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凌河之战
续前篇,明崇祯三年,后金天聪四年(1630年)己巳之变后皇太极回到沈阳京城,不久就在东北发动了大凌河之战。明总兵祖大寿回到东北后就抓紧修城。大凌河城虽被金兵多次摧毁,但原有墙基还在,因此修城进度较快。皇太极没有给祖大寿足够的时间,在他修了不到半个月的时候,明崇祯四年,后金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皇太极率领五万大军便兵临城下。城墙雉堞还没修完,祖大寿只好关闭城门,仓促应战。
皇太极一改从前硬攻的战法,改成了围而不攻。他命八旗将士环城挖了四道壕沟,并筑起一道一丈多高的墙,把小小的大凌河城围得如铁桶一般。这种“围而不攻”,“围点打援”的战法确实奏效,城外有大批埋伏,随时攻击来援的敌军。
明军万万没料到金兵会出此狠招,而城中粮草仅够几天之用,将士无不惊恐万状,祖大寿作过几次试探性的突围,都被金兵杀了回来。无奈之下,只好坐困愁城,盼着援兵。
祖大寿,辽东人,宁远之战的名将,因获得“宁远大捷”而升为前锋总兵官,派驻锦州,得袁崇焕的器重,与何可纲、赵率教一起被袁崇焕称之为辽东三杰。皇太极对祖大寿十分看中,围困十天后,便开始了劝降。但祖大寿不为所动,不予理采。
明三次援军被皇太极打败。为了进一步消耗城中的力量,皇太极利用祖大寿渴盼援军的急切心态,搞了一次假增援,金兵穿上明军将士的衣甲打着明军的旗帜,高喊着铺天盖地杀向金兵大营。祖大寿喜出忘外,立即率兵冲了出来,欲里应外合,突出重围。他哪里知道皇太极已设下埋伏,一心想活捉他。待他杀出城,眼看要与援军汇合时,援军突然变成了金兵,直接奔他而来。祖大寿大惊失色,急忙后撤,但已陷入金兵的重重包围中,好在部下们英勇无比,拼命厮杀,总算没有被擒,狼狈地逃回城中。
大凌河城已被围困了四十八天,城中早已断粮。史载城中“炊骨析骸,古所未闻。”意思是说用人骨头当柴烧,把人肉割下来烤着吃。大凌河已变成了一座朗朗乾坤下的阴曹地府。
九月二十四日,明朝四万人组成的援军终于到了。率领这支部队的是监军道张春。九月二十七日,大军过小凌河直逼大凌河城,在距大凌河城十五里处时,与金兵相遇。张春为了扼制骑兵,动用了许多战车,战车上配有火器,双方交战开始,八旗兵吃了些亏,战车阵缓缓向前推进。
当时金兵也有了自造的红衣大炮,此时正横于大道中间,恭候着明军的到来。待明军进入射程,四十门大炮先后发射,明军的车阵当时就乱了,皇太极率军冲了上去,明军被杀得节节后退。兵败如山倒,张春想扼制溃逃,已经毫无作用,最后连他自己也被卷进了败退的大潮中。皇太极早已在明军撤退的路上埋下了伏兵,溃逃的明军们遇到伏兵,大都放弃抵抗选择投降。张春和他的三十余名将领被生擒,四万增援大军就这样土崩瓦解了。
明金双方杀得惊天动地,祖大寿在城中按兵不动,有的史书说祖大寿是让皇太极的假增援吓怕了,已经分不出真假,害怕再次上当。城中已断粮近两个月,所有该吃的都吃了,不该吃的也都吃了,除了人之外,已经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再吃了。张春又败了,大凌河彻底陷入了绝境。
大凌河城中的军民们又在地狱中挣扎了十天,十月初七,皇太极再次致书祖大寿,又派降将姜新赴城中面谈。十月二十五日,祖大寿最后下了决心,当日晚到了金兵大营,行跪拜礼,皇太极急忙上前一步搀扶,以女真人最高贵的礼节抱腰礼相见。然后设盛宴款待。崇祯四年(1631年)十一月初九日,大凌河之战彻底结束。皇太极没有杀祖大寿,纵其还锦州,并在后来的松锦大战前再次相遇。
明将祖大寿(吴三桂舅)在大凌河城被迫投降
松锦大战
大凌河之战取得完胜后的第五年,即崇祯九年(1636年),《清史稿》记载:“夏四月乙酉,(皇太极)祭告天地,行受尊号礼,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清,改元崇德,……受朝贺。”坐上大清皇帝后,皇太极汲取过去强攻宁远、锦州受挫的教训,总结了大凌河之战围点打援的成功经验,制定了长围久困、迫其出降的作战计划,发动了松锦大战。
