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uì

①犯法的行为:犯罪。罪人。认罪。有罪。罪恶。罪名。罪魁。罪行。罪证。罪责。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罪不容诛。②过失,把过失归到某人身上:功罪。罪愆。罪尤(“”,过失,罪过)。归罪于人。罪己。孟子·滕文公下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③刑罚:判罪。畏罪。待罪。请罪。④苦难,痛苦;牵挂,操心:受罪。《庄子·寓言若(曾)参者,可谓无所县其罪乎? ⑤作动词,表“怪罪”“治罪”。《左传 宫之奇谏假道》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故书曰:“晋人执虞公。”罪虞公,言易也。《庄子·让王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晋书 武帝纪》:“有不孝敬于父母,不长悌于族党,悖礼弃常,不率法令者,纠而罪之。”“帝与右将军皇甫陶论事,陶与帝争言,散骑常侍郑徽表请罪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七》金主如春水,出猎,误入大泽中,金主马陷,因步出,亦不罪导骑。

罪案

zuìàn

犯罪的案情。明 张岱《陶庵梦忆序》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罪不可逭

zuìbùkěhuàn

罪责不可逃避。明·施耐庵《水浒传》第97回:“某等不能速来归顺,罪不可逭。”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七回:某等不能速来归顺,罪不可逭。

罪不容死

zuìbùróngsǐ

罪恶极大,处死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罪不容诛

zuìbùróngzhū

诛,把罪人杀死,罪恶极大,杀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形容罪大恶极。易误解为罪行还没有达到被杀的程度。法院审理此案的法官一致认为,药家鑫虽然有自首的行为,但其犯罪的手段十分残忍、情节非常恶劣、社会危害极大,罪不容诛。《汉书 王莽传》恶不忍闻,罪不容诛。《晋书 文帝纪》(成)济干国乱纪,罪不容诛,辄收济家属,付廷尉。《资治通鉴 后汉纪一》知制诰会稽徐铉、史馆修撰韩熙载上疏曰:“(陈)觉、(冯)延鲁罪不容诛,但(宋)齐丘、(冯)延己为之陈请,故陛下(南唐主李璟)赦之。

罪大恶极

zuìdàèjí

罪恶大到了极点。宋 欧阳修《纵囚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鲁迅《而已集 新时代的放债法》倘不如命地“帮忙”,当然,罪大恶极了。先将忘恩负义之罪,布告于天下。

罪恶贯盈

zuìèguànyíng

犹言恶贯满盈。《书 泰誓上》:“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宋 孔平仲《续世说 黜免》:“李义府作相。罪恶贯盈。”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回:昔日公说布使杀丁建阳而投董卓;今卓上欺天子,下虐生灵,罪恶贯盈,人神共愤。

罪恶滔天

zuìètāotiān

滔天:漫天,弥天。形容罪恶极大。宋 周密《齐东野语 景定慧星》:“开庆误国之人,罪恶滔天。”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五回:若是高俅在内,必然阻住,此贼累辱朝廷,罪恶滔天。

罪该万死

zuìgāiwànsǐ

罪孽深重;判一次死刑还不足以抵罪。(万死:死一万次)。他是一个作恶多端,民愤极大,罪该万死的罪犯。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娘娘道此怪物,不可容留,随命侍者领去,弃之沟渎。婢子罪该万死。”

罪罟

zuìgǔ

罪网。《诗·小雅·小明》:"岂不怀归,畏此罪罟。"按,罪、罟皆为网,然郑玄笺曰:"我诚思归,畏此刑罪罗网我,故不敢归尔。"直以罪为刑罪。宋 苏辙《次韵孔平仲著作见寄》之四:"因缘罣罪罟,未许即潜伏。"《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八》非止困其财力,夺其农时,是以法驱之使陷于罪罟也,浸淫为大盗。《明史·田大益传》:"矿税不撤,而羣小犹恣横,闾阎犹朘削,则百工之展布实难,而罪罟之罗织必众。"

罪己

zuì

怪罪自己。引咎自责。《左传·庄公十一年》:“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旧唐书·代宗纪》:“朕所以驭朽悬旌,坐而待曙,劳怀罪己之念,延想安人之策。”宋 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金 王若虚《君事实辨》:“何高祖惟知杀人,而曾不罪己也。”

罪己诏

zuìjǐzhào

古代的帝王在朝廷出现问题、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处于安危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发生的一种口谕或文书。

罪加一等

zuìjiāyīděng

指对罪犯加重处罚。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五回:“你为着吃烟,这才犯法,我们来拿你,倒来吃你的烟,本官知道,办起来罪加一等。”老舍《茶馆·第一幕》:“旗人当汉奸,罪加一等。”

