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 | bù | ①棉、麻及棉型化学短纤维经纺纱后的织成物:布匹。布帛。布衣。②古代的一种钱币。可代表财富。《庄子·山木》为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③宣告,对众陈述:宣布。发布。布告。开诚布公(推诚相见,坦白无私)。《左传·成公二年》:“吾子布大命於诸侯。”④分散到各处:散布。遍布。星罗棋布。唐 柳宗元《小石潭记》: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⑤流传,散播:布道。布施。《庄子·列御寇》施于人而不忘,非天布也,商贾不齿。《资治通鉴 晋纪五》(贾皇)后纳其言,乃宣扬太子之短,布于远近。⑥做出安排:布置。布景。布局。《左传 齐国佐不辱命》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周文 襄王不许请隧》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临长百姓而轻重布之,王何异之有?晋 刘琨《劝进表》是以陈其乃诚,布之执事。⑦姓。 |
布被 | bùbèi | 布制的被子。多以状生活清苦。刘向《列女传·鲁黔娄妻》:“曾子弔之,上堂见先生之尸在牖下,枕墼席稿,緼袍不表,覆以布被,首足不尽敛,覆头则足见,覆足则头见。”《后汉书·祭遵传》:“家无私财,身衣韦絝,布被。”《晋书 惠帝纪》宫人有持升余粇米饭及燥蒜盐豉以进帝,帝啖之,御中黄门布被。《晋书·杨轲传》:“常卧土床,覆以布被,倮寝其中,下无茵褥。” |
布被瓦器 | bùbèiwǎqì | 布缝的被子,瓦制的器皿。形容生活检朴。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 王良传》:“(王良)在位恭俭,妻子不入官舍,布被瓦器。”晋·袁宏《后汉记·光武帝纪六》:“上幸其府,见秉布被瓦器,食则鱼餐,叹曰:‘虽楚之二龚不能过也。’” |
布币 | bùbì | ①陈列币帛。《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祓殯而襚,则布币也。”《国语·吴语》:“寡君勾践使下臣郢不敢显然布币行礼,敢私告於下执事。”韦昭注:“布,陈也。币,玉帛也。”《史记·周本纪》:“於是布币而策告之。” ②古代仿照农具鎛的形状铸造的一种金属货币。布,通“鎛”。因鎛形似铲,又叫“铲币”。按其形制与时代先后,可分为空首布和平首布两大类。空首布是较早的布币,还保留着铲的形状,上有装柄的空首,主要流通于春秋初期的周王朝及晋、卫、郑、宋等国。后来布首逐渐扁平,发展为平首布,其下部形状又有尖足、方足、圆足之分。平首布主要流通于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以及燕秦等国。新莽时曾一度仿制使用。 |
布帛 | bùbó | 棉纺品和丝、麻织品的总称。《孟子·滕文公上》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 |
布帛菽粟 | bùbóshūsù | 指生活必需品。比喻极平常而又不可缺少的东西。汉·晁错《论贵粟疏》:“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宋史·程颐传》:“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子弟的教育犹如布帛菽粟,是一天一刻不可废弃的。 |
布草 | bùcǎo | ①指一般布料。儒林外史第二一回:“你我爱亲做亲,我不争你的财礼,你也不争我的妆奩,只要做几件布草衣服。”②铺开柴草。《庄子·徐无鬼》:“不知屠者之一旦鼓臂布草操烟火,而己与豕俱焦也。” |
布陈 | bùchén | ①颁布;宣示。《荀子·王霸》:“之所以为布陈於国家刑法者,则举义法也。” 宋 司马光《上庞枢密论贝州事宜书》:“圣王之诛,不在快志多杀,要欲布陈条理,期於安定而已。”《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二》言王者之兵志在布陈威德安民而已。②分布陈列;陈列。 陆贾《新语·资质》:“冠带正容,对酒行觴,卿士列位,布陈宫堂,望之者目眩,近之者鼻芳。” ③陈述。《太平天囯史料丛编简辑·刘松山致梅少岩书》:“知关綺注,用特布陈。” |
布道 | bùdào | 指基督教传教;布道者。 |
布奠 | bùdiàn | ①古代大夫家祭时酬答宾客之礼。《礼记·曾子问》:“布奠於宾,宾奠而不举。”郑玄注:“布奠,谓主人酬宾,奠觶於荐北。”孔颖达疏:“主人酌西方之尊以酬宾,主人尊爵于宾之荐北,宾取爵东面,奠于荐南,所谓布奠於宾也。”②谓陈列祭品。唐 李华《吊古战场文》:“布奠倾觴,哭望天涯。” |
