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 | bù | ①行走:步兵。步行(xíng )。徒步。信步。闲步。固步自封。望而却步。踏着别人的足迹走,追随:步韵。步其后尘。步武前贤。②行走时两脚的距离:步伐。步测。寸步难行。③事情进行的程序、阶段、程度:步骤。初步。④起步,动身。宋 苏轼《后赤壁赋》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⑤中国旧制长度单位,一步等于五尺。历代不一:周代以八尺为一步,秦代以六尺为一步。《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六》兰州古城,东西约六百馀步,南北约三百馀步。 |
步步登高 | bùbùdēnggāo | 一步一步地向高处登。比喻不断上升。也形容官运亨通;连续得到提升。他中了进士后,步步登高,不久,就当了巡抚。宋 释惟白《续传灯录》:“他只会从空放下,不会步步登高。” |
步步高升 | bùbùgāoshēng | 步步:表示距离很短;高升:往上升。指职位不断上升。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八回》:“并且事成之后,大人步步高升,扶摇直上,还望大人栽培呢!” |
步步进逼 | bùbùjìnbī | 一种作战状态,意为一步一步地逼进。 |
步步莲花 | bùbùliánhuā | 原形容女子步态轻盈。后常比喻渐入佳境。《南史·齐本纪下》:“又凿金为莲华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华也。’”元 岳伯川《铁拐李》第二折:若将曲直无颠倒,脚底莲花步步生。 |
步步为营 | bùbùwéiyíng | 指军队每向前推进一步就设下一道营垒。形容进军谨慎。也比喻行动,办事谨慎。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可激劝士卒,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渊来战而擒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可激劝士卒,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渊来战而擒之:此乃“反客为主”之法。 |
步道 | bùdào | ①只可步行不能通车的小路。《说文·彳部》:“径,步道也。”段玉裁 注:“此云步道,谓人及牛马可步行而不容车也。”晋 无名氏《安东平》诗:“凄凄烈烈,北风为雪。船道不通,步道断絶。”荀子《修身篇》:不识步道者,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资治通鉴 陈纪四》六月,壬寅,以司空徐度为车骑将军,总督建康诸军,步道趣湘州。②马路旁的人行道。郭沫若《创造十年续篇》四:“街旁步道上的行人就像潮水一样从前面簇拥来了。” |
步调一致 | bùdiàoyīzhì | 步调:行进的步伐。比喻行动和谐一致。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在这种种方面,都应该提高共产主义精神,防止宗派主义倾向,使我们的党达到队伍整齐,步调一致的目的,以利战斗。” |
步斗踏罡 步罡踏斗 | bùdòu/dǒutàgāng bùgāngtàdòu/dǒu | 罡,北斗七星之柄。斗,北斗星。道士礼拜星宿、召遣神灵的一种动作。其步行转折,宛如踏在罡星斗宿之上。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三回:“(孔明)日则计议军机,夜则步罡踏斗。”明·无名氏《李云卿》第四折:“书符咒水,全无作用,步斗踏罡,专一胡躧。” |
步莲 | bùlián | 形容女子步态优美。同“步步金莲”。宋 贺铸《思越人/鹧鸪天 紫府东风放夜时》:“紫府东风放夜时。步莲秾李伴人归。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宋 张炎《满江红.韫玉传奇唯吴中子弟为第一流》:“洗尽人间笙笛耳,赏音多向五侯家。好思量,都在步莲中,裙翠遮。” |
