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觸 | chù | ①抵、顶:抵触。“羝羊触藩,赢其角”。②碰,撞:触礁。触电。触动。触摸。触发。触犯。触怒。③遇着:接触。触觉(jué)。触目惊心。触角(jiǎo)。触景生情。触类旁通。④因某种刺激而引起感情变化:感触。忽有所触。 |
触地 | chùdì | 到处,遍地。《尹文子·大道上》:“今以礼义招仁贤,所得仁贤者,万不一焉;以名利招不肖,所得不肖者,触地是焉。”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当尔之时,诚驽材也。有学艺者,触地而安。唐 张鷟《游仙窟》:“须臾之间,忽至松柏巖,桃华涧,香风触地,光彩遍天。” |
触寒 | chùhán | 冒寒。《东观汉记·东平宪王苍传》:“四年,苍上疏愿朝,上以王触寒涉道,使中谒者赐乘舆貂裘。”《梁书·武帝纪下》:“勤於政务,孜孜无怠。每至冬月,四更竟,即敕把烛看事,执笔触寒,手为皴裂。” |
触讳 | chùhuì | 触犯讳忌。汉 王充《论衡·程材》:“割切将欲,直言一指,触讳犯忌。”唐 韩愈《送穷文》:“捩手覆羹,转喉触讳。”《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官非谏臣,职非御史,而好是非人,危身触讳,以游其间,殆犹抱石而救溺也。 |
触机便发 | chùjībiànfā | 机:弓弩上的发箭器。原指弓弩上的发箭器,一经触发,箭便射出。后亦指人遇到机会便要发作。《旧唐书·韦思谦传》:“吾狂鄙之性,假以雄权,触机便发,固宜为身灾也。” |
触景生情 | chùjǐngshēngqíng | 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人在触景生情的时候,能联想起很多往事。元·无名氏《闺怨》曲:“风,吹灭残灯,不由的见景生情,伤心。” |
触类 | chùlèi | ①指接触相类事物。明 宋濂《阅江楼记》触类而思,不一而足。参见“触类旁通”。②遇事。《梁书·侯景传》:“澄天性险忌,触类猜嫉,谄谀迭进,共相搆毁。” ③各种;每项。唐 白行简《李娃传》:“(姥)乃命娃出。明眸皓腕,举步艳冶。生遽惊起,莫敢仰视。与之拜毕,叙寒燠,触类妍媚,目所未覩。”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蕙芳》:“已而以手探入,壶盛酒,柈盛炙,触类熏腾。” |
触类旁观 触类旁通 | chùlèipángguan chùlèipángtōng | 触:碰,遇到。旁:别的。通:懂得。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贯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朱子语类 卷十一》读书法下:看经传有不可晓处,且要旁通。待其浃洽,则当触类而可通矣。 |
触目 | chùmù | ①容易被看到。大平原最为触目的特点是没有树。②目光接触到。触目惊心。南唐 李煜《清平乐 别来春半》:“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宋 朱淑真《谒金门 春半》:“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
触目皆是 | chùmùjiēshì | 触目:接触到视线。眼睛所看到的地方,到处都是。唐·朱敬则《五等论》:“故魏太祖曰:‘若使无孤,天下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明窃号议者触目皆是。” |
触目惊心 触目恸心 | chùmùjīngxīn chùmùtòngxīn | 看见某种严重情况而内心震惊,形容事态严重,引起轰动。恸:极悲哀;大哭。看到眼前景物而引起内心悲伤。这件事让我触目恸心。《南齐书·豫章文献王传》:“缅寻遗烈;触目崩心。”南朝·梁武帝《追赠张弘籍诏》:“朕少离苦辛,情地弥切,虽宅相克成,辂车靡赠,兴言永往,触目恸心。”唐·韩愈《昌黎集·贞曜先生墓志铭》:“及其为诗,刿目怵心。”明 王世贞《鸣凤记》第九出:李大人,闻言兴慨,触目惊心。 |
触目如故 | chùmùrúgù | 触目:目光所及。故:旧的,过去的,本来的。满眼看到的都是过去的老样子。他回到久别的故乡,触目如故,倍感亲切。宋·李昌令《乐善录·洪州刘生》:“未周岁,公主忽告殂,国主不胜其哀,怒曰:‘吾不敢复见刘生,其官物不一与,遣归洪州。’生恍疑梦觉,触目如故。” |
