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篇“辛酉政变大功告成,垂帘听政母子同治”中说到咸丰死后,慈禧太后勾结恭亲王奕訢发动北京政变,捕杀肃顺、端华和载垣,斥革其他五人,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改年号为同治,意思是俩太后一同治理。同治帝载淳在位十三年,前十二年是在两宫太后垂帘的情况下虚坐龙椅的傀儡皇帝,同治十二年(1873年)两宫皇太后以亲政届期,上(指皇帝)亲政,同治帝载淳仅亲政一年,第二年疾大渐,崩於养心殿,年十九,无后嗣。
第160篇叙述了同治帝即位之初,清政府利用湘军并借列强之师助剿太平军,同治三年(1864年)将太平天国运动镇压了下去。接着李鸿章率淮军于同治七年将捻军也镇压了下去。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办起了洋务,以建立新式军备为中心,并创办了一些为它服务的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洋务运动与镇压太平天国为清朝赢来了“中兴”。然而同治帝与这一切毫无关系,同治幼年,政事由两太后管理,同治帝只是读书。
同治帝没有子嗣,谁来接任大权呢?俩太后,主要是慈禧太后说了算,决定由道光皇帝的七子(咸丰帝是四子)醇贤亲王,爱新觉罗·奕譞,(其大福晋为慈禧太后胞妹)的第二个儿子,和同治帝载淳同辈的三岁的载湉继任皇位,即光绪皇帝,慈禧成为当然的养母,慈禧的真实身份是载湉的伯母,或姨妈。载湉即位时还是一个幼儿,入宫时还在熟睡之中。假惺惺地从王大臣请,两宫皇太后接着垂帘听政。皇太后训敕称懿旨,皇帝称谕旨。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代前期,满族宗王、八旗、贝勒等上层贵族参与处理国政的制度。
光绪帝读书阶段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掌握大权的阶段。其间发生的大事件是中法战争。
光绪九年(1883年)十一月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二月,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了中法战争。第一阶段战场在越南北部,第二阶段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战争过程中,法海陆两军虽于多数战役占上风,但均无法取得底定全局的战略性大胜。法国远东舰队虽于海战赢得全胜,并一度攻占基隆,却因沪尾 (今台北县淡水镇)一役受挫及疫病流行,无法实现拿下台湾岛的战略目的;而清军虽于初期陆海皆遭惨败,导致由恭亲王奕䜣领班的军机处被全面撤换(甲申易枢),但后期台湾及杭州湾防卫成功,且有冯子材统率各部于镇南关之役给法国陆军带来较重伤亡,导致法国费里政权垮台。
以此为契机,两国重启和谈,结果订定《中法新约》,清方承认法国对法属印度支那诸殖民地的宗主权,两国重开贸易。受此战的影响,清廷于台湾设省,以刘铭传为巡抚大力推展现代化防务及新政,并积极筹建北洋水师。
中法战争结束不久光绪载湉长大成人了,为了归政后更有效地控制光绪帝,慈禧太后把其弟副都统叶赫那拉·桂祥之女,即西太后侄女静芬,小名喜子嫁给光绪。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钦点成婚,静芬次年立为皇后,即隆裕皇后。大婚庆典定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正月二十七日。正当后宫上下为皇帝的大婚忙碌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十五日深夜,这是一个雪花纷飞数九寒冬之夜,紫禁城突起大火,烧毁了太和殿前的太和门。
(光绪帝载湉的父亲是醇贤亲王奕譞是咸丰帝的弟弟,母亲是慈禧太后的妹妹,姐妹俩嫁给了弟兄俩,慈禧太后既是光绪帝的大娘,又是他的大姨)
大火过后,太和门化为废墟。慈禧断然做出决定:婚礼如期举行,并且皇后必须经过太和门再入后宫。如何解决皇后入二道朝门成为无法解决的难题,慈禧再次做出令所有人意外的决定:责令扎彩工匠日夜赶工,在火场搭盖太和门彩棚!最终也搭起了一座足可以假乱真的太和门,使长期在内廷行走的人,一下子也难辨真伪。
