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延续,古老的中国渐渐地融入了世界,越来越多的家庭把子女送出了国门。据纽约国际教育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09-2010年度,中国大陆前往美国各大学和研究机构深造的留学生总人数高达127628人,占当年美国接收海外留学生总人数的19%,中国成为美国第一大留学输入国。中国教育部国际司司长张秀琴女士透露,从1978年到2009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162万人,出国留学人数年平均增长25.8%,出国留学规模扩大了267倍。近二十年来,随着中国的开放改革,海外华侨和华人的人数将近五千万人。好不夸张地说,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
家庭中有人在海外很是令人羡慕,可以坐飞机经过神秘的日期变更线,跨过划分南北半球的赤道,能够在异国他乡住上一年半载,欣赏这个星球别处的旖旎风光。子女在外,老年人到国外去抚养第三代,很多退休人员都眼馋这样的日子。每当我们两口子从澳洲或美国的儿子那边回来,邻居们欢迎我们并表达思慕之情,“你们真是太幸福了!”
人活在世上在不停地追求,觉得自己向往的境地一定是十分美好的。而当他/她实现了愿望,到了那块曾经梦魂牵挂的地方,就会知道那边不是一切都好。既然是自己的追求,再难也得受着,否则就不会流行“好马不吃回头草”这一说了。
我们到了国外,接触了很多华人,尤其是到子女身边帮助抚养孙辈的老人,获悉了他们较多的酸甜苦辣的故事,写在这里,给那些准备出国的家长们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我们在墨尔本华人相对集中的Boxhill(博士山)遇到了原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一位女老师,她姓金。没有说上几句话她就给我们滔滔不绝地倾诉了自己移居澳洲的苦水。
金老师有一对双胞胎女儿,成绩优秀,于1995年前后到澳大利亚读研,毕业后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并办理移居手续。大女儿在国内结了婚,全家都办了永居。二女儿在澳洲找到了另一半,开始了留居生涯。金老师两口子退休后两个女儿就动员爸妈申办移民手续。金说她当时就有点犹豫,觉得人生地不熟,担心过不舒服,但想想在国内要永远空巢就勉强答应了。2000年办成了手续,自己没有房子就和大女儿住在一起并帮助抚养外孙女儿。与女儿女婿共处的时间一长,难念的经就开始了。两代人的矛盾转化成了小两口的冲突,最终发展到彻底闹翻离婚。离婚后的女儿认识了一个当地人(澳洲的广东人称作“鬼佬”),两人成家。但由于文化差异太大,又闹得不可开交,已经分居了。金老师说她心里烦透了,只好咒骂自己的女儿,满肚子的委屈和怨气没地方宣泄。她非常后悔移居到此,并警告我们千万不要犯她的错误。她说,如果还在北京,老两口退休工资六千元(2005年的工资水平),过得一定很是舒适,医保门诊费用月月到卡,看病也十分方便。到了澳洲,六千元换不到一千澳元,变成了地道的穷人,捉襟见肘,囊中羞涩。看病要预约,门诊的药费要全部自己掏腰包。西方国家牙医收费昂贵,金老师为看牙疼还特地回了一趟中国。
有人会感到诧异,澳大利亚不是一个福利国家吗?怎么这样可怜兮兮的。某些福利是比中国好,譬如:医疗保险的全覆盖,失业保险可以随时启动,小孩子有牛奶费,并且孩子越多福利越大,妈妈可以不用工作了,全由政府包了下来。老人按周领取退休金,单身老人每周差不多300澳元,老两口500上下。但移民老人要等10年时间才能获得这个权利,并且要把你在原国籍国家领取的退休金扣除。公立医院医疗人员缺乏,拖得起的手术要等上几年时间。门诊要预约排队,即使是挂上急诊也得排上几个小时。你着急吗?私立医生在向你招手,请君支付昂贵的费用。澳人人均周工资超过1000澳元,像金老师那样已经失去了挣钱的能力,凭国内退休金到发达国家生活过着贫困线以下的生活。和鬼佬女婿无法透彻交流,没有亲戚好友的透心交流,心里十分郁闷,难念的经更为难念,后悔药苦涩难咽。
澳洲的民居
我们第二次踏上澳洲大陆,儿子买了房子,住到了墨尔本城的西北方向的Wantirna,那边华人不多,很快就和邻近几家国内过来探亲或移居过来的差不多年岁的人有了来往。先说说东北一家人。