“松”是松山,“锦”是锦州。在松山到锦州之间,四十里地这么一个范围之内,明清双方集结了20多万军队,战争前后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这一场战争在明亡清兴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清崇德三年,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九月丁卯,皇太极至中后所(今辽宁绥中),邂逅祖大寿收兵入城。七年了,皇太极使告之曰:“别将军数载,甚思一见。至於去留,终不相强。将军与我角胜,为将之道应尔。朕不以此介意,亦原将军勿疑。”戊辰,再遣使谕祖大寿,皆不答。
清崇德四年,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明廷调任洪承畴为蓟辽总督,防卫清军。第二年三月,清太宗皇太极,命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贝勒(满族贵族称号)“多铎”等人领兵修筑义州城(锦州义县义州镇),又派兵先攻占锦州城的外围据点,后又在四面扎营断绝其外援。
明崇祯十四年,清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锦州东关守将吴巴什降清,清军攻占锦州外城。至此清军完成了对锦州城的包围。祖大寿是当时的明朝锦州守将。他向明廷报称:“锦城米仅供月余,而豆则未及一月,倘狡虏(古代对北方外族的贬称)声警再殷,宁锦气脉中断,则松、杏、锦三城势已岌岌,朝不保夕矣。”明廷命洪承畴领唐通、王朴、吴三桂等八总兵,步骑十三万,速令各镇总兵“刻期出关”,速会兵于宁远,解锦州之围。
四月下旬,洪承畴部至松山与杏山之间。四月二十五日,双方在乳峰山战事胶着,“清人兵马,死伤甚多”,清军失利,几至溃败。洪承畴将吴三桂列为首功,说:吴三桂英略独擅,两年来,以廉勇振饬辽兵,战气倍尝,此番斩获功多。
洪承畴不敢冒进,驻扎宁远(辽宁省兴城),以窥探锦州势态。并向朝廷表示:“大敌在前,兵凶战危,解围救锦,时刻难缓,死者方埋,伤者未起。半月之内,即再督决战,用纾锦州之急。”兵多饷艰,应速战速决,崇祯帝催洪承畴进军,“刻期进兵”。
洪承畴与清军决战于松山、锦州地区,皇太极秘令阿济格突袭塔山,趁潮落时夺取明军屯积在笔架山的粮草十二堆。明军“因饷乏,议回宁远就食”,决定七月二十日一早分成两路突围南逃。大同总兵王朴一回营便率本部人马首先乘夜突围逃跑,结果“各帅争驰,马步自相蹂践”,黑夜中,“且战且闯,各兵散乱,黑夜难认”。总兵吴三桂、王朴等逃入杏山;总兵马科、李辅明等奔入塔山。洪承畴等人突围未成,败兵万馀人入松山,困守松山城(今锦州松山区),几次组织突围,皆告失败。清军遂掘壕围之。不久“转饷路绝,全城食尽”,松山副将夏承德遣人密约降清,以为内应。十二月甲寅,济尔哈朗、多尔衮奏败洪承畴於松山。
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1642年)二月十八日锦州城陷,总兵邱民仰、王廷臣、曹变蛟被杀;洪承畴、祖大乐被俘至沈阳。三月八日,祖大寿率部献城二次归降,他是总兵之一的吴三桂的舅舅。四月二十二日,副将吕品奇率部不战而降,松山、锦州、杏山三城尽没,至此松锦大战结束。洪承畴为表示忠于明室,宣布绝食,到了五月剃发降清。明朝不知道洪承畴已经变节,明思宗崇祯帝朱由检辍朝特赐祭九坛,祭到第九坛的时候,又得到军报,说洪承畴降清了,京城大哗。据《清太宗实录》记载:“是役也,计斩杀敌众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三,获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众,所弃马匹、甲胄以数万计。海中浮尸漂荡,多如雁鹜。”松锦大战标志着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完全崩溃,其最后防线仅剩下山海关的吴三桂部了。
洪承畴在松锦战役后剃发降清
六月皇太极敕谕吴三桂降,又命祖大寿以书招之甥,清军大部队入关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