步履 | bùlǚ | 步行;行走。脚步。逃难的人们在寒风深雪中步履维艰。 步履轻松。步履蹒跚。宋司马光《辞三日一至都堂札子》:“但两足无力,疮口未合,步履艰难,拜起不得。”《聊斋志异 海公子》彼寻胜翱翔,妾以艰于步履,故留此耳。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黎氏》:“谢牵挽而行,更不休止。妇步履跌蹶,困窘无计。” |
步履蹒跚 | bùlǚpánshān | 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形容走路腿脚不方便,歪歪倒倒的样子。唐·皮日休《上真观》:“天禄行蹒跚。”宋·龚熙正《释常谈·步履蹒跚》:患脚谓之步履蹒跚。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七回》:“手里捧着一对大蜡烛,步履蹒跚的走了进来。” |
步履维艰 | bùlǚwéijiān | 步履:行走。维:文言助词,无实义。艰:困难。指行走困难行动不方便。也比喻创业经营艰辛。《宋史·章宗经三》:“年高艰于步履者,并听策杖,仍令舍人护卫扶之。”明·邵景瞻《觅灯因话·桂迁梦感录》:“念见刘,颈荷欠徽,手交木叶,颜色枯槁,步履艰难。”清·刘坤一《奏疏》:“臣自上年秋间;时患腰痛;两骽无力;步履维艰。” |
步辇 | bùniǎn | ①古代一种用人抬的代步工具,类似轿子。②乘步辇。班固 西都赋:“乘茵步輦,惟所息宴。”三国魏 曹丕《校猎赋》:“步輦西园,还坐玉堂。”南朝梁 庾肩吾《奉和太子纳凉梧下应令》:“北园凉气早,步輦暂逍遥。”《资治通鉴 唐纪十四》十二月,辛丑,上(李世民)病痈,御步辇而行。 |
步骑 | bùqí | 步兵和骑兵。《六韬·军用》:“陷坚陈,败步骑。”《后汉书 光武帝纪上》六月己卯,光武遂与营部俱进,自将步骑千余,前去大军四五里而陈。《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会明,贼谓公(曹操)为遁也,悉军来追。乃纵奇兵步骑夹攻,大破之。《晋书 惠帝纪》河间王颙帅官属步骑三万,迎于霸上。《旧唐书·李密传》:“密乃自将步骑二万拒之。”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七章》:“忽见一支队伍大约有两三百人,步骑都有。” |
步人后尘 | bùrénhòuchén | 步:踏、踩;后尘:走路或行车时后面扬起的尘土。比喻追随模仿,学人家的样子,走上别人走过的老路。没有创造性。杜甫《戏为六绝句》诗:“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
步仞 | bùrèn | 广一步,高一仞。形容低小。《庄子·庚桑楚》:“步仞之丘陵,巨兽无所隐其躯。”陆德明释文:“六尺为步,七尺曰仞,广一步高一仞也。孔安国云:八尺曰仞。小尔雅云:四尺曰仞。” |
步挽 | bùwǎn | 古代一种供乘坐的、用人力拉的车子。《尔雅·释训》“徒御不惊輦者也”晋郭璞注:“步挽,輦车。”《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四》(吕)超兄中领军(吕)隆数劝(吕)纂酒,纂醉,乘步挽车,将超等游禁中。《魏书·崔光传》:“詔光乘步挽于云龙门出入。”《北史·刘腾传》:“腾遂与崔光同受詔,乘步挽出入殿门。” |
步线行针 | bùxiànxíngzhēn | 比喻周密布置。元 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二折:“那怕你指天画地能瞒鬼,步线行针待哄谁?又不是不精细,又不是不伶俐。”《元曲选 李逵负荆》那怕你指天画地能瞒鬼,步线行针待哄谁? |
步屧 | bùxiè | 屧:草鞋。①行走;漫步。《南史·袁粲传》:“(袁粲)又尝步屧白杨郊野间,道遇一士大夫,便呼与酣饮。”唐 杜甫《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诗》:“步屧随春风,村村自花柳。”宋 陆游《新秋往来湖山间诗》:“车似鸡栖舟似叶,百里何曾劳步屧。”②脚步声或指脚步。宋 苏轼《和鲜于子骏郓州新堂月夜》:“起观河流,步屧响长廊。”明 王世贞《莫参政子良张山人携饮天宁寺作诗》:“东风依步屧,爱此禪房幽。” |
步行 | bùxíng | 徒步行走。使前人能从北非步行而至的一座陆上桥梁。我们将步行到下一个营地。唐 王维《老将行》“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
