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懲 | chéng | ①戒止:惩前毖后。②处罚,警戒:严惩。惩罚。惩办。惩戒。惩治。惩一警百。③苦于:列子《愚公移山》:“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资治通鉴 梁纪十八》时会稽丰沃,胜兵数万,粮仗山积,东土人惩侯景残虐,咸乐为用,而(萧)大连朝夕酣饮,不恤军事…④警戒;借鉴。惩毖(受创于前,当戒慎于后);惩纠(告诫督察);惩示(警告)。明 方孝孺《逊志斋集·深虑论》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⑤悔恨,后悔。屈原《国殇》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
惩创 | chéngchuāng | 惩罚、惩治。惩创奸顽。创,这里是受损伤的意思,因此读chuāng。辨析:创,读“chuāng”时候表示“创伤”和”使受损伤“的意思,如:创口、重创敌军。读”chuàng“是”开始“的意思,如:创造。宋 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续资治通鉴 卷第一百六十三》陈规曰:“宋人轻犯边界,我以轻骑袭之,冀其惩创通好,以息吾民耳。” |
惩恶劝善 惩劝 | chéng’è’quànshàn | 惩罚邪恶,劝勉向善。自知惩劝。语本《左传·成公十四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 唐 刘知几《史通·忤时》:“《春秋》之义也,以惩恶劝善为先。”宋 龚鼎臣《东原录》:“《诗》者或逸乐而兴,或悲哀而作,内经夫妇,外正君臣,虽孤愤必申,虽舆言必达,惩恶劝善之理於是乎明;感新怀旧之情於是乎见。”孙犁《秀露集·文学和生活的路》:“所谓文学上的人道主义,当然不是庸俗的普渡众生,也不是惩恶劝善。”亦省作“惩劝”。《后汉书·仲长统传》:“信赏罚以验惩劝,纠游戏以杜姦邪。”《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五》明公阿衡圣朝,惩劝如此,下吏何所逃其罪乎!《旧唐书·于志宁传》:“大小咸书,善恶俱载,著惩劝於简牘,垂褒贬於人伦。”《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八》白居易上言:既无惩劝,以至迁廷,若不改张,必无所望。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儗播布美术意见书》:“物质文明,日益曼衍,人情因亦日趣於肤浅,今以此优美而崇大之,则高洁之情独存,邪秽之念不作,不待惩劝而国乂安。” |
惩恶扬善 | chéng’èyángshàn | 道家理念,道家认为惩恶即是扬善。奖励、宣扬善良的意志。《周易·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是以君子一类求同,惩恶扬善,以致其大。 |
惩忿窒欲 | chéngfènzhìyù | 克制住愤怒,抑制住欲望。《易·损》:“君子以惩忿窒欲。”孔颖达疏:“君子以法此损道惩止忿怒,窒塞情欲……惩者,息其既往;窒者,闭其将来。惩窒互文而相足也。”晋 袁宏《后汉纪·顺帝纪二》:“愿陛下思惟所见,稽古率旧,勿令刑德大柄不由天断,惩忿窒欲,事依礼制。” |
惩羹吹齑 | chénggēngchuījī | 惩:警戒。羹:带汁的肉、菜。齑:切成细末的腌菜、酱菜或葱、姜、蒜等。比喻鉴于以往的教训,遇事过于小心。宋·陆游《秋兴》诗:“惩羹吹齑岂其非,亡羊补牢理所宜。”清·王夫之《读通鉴论·汉高帝》:“故宋祖惩羹吹齑而自弱,汉高拔本塞源以已乱,迹同而事异。” |
惩沮 | chéngjǔ | 为阻止恶行而责罚之。《新唐书·柳浑传》:“左丞田季羔从子伯彊请卖私第募兵助讨吐蕃,浑曰:‘……讨贼自有国计,岂容不肖子毁门构,徼一时倖,损风教哉!请薄责以示惩沮!’”《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陆)贽复上言,以为:“王者待人以诚,有责怒而无猜嫌,有惩沮而无怨忌。”《续资治通鉴·宋哲宗绍圣四年》:“至於告老之人,虽已谢事,亦宜少示惩沮。” |
惩前毖后 | chéngqiánbìhòu | 毖:小心谨慎,也有恐惧、缜密的意思。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错误,吸取教训,使以后谨慎些,不致再犯。《诗经·周颂·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莫予茾蜂,自求辛螫。肇允彼桃虫,拚飞维鸟。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蓼。”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惩前毖后”。明·张居正《答河道吴自湖计河漕》:“顷丹阳浅阻,当事诸公毕智绝力,仅克有济,惩前毖后,预为事先之图可也。”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回》:“唐总理惩前毖后,实不欲再当此任,只是需款甚急,又不好不硬着头皮,出去商办。” |
