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 | zǐ I. | ①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作动词表示当儿子养,抚养小的。亲老子幼。把当子养。爱如子。可引申为“管理”,“统治”。《左传 齐国佐不辱命》必以肖同叔子(女儿)为质,而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论语·公冶长篇》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论语·先进篇》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指女儿)妻之。《礼记·大学》《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指女儿)于归,宜其家人。”《礼记·中庸》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战国策·秦策一》:“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 《战国策·齐策四》:“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鬼侯有子(女儿)而好,故入之于纣,纣以为恶,醢鬼侯。《汉书 霍光传》陛下未见命高庙,不可以承天序,奉祖宗庙,子万姓,当废。《聊斋志异 龙》田畔拾一小儿,四五岁,貌丰美而言笑巧妙。归家子之,灵通非常。《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三》李清臣,安阳人,韩琦妻以其兄之子,欧阳修奇其文,以为似苏轼。《聊斋志异 张诚》别驾无长君,子之(张诚)。②植物的果实、种子:菜子。瓜子儿。子实。南北朝 佚名《王戎不取道旁李》: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③动物的卵:鱼子。蚕子。④幼小的,小的:子鸡。子畜。子城。⑤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子弹(dàn)。棋子儿。⑥与“母”相对: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⑦对人的称呼: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⑧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子。先秦诸子。第二人称的尊称、敬称。《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诗经·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左传 介之推不言禄》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公(郑伯)曰:“吾不能早用子(烛之武),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指作者妻子)李斯《谏逐客书》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晋书 王羲之传》常依陆贾、班嗣、杨王孙之处世,甚欲希风数子,老夫志愿尽于此也。唐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唐 杜甫《赠卫八处士诗》:“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⑨表示限制,相当于“只”。子有(只有);子索(只得;只索)⑩相当于“虽然”。有子有(有虽然是有;虽则有)11.你——尊称对方,通常为男性。执子之手,与子白头。《孟子·滕文公上》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 12.地支的第一位,属鼠: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用于计时: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13.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14.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子。乱子。胖子。15.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子门。16.姓。II.参见zi。 |
子爱 | zǐ’ài | 慈爱;爱如己子。《礼记·文王世子》:“庶子之正于公族者,教之以孝弟睦友子爱,明父子之义,长幼之序。”《汉书·匡衡传》:“陛下圣德天覆,子爱海内。”《周书·艺术传·黎景熙》:“陛下垂情万类,子爱羣生。”《资治通鉴 卷二十九》陛下圣德天覆,子爱海内。 明 归有光《送吴县令张侯序》:“温良子爱,知人疾苦。” |
子本 | zǐběn | 利息和本金。唐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唐 元稹《估客乐诗》:“子本频蕃息,货贩日兼并。”宋 叶适《黄子耕墓志铭》:“又别造安济坊,以居病囚。凡此皆自有子本,使后不废。” |
子产 | zǐchǎn | 春秋时郑大夫公孙侨的字。一字子美。郑简公十二年为卿,二十三年起执政,治郑多年,有政绩。郑声公五年卒。郑人悲之如亡亲戚。《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 |
