉴 元纪九》不知陵迟偏颇,有不可救药,至今为厉者,何以责民心之近厚,风俗之淳粹哉! |
淳淡 淳澹 | chúndàn | 质朴而淡泊。晋 葛洪《抱朴子·清鉴》:"咆哮者不必勇,淳淡者不必怯。"宋 陆游《南唐书·刁彦能传》:"(子衎)淳淡夷粹,恬於仕进。"《宋史·隐逸传上李渎》:"淳澹好古,博览经史。" |
淳笃 | chúndǔ | 质朴厚重。后书·儒林传下·许慎:“(慎)性淳篤,少博学经籍,马融常推重之。”《资治通鉴 齐纪六》(冯诞)虽无学术,而资性淳笃,故特有宠。宋 王谠唐语林·德行:“李卫公慕其淳篤,结果亲家,以女适路氏。” 清 恽敬外舅高府君墓志铭:“府君性淳篤,未尝以声色加人。”《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六》太子亦孝性淳笃,母子慈爱,始终无纤介之间。 |
淳风 | chúnfēng | 敦厚古朴的风俗。《晋书 孝武帝纪》先帝淳风玄化,遗咏在民。 |
淳古 | chúngǔ | 淳厚古朴。《资治通鉴 晋纪四》初,和峤尝从容言于武帝曰:“皇太子有淳古之风,而末世多伪,恐不了陛下家事。” 唐 高适留上李右相诗:“风俗登淳古,君臣挹大庭。” 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棺外列置瓦器,皆极淳古。” 明 胡应麟诗薮·杂言:“按四章体气如一,皆四字为句,辞虽淳古,而意极明,当出一人之手,是为邹作无疑。” 鲁迅坟·我之节烈观:“譬如甲男引诱乙女,乙女不允,便是贞节,死了,便是烈;甲男并无恶名,社会可算淳古。” |
淳厚 | chúnhòu | 淳朴敦厚。形容人十分诚实,脾气温和性情憨厚,忠厚。《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高)防性淳厚,守礼法,所践历,皆有能名。《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九》李纲言:盖襄、邓西邻川、陕,可以召兵,北近京畿,可以进援,南通巴蜀,可以取货财,东连江、淮,可以运谷粟,山川险固,民物淳厚。明·方孝孺《友鹿翁传》:“气貌淳厚,意志豁然。” |
淳化 | chúnhuà | ①纯正平和。②敦厚的教化。《宋书 卷九 后废帝纪》隐身耕牧,足以整厉浇风,扶益淳化者,凡厥一善,咸无遗逸。③犹驯化。 |
淳俭 | chúnjiǎn | 敦厚俭朴。宋 王禹偁《单州谢上表》况臣早忝掖垣,每亲旒扆,备熟忧勤之旨,饱闻淳俭之风,足以宣扬圣猷,训导属吏。《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三》太子生于富贵,惟当导以淳俭。 |
淳茂 | chúnmào | 犹淳厚。《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八年》:"伏见兼侍讲陆佃、蔡卞,皆新进少年,欲望於两制以上别选通经术、有行义、忠信孝悌、淳茂老成之人,以充其任。" |
淳明 | chúnmíng | 敦厚聪明。宋 欧阳修《郑荀改名序》:“郑君年尚少,而性淳明。”《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五》时上封者言:“古之取士以德行,故淳明朴茂之人用;后世取士以辞章,故浮薄纤巧之人进。望条列弊事,申戒百官。”宋 陆游《贺皇太子受册笺》:“恭惟皇太子殿下,秉德淳明,宅心虚静。”明 方孝孺《与郑叔度书》:“足下淳明慈良,有君子之器,又篤学不倦,其至於古人也。” |
淳庞 | chúnpáng | 犹淳厚。《封神演义 第二回》陛下止可宣四镇首领臣面君,采问民风土俗,淳庞浇竞,国治邦安;其余诸侯俱在午门外朝贺。 |
淳朴 | chúnpǔ | 形很形容人十分诚实,很朴素或比较老实。《晋书 武帝纪》“絶縑纶之贡,去雕琢之饰;制奢俗以变俭约,止浇风而反淳朴。”宋 王安石《风俗》淳朴之风散,则贪饕之行成。 |
淳熙 | chúnxī | ①亦作“湻熙”。淳正熙洽。鲜明的光泽。唐 李商隐《韩碑诗》:“呜呼圣皇及圣相,相与烜赫流淳熙。”宋 范仲淹《体仁足以长人赋》:“君非仁,则曷享於推戴;人非长,则寧致於淳熙?”郑观应《盛世危言·吏治下》:“若大臣身任封疆,不能使地方日有起色、风俗日见湻熙,何以膺节鉞而无愧乎?”②南宋宋孝宗的年号。宋 辛弃疾《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 序》:“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