罪魁祸首

zuìkuíhuòshǒu

犯罪作恶的为首分子。亦“祸首罪魁”。缺少高质量的睡眠是导致疲劳的主要罪魁祸首。明·郑若庸《玉玦记·索命》:“虽是虔婆杀我,娟奴是祸首罪魁,追了他去。”

罪戾

zuìlì

罪愆。《国语·晋语四》:"君实不能明训,而弃民主。余,罪戾之人也,又何患焉?"《后汉书 袁绍传》:“加自乃祖先臣以来,世作辅弼,咸以文德尽忠,得免罪戾。”“乞下臣章,咨之群贤,使三槐九棘,议臣罪戾。”《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七》若因改元大庆,赦其罪戾,遣使宣谕,必望风降伏。《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二》今宗室婿皆三世食禄,有人保任,乃得充选,岂可以姻连皇族,遂同赃私罪戾之人?乞许其应举,以广求贤之路。《红楼梦 第一○五回》如今政老且带司员实在将赦老家产呈出,也就完事;切不可再有隐匿,自干罪戾。

罪戮

zuìlù

罪诛。《三国志·蜀志·蒋琬传》:“先主大怒,将加罪戮。”《资治通鉴 宋纪十五》(刘宋明帝刘彧)及晚年,更猜忌忍虐,好鬼神,多忌讳,言语、文书,有祸败、凶丧及疑似之言应回避者数百千品,有犯必加罪戮。《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又召死囚,以席为翅,从台飞下,免其罪戮。北史·高聪传》:“及皓见罪戮,聪以为死之晚也。”明 王守仁《传习录卷中》:“此鄙人之所以冒天下之非笑,忘其身之陷于罪戮,呶呶其言,其不容已者也。”

罪孽深重

zuìnièshēnzhòng

孽:恶事;罪过。罪恶极重。也作“罪恶深重”。这个汉奸自知罪孽深重,难逃惩处,而自尽身亡。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 流贼》:“上以其罪恶深重,非他盗比,磔于西市。”

罪稔

zuìrěn

罪大。《续资治通鉴 元纪四》及其罪稔恶着,国与民俱困,虽悔何及!参见“恶盈罪稔”。

罪愆

zuìqiān

罪过;过失。元 关汉卿《窦娥冤》: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

罪谴

zuìqiǎn

犯罪而受谴;罪责。《后汉书·周举传》:“今詔怒,二尚书已奏其事,吾独表此,必致罪谴。”《隋书·高祖纪下》:“负甲持仗,随逐徒行,追而不及,即加罪谴。”唐 韩愈论变盐法事宜状》:“迟违及违条件,观察使已下各加罪谴。”清 李渔奈何天·计左》:“此番回来,不但夫人受气,连我这知情的管家,只怕也难逃罪谴。”

罪人

zuìrén


有罪的人。《后汉书 袁绍传》虎吆群司,奋击凶丑,曾不浃辰,罪人斯殄。明 方孝孺《豫让论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清 方苞《狱中杂记》罪人有无不均。

罪人不孥

罪人不帑

zuìrénbùnú

谓治罪止于本人,不累及妻和子女。《孟子·梁惠王下》:“泽梁无禁,罪人不孥。”朱熹集注:“孥,妻子也。恶恶止其身,不及妻子也。”《史记·孝文本纪》:“罪人不帑,不诛无罪。”《封神演义 第九十七回》况古语云:‘罪人不孥。’恳祈元帅大开慈隐,怜妾身之无辜,赦归故国,得全残年。太平天囯 洪仁玕《资政新篇》:“罪人不孥。若讯实同情者及之,无则善视抚慰之,以开其自新之路。”

罪岁

zuìsuì

归罪于年岁天灾。《孟子·梁惠王上》: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宋 黄庭坚《奉和公择舅氏送吕道人研长韵》:“力耕不罪岁,嘉谷有逢年。”

罪业zuìyè

佛教语。指身、口、意三业所造之罪;亦泛指应受恶报的罪孽。前生罪业。《水浒传第五十三回》罗真人道:“先差你押去蓟州的那人,罪业已满。你还去蓟州牢里取他回来,速去速回。”

罪疑惟轻

zuìyíwéiqīng

疑:不能确定;惟:同“唯”,只有。罪行轻重有可疑之处,只应从轻判处。《尚书·大禹谟》:“罪疑惟轻,功疑惟重。”宋 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清·黄宗羲《明司马澹若张公传》:“罪疑惟轻,则冥途有重返之魄;罚当其咎,则单门无连染之人。”