布帆无恙 | bùfānwúyàng | 比喻旅途平安。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排调》:“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稳,布帆无恙。”唐·李白《秋下荆门》诗:“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
布谷 | bùgǔ | 杜鹃(鸟名)。清 姚鼐《山行》:“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 |
布鼓雷门 | bùgǔléimén | 雷门前击布鼓;比喻在能手面前卖弄本领。布鼓:布蒙的鼓;雷门:古代浙江会稽的城门名。《汉书·王尊传》:“毋持布鼓过雷门。”元·吴昌龄《东坡梦第一折》:“小官在吾兄跟前,念《满庭芳》一阕,却似持布鼓雷门,岂不惭愧? |
布画 | bùhuà | ①运筹划策。唐 元稹:以丞相布画於千里之外,使诸将持重於四封之中。②谓排列运算。《金史·方伎传·武祯》武祯子亢,寡言笑,不妄交,尝与一学生终日相对,握筹布画,目炯炯若有所营,见者莫测也。 |
布缕 | bùlǚ | 布与线。亦泛指织物。《晏子春秋·谏上五》:“晏子乃返,命稟巡氓家有布缕之本而絶食者,使有终月之委。”《孟子·尽心下》:“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 |
布袍 | bùpáo | ①布制长袍。《后汉书·东夷传·三韩》:“大率皆魁头露紒,布袍草履。”《南史·沉约传》:“恒服布袍芒屩,以麻绳为带。”唐 唐彦谦《早行遇雪诗》:“荒村絶烟火,髯冻布袍湿。”②犹布衣。指平民。宋 刘过《寿建康太尉诗》:“万里寒风一布袍,持将诗句謁英豪。”明 周履靖《和贯休山居十咏》:“长安多少豪华客,何似山林一布袍。”《三国演义第四五回》干葛巾布袍,驾一只小舟,径到周瑜寨中,命传报:“故人蒋干相访。” |
布气 | bùqì | 谓散布阳和之气。焦赣易林·坤之乾:“谷风布气,万物出生。萌庶长养,华叶茂成。” 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虽阳和布气,鹰化为鳩,至於识者,犹憎其眼。”《资治通鉴 宋纪五》今阳和布气,一日不耕,民失其时,柰何以从禽之乐而驱斥老农也! |
布钱 | bùqián | 布币。王莽时曾仿古布币铸“布货十品”。《汉书·王莽传中》:“吏民出入,持布钱以副符传,不持者,厨传勿舍,关津苛留。”亦“布币”、“布货”。 |
布衾 | bùqīn | ①布被。《汉书·叙传下》:“布衾疎食,用俭飭身。”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清 钱澄之《田园杂诗》:“三冬布衾单,暖气无一丝。” ②铺被子。《聊斋志异 爱奴》婢笑不言,布衾径去。次夕复至。入以游语,婢笑不拒,遂与狎。 |
布泉 | bùquán | ①《周礼·天官·外府》“掌邦布之入出”郑玄注:“布,泉(钱)也。其藏曰泉,其行曰布。”故以“布泉”泛指钱财、货财。陆贾《新语·本行》:“散布泉以极耳目之好,以快淫邪之心,岂不谬哉!”②古货币名。《北史·周纪下·武帝》:“更铸钱,文曰布泉,以一当五,与五銖并行。”《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废布泉钱。(建德五年春正月)戊申,初令铸钱者至绞,从者远配。《说郛卷八四》引《钱谱·古文钱》:“陈文帝天嘉二年,铸钱文曰布泉,一当百,与五銖并行。”萧清《中国古代货币史第三章第二节》:“出土的莽钱中,还发现有‘布泉’93枚。这种钱史书未载,但洛阳烧沟墓,陕县刘家渠墓等均有出土,而且在西安,于1965年还曾征集到一个铜质‘布泉’范母,其文字的笔体均与‘货泉’类似,所以,它大概也是与‘货泉’年代相近的钱币。”③瀑布。宋 陈善《扪虱新话·论孟子之书有巧妙处》:“吾谓此一章似布泉悬水,下注万仞,怒沫狂澜,乍起乍伏,澒洞汹涌,而观者竦然。”布,一本作“百”。 |
布裙荆钗 | bùqúnjīngchāi | 荆:灌木名;钗:妇女的首饰。粗布做的裙,荆条做的钗。形容贫家女子服饰俭朴。宋 周煇《清波杂志 陶穀》:“有善谋者,选籍中艳丽,诈为驿卒孀女,布裙荆钗,日拥彗于庭。”清·石昆玉《七侠五义》第九十八回:李氏将茶烹好,见牡丹虽是布裙荆钗,却胜过珠围翠绕。 |
布让 | bùràng | 将菜肴、茶点等分送到客人面前,请其进食。《红楼梦》第三回:“説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自布让。” |
布襦 | bùrú | 布制的短衣。北史·萧宝夤yín传:“(宝夤)脱本衣服,著乌布襦,腰繫千许钱,潜赴江畔。”《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十年》:“(庞)勛解甲服布襦而遁,收散卒才及三千人。”胡三省注:“襦,短衣也。”《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八》士民衣纸及布襦者,满街极目。 |