子城 | zǐchéng | 指月城、翁城、内城等这类附着于大城的小城。《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攻子城未克,上有疾。《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八》时成都但有子城,亦无壕,人所占地各不过一席许,雨则戴箕盎以自庇。明 归有光《沧浪亭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 |
子丑寅卯 | zǐchǒuyínmǎo | 四个地支。多指事理。他对此事说不出个子丑寅卯。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曰:‘如何是十二时?’师曰:‘子丑寅卯。’僧礼拜。师 示颂曰:‘十二时中那事别,子丑寅卯吾今说。若会唯心万法空,释迦、弥勒从兹决 。’” |
子大夫 | zǐdàifū | ①古代国君对大夫、士或臣下的美称。《国语·越语上》:“大夫种进对曰:‘……今君王既栖於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无乃后乎?’句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晏子春秋·问下十二》:“晏子使鲁,见昭公。昭公説曰:‘天下以子大夫语寡人者众矣,今得见而羡乎所闻,请私而无为罪,寡人闻大国之君,盖回曲之君也,曷为以子大夫之行,事回曲之君乎?’”武帝《贤良诏》:“朕之不敏,不能远德。此子大夫之所覩闻也。”西汉·贾谊《治安策》子大夫自有过耳!吾遇子有礼矣。南朝齐 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一》:“子大夫选名昇学,利用宾王。”宋 曾巩《策问三》:“知古今,明治乱,子大夫之职也。”②用作一般官员之间的敬称。东方朔《答客难》:“今子大夫脩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积数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意者尚有遗行邪?” |
子弟 | zǐdì | ①子与弟;亦泛指子侄辈。职工子弟。《汉书 李广苏建传》阏氏子弟在。东汉 班固《苏武传》: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②指从军者,兵丁。东汉 班固《苏武传》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清 洪亮吉《治平篇》有子弟十人。③泛指年轻的后辈。《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此必洄曲子弟。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子弟素健者。《聊斋志异 促织》与子弟角。④指嫖客。⑤一方人士。西汉 杨恽《报孙会宗书》安定山谷之间,昆戎旧壤,子弟贪鄙,岂习俗之移人哉?⑥年轻的朋友。唐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诗》:“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促织》: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 |
子都 | zǐdōu | ①古美男子名。《诗·郑风·山有扶苏》:“不见子都,乃见狂且。”毛传:“子都,世之美好者也。狂,狂人也。”《孟子·告子上》:“至於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 南朝梁 吴均《咏少年》:“董生唯巧笑,子都信美目。” 明 孙仁孺《东郭记·将有远行》:“儘妆奩尽交子都,儘肝肠都送狂且。俺姐妹相妨难尽抒,怎了得芳心缕缕。” 清 李渔《闲情偶寄·声容·选姿》:“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②即冯子都。乐府诗羽林郎中的美女名。辛延年《羽林郎诗》:“昔有鬟家姝,姓冯名子都。” 明 何景明《艳曲之三》:“秦氏字罗敷,冯家名子都。” |
子妇 | zǐfù | 儿子和儿媳妇儿,也专指儿媳妇儿。《后汉书·何进传》:“ 张让子妇,太后之妹也。” 清和邦额 《夜谭随录·诡黄》:“巨商某,有子妇艳绝,见者咸拟为神仙中人。” 《聊斋志异尸变》时翁有子妇新死,停尸室中,子出购材木未归。《聊斋志异 小翠》公急起承迎,方知为子妇之戏。 |
子规 | zǐguī | 又叫杜宇、杜鹃、催归。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呜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所以叫杜鹃啼归,简称子规。唐 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唐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宋 王令《送春/春晚》:“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 温卷《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宋 苏轼《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宋 向子諲《忆秦娥》:“可堪更近乾龙节,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宋 陈亮《水龙吟 春恨》:“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续资治通鉴 元纪三十三》京师有鸱鸮百群,夜鸣至晓,连月乃止。居庸关子规啼。清 朱彝尊《出居庸关》:“居庸关上子规啼,饮马流泉落日低。” |
子衿 | zǐjīn | ①《诗·郑风》篇名。诗序以为讽刺“学校废”,谓“乱世则学校不脩焉”。②衿,即襟,衣服的胸前部分。《诗·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后因称学子、生员为“子衿”。三国魏 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