触目伤怀 触目伤心 | chùmùshānghuái chùmùshāngxīn | 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清·宣鼎《夜雨秋灯录·阮封翁》:“赤贫者无力赁屋,男妇老幼皆露处。忽澍雨滂沱,立泥淖中,相向而哭。翁触目伤心,计极穷人不过百十,费无多,思有以援之。”朱自清《背影》:“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不能自己。”冰心《集外·庄鸿的姊姊》平日这灯下,便是我们的天堂;今日却成了地狱了,没有一个地方一件事情,不是使我触目伤心的。 |
触目兴叹 | chùmùxīngtàn | 看到某种情况而引起感叹。明·李贽《焚书·杂述·杂说》:“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 |
触热 | chùrè | ①冒着炎热。汉 崔骃《博徒论》:"(博徒)乃谓曰:'子触热耕耘,背上生盐。'《续资治通鉴宋纪十四》秋,七月,戊戌,帝(赵光义)谓赵普曰:“卿耆年触热,固应不易。自今长春殿对罢,宜即归私第颐养,候稍凉乃赴中书视事。”②比喻烦躁易怒。元 关汉卿《谢天香》第一折:"从今后无倒断嗟呀怨咨,我去这触热也似官人行将礼数使。" |
触手可及 | chùshǒukějí | 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这东西就在你身边,你触手可及就可以拿到。 |
触死 | chùsǐ | 犯死罪。《汉书·东方朔传》:“粪土愚臣,忘生触死。”颜师古注:“忽忘其生而触死罪也。”《后汉书·郅寿传》:“臣所以敢犯严威,不避夷灭,触死瞽言,非为寿也。” |
触途 触涂 觸途 | chùtú | 处处,各处。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人有忧疾,则呼天地父母,自古而然。今世讳避,触途急切。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养生》人生居世,触途牵絷。《旧唐书·崔融传》:“船有大小,載有少多,量物而税,觸途淹久。” |
触忤 | chùwǔ | 冒犯:因直言触忤刘璋,被璋髡钳为徒隶,因此短发。《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五》臣(刘敞)昨闻吴充出外,冯京落职,将谓其人所行实有过当,所言实有不可,是以触忤圣意。 |
触物伤情 | chùwùshāngqíng | 看到某一景物内心感到悲伤。晋·张载《七哀诗二首》:“哀人易感伤,触物增悲心。”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七回:紫鹃见了这样,知是他触物伤情,感怀旧事,料道劝也无益,只得笑着。金玉舟《赵匡胤》第十五章:“是因他的小妾张氏和儿子青哥、意哥死在那里,去后会触物伤情。” |
触物兴怀 | chùwùxīnghuái | 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而产生某种情怀。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月泉吟社》:“触物兴怀言不尽,春来非是爱吟诗。” |
触陷 | chùxiàn | 谓触物陷祸。《荀子·修身》:“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 |
触邪 | chùxié | ①谓辨触奸邪。古代传说中有神羊,名獬豸,能辨邪触不正者。《晋书·束晳传》朝养触邪之兽,庭有指佞之草。唐 元稹《弹奏剑南东川节度使状》臣职在触邪,不胜其愤,谨录奏闻,伏候勑旨。《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一》刘汉弼触邪之豸,天不慭遗,夺我忠臣。②即触邪冠。唐 苏颋《同饯阳将军兼源州都督御史中丞》诗:“旗合无邀正,冠危有触邪。” |
触罪 | chùzuì | ①犯罪。《荀子·正论》:“以为治邪?则人固莫触罪,非独不用肉刑,亦不用象刑矣。” 唐 柳宗元《愚溪对》:“唯触罪摈辱愚陋黜伏者,日侵侵以游汝,闯闯以守汝。”唐 柳宗元《愚溪诗序》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明 唐顺之《与雷古和提学书》:“虽愚者亦知其足以触罪而无所得矣。”②獬豸的别称。相传獬豸能触不正,辨奸佞,故称。南朝梁 简文帝《大法颂序》:“草名指佞,便辟去朝;兽称触罪,姦回放黜。”参见“獬豸”。 |
怵 | chù | ①恐惧:怵惕(恐惧警惕)。怵惧。怵头。发怵。怵目惊心。《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并以中庸之才,怀可移之性,口存于仁义,心怵于嗜欲。②作动词:使打怵。《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九》又遣谍入蛮中,怵以利害。 |
