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 | chuán I. | ①转(zhuǎn)授,递:传递。传输。传戒。传统。言传身教。②推广,散布:宣传。流传。传名。传奇(a.中国唐代兴起的短篇小说;b.中国明、清两代盛行的长篇戏曲;c.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乎寻常的故事)。II.参见“传zhuàn” |
传杯/传盃 | chuánbēi | 谓宴饮中传递酒杯劝酒。唐 杜甫《九日诗之二》:“旧日重阳日,传杯不放杯。”仇兆鳌注引明 王嗣奭《杜臆》:“‘传杯不放杯’,见古人只用一杯,诸客传饮。”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李主簿》:“龙邱李主簿者,不知何许人也,偶於知闻处见干,而与之传盃酌。”宋 汪藻《点绛唇词》:“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明 文徵明《马上口占谢诸送客诗》:“诸君送我帝城东,立马传杯犯朔风。”感惺《游侠传·侠圆》:“好待俺与二位好传杯拼饮也。”
|
传杯换盏 传杯弄盏 | chuánbēihuànzhǎn chuánbēinòngzhǎn | 指酒宴中互相斟酒。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十回:“两傍列坐,传杯弄盏,花簇锦攒。”清·秋瑾《精卫石》第二回:传杯弄盏多欢悦,忽地夫人皱双眉。《儒林外史》第五二回:“说着,家人摆上酒来,三个人传杯换盏,吃到半酣。”又第二九回:“传杯换盏,吃到午后。” |
传禀 | chuánbǐng zhuànbǐng | 传达禀告。用于下对上。《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五》乙酉,皇太子(赵祯)亲政。诏内臣传禀须覆奏。 |
传柄移藉 | chuánbǐngyíjiè | 权势转移。《韩非子·三守》:“恶自治之劳惮,使君辐凑之变,因传柄移藉,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陈奇猷集释引高亨曰:“藉,势位也。” |
传湌 | chuáncān | 参见“传飧”。 |
传车 | chuánchē | 古代驿站的专用车辆。《淮南子·道应训》:“(秦始皇)具传车,置边吏。”《史记 孝武本纪》宿留海上,与方士传车及间使求仙人以千数。《后汉书·独行传·索卢放》:“而传车所过,未闻恩泽。”唐 李商隐《筹笔驿》:“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降王指后主刘禅是皇帝,这时却坐的是传车,也隐含讽喻意。)宋 文天祥《正气歌》:“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陈毅《送人赴泰州谈判抗日合作诗》:“仲连智免蹈东海,武穆冤成走传车。” |
传道 | chuándào | ①向听众讲授解释道义、道行。②古时指传授圣贤之道,后也指传教。唐 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传道受业 | chuándàoshòuyè | 受:通“授”。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唐·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传度 | chuándù | 道教仪范名词。指奉道者正式入道的仪范。凡出家入道为道士者,必需有师传授,经考察后,方予传度为正式道士。道教对于传授弟子秘道,至为慎重,不论任何宗派,均以妄传妄泄为戒。故受师承时,必立誓戒,然后传予度世之法,谓之传度。《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三》帝(宋徽宗)如上清宝箓宫,传度玉清神霄秘箓,会者八百人。 |
