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小说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从明代开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才充分显示出它的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地位,在文学史上,取得了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的地位。明代印刷术的进步,刻书业的发展,也为小说创作的刊行流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促进小说创作的繁荣。 

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中的前三个全部是明代的作品。

 

施耐庵罗贯中和《水浒传》

《水浒传》全书定型于明朝,讲述北宋山东梁山泊以宋江为首的绿林好汉,由被迫落草,发展壮大,直至受到朝廷招安,东征西讨的历程,塑造了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众多的英雄人物,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腐朽,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水浒传》的作者目前最受认可的说法是施耐庵,在我国中小学教材中,《水浒传》的作者冠名一直为施耐庵。在学术界,最受认可的则是施耐庵和罗贯中合著,即前七十回为施耐庵作著,后三十回则为罗贯中作著。另一种稍微不同的观点是,《水浒传》为施耐庵所写,罗贯中进行了整理、编辑。《中国文学史》赞同由施耐庵原创、罗贯中编辑整理成书的说法。

施耐庵生于元朝的元贞二年(1296年),江苏泰州市兴化人。由于行政区划的变迁,又说是盐城市大丰白驹镇人。兴化新垛乡施家桥村有施耐庵的墓园、纪念馆,还有《施氏家薄谱》存世;相关网页介绍大丰白驹镇的时候,说是著名文学巨著《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挥毫之处,缘由是白驹镇曾隶属兴化。

 

兴化施耐庵陵园.jpeg

        兴化施耐庵陵园

施耐庵元泰定元年(1324年)中举人,元至顺二年(1331年)35岁才登进士,不久任浙江钱塘县尹。元末张士诚在施耐庵的家乡白驹场起义,定都平江(今苏州)建立抗元政权,自立吴王(朱元璋也是吴王,史称西吴,以区分二者,详见第120篇),施耐庵效力同乡张士诚,参加了他的军事活动。张士诚被朱元璋消灭以后,施耐庵迁居故里白驹,闭门著书,彻底断绝仕途,朱元璋屡征不应。水泊梁山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其实就是元末起义军将领们的影子。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罗贯中是山西并州太原人,生于元天历二年(1330年),比施耐庵小三十四岁。罗贯中在苏州结识施耐庵,以师徒相称,两人一同参加位于平江(即苏州)的张士诚反元起义政权,做过一段时间幕僚,与西吴王朱元璋为敌。在罗贯中的建议下,张士诚打败了朱元璋的部下康茂才的进攻。同年,张士诚的弟弟兵败被元朝俘虏,张士诚只好投降。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张士诚看到元朝没落,又再次称王。包括罗贯中在内的许多幕僚都建议暂缓称王不被采纳。罗贯中自此对张士诚失去了信心,返回老家太原。到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罗贯中又回到了杭州。《三国志通俗演义》即《三国演义》的写作,当在该年以后。这时,他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对历史、对人生都有了比较成熟的看法,完全具备了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条件。

到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罗贯中已写了十二卷,之后卷数的写作,是洪武四年以后的事了。明洪武十四年,罗贯中写出了《三遂平妖传》,此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创作了《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隋唐志传》等著作。他的作品中,《三国演义》的成就最高。全书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对清明政治和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拥刘反曹倾向。《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简洁明快而又生动。它把历史和文学自然结合,有现实的描绘,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罗贯中活了七十岁,在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里庐陵(今江西吉安)逝世。

罗贯中故里,罗贯中本人的籍贯一直存在争议,所以其故里主流的有三种说法:分别为:山西晋中祁县,山西太原清徐县和山东东平县罗庄村。

山东东平罗贯中纪念馆.jpeg

        山东东平罗贯中纪念馆


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

王守仁,别号阳明,成化八年(1472年)出生,卒于嘉靖八年(1529年),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他不但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一位大儒,而且也是一位军事家,这是他一生追求“知行合一”所获取的辉煌成就。王阳明晚年所述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是王自己对其大半生学术思想的概括性论述,准确地代表了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他明确指出:心的本体晶莹纯洁、无善无恶;但意念一经产生,善恶也随之而来;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这种能力,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而儒学理论的重点之一---格物,在这里就是“为善去恶”。

王阳明的伟大成就源自他的知行合一的思想,使其成为能文能武的大儒家。他主张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他《传习录》中对名与实的论述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主张人要踏踏实实做事,就能免除沽名钓誉,心轻万事如鸿毛。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正因为如此,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浙江余姚王阳明故居.jpeg

        浙江余姚王阳明故居


吴承恩与《西游记》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祖籍安徽,以祖先聚居枞阳高甸,故称高甸吴氏。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生于江苏淮安。吴承恩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但科举之路不畅。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吴承恩大约5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 

嘉靖三十年(1551年)吴承恩接任河南新野县知县。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浙江长兴县丞。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因受人诬告,“拂袖而归”,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宦途困顿,绝意仕进,闭门著述。活了大约82岁,晚年在贫穷中逝世。 

《西游记》取材于《大唐西域记》、民间传说和元杂剧。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本名《大唐三藏取经记》,是西游记故事见于说话文字的最早雏形,其中,唐僧就是以玄奘法师为原型的。这是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先写了孙悟空出世,然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和尚三人,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唐僧从投胎到取经受了九九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九九归一,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 

自《西游记》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和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大量被译为西文,已有英、法、德、意、西、手语、世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文种。并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被尊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2004年,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政府在山上茶庵处建立了吴承恩纪念馆,在山下山门处建树其石雕座像,用来纪念他。

 

淮安景点吴承恩故居.jpeg

        淮安景点吴承恩故居


许仲琳与《封神演义》

许仲琳,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市)人,明朝小说家,活动于隆庆、万历年间。生平事迹不详。有些学者、专家以为许仲琳仅是别人托名,《封神演义》可能另有他人所著,到底是谁,尚有争论。 

《封神演义》一般俗称《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国全传》、《武王伐纣外史》、《封神传》,是一部中国古代神魔小说。以姜子牙辅佐周室(周文王、周武王)讨伐商纣的历史为背景,描写了阐教截教诸仙斗智斗勇、破阵斩将封神的故事。包含了大量民间传说和神话。展现了古人丰富的想象力:腾云驾雾、呼风唤雨、搬山移海、撒豆成兵、水遁、土遁、风火轮、火尖枪。有姜子牙哪吒、杨戬等生动、鲜明的形象,最后以姜子牙封诸神和周武王封诸侯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