步虚 | bùxū | ①道士唱经礼赞。《水浒传 第一回》三清殿上鸣金钟,道士步虚;四圣堂前敲玉磬,真人礼斗。②见“步虚词”。③指道家传说中神仙的凌空步行。 |
步舆 | bùyú | 古代一种人抬的代步工具。文选·潘岳《闲居赋》“太夫人乃御版舆”唐 李善注:“版舆,车名……一名步舆。周迁舆服杂事记曰:‘步舆,方四尺,素木为之,以皮为襻pàn掆/扛之,自天子至庶人通得乘之。’”《旧唐书·李纲传》:“时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特赐步舆,令纲乘至閤下。”《通志·器服二》:“又制步舆,方四尺,上施隐膝,优老者,人舆升殿。” |
步月 | bùyuè | 谓月下散步 唐 杜甫《恨别》诗: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
步走 | bùzǒu | 步行逃跑。汉 司马迁《史记 鸿门宴》: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资治通鉴》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
埗 | bù | ①方言。码头。②东莞地名,东莞高埗镇。③香港地名,深水埗区。④广州地名,炭步镇三联村乌茶埗。 |
部 | bù | ①全体中的一份:部分(“分”读轻声)。外部。腹部。局部。全部。部件。部位(位置)。②机关企业按业务范围分设的单位:外交部。编辑部。部队(军队)。③具有统属关系:所部五十人。部下。部将。部属。部首。部落(luò)。《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六》今则不然,于所部州郡,有馀者取之,不足者听之,逮其乏其,从而劾之,吾民已被其扰矣。④安置安排:部署。部兵。⑤量词:一部小说。三部汽车。 |
部陈 | bùchén | 亦作“部阵”。军伍行阵。《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勑令各归营勒兵,乃自乘轻骑案行部陈。”《晋书·苻坚载记下》:“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鋭。”《资治通鉴 宋纪十三》孔觊遣其将孙昙等军于晋陵九里,部陈甚盛。 |
部分 | bùfèn | ①《周礼·地官·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郑玄注:“平其守者,平其地之民,守林麓之部分。”孔颖达疏:“守林麓之部分,谓部伍有多少远近之分也。”今以“部分”指整体或全数中的一份;局部。②部位;所处的位置。③部曲,部队。④部署,安排。《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上》九月,大简舆徒,治兵于东郊,部分诸军五万骑,将北讨。⑤裁决;处理。⑥指处理事务的才能。⑦按部首分类,分别部居。 |
部覆 | bùfù | 旧时中央各部的覆文。《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六回》:“原来前回那江寧藩臺升了安徽抚臺,未曾交卸之前数天,就把继之请补了江都县;此时,部覆回来议准了。”《醒世恒言·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府尹叠成文案,奏过朝廷,部覆申详,倒下圣旨。 |
部勒 | bùlè | ①部署;约束。《史记·项羽本纪》:“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资治通鉴 魏纪四》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之所部勒,作断后将乎!《资治通鉴 梁纪十一》(高)乾等知之,与前河内太守封隆之等合谋,潜部勒壮士,袭据信都,杀白鹞,执刺史元嶷。《资治通鉴 随纪七》(李)渊然之,密部勒,将发。《旧唐书·魏元忠传》:“孝逸然其言,乃部勒士卒,以图进讨。”《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六》上(德宗李适)命戒严,出,部勒未毕,上已出城西,命戴休颜守奉天,朝臣将士狼狈扈从。清 许廷鑅《栖霞庵双忠祠诗》:“甲兵十万罗胸中,部勒森严当一面。” 蔡元培《欧战后之教育问题》:“军国民教育重在整齐、严肃,尤在服从。持此主义者,常用军法部勒学生。”②喻对文章的谋篇布局。清 恽敬《答邓鹿耕书》:“尊甫大人志文,敬因作意部勒,故用笔未得自然,下语亦不能坚定,心常嗛嗛。” |