布施 | bùshī | 将金钱、实物布散施舍给别人 布:分散到各处:散布。遍布。星罗棋布。《庄子·外物》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 |
布素 | bùsù | ①布衣素服。布指质地,素指颜色,形容衣着俭朴。《宋书·礼志二》:“皇后终除之日,不宜还著重服,直当释除布素而已。”《宋史·道学传四·李燔》:“被服布素,虽贵不易。”《资治通鉴 宋纪一》帝(刘裕)清简寡欲,严整有法度,被服居处,俭于布素,游宴甚稀,嫔御至少。②指卑微的地位或身分。《北史·隋房陵王勇传》:“帝曰:‘此儿不堪承嗣久矣。皇后恒劝我废,我以布素时生,復长子,望其渐改,隐忍至今。’”宋 范仲淹《蔡公墓志铭》:“某自布素从公之游,见公出处语默,无一不善。”③借指平民。《魏书 孝文帝元宏纪》待纳朝贤,随才轻重,常寄以布素之意。清 王晫《今世说·德行》:“自公卿以逮布素,皆欢然诚信相接,如坐人春风中。” |
布闻 | bùwén | ①传布。《史记·太史公自序》:“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唐 柳宗元《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碣》:“道德仁明,孝爱友悌,薰袭里閈,布闻天下。” 宋 苏轼《论役法差雇利害起请画一状》:“方二圣躬行仁厚,天下归心,忽有此言布闻远邇,深为可惜。” ②指向上传报。《新唐书·西域传上·焉耆》:“帝语近臣曰:‘ 孝恪 ……当以二十二日破之,使者今至矣!’俄而遽人以捷布闻。” |
布新 | bùxīn | 更新,建立新的。《左传·昭公十七年》:"申须曰:'彗所以除旧布新也。'"《宋书·武帝纪中》:"是以五纬升度,屡示除旧之迹;三光协数,必昭布新之祥。"《续资治通鉴他 宋纪七十一》天示助顺,既兆布新之祥。廖仲恺《革命继续的工夫》:"这个革命作用,一面是除旧,一面是布新。" |
布信 | bùxìn | 昭示信用。施恩布信。北史·于翼传:“翼为渭州刺史,翼兄寔先莅此州,颇有惠政。翼又推诚布信,事存宽简,夷夏感悦。” |
布衣 | bùyī | 指平民。山泽布衣:山林与川泽泛指山野;麻布衣服(古时老百姓只能穿麻布衣服)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平民百姓。《庄子·让王》魏牟,万乘之公子也,其隐岩穴也,难为于布衣之士,虽未至乎道,可谓有其意矣!《战国策 魏策 唐雎不辱使命》: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三国蜀 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资治通鉴 周纪五》不归,则咸阳布衣耳。《资治通鉴 汉纪三》帝曰:“嗟乎!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岂不贤哉!”《晋书 王羲之传》使君(扬州刺史殷浩)起于布衣,任天下之重,尚德之举,未能事事允称。《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五》(李浩)为大郡,廉洁,奉养如布衣时。唐 李白《与韩荆州书》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 |
布衣黔首 | bùyīqiánshǒu | 布衣:称呼平民;黔首:战国及秦代称呼百姓。古代指一般百姓。西汉 司马迁《史记 李斯列传》:“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黔首。”《隋书·皇甫诞传》:“守臣子之节,必有松、乔之寿,累代之荣。如更迁延,陷身叛逆,一挂刑书,为布衣黔首不可得也。” |
布衣蔬食 | bùyīshūshí | 形容生活节俭朴素。《汉书·王吉传》:“吉俭家居,亦布衣蔬食。”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毛玠传》:“玠居显位,常布衣蔬食,抚育孤兄子甚笃,赏赐以振施贫族,家无所余。”《晋书·王彬传》:“彬为人朴素方直,乏风味之好,虽居显贵,常布衣蔬食。” |
布衣韦带 | bùyīwéidài | 韦:熟牛皮。布做的衣服,韦皮做的带子,古代未仕或隐居在野者的粗陋服装。借指贫贱之士。《汉书·贾山传》布衣韦带之士,修身于内,成名于外。《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且布衣韦带,相与交结,分成好合,尚污垢不异。 |
布衣之交 | bùyīzhījiāo | 布衣:古时平民的衣著。平民之间交往的友谊。指显贵者与没有官职、地位低贱的人相交往。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三》:“卫君与文布衣交,请具车马皮币,愿君以此从卫君游。”鲍彪注:“言交于未贵时。”唐 无名氏《邺侯外传》敕与太子诸王为布衣之交。 |