淳耀 | chúnyào | 光明;光耀。《国语·郑语》:“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燿敦大天明地德、光昭四海,故命之曰祝融。”韦昭注:“淳,大也;燿,明也。”三国魏 刘劭《人物志·九徵》:“圣人淳耀,能兼二美,知微知章。”《晋纪总论》淳耀之烈未渝,故大命重集于中宗皇帝(东晋司马睿)。晋 陆机《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淳曜六合,皇庆攸兴。” |
淳直 | chúnzhí | 敦厚直率。《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万邦受命,性行淳直,议节忠贞,意若风云,心如铁石。"《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五》盖同学究出身,后二日,(宋真宗赵恒)复召(晏)殊试诗、赋、论,殊具言赋题尝所私习,帝益爱其淳直。 |
淳至 | chúnzhì | ①谓至孝。文选·任昉《王文宪集 序》:“汝郁之幼挺淳至,黄琬之早标聦察。”李善注:“淳至,谓淳孝之甚至也。”《南史·王秀之传》:“世人以僕妾直灵助哭,当由丧主不能淳至,欲以多声相乱。”②谓至诚。《晋书·阮籍传》:“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李)宗谔风流儒雅,内行淳至,事继母以孝闻。清 俞正燮《癸巳类稿·哭为礼仪说》:“圣人之礼,淳至周密,礼之不行,由俗士妄议论也。” |
淳质 | chúnzhì | 敦厚质朴。唐 刘知几《史通二体》:“世犹淳质,文从简略。”《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六》帝(宋仁宗)以二人(杨安国和赵师民)久侍经筵,行义淳质,因褒擢之。元 刘祁《归潜志》卷十三:“三代以前,其风淳质修谨不必言。”明 唐顺之《程少君行状》:“少君为人,淳质无所猜,对人輒见肝膈,人或愚之,终不为变。” 章炳麟《文学说例》:“当文学陵迟,躁人喋喋,而欲救以淳质,非此莫由也。” |
醇 | chún | ①酒味厚:醇酒。醇醪。醉。《聊斋志异 刘亮彩》治酒相欢,醇而去。②纯粹:醇和(性质或味道纯正平和)。醇厚(气味、滋味纯正浓厚)。醇美。醇化。③同“淳”。④有机化合物的一类:乙醇。胆固醇。④借作“准(凖)”,效法义。《庄子·天下》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 |
醇备 | chúnbèi | 淳厚完美。《汉书·王莽传下》:“(唐林、纪逡)孝弟忠恕,敬上爱下,博通旧闻,德行醇备,至於黄髮,靡有愆失。”清 龚自珍《京师乐籍说》:“自非二帝三王之醇备,国家不能无私举动,无阴谋。” |
醇笃 | chúndǔ | 敦厚诚笃。宋 朱熹《跋赵中丞行实》:“赵公之孝谨醇笃,虽古人犹难之。”《明史·隐逸传·杨恒》:“恒性醇笃,与人语,出肺肝相示。”清 恽敬《读二》:“是首变孔子醇笃谨慎之尺度以趋简易,使后儒之异说得托之,皆由于孟子 。”《聊斋志异 柳生》女持家逾于男子,择醇笃者授以资本, 而均其息。 |
醇化 | chúnhuà | ①使归于淳厚、纯粹,是葡萄酒酿造的中间的一个步骤,期间葡萄酒发生非常微妙的化学反应,使口感得到改善,具有更和谐的平衡,酒的品质得到较大的提升。②使归于淳厚、纯粹。《鹖冠子·泰鸿》:“醇化四时,陶埏无形。”章炳麟《检论·序种姓上》:“文字、政教既一,其始异者,其终且醇化。”鲁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所以觉醒的人,此后应将这天性的爱,更加扩张,更加醇化。”叶圣陶《倪焕之十》:“使它醇化,优雅,富于艺术味,那又是教育范围内的事了。”张友慈《月—寄元宵节及友人》“新的一岁……为人间酝酿因缘,将亘古不变醇化为岁月常新,奉献一轮冰清玉洁的圆。” |
醇谨 | chúnjǐn | 淳厚谨慎。《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建陵侯卫綰者,代大陵人也……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醇谨无他。清 戴名世《先君序略》先君为人醇谨,忠厚退让,从不言人过失。洪深香稻米第一幕:黄二官(舒了一口气)呣!(又恢复到原来的醇谨谦和老农人了。)《资治通鉴 汉纪十二》事不关决于丞相,丞相庆醇谨而已。 |
醇酒妇人 | chúnjiǔfùrén | 指沉迷于美酒和女色之中;形容颓废腐化的生活。西汉·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醇酒妇人”。清·钱泳《履园丛话,纪存》:“古英雄不得志,辄以醇酒妇人为结局者,不一其人。” |
