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接触中庸之道是在史无前例的时代,“中庸”和“折中”是两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遭全民围剿声讨,在那个高念语录“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的年代,爱憎分明,界限清楚,容不得半点妥协和模糊。中庸是阶级路线模糊,折中是立场出了问题。想当年我们听说提出中庸之道的祖师爷孔老二早在五四时期已经被打倒,但后来重新复活,文革期间不但要重新被打翻在地,还要踩上一只脚,叫他永世不得翻身。谁能想到,三十年后孔老夫子走向全世界,孔子学院全球开花。这只能说明,真理可能遇到一些阴影,但其光辉终究会光芒四射。

笔者终于有机会通过读原著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庸之道的本来面目。

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认为,易经的阴阳学说是讲的矛盾的普遍性,是世界观,中庸之道则是方法论,因此二者的结合是中国古典哲学的精髓。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体,简单事物只是阴阳两端,复杂事物则是多组矛盾。

中庸思想就是要考虑两端。简单的事物处理起来可以轻松些,平等对待即可。譬如用扁担挑担,两头重量相同,支点就在扁担的中间点,平衡起来非常容易;但是如果两个重物的重量发生差异,就必须通过试肩,找到支点,方可实现平衡。

复杂事物的平衡需要考虑多种因素。譬如饮食平衡首先要考虑三大宏量营养素,即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接着还要考虑微量营养素,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通过“权重”比例平衡一个事物种多种因素的关系是典型的中庸之道的科学运用。

儒学《中庸》开宗明义指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不偏不倚不是简单地二一添作五,三一三十一;不是和稀泥,
不是墙头草两边倒,也不是利益的妥协折衷,折中是要求人们实事求是。譬如膳
食平衡的大致比例为碳水化合物60%,脂肪20-25%,蛋白质10-15%,微量营养素
尽管需求量不大,但缺一不可。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意思是说天下国家
可以治理,官爵傣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刃可以践踏而过,但是中庸是不能改变的。
进一步说明中庸为天下之正道,是不能臆造的客观规律,是我们人类需要费尽力气
方可掌握的。简单的事物,几天、几年、或几十年解决了,复杂的则需几代人的
共同努力。

努力实现事物两端的平衡是君子之举,反之就会“过之”或“不及”,无论“过之”还是“不及”都没有达到中道标准。子贡问:“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愈与(更好一些)?”曰:“过犹不及。”这里的“师“指子张;“商”指子夏;子张放纵激进,子夏拘谨保守。他们都没有做到恰到好处,都偏离了中庸之道,都应该挨板子。

脱离中庸之道,把握不好“度”,就会走极端,好事变成坏事。《中庸》中提到的六言六弊说的是六种威望很高的品德与相对的六种弊端紧密相连。六言即:“仁、知、信、直、勇、刚”,但“好不好学,其蔽也愚。好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不好学,其蔽也贼。好不好学,其蔽也绞。好不好学,其蔽也乱。好不好学,其蔽也狂。”意思是说如果不是好学深思的人,就容易带来六种弊端:心地仁厚,流弊是易受人愚弄;广知博览,流弊是四处涉猎而无所归宿;轻信的流弊是滥用心计或妄触法网;太直率的流弊是容易伤害人;一味勇敢的流弊是闯祸;一味刚强的流弊是胆大妄为。

度的把握是《中庸》中反复强调的,第一章讲喜怒哀乐:“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提倡将喜怒哀乐藏于心中,叫“中”;如果要发也应该“中节”,这叫“和”,“中和”了天地各得其位,万物自然发育。

现代经济管理理论也脱不了“中庸”干系。譬如在极左年代我们都馋到了社会财富绝对平均分配的苦头,干与不干一样,干多干少一样。改革开放后,克服平均主义,区别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既按劳分配,又按资分配,调动资本和全体劳动者积极性,如同杠杆原理那样,大大刺激了经济发展。但是操纵这个杠杆,有一个合理的“度”,超过了这个“度”,人们就会感到社会分配不公,就可能引起社会动乱,导致社会的倒退。这个度就是基尼指数(Gini index)。该指数在01之间,0为绝对平均,1是绝对不平等,0.4通常被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超过这条线,贫富两极分化就要引起社会阶层的对立从而导致社会动荡。这是非常典型的需要恰到好处地进行处理的社会经济课题,切不可粗心大意。