传法院 | chuánfǎyuàn | 宋官署名。属鸿胪寺。掌翻译佛经,润色文字。《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一》太平兴国五年于太平兴国寺大殿西建译经院,八年改为传法院。丙子,以司封郎中、知制诰硃昂为传法院译经润文官。 |
传服 | chuánfú | 谓大孩子穿过的衣服再给小孩子穿。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兄弟》:“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食则同案,衣则传服。” |
传国 | chuán’guó | 古谓帝王传位给子孙或让位给他人。《韩非子·说疑》:“若夫转法易位,全众传国,最其病也。”《庄子·德充符》国无宰,而寡人传国焉。《吕氏春秋·不屈》:“魏惠王谓惠子曰:‘上世之有国,必贤者也。今寡人实不若先生,愿得传国。’惠子辞。”东方朔《非有先生论》:“传国子孙,名显后世。”《汉书·吴芮传》:“至孝惠、高后时,封芮庶子二人为列侯,传国数世絶。”《汉书 王莽传》传国金策之书,予甚祇畏,敢不钦受! |
传国璽 | chuán’guóxǐ | 传国玉玺,简称“传国玺”,是皇帝的印玺。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历代欲谋帝王之位者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两千余年,忽隐忽现,终于销声匿迹,杳无踪影,令人叹息。参见“国玺”。 |
传家之宝 | chuánjiāzhībǎo | 一个家庭代代相传的珍贵物品。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六回》:“却把那袈裟留下,以为传家之宝,岂非子孙长久之计耶?”清·无名氏《说唐》第四回:“当下叔宝只道这锏是人人晓得,是个祖上遗下的,犹如传家之宝一般。” |
传经送宝 | chuánjīngsòngbǎo | 经:经典,经验。把成功的经验和办法传送给别人。欢迎兄弟单位来我厂传经送宝。 |
传胪 | chuánlú | ①科举时代,殿试揭晓唱名的一种仪式。殿试公布名次之日,皇帝至殿宣布,由阁门承接,传于阶下,卫士齐声传名高呼,谓之传胪。②明代称科举第二、三甲第一名为传胪。至清则专称二甲第一名为传胪。《孽海花第二回》幸亏得十六年辛未这一科,状元虽不是,那榜眼、探花、传胪都在苏州城里,也算一段佳话。 |
传命 | chuánmìng | 传达命令。《礼记·聘义》:“介绍而传命,君子於其所尊弗敢质,敬之至也。”《孟子·公孙丑上》:“德之流行,速於置邮而传命。” |
传舍 | chuánshè | ①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战国策·魏策四》:“令鼻之入秦之传舍,舍不足以舍之。”《史记 淮阴侯列传》至,宿传舍。《汉书·霍光传》:“河东太守郊迎,负弩矢先驱,至平阳传舍,遣吏迎霍中孺。”《三国志·魏志·陈群传》:“昔刘备自成都至白水,多作传舍,兴费人役。”元 萨都剌《金陵道中题沉氏壁 诗》:“万里关河成传舍,五更风雨忆吾庐。”清 钱陆灿《周亮工墓志铭》:“三仕三已,如传舍接淅,不及有所裨益。”《资治通鉴 汉纪二》楚使者在九江,舍传舍,方急责布发兵。②借指今旅馆、饭店。郁达夫《抵槟城后见有饭店名杭州者吟成一绝》:“故园归去已无家,传舍名留炎海涯。” |
传神阿堵 | chuánshénēdǔ | 传神:指好的文学艺术作品描绘的人物生动、逼真;阿堵:六朝人口语,即这、这个。形容用图画或文字描写人物,能得其精神。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
传声筒 | chuánshēngtǒng | 亦称“传话筒”。用以提高音量的圆锥形话筒。喻指只会传达别人的话,自己却毫无主见的人。犹言小广播,谓私下传播不该传播的或不可靠的消息。 |
传食 | chuánshí | ①辗转受人供养。②传达开饭。《史记 淮阴侯列传》令其裨将传食,曰:“今日破赵会食!”参见“传飧”。 |