部领 | bùlǐng | 统辖率领。《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宋理宗)诏进池州都统制何舜臣一秩;旌部领舟师策应通、泰之劳也。《三国演义》(周)瑜自部领诸将接应。 |
部娄 | bùlóu | 又“培蝼”、“ 部篓”。小山丘。《左传·襄公二十四年》:“部娄无松柏。”杨伯峻注:“部娄,《说文》引作‘附娄’,云,‘小土山也。’”清 黄遵宪《罢美国留学生感赋》:“部娄难为高,混沌强书眉。”卷盦《序》:“将使部娄之草,可增峻於松柏;燕雀处堂,足媲美於鸿鹄。”《聊斋志异 柳生》乃盗也而有是女耶?培娄无松柏,此鄙人之论耳。 |
部落 | bùluò | 由若干血缘相近的氏族组成的集体。以色列的十二个部落。唐 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诗》:“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 |
部民 | bùmín | 统属下的人民;邑民。《魏书·序纪·神元帝》积十数岁,德化大洽,诸旧部民,咸来归附。《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六。崇信县令石安节,买车材于部民,三日不偿其直,削官一阶,解职。清 顾炎武《卓太傅祠》诗:拱木环遗寝,空山走部民。王蘧常汇注:“谓至今邑民犹奔走空山,祭拜其庙也。” |
部曲 | bùqǔ | 部属;部下;借指军队。《后汉书 光武帝纪上》各领部曲,众合数百万人,所在寇掠。《后汉书·董卓传》:“寻而何进及弟苗先所领部曲皆归於卓,卓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而并其众,卓兵士大盛。”《晋书 武帝纪》罢部曲将长吏以下质任。《三国演义第六十回》若召到蜀中,以部曲待之,刘备安肯伏低做小?若以客礼待之,又一国不容二主。南朝宋 鲍照《代东武吟》:“将军既下世,部曲亦罕存。”《宋书 本纪武帝上》镇北参军王元德等,并率部曲,保据石头。《南史·梁纪上·武帝上》:“齐明性猜忌,帝避时嫌,解遣部曲。”清 黄遵宪《聂将军歌》:“将军麾军方寸乱,将军部曲已云散。” |
部送 | bùsòng | 指押送囚犯、官物、畜产等。唐律·职制·奉使部送雇寄人:“诸奉使有所部送,而雇人寄人者,杖一百。” 长孙无忌 等疏议:“谓差为纲,部送官物及囚徒、畜产之属。” 宋 苏轼徐州上皇帝书:“盖自近岁以来,部送罪人配军者,皆不使役人,而使禁军;军士当部送者,受牒即行。”宋史·瀛国公纪:“会稽县尉郑虎臣部送似道之贬所,至漳州 杀之。”《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又诏发州郡材木文石,部送京师。 |
部伍 | bùwǔ | ①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②泛指军队。《宋书 卷九 后废帝纪》单将左右,弃部伍,或十里、二十里,或入市里,或往营署,日暮乃归。③伍长,军队的基层长官。 |
部帙 | bùzhì | 书籍的部次卷帙。篇幅;卷册。指书籍。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或有狼籍几案,分散部帙,多为童幼婢妾之所点污,风雨虫鼠之所毁伤,实为累德。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晋宋以来,多能书者。故其时俗,递相染尚,所有部帙,楷正可观,不无俗字,非为大损。” |
蔀 | bù | ①覆盖于棚架上以遮蔽阳光的草席。《易·丰》丰其蔀。②又如:蔀屋(草席盖顶之屋。泛指贫家幽暗简陋之屋);蔀家(谓大其屋而家设棚席) ③古历法名词。我国汉初所传六种古代历法,以十九年为章,章有七闰,四章为蔀,二十蔀为纪,六十蔀为元。 |
蔀屋 | bùwū | 草席盖顶之屋。泛指贫家幽暗简陋之屋。《封神演义 第九十八回》乃至今日,武王嗣位,天下归周,宇宙太平,即茅檐蔀屋,穷谷深山,凡有人烟聚集之处,无有不知武王伐纣,俱是相父姜子牙之功。 |
篰 | bù | ①简册,简牍。②方言,竹子编的篓子。朱熹《按唐仲友第三状》有客人贩到鲞鲑一舡,凡数百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