目前大家都在关心CPI涨幅,政府采取调控措施,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增加存款利率来减少流通的货币总量来控制通货膨胀这只老虎。但是也一定要把握分寸,防止“不及”和“过之”。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放贷量的减少,一些建设项目就要搁浅,就可能产生多米尼骨现象,导致产业链脱节,物价可能下去了,但失业率就会上去;增加存款利率意味着成本的加大,产品的价格必须提高,销售难度就会随之增大。难怪周小川行长皱着眉头说自己处于两难境地。因此有人把中庸说成是在尽善尽美与无可奈何之间的最佳方案。

这两个例子属于宏观经济调控,恰到好处就能实现软着陆,就会出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和谐发展的大好局面。

人生在世都要处理好五常关系,《中庸》称之为:“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其中的君臣关系可以扩充为上下关系。作为一个管理者需要坚持九条原则:“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提倡尊贤纳士,处理好与重臣与群臣与百姓,与外地劳工和各地诸侯王的关系。毛泽东提出党政一把手要学会弹钢琴,要十个手指头都动起来,就是一种兼顾艺术。掌握这种平衡艺术的关键是学习:“好学近乎知”,“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中庸之道主张安分守己,不要想入非非,铤而走险:“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
要求君子们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
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
之中应做的事。同时中庸思想并非要你不求上进,坐以待毙:“故君子居易
以俟sì(等待)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告知人们,条件不成熟的时候不要侥幸行险,
要一切随缘,要耐心等待;一旦形势有利,该出手时就要出手。

学习中庸之道就是要考虑两端,不要偏废。譬如我们把“坚持”看作是褒义的,但与其相反的“放弃”就一定是贬义的。鼓励坚持的箴言语录太多太多,最为著称的是毛泽东的“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对笔者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麦当劳之父,快餐巨人·克洛克(Ray Kroc)的座右铭,“坚持到底(PRESS ON)”:Nothing in the world can take the place of persistence. Talent will not; nothing is more common than unsuccessful men with talent. Genius will not; the world is full of educated derelicts(被遗弃者). Persistence and determination alone are omnipotent(万能的).译成中文: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能能够代替“坚持”,“‘才华’不能,才华横溢却一事无成者比比皆是;‘天才’不能,聪明过人却被淘汰者屡见不鲜;‘教育’不能,学富五车却十分潦倒者司空见惯。只有毅力和决心是无所不能的。”

这些赞美坚持的句子确实鼓舞了无数的人们取得了成功,成就了事业,但不等于坚持就是战无不胜,全部凯旋。我们还应该读一些学会放弃的劝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学会放下无法改变的过去;凡事不必太在意,更不需去强求。就让一切随缘吧。人生犹如登山,而成功的定义不仅仅是到达峰顶,也许人生的成功就在于欣赏山腰的景色。人的一生有时候难免路径选择错误,或者主客观条件不允许,与其蹉跎岁月,徒劳无功,还不如调整航向,“见风使舵”。苦苦挣扎的结果注定是拼得头破血流,而潇洒转身却可能是迎来柳暗花明。古人云:知止不殆,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遭到危险。其实老百姓有很多对不会放弃,不懂妥协人士的一针见血的批评言辞,譬如:一个心眼,一根筋,一头撞到南墙上,犟,扭,不会拐弯等等

有了这两个方面考虑和实践才是真正的成熟,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孔夫子对于“文质”的论述也是包含了中庸思想。文即形式,质即内容。二者的关系如何?
《论语·雍也》篇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为:
质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质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质实和谐统一,这才是
一个君子应具有的品格。 “质”就是现代人说的内容;“文”就是外在形式。文与质是事物
的两极,人们在处理二者关系时,受行为心理定势的影响,往往会偏颇一方:要么质胜
文,要么文胜质。偏颇于任何一方,都达不到事物的最佳境界。那么怎样才能臻于完美呢?
就是二者和谐地统一。儒家后学对此有共识。在阐释“彬彬”时,有云:“文质相半之貌”;
有云:“物相杂而适均之貌”;有云:“文质得其宜也。”这里的“相半”、“适均”、“宜”的共同
指向就是恰到好处,就是内容和形式的和谐听一。
要真正坚持中庸诚实非常重要。我们现在说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
虚假。《中庸》发出了“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至诚如神”的劝告,就是要人们在实践
中庸之道时一定要实心诚意,不怕劳劲费神。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
虽柔必强。”真正掌控中庸之道这门平衡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