惩一儆百 | chéngyījǐngbǎi | 指惩处一人,借以促使众人觉悟而不犯错(惩:处罚。儆:促使人自己觉悟而不犯错)。也说“惩一戒百”“惩一警百”。东汉·班固《汉书·尹翁归传》:“翁归治东海明察……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惧改行自新。”“惩一儆百”由句中的“以一警百”演变而来。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六回》:“兄弟今天定要惩一儆百,让众人当面看看,好叫他们有个怕惧。”鲁迅《呐喊·阿Q正 九章》:“惩一儆百!你看,我做革命党还不止二十天,抢案就是十几件,全不破案,我的面子在那里?”参见“杀一儆百”。 |
惩艾 | chéngyì | 亦作“惩乂”。亦作“惩刈”。①惩治。《东观记·明帝纪》:“陛下至明,惩艾酷吏,视人如赤子。”《新唐书·裴矩传》:“太宗即位,疾贪吏,欲痛惩乂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三》尝有犯大辟者,诏特减,帝(赵光义)谓(张)佖曰:“朕以小人冒法,原其情非巨蠹,故贷死,流窜亦足以惩艾之也。”清 曾国藩《广东嘉应州知州刘君事状》:“是时两广总督百公龄,治尚威猛,惩刈奸宄。”②戒惧。《史记·乐书》:“成王作颂,推己惩艾,悲彼家难,可不谓战战恐惧,善守善终哉?”张守节《正义》:“言成王作颂,悲文王战战恐惧,推己戒励为治,是善守善终也。”《新唐书·柳宗元传》:“然众畏其才高,惩刈復进,故无用力者。”宋 苏辙《言责降官不当带观察团练状》:“且使罪人知有惩艾,谨録奏闻,亦非小补也。”《资治通鉴 汉纪十五》又数为吏卒所寇,惩艾,不便与汉通。③谓吸取过去教训,以前失为戒。《汉书·淮阳宪王刘钦传》:“久之,惩艾霍氏 欲害皇太子,乃更选后宫无子而谨慎者,乃立长陵王倢伃 为后,令母养太子。”《后汉书·窦融传》:“其后匈奴惩乂,稀復侵寇。”《新唐书·苏世长等传赞》:“始唐有天下,惩刈隋敝,敷内讜言。”《金史·移剌履传》:“愿陛下惩艾前事,开諫諍之门,天下幸甚。”清 陈天华《中国革命史论第一章》:“法之当变,矿之当开,詎可以熙寧、明季惩艾乎?” |
程 | chéng | ①规矩,法式:程式。程序。章程。规程。②进展,限度:程度。进程。日程。过程。③道路的段落:路程。行(xíng)程。里程。启程。前程。清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④衡量,考核:计日程功。⑤姓。 |
程督 | chéngdū | 对于法定赋税、工程劳役、学课等的监督。《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唐 刘禹锡《答饶州元使君书》:“其修整非止乎一身,必将及物也;其程督非务乎一切,必将经远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一》夏,四月,己丑,(宋徽宗)诏县令以十二事劝农于境内,躬行阡陌,程督勤惰。宋 叶适《丁君墓志铭》:“於是时希亮年已长,自悔少学不力,竭昼夜读书为文,不啻如严父师在旁程督之。”明 宋濂《重建龙兴奥源寺记》:“於是伐木於林,攻石於山,徵瓦於陶……大师躬程督,几忘食寝。” |
程顿 | chéngdùn | 路程距离及途中可供食宿休止的地方。《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八》命巡幸随军都转运使梁汝嘉先往建康,趣缮行宫及按视程顿。明 沉德符《野获编·外国·使西域之赏》:“中使李达、吏部郎陈诚使西域,得其风俗程顿,纪之以还。” |
程门立雪 | chéngménlìxuě | 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宋史·杨时传》:"至是,游酢、杨时见程颐于洛(今洛阳),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游酢(音zuò)与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
程途 | chéngtú | 路程。道路;途径。《水浒传第八回》林冲道:“上下方便,小人岂敢怠慢,俄延程途,其实是脚疼走不动。”《镜花缘 第四十三回》你若跟著舅舅去到海外,这水面程途,最难刻期,设或误了考试,岂不可惜! |
程役 | chéngyì | 工程劳役。《荀子·修身》:“辟违而不慤,程役而不录。” 杨倞 注:“程,功程;役,劳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