传世 | chuánshì | ①留传于后世。《荀子·君道》:“守职循业,不敢损益,可传世也。”唐 韩愈《唐河中府法曹张君墓碣铭》:“夫子天下之名能文辞者,凡所言,必传世行后。”宋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清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②子孙世代相继。汉王符《潜夫论·思贤》:“由籍此官职,……而但事淫侈,坐作骄奢,破败而不及传世者也。” |
传首 | chuánshǒu | 传送首级;被杀头。《东观纪·光武纪》:“(吴)夷述妻子,传首于 洛阳。”《汉书 王莽传中》(严)尤诱高句骊侯驺至而斩焉,传首长安。《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阳。权击斩羽,传其首。《宋书 本纪武帝上》舟旗遄迈,而元凶传首。《随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上》韦孝宽破尉迟迥于相州,传首阙下,余党悉平。唐 许浑《闻边将刘皋无辜受戮诗》:“纔许誓心安玉垒,已伤传首动金门。”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五·郭希颜邪说》:“(郭希颜)婴世宗之怒,传首九边。” |
传嗣 | chuánsì | ①承继家业、爵位。②谓嫡派承传。《后汉书·袁绍传》:“绍后妻刘有宠,而偏爱尚,数称於绍,绍亦奇其姿容,欲使传嗣。”清·吴敏树《与筱岑论文派书》:“如江西诗派,始称山谷、后山,而为之图;列号传嗣者,则吕居仁。居仁非山谷、后山之流也。”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第157篇》(道光皇帝)皇六子奕訢/奕欣yìxīn(下写“奕訢”)虽为庶出,即非皇后所生,但家法传嗣,不分嫡庶,而且奕訢“天资颖异,能文能武。” |
传飧 | chuánsūn | 亦作'传湌'。传送食物。参见“传食”。 |
传为美谈 | chuánwéiměitán | 指传扬开去,成为人们赞美、称颂的事情。《公羊传·闵公二年》:“鲁人至今以为美谈。”明·张岱《募造无主祠堂疏》元旦昧爽,复衣冠送出,萧山至今传为美谈。亦“传为佳话”。 |
传为笑柄 | chuánwéixiàobǐng | 笑柄:被人取笑的材料。流传开去被人们当作取笑的资料。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九十回:“男家埋怨他办事无首尾,女家骂他占骗……合城传为笑柄。”清 李绿园《歧路灯》男家埋怨他办事无首尾,女家骂他占骗……合域传为笑柄。 |
传为笑谈 | chuánwéixiàotán | 笑谈:笑话;笑料。指流传开去成为人们谈笑的资料。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嘉平公子》:“公子虽愧恨,犹不知所题,折帖示仆。闻者传为笑谈。” |
传位 | chuánwèi | 谓传授帝王权位。唐 杜甫《哀王孙诗》:“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宋 陆游《孝宗皇帝挽词》:“欲颁传位詔,犹索未明衣。”鲁迅《故事新编·采薇》:“父亲在日原是说要传位给老三的,一到死后,老三却一定向他让。” |
传闻异辞 | chuánwényìcí | 传闻:原指久远的事,后指听来的传说;异辞:原指措词有所不同,后指说法不一致。指传说不一致。《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清 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二回:台事传闻异辞,我们如堕五里雾中。 |
传习 | chuánxí | |