罪尤zuìyóu罪过,过失。《水浒传第八十回》文面小吏,安敢叛逆圣朝,奈缘积累罪尤,逼得如此。

罪有应得

zuìyǒuyīngdé

犯了这样的罪;就应得到这样的处罚。指罚当其罪。这个人以权谋私,贪污公款,受到法律的制裁,真是罪有应得。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今日卑职故违大人禁令,自知罪有应得。”

罪有攸归

zuìyǒuyōuguī

攸:所。罪责有所归属。罪责有所归属。指罪犯必受惩治。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回》:“赐尔姬昌等节钺,便宜行事,往惩其忤,毋得宽纵,罪有攸归。”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三回》:清平之世,何出此逛诞之言,请敕下山西巡抚方辂查奏。如果臣言不谬,自应罪有攸归。

罪谪

zuìzhé

古代官吏因罪降调或流放。《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四》吕升卿于罪谪中致仕,而惇不禀旨,召令再任。《明史·职官志一》:"以跟捕、纪录、开户、给除、停勾之法,核其召募、垜集、罪谪、改调营丁尺籍之数。"

罪状

zuìzhuàng

①对犯罪的构成要件的说明。《清史稿卷九 世宗本纪》集廷臣宣诏罪状皇八弟胤禩。②犯罪的实际情况。查明罪状。宋元 无名氏《大宋宣和遗事 利集》:“与汝罪状一同,在此公事未了。”

zuì

①饮酒过量,神志不清:醉汉。醉鬼。醉意。醉拳(一种拳术,步法上突出东倒西歪的醉态)。醉生梦死。醉翁之意不在酒。②沉迷,过分爱好:醉心。沉醉。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明 刘基《卖柑者言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清 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③用酒泡制的:醉枣。醉虾。醉蟹。

醉饱

zuìbǎo

①谓酒食过度。《左传·昭公十二年》:“形民之力,而无醉饱之心。”孔颖达疏:“食充其腹谓之饱,酒卒其量谓之醉。醉饱者,是酒食饜足过度之名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具言灌夫醉饱事,不足诛。”唐 韩愈《顺宗实录二》:“或相聚饮食於肆,醉饱而去。”鲁迅《南腔北调集·祝中俄文字之交》:“包探,冒险家,英国姑娘,菲洲野蛮的故事,是只能当醉饱之后,在发胀的身体上搔搔痒的。” ②“醉酒饱德”的略语。《隶释·魏大飨碑》:“莫不歆淫宴喜,咸怀醉饱。” 

醉醇

zuìchún

畅饮美酒。明 刘基《苦斋记》:“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糲;藉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

醉倒山公

zuìdǎoshāngōng

形容酒醉。《世说新语·任诞》:“山季伦(山简)为荆州,时出酣畅。人为之歌曰:‘山公时一醉,径造高阳池。日莫(暮)倒载归,酩酊无所知。复能乘骏马。倒著白接篱(头巾)。举手问葛疆,何如并州儿。’高阳池在襄阳,疆是其爱将,并州人也。”宋 辛弃疾《乌夜啼·山行约范廓之不至》词:“江头醉倒山公,月明中。记得昨宵归路、笑儿童。” 宋 辛弃疾《定风波·大醉自诸葛溪亭归》词:“昨夜山公倒载归,儿童应笑醉如泥。”金 元好问《与张杜饮》诗:“山公倒载羣儿笑,焦遂高谈四座惊。”参见“山翁”。

醉飞吟盏zuìfēiyínzhǎn

在花前月下,举杯吟诗,享受醉酒的乐趣。《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探春:“风庭月榭,惜未宴集诗人;帘杏溪桃,或可醉飞吟盏”。

醉红

zuìhóng

①酒醉后颜面泛红色。宋 黄庭坚《阮郎归词》:“传杯犹似少年豪,醉红浸雪毛。”宋 范成大《三登乐词》:“归鬢任霜,醉红未老。”宋 李元膺《洞仙歌词》:“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②指红花。宋 王安石《蔷薇诗之二》:“浓緑扶疏云对起,醉红撩乱雪争开。” 宋 黄庭坚《寄杜家父诗之二》:“风尘点污青春面,自汲寒泉洗醉红。

醉魂

zuìhún

犹醉梦。宋 张耒《观梅诗》:“不如痛饮卧其下,醉魂为蝶栖其房。”宋 曾觌《水龙吟》:“携手西园宴罢,下瑶台、醉魂初醒。”宋 石孝友《蓦山溪词》:“醉魂初醒,强起寻芳径。”元 刘祁《归潜志卷十三》:“盖泉自石门而下……浩荡鏗鍧,惊心动魄,可以起壮志,可以醒醉魂,可以洗尘纷,可以平宿愤。”