(就是这位隆裕太后在清廷退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详见第170篇)
隆裕皇后静芬光绪老婆到画像
尽管这位皇后脸长如驴,光绪帝载湉不敢有丝毫反抗的表示,只好继续宠幸珍妃,和隆裕之间无感情而言。
珍妃生于光绪二年(1876年)二月初三,为原任户部右侍郎长叙之女。珍妃与其姐瑾妃自幼随伯父长善在广州长大。长善虽为武将,却喜欢揽交文人墨客,他曾聘文廷式(后积极致力于变法运动)教习两位侄女读书。广州是五口通商的最主要口岸城市,开放最早,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接触最多,受影响也最大,思想较内地开放许多,加之长善本人广交名人雅士,其中多具有先进思想的著名人物,这些都对珍妃的思想和个性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珍妃十岁那年,长善卸任广州将军,她与姐姐随同北返北京。
珍妃白皙无瑕,五官清秀俊美,而且聪明伶俐,性格开朗。瑾妃稍逊于其妹,但也称得上美人。光绪十四年(1889年)十月初五,珍妃两姊妹被入选宫中,慈禧太后选定其侄女叶赫那拉氏为光绪帝皇后,同时封13岁的她为珍嫔,15岁的姐姐为瑾嫔。嫔为八等后妃中的第五等,次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
珍妃像
熟谙清末掌故的胡思敬作《国闻备乘》,书中记载:光绪大婚之后,隆裕皇后逐渐失宠,而瑾妃与光绪相处漠漠。惟珍妃生性乖巧,讨人欢喜,工翰墨会下棋,日侍皇帝左右,与光绪共食饮,共玩共乐,对于男女之事毫不在意。光绪为何喜欢珍妃,一方面是因为珍妃年龄尚小,活泼可爱,阅历较浅所以毫无心计,另一方面是因为珍妃崇尚西学,对朝中之事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与光绪帝的维新思想不谋而合。“德宗(光绪的庙号)尤宠爱之,与皇后不甚亲睦。”
太后老祖宗把她娘家的内侄女静芬立为皇后,这正是光绪内心最不痛快的事情,婚后对隆裕皇后非常冷淡,对珍妃极为庞爱。珍妃聪明,伶俐,有才学,也会哄人,讨光绪的喜欢,老祖宗见后特别生气。光绪经常临幸珍妃宫,隆裕皇后气得牙根子痒痒,向老祖宗诉苦,告珍妃的状。
唐海沂《我的两位姑母—珍妃、瑾妃》记载:“白大姐(珍妃的贴身宫女)说,隆裕为了报复,就和慈禧的贴身太监李莲英及珍妃宫内的太监勾结起来,把一只男人靴子放在珍妃的宫里,妄图污蔑她有奸情。为了这件事白大姐也受过拷打。后来又因珍妃有一件衣服的料子和经常进宫演戏的一个戏子的衣料一样(据说戏子的衣料是光绪送的),隆裕抓着这件事又大作文章,致使珍妃遭受廷杖,此刑为扒开衣服,用涂有黄油漆的竹竿打。”
珍妃最得光绪宠爱,每日形影不离。光绪曾用库存的珍珠、翡翠为珍妃串制珍珠旗袍一件,在阳光下,光彩夺目。有一天二人在御花园散步,正在玩赏高兴时,被老祖宗撞见。珍妃来不及换衣服了,老祖宗大怒道:“好哇!连我都没舍得用这么多珍珠串珠袍,你一个妃子竟敢这样做。想当皇后怎么着,谁封的?皇帝也太宠你了!”光绪和珍妃马上跪在地上叩头,请罪。老祖宗立即叫随身的崔玉贵二总管把珠袍扒下来,回宫后还打了珍妃三十竹竿子。小德张谈到的珍妃此次珍珠串珠袍事件细节和其他材料,如德龄的《瀛台泣血记》中珍珠串珠袍事件完全吻合,所以此事不能以传说看待,并且有可能是有史可据的珍妃二次获罪受杖的记载。小德张即张兰德,清朝末代太监总管,小德张是他的宫号;《瀛台泣血记》作者德龄,曾是慈禧太后的“御前女官”,其父曾出使日本特命全权大臣,又任清国驻法公使,其母为法国人。
慈禧太后对珍妃下此毒手,是希望借此来警告光绪帝,因为此时光绪帝正带领着帝党(光绪派)大臣和后党(西太后派)大臣关于甲午之战中战与和的问题产生巨大分歧而展开口水战。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二十日,八国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慈禧决定携带光绪等一行人出走西安。此时,大家都换了百姓布衣聚在宁寿宫后殿的乐寿堂,慈禧忽感触前事,出珍妃于牢院,以“珍妃年轻貌美,必遭洋人侮辱,愧对列祖列宗”等藉口,强词带走珍妃不便,留下又恐其年轻惹出是非,因命太监把乐寿堂前的井盖打开,要珍妃自尽,珍妃反抗,众人遂令太监把年仅二十五岁的珍妃推入井中。执行此命的是慈禧的领班太监崔玉贵和宫女王德环。
珍妃被太监拖至井边的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