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 | chǐ I. | ①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亦称“市尺”。一尺等于十寸。西汉时一尺等于0.231米,今三尺等于一米):尺素(a.一尺长的白绢,借指小画幅;b.书信)。尺短寸长。尺牍。②量长度的器具:竹尺。③像尺的东西:铁尺。仿尺。戒尺。④形容微少或短小:尺布。咫尺天涯。 |
尺波 | chǐbō | 人世的短暂。晋 陆机《长歌行》:“寸阴无停晷,尺波岂徒旋。” |
尺布斗粟 | chǐbùdǒusù | 一尺布,一斗谷子。形容数量很少。也比喻兄弟间因利害冲突而不和。右补阙浚仪吴兢闻祖雍之谋,上疏,以为:“惟余一弟(李旦)朝夕左右,尺布斗粟之讥,不可不慎。” |
尺步绳趋 | chǐbùshéngqū或“绳趋尺步”。指举动符合规矩,毫不随便。绳、尺:木工校曲直、量长短的工具,引申为法度;趋:快走;步:行走。清·冯桂芬《复庄卫生书》:“以彼其文,岂不周规折矩,尺步绳趋,侍乎否否乎?” | |
尺椽片瓦 | chǐchuánpiànwǎ | 指建筑物遭受破坏后所剩无几的砖瓦木料。宋·陈亮《重建紫霄观记》:“盗平,无尺椽片瓦可为庇依。道士结茅而居。” |
尺箠 | chǐchuí | 亦作“尺捶”。 ①一尺之棰。棰,木杖。《语本庄子·天下》:“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文选·江淹《杂体诗·效张绰杂述》:“静观尺棰义,理足未尝少。”吕延济注:“棰,杖也……一尺之杖,无有穷时,故理足不少。”②常以喻短少。南朝梁 沉约《细言应令诗》:“开馆尺棰餘,筑室微尘里。”清 姚鼐《送张橿亭少詹为晋阳书院山长诗》:“吾生如尺捶,焉胜日取半。”③短鞭。宋 苏轼《两桥·西新桥 诗》:“岌岌类鞭石,山川非会稽 ……萧然无尺箠,欲构飞空梯。”宋 苏洵《心术》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明 沉德符《野获编·司道·布按二司官》:“今则导以尺箠策马带眼纱,与京师幕寮无异矣。”④谓严刑峻罚。明 高攀龙《嵩台集 后序》:“故民之于公,必有肃然而不敢犯之心。此肃然而不敢犯之心,岂得之尺箠间哉?”⑤比喻御事的权力。宋 苏轼《送周朝议守州诗》:“莫轻龚遂老,君王付尺箠。”⑥喻少数兵力。宋 陈亮《酌古论·桑维翰》:“苟能顺其势,虽尺箠可以夷之,而况灵武之众乎!” |
尺寸 | chǐcùn | ①指距离短或数量小;比喻面积较小;比喻短窄。②指些少或微小的事物。如土地、才能、功劳、距离等。《史记 项羽本纪》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史记·淮阴侯列传》:"无尺寸之功。" 宋 岳飞《辞少保第五札子》:"臣方将策驽砺钝,冀效尺寸以报陛下天地生成之德。"③分寸,指适当的限度或程度。老舍《骆驼祥子》二一:"乡下人急了,不会拿着尺寸说话,她抖着底儿把最粗野的骂出来。" 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
尺寸可取 | chǐcùnkěqǔ | 比喻有些许长处。这是认为自己有才能的谦虚说法。任何人都有尺寸可取的地方。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负重故也。” |
尺寸之地 | chǐcùnzhīdì | 尺寸:形容数量少。面积狭小的封地。《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而齐尺寸之地无得,岂不欲得地哉?形势不能有也。”宋·苏洵《六国论》:“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
尺寸之功 | chǐcùnzhīgōng | 形容微小的功劳。《战国策·燕策一》:“夫民劳而实费,又无尺寸之功,破宋肥仇,而世负其祸矣。”《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耿)纯言耳。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臣学疏才拙,当少壮时,尚不能建立尺寸之功,况今老耄,筋力既竭,语言发喘,安能犯颜进说,动千乘之听呼? |
尺牍 | chǐdú | ①古人书写的工具。一种用一定规格的木板(少数用三棱形木柱)经刻写文字后制成的书籍形式。《后汉书.北海靖王兴传》:"及寝病,帝驿马令作草书尺牍十首。"李贤注:"《说文》云:'牍,书版也。'盖长一尺,因取名焉。"②信札,书信。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祢衡代书,亲疏得宜:斯又尺牍之偏才也。"《续资治通鉴 卷第九十三》时天下禁诵(苏)轼文,其尺牍在人间者皆毁去,(梁)师成诉于帝曰:“先臣何罪?”自是轼之文乃稍出。《聊斋志异 颜氏》而丰仪秀美,能雅谑,善尺牍。③文辞。金元好问《中州集.刘勋》:"少宣长于尺牍,落笔皆有可观。"④指墨迹,字迹。《新唐书·儒学传上·欧阳询》:"询初效王羲之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尺牍所传,人以为法。" |