传檄 | chuánxí | 传布檄文。《史记·张耳陈馀列传》:“诚听臣之计,可不攻而降城,不战而略地,传檄而千里定。”《资治通鉴 汉纪四》东取吴,西取楚,并齐,取鲁,传檄燕、赵,固守其所,山东非汉之有也。《后汉书 刘表传》兵集众附,南据江陵,北守襄阳,荆州八郡可传檄而定。《三国演义 第五回》:“曹操传檄告天下,诸侯奋怒皆兴兵。”《晋书 愍帝纪》知公帅先三军,已据寿春,传檄诸侯,协齐威势,想今渐进,已达洛阳。晋 刘琨《劝进表》帝传檄天下。邹鲁《福建光复》:“传檄各府知县驻军,尅日反正。”《资治通鉴 梁纪十九》克(柳)仲礼,则安陆不攻自拔,诸城可传檄定也。《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冀北河南,传檄可定。唐 独孤及《太行苦热行》:“会同传檄至,疑议立谈决。”《资治通鉴 唐纪八十》六月,李茂贞、王建、李继徽传檄合兵以讨朱全忠。《资治通鉴 后晋纪一》都押牙刘知远曰:“明公(石敬瑭)久将兵,得士卒心;今据形胜之地,士马精强,若称兵传檄,帝业可成,奈何以一纸制书自投虎口乎!” |
传檄而定 | chuánxí’érdìng | 檄:讨敌文书;定:平定。比喻不待出兵,只要用一纸文书,就可以降服敌方,安定局势。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获操则威震天下,中原虽广,可传檄而定。 |
传写 | chuánxiě | ①传抄,转抄。《汉书·师丹传》:"大臣奏事,不宜漏泄,令吏民传写,流闻四方。"《文选·左思》李善注引南朝齐臧荣绪《晋书》:"赋成,张华见而咨嗟,都邑豪贵,竞相传写。"《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五》臣(邢昺)少时业儒,每见学徒不能具经疏,盖传写不给。②临摹。南朝 齐 谢赫《古画名品录·刘绍祖》:"善於传写,不闲其思。" |
传宣 | chuánxuān | ①传达宣布。《后汉书·公孙瓒传》:“令妇人习为大言声,使闻数百步,以传宣教令。”宋 万俟咏《三台·清明应制词》:“清明看宫传蜡炬,散翠烟飞入槐府。歛兵卫閶闔门开,住传宣又还休务。”《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天禧三年》:“使臣传宣取物,承前止是口传詔令,别无凭由,致因缘盗取钱物。”②指宣传。康有为《大同书辛部第三章》:“再增乎此,则地太远,人太多,传宣之脑筋渐不敏捷,则合众难。”③传令宣召。宋 范镇《东斋记事卷一》:“正月十四日,上御楼,遣中使传宣从官”。《宣和遗事后集》:“粘罕使人白帝曰:‘此北国皇后弟也,传宣至此,催促陛下议諭事。’”《三侠五义 第十七回》:“有劳夫人,传宣官差完了。”④犹传扬。明 邵璨《香囊记·褒封》:“亿兆腾欢,四海传宣。”郭沫若《集外·不灭的光辉》:“鲁迅精神是早在被人传宣着的,但这精神的真谛,不就是‘不妥协’的三个字吗?”⑤传达号令的官吏。《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天禧三年》:“今请下入内侍省置传宣合同司,专差内臣一员主之。”《说岳全传第五七回》:“宋营军士拾得箭书,忙与传宣説知。” |
传业 | chuányè | 传承家业或传授学业。《颜氏家训·终制》:“汝曹宜以传业扬名为务,不可顾恋朽壤以取湮没也。”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练字》:“张敞以正读传业,扬雄以奇字纂训。”唐 韩愈《进士策问》:“自已来,师道日微,然犹时有授经传业者。”宋 王安石《处士葛君挽辞》:“令子能传业,流光未可涯。” |
传影 | chuányǐng | 画像。清 黄宗羲《题张子游卷》:“传影之家,今所称手者,大略为曾波臣之弟子。”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吴门画工》:“贵戚家争遗重币,乞为先人传影。” |
传语 | chuányǔ | 传话。《国语·周语上》:“百工諫,庶人传语。”韦昭注:“百工卑贱,见时得失不得达,传以语王也。”《后汉书·清河王刘庆传》:“帝将诛竇氏 ……又令庆传语中常侍郑众求索故事。”唐 岑参《逢入京使诗》:“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警世通言·小夫人金钱赠年少》:“孩儿感些风寒,这几日身子不快,来不得。传语员外得知,一好便来。”鲁迅《书信集·致李小峰》:“倘见达夫先生,并乞传语平安为托。” |
