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讲述的明穆宗朱载垕(同厚)有四个儿子,长子和次子俱早亡,六岁的三子朱翊钧在隆庆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二日,宫中传出明穆宗隆庆帝病危的消息,此时的小太子只是一个十岁的娃娃。二十五日,内阁大学士高拱、张居正、高仪被召入宫中接受顾命。隆庆帝抓住高拱的手,临危托孤。

明初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废丞相,设内阁,其职能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厅。首席内阁学士称首辅。明穆宗末年,高拱为内阁首辅,与张居正关系不好。高拱主阁,坚持反对宦官越权,为此触犯了当时内廷的大红人太监冯保。冯保遂与张居正联手,共同对付高拱。穆宗去世时,高拱以主幼国危,痛哭时说了一句:“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神宗朱翊钧即位后,冯保将这句话加以歪曲,改成“高公讲,十岁小孩哪能决事当皇帝”。神宗听到这话,不问高拱说此话的背景,即于隆庆六年(1572年)六月十六日将他免职。高拱一走,高仪也惊得呕血三日而亡。三位内阁顾命大臣中只剩下张居正一人,张居正开始担任内阁首辅。

 

明神宗万历帝朱翊yì钧十岁即位.jpeg

         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十岁即位

张居正为内阁首辅以后,神宗将内廷的事务托给冯保,“而大柄悉以委居正”。对张居正不仅委以重任,而且尊礼有加,言必称“元辅张先生”,或“张先生”,从不直呼其名。隆庆六年(1572年)六月十九日,张居正刚刚走马上任几天,神宗就在平台(即故宫后左门)单独召见他,共商大计。

明神宗从思想上到行动上,全力支持张居正,合力进行改革,推行新政。政治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万历元年(1573年)推行的章奏“考成法”。它是针对官僚作风和文牍主义而提出的,意在“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提高朝廷机构办事效率。按照“考成法”的要求,事必专任,立限完成;层层监督,各负其责。

经济领域张居正汲取海瑞的成功经验进行改革,一是清丈全国田亩;二是推广“一条鞭法”。这是万历初年整个社会改革的中心环节,最有意义也最有成绩。清丈田亩,又称“清丈田粮”,目的是为了纠正田制混乱。这是继洪武朝之后进行的又一次全国性的土地大清丈。万历六年(1578年)十一月,明神宗下令在福建进行试点,中心问题是为了改变有田者不交纳税粮,无田者苦于赔纳的怪现象,使田亩与税粮挂钩。由于明神宗态度明确,张居正指导得力,坚决排除阻力,试点工作进行得颇为顺利。至万历八年(1580年)九月,福建“清丈田粮事竣”。神宗与张居正因势利导,趁热打铁,立即通行全国清丈。万历九年(1581年),一条鞭法已在全国各地“尽行之”。这标志着张居正整个改革已经取得了重大胜利。 

万历朝的前十年,在小皇帝的支持下,张居正在政治上和经济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政府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状况也大为改善。1582年(万历十年),随着清丈田亩工作的完成和一条鞭法的推行,明朝的财政状况有了进一步的好转。这时太仆寺存银多达四百万两,加上太仓存银,总数约达七八百万两。太仓的存粮也可支十年之用。二月,张居正上疏请求免除自1567年(隆庆元年)至1579年(万历七年)间各省积欠钱粮。另外,张居正还反对传统的“重农轻商”观念,认为应该农商并重,并提出“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的主张。因此他也反对随意增加商税,侵犯商人利益。这些做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缓和了一触即发的阶级矛盾,对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万历小皇帝的支持下内阁首辅张居正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jpeg

       在万历小皇帝的支持下内阁首辅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军事上,张居正用戚继光镇蓟门(今河北迁西县西北),李成梁镇辽东(今辽宁辽阳),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敌台”三千多座,加强北方的防备。并在边疆实行互市政策。互市使马匹大增,减少了太仆寺所需的种马,使太仆寺积蓄金四百余万。互市又使边疆在政治经济上保持稳定。封“俺答”(北方蒙古首领)为顺义王,在大同、宣府、甘肃等地立茶马互市,保持贸易往来,这就使得“俺答”长久没有来犯边关。

从历史大局看,张居正新政无疑是继商鞅、秦始皇以及隋唐之际革新之后直至近代前夜影响最为深远、最为成功的改革。张居正改革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他起衰振隳,力挽狂澜,奇迹般地在北疆化干戈为玉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延长了明王朝的国祚,扭转明王朝的财政危机。张居正是是湖广江陵人,故这十年被史家称作“江陵柄政”,也叫做“张居正改革”。但是张居正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并没办法改变明朝财税制度深层次的弊病,晚明的财税改革已经无力医治这一深入制度骨髓的恶疾,国家机器的败坏已无法挽回。

明朝的士大夫忠君尽孝的观念根深蒂固,未能尽孝何来忠君。武宗朝的大学士杨廷和也是一代名辅,收到父亲的讣告即回家守制。张居正的父亲去世,人情汹汹,无论是御史还是六部官员都上疏要居正守制,这给居正带来了不小的麻烦。此时神宗朱翊钧还不能亲政,国家大政均需居正裁决,不想让居正回家守孝。最终由神宗诏谕群臣,再及张居正夺情者,诛无赦,非议才消止。 

要知晓,张居正当国十年,所揽之权,是神宗的大权,这是张居正效国的需要,但他的当权便是神宗的失位。在权力上,居正和神宗成为对立面。张居正的效忠国事,独握大权,在神宗的心里便是一种蔑视主上的表现。

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二十日,居正病逝,逝世后的第四天,御史雷士帧等七名言官弹劾潘晟,神宗命潘致仕。潘晟乃张居正生前所荐,他的下台,标明了张居正的失宠。地方官员乘机配合兴浪,是年十二月初八日江西道御史李植上疏弹核冯保十二大罪状。万历帝览奏之后大喜说:“吾待此疏久矣!”便根据疏求查抄冯保家產,并将冯保发配南京孝陵种菜。这样张居正也遭遇冲击,差一点被开棺鞭尸,家属或饿死或流放。后万历帝迫于物议,恩准给张家留空宅一所,田十顷养张老太太赵氏,余子皆充军。一年后赵氏在悲伤中死去。张居正在世时所用一批官员也惨遭迫害,有的削职,有的弃市。

张居正死后的三十八年里万历皇帝一直在位,翻身无望,直到四十年之后,天启二年(1622年)五月,万历帝朱翊钧的孙子天启皇帝明喜宗朱由校才为张居正复官复荫。

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亲政后的表现如何,后面的三十八年里又会发生哪些重大事件,敬请诸位接着阅读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