尺短寸长 | chǐduǎncùncháng |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比喻人或物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战国楚·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宋苏轼《定州到任谢执政官》燕南赵北,昔称谋帅之难,尺短寸长,今以乏人而授。 |
尺幅寸缣 | chǐfúcùnjiān | 指小幅书画。清·徐沁《明画录 |
尺幅千里 尺幅万里 | chǐfúqiānlǐ chǐfúwànlǐ | 一尺长的画幅,画进了千里长的景象。比喻外形虽小,包含的内容很多。幅:布锦的宽度,引申为书画面或地面的广狭;形容图画篇幅虽小,可是概括力极强,寓意很深。文章虽短,他们照样讲究开合波澜,委婉含蓄,使人读后,真有“尺幅万里”之感。《南史 昭胄传》:“幼好学,有文才,能书善画,于扇上图山水,咫尺之内,便觉万里为遥。”清·何绍基《与汪菊士论诗》:“然未尝无短篇也,尺幅千里矣。” |
尺蠖求伸 | chǐhuòqiúshēn | 尺蠖:虫名,体长约二三寸,屈伸而行。尺蠖用弯曲来求得伸展。比喻以退为进的策略。《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明 王士桢《鸣凤记》第五出:尺蠖欲求伸,卑污须自屈。 |
尺刃 | chǐrèn | 喻指微小的武力。北齐书·神武帝纪下:“以朕眇身,遇王武畧,不劳尺刃,坐为天子。” |
尺树寸泓 | chǐshùcùnhóng | 泓:水深。泛指地方虽小,却有花草树木、清泉流水的景区。街心公园虽然只能算是尺树寸泓之地,但也是人们休心养性的好去处。 |
尺水丈波 | chǐshuǐzhàngbō | 比喻说话夸张,不真实。唐 孟郊《君子勿郁郁士有谤毁者作诗以赠之》之一:“须知一尺水,日夜增高波。”宋·孙光宪《北梦琐言》第九卷:“悬身井半,风言沸腾,尺水丈波,古今常事。” |
尺素 | chǐsù | 小幅的绢帛。古人多用以写信或文章。泛指小幅纸张。指书信。《文选·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参见“鱼传尺素”。吕向注:“尺素,绢也。古人为书,多书於绢。”唐 张九龄 《当涂界寄裴宣州》诗:“委曲风波事,难为尺素传。”宋 晏殊《蝶恋花》:“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清 纳兰性德 《采桑子·九日》词:“残更目断传书雁,尺素还稀。一味相思,準拟相看似旧时。” 宋 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
尺一 | chǐyī | ①亦称“尺一牘”、“尺一板”。古时诏板长一尺一寸,故称天子的诏书为“尺一”。书·匈奴传上:“遗单于书,以尺一牘,辞曰:‘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所以遗物及言语云云。”东观记·杨政传:“政师事博士范升。建武中,升为太常丞,为去妻所诬告,坐事繫狱,当伏重罪…… 政 涕泣求哀,上即尺一出升 。”后书·陈蕃传:“陛下宜採求失得,择从忠善。尺一选举,委尚书三公。” 李贤 注:“尺一,谓板长尺一,以写詔书也。”后书·舆服志下“乘舆黄赤綬” 刘昭 注引 卫宏旧仪:“璽皆以武都紫泥封,青囊白素里,两端无缝,尺一板中约署。” 宋 陈与义遥碧轩作呈使君少隐时欲赴召诗:“我本山中人,尺一唤起趋埃尘。” 清 顾炎武赠孙徵君奇逢诗:“明廷来尺一,空谷賁蒲轮。”《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九》唯陛下斥远佞巧之臣,速徵鹤鸣之士,断绝尺一,抑止游,冀上天还威,众变可弭。②指书信。古今小说·赵伯昇茶肆遇仁宗:“多谢贵人脩尺一,西山制置逕相投。” 清 方文访吴锦雯不遇留此诗之一:“板扉深巷掩,霉雨暮天寒。尺一授童女,归时抆泪看。” |
