雠讐 | chóu | ①校对文字;校验,校雠。雠校。雠定(校对并加以考证)。《史记 孝文本纪》五利妄言见其师,其方尽,多不雠。上乃诛五利。②同“仇I”。西汉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夫晋文亲其雠,强伯诸侯;齐桓用其仇,而一匡天下。《汉书 王莽传》诚臣子之仇,宗室之雠,国家之贼,天下之害也。《资治通鉴 周纪四》楚之不竞也,忍其父而婚其雠!善乎荀卿论之曰:“夫道,善用之则百里之地可以独立,不善用之则楚六千里而为雠人役。”《资治通鉴周纪四》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雠也!《资治通鉴 汉纪十七》又,诸儒生多窭人子,远客饥寒,喜妄说狂言,不避忌讳,大将军常雠之。《史记 李斯列传》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③同等:《汉书 霍光传》侍中史高与金安上建发其事,言无入霍氏禁闼,卒不得遂其谋,皆雠有功。④售,给价。汉 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纪》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⑤应对:雠问(辩驳问难)。⑥古同“酬”,酬酢。《汉书 王莽传》《诗》曰:“亡言不雠,亡德不报。”唐 韩愈《精卫衔石填海》诗:何惭刺客传,不着报雠chóu随处;到处。唐 杜甫《曲江》诗之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名! |
雠敌 讐敌 | chóudí | 仇人;敌人。《晏子春秋·问上五》:“灾害加于诸侯,劳苦施于百姓,故讐敌进伐,天下不救。”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讎敌,恶之如鴟梟。” 《封神演义 第三回》苏护一见妲己,乃亲生之女,又非雠敌,此剑焉能举的起。 |
雠疾 | chóují | 亦作“讐疾”。仇恨,憎恨。《三国志·魏志·王粲传》“瑀子籍”裴松之注引晋孙盛魏氏春秋:“籍口不论人过,而自然高迈,故为礼法之士何曾等深所讎疾。”《资治通鉴 卷一百七十三》齐东雍州刺史傅伏曰:“此儿为臣不能竭忠,为子不能尽孝,人所雠疾,愿速斩之以令天下!”宋 叶适《进故事》:“杀戮相继,展转讐疾,靡所定止。”亦指与之有仇恨的人。 清 唐甄《潜书·两权》:“有劳者必厚其赏,有功者必尊其爵,虽讎疾不吝。” |
雠校 | chóujiào | 校勘。《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昼省王政,夜则诵读,而患其谬误,惧乖典章,乃博选诸儒刘珍等及博士、议郎、四府掾史五十馀人,诣东观讎校传记。”张载注引《风俗通》:“案刘向《别録》:讎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缪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赵)安仁虽贵显,简俭若平素,尤嗜读书,所得禄赐,多置典籍,手自雠校,近朝沿革,衣冠人物,悉能记之。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政(正)为常所讲习,雠校缮写,及偏加服用,有迹可思者耳。 |
雠书 讐书 | chóushū | 校书。唐·柳宗元《唐故万年令裴府君墓碣》:“讎书宫闱,佐职于京。”宋·曾巩《寄郓州邵资政》诗:“鈆笔讐书客,朱轓守土臣。” |
雠讼 | chóusòng | 争讼。《资治通鉴 后周纪四》州民受(南)唐文书聚山林者,并召令复业,勿问罪;有尝为其杀伤者,毋得雠讼。《宋史·儒林传七·程迥》:“积年讎讼,一语解去。” |
雠隙 | chóuxì | 亦作“讎隟”。亦作“讐隙”。仇恨,怨恨。宋 周密齐东野语·赵伯美:“秪缘丁未岁同官京推,以女求壻,屡请不谐,遂成讎隙。”《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六》往者匈奴数有乖乱,呼韩邪、郅支自相雠隙,并蒙孝宣帝垂恩救护,故各遣侍子称藩保塞。 |
雠贼 | chóuzéi | 对仇人、仇敌的蔑称。 三国魏 锺会《檄蜀文》:“文钦、唐咨,为国大害,叛主讎贼,还为戎首。”《资治通鉴 晋纪十二》群官不以雠贼未报为耻,备在调戏、酒食而已,二失也。 |
紬 | chóu/chōu | 《说文》紬,大丝缯也。紬布(粗丝织成的绢)。条。引出。紬绩(缀织,抽丝,纺绩)。绢。《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七》于是两浙绢各折七千,江南六千有半,以米斛价例纽折,每匹折米二石。 |
紬绎 | chóuyì | 理出头绪。也作“抽绎”。《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四》每对,必往复绎其词气,或试文艺。 |
篘 | chóu | ①一种竹制的滤酒的器具:“黄篾楼中挂酒篘。”②滤(酒)“正玉液新篘。”宋·陆游《秋雨不止排闷》:“小诗旋录兼行草,薄酒新篘任浊清。身世正如萍在水,略无根柢也能生。”③酒。④无底竹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