传诏 | chuánzhào | ①传达诏命。《宋书 本纪武帝上》丙辰,诘旦,城开,(何)无忌服传诏服,称诏居前。唐 韩愈《华山女诗》:“天门贵人传詔召,六宫愿识师颜形。”宋 苏轼《赠写御容妙善师诗》:“紫衣中使下传詔,跪奉冉冉闻天香。”②传达诏命的官员。《宋书·朱脩之传》:“会宋使传詔至,脩之名位素显,传詔见即拜之。彼国人敬传詔,谓为‘天子边人’。”《资治通鉴·齐高帝建元元年》:“(谢朏)曰:‘有何公事?’传詔曰:‘解璽綬授齐王。’”胡三省注:“传詔属中书舍人,出入宣传詔旨。” |
传质 | chuánzhì | 谓致送礼品。《孟子·万章下》:“庶人不传质为臣,不敢见於诸侯,礼也。” 赵岐注:“传,执也。”朱熹注:“‘质’与‘贄’同。” |
传置 | chuánzhì | ①驿站。《汉书·文帝纪》:“太僕见马遗财足,餘皆以给传置。”颜师古注:“置者,置传驛之所,因名置也。”王先谦补注引宋祁云:“传,传舍;置,廏置。”(宋太祖赵匡胤)诏:“诸州勿复调民给传置,悉代以军卒。”《宋史·礼志七》:“出廏马,增传置。”②指驿站转运。 唐 元稹《李立则知盐铁东都留后》:“勑李立则 :国有移用之职曰转运使,每岁传置货贿於京师。”清 钱谦益《明故光禄大夫成公神道碑》:“自时厥后,国势日蹙,上心益困,登拜如践更,罢免如传置。” |
传宗接代 | chuánzōngjiēdài | 宗:宗族;家族;代:后代。传延宗族;接续后代。原指生了儿子可以使家世一代一代传下去。指继承有人。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9回:“自己辛苦了一辈子,挣了这分大家私,死下来又没个传宗接代的人,不知当初要留着这些钱何用!”巴金《秋》第三十七章:我想劝他讨个“小”,将来生个儿子也可以传宗接代。 |
传祚 | chuánzuò | ①谓流传后世。《晋书·段灼传》:“艾功名已成,亦当书之竹帛,传祚万世。”《资治通鉴 随纪三》(杨)约知其计行,复谓(杨)素曰:“今皇后之言,上无不用,宜因机会早自结托,则长保荣禄,传祚子孙。兄若迟疑,一旦有变,令太子用事,恐祸至无日矣!”素从之。②帝位相传。《陈书·高祖纪上》:“七百无常期,皇王非一族,昔木德既季,而传祚于我有梁。”《旧唐书·刘仁轨传》:“是以周王询于芻蕘,殷后谋于板筑,故得享国弥久,传祚无疆。” |
椽 | chuán | ①放在檩上架着屋顶的木条:椽子。唐 杜牧《阿房宫赋》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资治通鉴 后周纪四》太祖皇帝(赵匡胤)乘皮船入寿春壕中,城上发连弩射之,矢大如屋椽。宋 周邦彦《满庭芳词》:“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七》(赵)雄曰:“陛下(宋孝宗)平时,一椽、一瓦未尝兴作;及蒙太上皇帝赐到木植,即建此堂,此谓俭而孝矣。”《聊斋志异 莲花公主》转过墙屋,导至一处,叠阁重楼,万椽相接,曲折而行,觉万户千门,迥非人世。②古代房屋间数的代称:《三国演义 第四十七回》信步寻去,见山岩畔有草屋数椽,内射灯光。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促织》: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聊斋志异 细侯》答曰:“薄田半顷,破屋数椽而已。”《聊斋志异 房文淑》佛前岂可作此。身无片椽,尚作妄想! |
椽笔 | chuánbǐ | 大手笔,称誉他人文笔出众。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先生文学士,必能衙官屈宋。欲烦椽笔赋‘海市’,幸无吝珠玉。” 叶楚伧 《和仓海秋怀》之七:“尽有金瓯毁一角,可堪椽笔扫三军。” |
椽烛 | chuánzhú | 如椽之烛。指大烛。《花月痕第一回》燃椽烛,铺红氍毹,演唱《醒妓》、《偷诗》等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