尺一书 | chǐyīshū | ①指诏书。明 陈子龙《上念故戚大将军功在社稷》诗:“手持尺一书,来治横海兵。”参见“尺一”。②指书信。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甄后》:“郎试作尺一书,我能邮致之。”参见“尺一”。 |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 chǐyóusuǒduǎn cùnyóusuǒchánɡ | 比喻人或事物各有其长处和短处。《楚辞·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论》:“鄙语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然不能救患於应侯。”唐 刘知几《史通·惑经》:“昔孔宣父以大圣之德,应运而生。生人已来,未之有也。故使三千弟子,请益无倦。然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其间切磋酬对,颇亦互闻得失。”陈伯微《西人一语激东瀛》:“中国有句古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民族,任何一个民族都是瑕瑜互见,妍媸并存的。”亦省作“尺短寸长”。宋 苏轼《定州到任谢执政启》:“燕南赵北,昔称谋帅之难;尺短寸长,今以乏人而授。” |
尺泽 | chǐzé | 小池。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夫尺泽之鯢,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李善注:“尺泽,言小也。”唐 柳宗元《诏追赴都迴寄零陵亲故诗》:“每忆纤鳞游尺泽,翻愁弱羽上丹霄。”清 黄鷟来《咏史之一》:“尺泽拟昆海,培塿忘华嵩。” |
尺泽之鲵 | chǐzézhīní | 比喻见识短浅的人。不学无术的人就会变成尺泽之鲵。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 |
尺竹伍符 | chǐzhúwǔfú | 本指记载军令、军功的簿籍和军士中各伍互相作保的守则。亦借指军队。明·方孝孺《书夷山稿序后》:“吾观四明蒋先生,羁寓数千里外,在尺竹伍符中,而放笔为诗……味其言如素处显位者,未尝有枯悴寒涩这态,是安可谓之穷士乎?” |
耻 | chǐ | 羞愧,羞辱:羞耻。雪耻。奇耻大辱。耻笑。耻骂。动词,以…为耻(意动)。有愧于。《论语·为政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孟子·尽心上》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史记·管晏列传》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唐 韩愈《师说》: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唐 孟浩然《临洞庭赠张丞相诗》:“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宋 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词》:“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 |
耻格 | chǐgé | 知羞耻而归于正。《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邢昺疏:“民有愧耻而不犯,且能自脩而归正也。”唐 张九龄《故襄州刺史靳公遗爱铭序》:“夫然后人斯耻格,庭少諍讼。”《旧唐书·文苑传下刘蕡》:“且进人以行,则枝叶安有难别乎?防下以礼,则耻格安有不形乎?”《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二年》:“当今四海之广,而刑奏止息,逮乎逾月,足彰耻格之化。” |
耻恚 | chǐhuì | 羞愧怨恨。晋书·周玘传:“玘自以为不得调,内怀怨望,復为刁协轻之,耻恚愈甚。”《资治通鉴 梁纪九》围合而谋泄,城中将士共执(傅)敬绍,以白(傅)竖眼而杀之,竖眼耻恚而卒。(竖眼敬绍为父子) |
耻居人下 | chǐjūrénxià | 以地位在人之下为耻,形容胸怀大志。宋 陈亮《谢曾察院启》:“伏念某本无他长,耻居人下。常想英豪之行事,堕乃尘凡。”《东周列国志》第六七回:围乃共王之庶子,年齿最长,桀骜不恭,耻居人下,恃其才器,阴畜不臣之志。 |
耻辱 | chǐrǔ | 谓声誉上所受的损害。侮辱。羞辱,羞辱的事。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诫兵》但微行险服,逞弄拳腕,大则陷危亡,小则贻耻辱,遂无免者。 |
耻善有遗 | chǐshànyǒuyí | 对遗漏善言感到耻辱。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亮毗佐危国,负阻不宾,然犹存录其言,耻善有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