我们首先认识了这一家的儿媳妇小申,因为她开的奶吧店就在路边。小两口移居澳洲已经有了六年的时间,打拼得不错。老公在一家装修公司上班,日工资200余澳元,周收入超出1000;她经营的奶吧和自己生活的房子连在一起的,周租金350澳元,但其营业额(听她婆婆说的)每周$4000到4500上下,纯利润1300到1500澳元,扣除住房和营业用房的租金周收入也有1000多澳元。两口子已经购房,租了出去,用租金抵消一部分按揭贷款。奶吧一周营业七天,从早到晚差不多12个小时,好在就在自己家里。最近小两口喜得贵子,公公和婆婆都过来帮忙。婆婆带娃娃,公公负责做饭,小日子应该很好。但两代人生活在一起磕磕碰碰的事情就很难避免了。饭菜该怎么做才合胃口?孩子该穿什么衣服,穿多少?娃娃感冒生病了就开始相互埋怨。开始时发生点争执,接着冷战开始,天天要看脸色了。公公婆婆觉得很不舒服,儿子挤在中间充当双面胶,家中的矛盾也集中表现在小两口经常吵闹,使得老两口过的索然无味。如果在国内,他们可以带着小孙子回家过一阵子,缓和缓和气氛,到了异国他乡没有地方去,只能天天泡在一起。老两口购买的是来回机票,差不多和我们一起回国,但他们提前走了,机票改签是要加钱的。加钱也得走,多一天也受不了。
第二家是兰州的王姐,她是西北大学1962届的毕业生,生有两个女儿。二女儿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毕业后到新西兰留学攻读硕士,后转到澳大利亚工作。在公司上班时认识了一个斯拉夫人,两个人很快坠入爱河并结婚生子。王姐已经退休数年了,过来给女儿带孩子,和女儿及洋女婿住一起。王姐老伴留在中国,她一个人在女儿家,只要有空就往我们这里跑,因为我们两家很近,都在一个court里边。王告诉我们女儿对斯拉夫公公婆婆很有意见,住的房子是她老公从他爸妈那边买来的,30万澳元。斯拉夫公婆还有一个女儿,因离婚又回到了娘家。她经常怂恿老公和父母讲讲道理,第一、做爹娘怎么能问儿子要房子钱呢?第二、爹娘不但不偏向儿子,还容忍女儿带着孩子回到娘家又吃又喝。她还要给老公作出榜样,说自己的父母偏向国内的姐姐,她在国外上学全是勤工俭学,也要向父母讨个说法。这把王大姐气的浑身发抖。她本来要教育自己的女儿不要和自己的公婆计较,要发扬中华民族媳妇孝敬公婆优良传统,没有想到,她向自己的爹娘拉开了架势。一般说来,婆媳关系难处,怎么亲生的母女关系也那么糟糕呢?王姐说这边几个中国来的小媳妇互相攀比,比父母亲给她们多少人民币,女儿也跟着学坏了。最不能让王姐容忍的是,小女儿居然向她爸爸打电话,指责父亲偏向她姐姐,要求把亏空她的钱兑换成澳元近期补上,气的兰州的老爸撩下了电话。王姐跟我们叙述起来,眼里噙着泪水,想早点回去算了,没有想到女儿到异国留学,跟洋人结婚发展到这种地步。一天早晨起来,我们照例散步,突然听到后边王姐的声音。我们停住回头,只见她眼睛通红,估计通夜未眠。她跟我们拥抱,说今天就回国,脱掉这件所谓“贴身的棉袄”。我们只好劝慰几句,毕竟是亲生女儿,打断骨头连着筋。我们觉得不可思议,母女关系怎么能到这种地步呢?我们在国内还很少听到这种情况的。没有女儿的我们很是羡慕那些在我们面前夸女儿孝顺的同龄人,怎么出国的女儿变成这副模样呢?
2010年的4月我们到美国芝加哥的二儿子那边探亲。儿子儿媳生活的小区刚建不久,入住的大部分是印度移民,中国人很少。我们很快就认识了来自南京的老严,她是来看女儿女婿的,房子离我们家很近。老严一个人过来的,因老伴还在上班。时间不长她就开始向我们埋怨女儿在网上认识的这个女婿不通情理,不喊妈,还给脸色看。俗话说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喜,可老严看女婿越看越气。老严这个独生女儿在南京已经有了不错的工作,迷了出国了,在网上认识了这位比自己大五岁的河北人就闪婚了。老严一直觉得很不舒服,认为对这个女婿了解太少,如今实践证明,女儿找错了对象。可女儿不这么看,自己老公是有些缺陷,但已经走到了今天,反正不能因为他和自己妈妈搞不好关系而离婚。女儿被挤在中间,尽力照顾两边,难免两边得罪。母亲觉得这个女儿不孝,两口子一块让她生气。心情不好导致一天洗碗时,把水槽子砸坏了。老严说自己不小心,女婿说是生气有意砸的。这个水槽子价格让人咂舌,居然是花了800美元买的。老严无处发泄,只能大清早(时间差造成的)起来通过视频和南京老伴宣泄。老头给老太太打气,没啥了不起的,赔他。他决定马上到中行兑换800美元打到女儿的账上,不就是5000元的人民币么。老严说,我不能给他们那么多,理由是女婿在南京时生气,把她家的门踢坏了还没有叫他赔呢?
美国的民居
一天早晨我们散步时与其相遇,老严显得十分疲惫,说昨晚在外边草地上坐了一夜,觉得一刻也呆不下去了。预期返回的时间只剩20天了,我们劝她还是如期回国比较合适。她表示决心已定,自己掏钱改期马上离开这个鬼地方。两天后的一个晚上,老严和女儿敲响了我们的家门,女儿进门便跟我们说:“叔叔,阿姨,我没有把妈妈照顾好,她明天就要走了。”我一时也说不出强有力的安慰的话,只是说:“牙齿和舌头那么好还有配合不好的时候,家家都有些磕磕碰碰的事,不要在意,只是在国外来来往往不像在国内那么方便。”
家家都有难念的经,这是老古话。清官难断家务事,说不清道不明的家长里短。到了国外这难念的经难度更大了,因为你没有地方倾诉,没有知根知底亲戚朋友做点劝说协调工作,也不可能采用暂时脱离的方法缓解一下,走投无路,只好一走了之。亲爱的读者,得知这四家的故事,您的感受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