醉酒饱德

zuìjiǔbǎodé

感谢主人宴请的客气话。《诗·大雅·既醉》:“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又序:“既醉,太平也。醉酒饱德,人有士君子之行焉。”后用为酬谢主人宴饮之辞。《太平广记 卷四九二引》唐 无名氏《灵应传》:“妾以寓止郊园,绵历多祀,醉酒饱德,蒙惠诚深。”亦省作“醉德”。

醉墨

zuìmò

指醉后所作的书画。宋 刘克庄《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词》:“更玉花驄喷,鸣鞭电抹,乌丝阑展,醉墨龙跳。”

醉生梦死

zuìshēngmèngsǐ

像喝醉酒和做梦那样,昏昏沉沉,糊里糊涂地过日子。宋·朱熹小学》卷五引程灏曰:“虽高才明智,胶于见闻,醉生梦死,不自觉也。”宋·程颐《明道先生行状》:“虽高才明智;胶于见闻;醉生梦死;不自觉也。”宋 魏了翁《水调歌头 檥櫂汉嘉口词》:“客亦莞然成笑,多少醉生梦死,转首总成埃。”明·赵弼《两教辨》:“遂使昏愚之徒,听其妖诞,舍正从邪,醉生梦死,不知不觉。尧舜三代以前,未闻有此教。”

醉书

zuìshū

指醉帖。唐 皎然《送顾处士歌》:“醉书在篋称絶伦,神画开厨怕飞出。”参见“醉帖”。

醉帖

zuìtiē

指草书。宋 苏轼《孙莘老寄墨》诗之三:“便有好事人,敲门求醉帖。”王十朋集注:“《唐书》:张旭醉,以指头濡墨而书。”王文诰辑注引施元之曰:“《法书苑》:僧怀素善草书,常作醉帖。”宋 陆游《醉中作行草数纸》诗:“还家痛饮洗尘土,醉帖淋漓寄豪举。”金 元好问《下黄榆岭》诗:“直须潮阳老笔廻万牛,露顶张颠挥醉帖。”

醉翁

zuìwēng

①嗜酒的老人。②欧阳修的别号。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

zuìwēngtíng

亭名。在今安微省滁县琅玡山上。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之意

不在酒

zuìwēngzhīyì

bùzàijiǔ

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用来指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有时也指别有用心。

醉舞

zuìwǔ

犹狂舞。唐 李白《邠歌行上新平长兄粲》:“赵女长歌入彩云,燕姬醉舞娇红烛。”宋黄庭坚《水调歌头 游览》:“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宋 辛弃疾《满江红·题冷泉亭词》:“醉舞且摇鸞凤影,浩歌莫遣鱼龙泣。”清 丁元英《卜算子·自嘲》醉舞经阁半卷书,坐井说天阔。清 丘逢甲《重有忆迭前韵》:“东风吹楼作醉舞,一枝夜泣梨花雨。”

醉乡/醉鄊

zuìxiāng

指醉酒后神志不清的境界。南唐 李煜《乌夜啼》:“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水浒传第三回》男儿未遂平生志,且乐高歌入醉乡。

醉酗

zuìxù

撒酒疯。王充《论衡·语增》:“赐尊者之前,三觞而退,过于三觞,醉酗生乱。”《资治通鉴 汉纪十八》汤数醉酗羌人,羌人反畔,卒如充国之言。

醉颜

zuìyán

醉后的面色。唐 白居易《浔阳宴别诗》:“暮景牵行色,春寒散醉颜。”宋 欧阳修《定风波词》:“把酒花前欲问他。对花何吝醉颜酡。”宋 晏几道《鹧鸪天 彩袖殷勤捧玉钟》:“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陈毅《泗宿道中诗》:“古邳解鞍马,煮酒醉颜酡。”

醉眼

zuìyǎn

醉酒后迷糊的眼睛。宋 韩缜《凤箫吟 芳草词》:“朱颜空自改,向年年、芳意长新。遍绿野,嬉游醉眼,莫负青春。”宋 方岳《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词》:“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

醉月

zuìyuè

对月酣饮。醉倒在月光下。唐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觴而醉月。”唐 李白《赠孟浩然 诗》:“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清 昭槤《啸亭续录·张云》:“尝与先王饮於清流激湍飞觴醉月之候。”

zuì I.

①庄稼抽穗开花而不结实。②聚集。会稡II.禾抽穗向上的样子。III.莠。

zuì

①古代称婴儿满一百天或一周岁:三月能行,晬而能言。②一昼夜:“晬时脉还。”③周;周年。④古同“ suì”,润泽的样子。

晬面盎背

zuìmiànàngbèi

参见“睟面盎背suìmiànàngb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