醇醪 | chúnláo | 味厚的美酒。《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乃悉以其装齎置二石醇醪。”唐 高适《宋中遇林虑杨十七山人因而有别诗》:“簷前举醇醪,灶下烹隻鸡。”明 张煌言《赠徐闇公年丈诗之三》:“明月开尊皆胜侣,春风入座似醇醪。” 《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八》(程)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王西彦《乡下朋友》:“他喝了一口,觉得酒的确是醇醪好酒,浓香蜜口。” |
醇醴 | chúnlǐ | 亦作“醕醴”。味厚的美酒;酒味甘美。刘向《列仙传·酒客》:“何以标异?醕醴殊味。”三国魏 嵇康《养生论》:“劲刷理鬢,醇醴发颜。”元 揭傒斯《吴歌一首送张清夫提举征东校官先还吴中》:“家家屏障待新词,日日王侯置醇醴。”明 刘基《卖柑者言》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闻一多《神话与诗·说舞》:“他们所求的只是那能加强他们的生命感的一种提炼的集中的生活经验--一杯能使他们陶醉的醕醴而酷烈的酒。” |
醇雅 | chúnyǎ | 淳厚雅正。淳朴雅致。《续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四》有露才自是者,每立言未当,(张)起岩据理窜定,深厚醇雅,理致自足。王先谦《续古文辞类纂 序》其为文,源流兼赅,粹然一出於醇雅。 |
醇壹 醇一 | chúnyī | 纯一,纯正。《汉书·史丹传》左将军丹往时导朕以中正,秉义醇壹,旧德茂焉。宋 司马光《述 国语》又多驳杂不粹之文,诚由列国之史,学有厚薄,才有浅深,不能醇一故也。《续资治通鉴·宋孝宗淳熙元年》故上有礼义廉耻之风,则下有忠厚醇一之行。 |
鹑 | chún | 鹌鹑。《诗·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山海经·西次三经》:"有鸟焉,其名曰鹑鸟,是司帝之百服。"《埤雅》引师旷《禽经》云:赤凤谓之鹑。《庄子·徐无鬼》吾未尝为牧而牂生于奥,未尝好田而鹑生于宎,若勿怪,何邪?《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九》然游猎顿次,不时需索,一鹅一鹑,民间或用数万售之,有以一牛易一鹑者。《聊斋志异 王成》适见斗鹑者,一赌辄数千;每市一鹑,恒百钱不止。参见“麻屣鹑衣”。 |
鹑火 | chúnhuǒ | ①星次名。南方有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称朱鸟七宿。首位者称鹑首,中部者(柳、星、张)称鹑火(也叫鹑心),末位者称鹑尾。《左传·昭公八年》:“岁在鶉火,是以卒灭。” 清 顾炎武《雒阳 诗》:“三川通地络,鶉火叶星精。”王遽常 《汇注引徐嘉》曰:“书·地理志:自柳三度至张十二度谓之鶉火之次。” ②星宿名。指柳宿。 |
鹑结 | chúnjié | 见“鹑衣百结”。《聊斋志异 棋鬼》忽有一人来,逡巡局侧,耽玩不去。视之,面目寒俭,悬鹑结焉。 |
鹑居 | chúnjū | ①谓野居无常处。《庄子·天地》:“夫圣人鶉居而鷇食,鸟行而无彰。” 陆德明释文:“鶉居,谓无常处也。又云:如鶉之居,犹言野处。”唐 李峤《大周降禅碑》:“閭阎无犬吠之惊,风俗有鶉居之暇。”唐 王起《尧见姑射神人赋》:“向使忘鶉居之性,徇龙驾之盛,则光宅之德,徒闻乎以遨以游,比屋之听,詎见乎乃神乃圣。”②指简陃的居室。宋 晏殊《巢父井诗》:“安巢一枝上,岂曰鶉居陋。” |
鹑居彀食 鹑居鷇食 鹑居彀饮 | chúnjūkòushí chúnjūkòuyìn | 彀食/彀饮:小鸟刚生时,由母鸟哺育,不必亲自求食。比喻生活俭朴,不求享受。《庄子·天地》:“夫圣人鹑居而彀食,鸟行而无彰。”《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以为世非胥、庭,人乖鷇饮”。《南齐书·王谌传》:“鹑居鷇饮,裁树司牧。”《隋书·薛道衡传》:“鹑居彀饮,不殊于羽族。”鹑:鹌鹑,它栖无定所。彀:待母哺食的幼鸟。即像鹌鹑一样居无定所,像幼雏一样饥不择食。比喻生活简朴。 |
鹑衣百结 | chúnyībǎijié | 形容衣服破烂不堪。百结:补丁迭补丁的衣服。宋·李昉《太平广记》:“时有一人,鹑衣百结,颜貌憔悴,亦往庙所。宋 苏轼《踏莎行·这个秃奴》:一从迷恋玉楼人,鹑衣百结浑无奈。宋 赵蕃《大雪 诗》:“鹑衣百结不蔽膝,恋恋谁怜范叔贫?”《精忠岳传.第七十回》:“秦桧见那疯僧垢面蓬头,鹑衣百结,口嘴歪斜,手瘤足跛,浑身污秽。” |
鹑衣鹄面 | chúnyīhúmiàn | 破烂的衣服,瘦削的面形。形容穷苦落魄之状。清·捧花生《画舫馀谭》:“尝见某者,鹑衣鹄面,行泮宫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