怵目惊心 | chùmùjīngxīn | 参见“触目惊心”。 |
怵然 | chùrán | 害怕的样子。怵然惊心。《庄子·养生主 庖丁解牛》: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庄子·田子方》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尔于中也殆矣夫! |
怵然惕厉 | chùrántìlì | 警惕,戒惧。 |
怵惕 | chùtì | 恐惧警惕。《尚书·冏命》:"怵惕惟厉,中夜以兴,思免厥愆。"孔传:"言常悚惧惟危,夜半以起,思所以免其过悔。"《孟子·公孙丑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隐之心。”《庄子·盗跖》怵惕之恐,欣欣之喜,不监于心。《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大王不思先帝之艰苦,日夜怵惕,修身正行。"《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回:"勾践仰天叹曰:'死者,人之所畏,若孤之闻死,胸中绝无怵惕。'"《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二》比者雨旸弗时,几坏苗稼,朕(宋高宗)方寅畏怵惕。 |
怵心 | chùxīn | 犹惊心。《庄子·应帝王》:“劳形怵心。”清 林则徐《筹议严禁鸦片章程折》:“夫鸦片非难于革癮,而难于革心,欲革玩法之心,安得不立怵心之法?” |
憷 | chù | ①通怵,该字本义含有害怕或畏缩之意。常作方言用字。害怕,畏缩:发憷。憷头。憷场。②广阔、宽广之义,雄憷、霸憷; |
俶 | chù | ①开始:俶扰。②作。③整理:俶装(整理行装)。④善:“令终有俶”。 |
俶尔 | chùěr | 犹倏尔。忽然。唐 柳宗元《小石潭记》: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
俶扰 | chùrǎo | 开始扰乱。骚扰;扰乱。动乱。俶扰边陲。《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伪主高纬,放命燕、齐,怠慢典刑,俶扰天纪。《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一》知秦州张佶言蕃部俶扰,已出兵格斗,望量益士卒。《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五》自中原俶扰,军营纷乱,排转不行。 |
諔 | chù I. | 参见“諔诡”。II.jí①古同“寂”,寂静。②安。 |
諔诡 | chùguǐ | 奇异。《庄子·德充符》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庄子·天下》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 。 |
绌絀 | chù | ①不足,不够。支绌(款项不够分配)。左支右绌。相形见绌(相比之下显得不足)。心余力绌。絀絀絀清 昭槤啸亭杂录。孙文定公:“公曰:‘某所收别置一所,请覆之。’王辜榷良久,无丝毫盈絀,如衡而止;王大奇之。”参见“盈绌”②古同“黜”,罢免,革除。《史记 屈原列传》: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资治通鉴 秦纪二》始皇以其难施用,由此绌儒生。《史记 孝武本纪》於是上绌偃、霸,尽罢诸儒弗用。《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一》参知政事丁谓主言者以绌(陈)尧佐,尧佐争不已。 |
歜 | chù | ①盛怒,气盛。②《左传·僖三十年》王使周公阅来聘享有昌歜。《杜注》昌歜,昌蒲葅。参见“昌歜羊枣” |
斶 | chù | 用于人名,颜斶,战国时齐国人。《战国策·颜斶说齐王》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 |
矗 | chù | 直立,高耸:矗立。矗矗(高耸的样子)。宋 王安石《桂枝香 金陵怀古》:“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
亍 | chù | ①《说文》:“亍,步止也。从反彳。”按:古文字的彳chì和亍,原是行的省写,表示行道,后分化为二字。②小步行走。左思《魏都赋》:“泽马亍阜。”③右步。《字汇》:“左步为彳,右步为亍,合则为行。”④姓。《姓解》卷一引《风俗通》:“河东亍氏。楚有大夫亍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