布谕 | bùyù | 布告晓谕。唐 钱珝 《代史官王相公谢令枢密使宣谕奸邪表》:“凡所布谕,必尽洪纤。”《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七》张玄稔尝戍边有功,虽胁从于贼(庞勋),心尝忧愤,时将所部兵守子城,夜,召所亲数十人谋归国,因稍令布谕,协同者众,乃遣腹心张皋夜出,以状白承训,约期杀贼将,举城降… |
布在方策 | bùzàifāngcè | 布:展示,陈列。方策:典籍。一切都展示在典籍之上。《礼记.中庸》:“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
布政 | bùzhèng | ①施政。《左传·成公二年》:“诗曰:‘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子实不优而弃百禄,诸侯何害焉!”《史记·孝文本纪》:“人主不德,布政不均。”三国魏 锺会《檄蜀文》:“布政垂惠而万邦协和。”《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我太祖受命酆、镐,有怀光宅;高祖往巡东夏,布政此宫。②布政使的省称。《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那朱四府乃山东人氏,父亲朱布政与邵爷却是同年。”参见“布政使”。 |
布政使 | bùzhèngshǐ | 清代的一省行政长官为巡抚,布政使为巡抚的僚属,略如近代的副省长和民政厅长。《清史稿卷二十 文宗本纪》以李续宾为浙江布政使。 |
布种 | bùzhǒng | 撒籽栽种。《淮南子·原道训》神农之播谷也,因苗以为教。汉 高诱注:布种百谷,因苗之生而长育之,以为后世之常教也。播种。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道民种茴香》遂下道院,取可以布种者,得茴香一掬,命道民种於艮岳之趾。《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八》诏降付两浙、淮南、江东、西漕臣,劝民布种。 |
怖 | bù | 畏惧,非常害怕。恐怖。阴森恐怖。《淮南子·修务》焦心怖肝。《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五》(汤)邦彦至金,金人拒不纳,既旬馀,乃命引见,夹道皆控弦露刃之士,邦彦大怖,不能措一词而出。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诸监司怖甚,公(袁可立)徐命小队阿殿过沈帅。 |
怖惧 | bùjù | 恐惧;惶恐。赵晔《吴越春秋·句践伐吴外传》:“会秦怖惧,逆自引咎,越乃还军。军入悦乐。”《后汉书·冯异传》:“臣以遭遇,託身圣明,在倾危溷殽之中,尚不敢过差,而况天下平定,上尊下卑,而臣爵位所蒙,巍巍不测乎?诚冀以谨勑,遂自终始。见所示臣章,战慄怖惧。”三国蜀西晋·李密《陈情表》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唐 刘恂《岭表录异卷下》:“鹿走崖岸之上,羣鰐嘷叫其下,鹿怖惧落崖,多为鰐鱼所得,亦物之相摄伏也。”宋 李纲《论使事札子》:“今陛下藉祖宗二百年之基业,纵使未能恢復土宇,岂可不自爱重而怖惧屈服,以貽天下后世之讥哉!”王闿运《陈景雍传》:“景雍顾己从人,皆仓皇怖惧。” |
怖栗 | bùlì | 亦作“怖慄”。害怕得发抖。《汉书·尹翁归传》:“翁归至,论弃仲孙市,一郡怖栗,莫敢犯禁。”《后汉书·马援传》:“卒被三夫之言,横遭诬罔之谗;家属杜门,葬不归墓,怨隙并兴,宗亲怖慄。”《新唐书·李绅传》:“錡召绅作疏,坐錡前。绅阳怖栗,至不能为字。” 唐 张九龄《应道侔伊吕科对策第一道》:“盛德大业,孰与归乎?其怖慄尘埃,栖栖非得言之地;慷慨禾莠,惓惓因献策之时。何敢望焉,尽心而已。” |
怖畏 | bùwèi | 亦作“怖愄”。恐惧。《后汉书·度尚传》:“刺史度尚惧磐先言,怖畏罪戾,伏奏见诬。”《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帝登脊疾走,都无怖畏。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若有天眼,鉴其念念随灭,生生不断,岂可不怖畏耶?”《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若称无我,恐众生生怖愄心。”清 吴敏树《游大云山记》:“已上路,缘岭侧,俯深溪,过之可怖畏。” |
㘵 | bù | 地名用字,无引申义。茶㘵:地名,在福建。 |
抪 | bù I. | ①扪持。②击。 II.pū散布:“尘埃抪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