子来 | zǐlái | 谓民心归附,如子女趋事父母,不召自来,竭诚效忠。《诗·大雅·灵台》:“经始灵臺,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朱熹集传:“文王之臺,方其经度营表之际,而庶民已来作之,所以不终日而成也。虽文王心恐烦民,戒令勿亟,而民心乐之,如子趣父事,不召自来也。”《宋书·武帝纪中》:“今荆雍义徒,不召而集,子来之众,其会如林。”《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奢俭取文质之间,功役依子来之义。元 揭傒斯《大元敕赐修堰碑》:“吾伐石兮石自摧,吾召民兮民子来。”清 黄本铨《枭林小史》:“邑文生郁松年捐银二十万为办善后,士民皆踊跃,子来之力必有可观。” |
子路 | zǐlù | ①仲由的字。春秋时鲁国卞人,孔子弟子。性情直爽,勇敢,事亲孝,闻过则喜,长于政治。曾为季孙氏家臣,后任卫大夫孔悝邑宰,在贵族内讧中被杀害。②后作为勇士的代称。③熊的别名。 |
子母 | zǐmǔ | ①母子。亦指母女。②指大小﹑主从关系。③古称钱币轻而币值低者为子,重而币值高者为母。④犹言本利。子,利息;母,本金。唐 柳宗元 《道州文宣王碑》:“立廪以周食,圃畦以毓蔬,权其子母,赢且不竭。” 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秀姑》:“获百金,入都营运。半年,子母几相等。” 《聊斋志异 钱卜巫》商以此信巫,从翁贷资,小权子母,辄小获;或劝作大贾,商不肯。⑤指杯盘。 |
子男 | zǐnán | ①子爵和男爵。古代诸侯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和第五等。《国语·郑语》:“是其子男之国,虢鄶为大。”宋 梅尧臣《淮南遇梵才吉上人诗》:“我从湖上去,微爵轻子男。”宋 王安石《贺知县启》:“是乃拜纶綍之命,殿子男之邦,凛乎清风,耸是羣望。”②儿子。《史记·春申君列传》:“妾赖天有子男,则是君之子为王也。”《后汉书·周荣传》:“以老病乞身,卒于家,詔特赐钱二十万,除子男兴为郎中。”唐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 卒乃生。” |
子女 | zǐnǚ | ①男和女。②美女;年青女子。《晋书 武帝纪》诏聘公卿以下子女以备六宫,采择未毕,权禁断婚姻。③儿女。 |
子卿 | zǐqīng | 苏武的字号。东汉 班固《苏武传》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单于闻(李)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 |
子思侧 | zǐsīcè | 子思(孔子孙),为鲁缪公师。《孟子·公孙丑下》昔者鲁缪公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安子思。孟子说,如果没有人在子思的旁边时时称说缪公敬重他的话,那就不能安慰子思的心。言外之意,指使子思安心在鲁为鲁缪公师。后因用以比喻能近贤知贤能加以推荐的人。宋 苏轼《自径山回招吕察推 诗》:“飘然便欲去,谁在子思旁。” |
子孙 | zǐsūn | ①儿子和孙子,泛指后代。《列子·汤问 愚公移山》: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②单指儿子。 |
子为父隐 | zǐwéifùyǐn | 儿子帮父亲隐瞒恶迹。《论语·子路》:“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参见“父为子隐”。 |
子孙后代 | zǐsūnhòudài | 一个祖先的直到最远一代的后裔。我们要对子孙后代负责。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22章:“树活皮,人活脸,他金家的子孙后代都成了众人唾骂的对象!” |
子午 | zǐwǔ | ①指南北。古人以“子”为正北,以“午”为正南。《西游记第八回》一槃子午安排定,满腹星辰布列清。②指夜半和正午。旧时计时法,以夜间十一时至一时为“子”时,以白昼十一时至一时为“午”时。③见“子午谷”。 |
子午道 | zǐwǔdào | 古隘道名。平帝元始五年开辟的关中到中的南北通道。《汉书·王莽传上》:“子午道,从杜陵直絶南山,径中。”颜师古注:“子,北方也;午,南方也。言通南北道相当,故谓之子午耳。” |
子午谷 | zǐwǔgǔ | 在陕西长安县南,是关中通汉中的一条谷道,长300余公里。子午谷位置今陕西省秦岭山中。《战国策》张仪说赵王,秦一军塞午道,鲍彪注:长安有子午谷,北山是子,南山是午,午道秦南道也。西汉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通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经汉中,南口在今石泉县境。 |
子姓 | zǐxìng | ①泛指子孙、后辈。《礼记·丧大记》:“既正尸,子坐于东方,卿大夫父兄子姓立于东方。”郑玄注:“子姓,谓众子孙也。” 《史记·外戚世家序》即欢合矣,或不能成子姓;能成子姓矣,或不能要终:岂非命也哉?《新唐书·吕才传》:“法曰:‘官爵富贵,葬可致也;年寿脩促,子姓蕃衍,葬可招也。’”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四》:“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韩公门下;今家世沦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车尘。”②谓子辈;子女。《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已为大将军后,方盛,蚡为诸郎,未贵,往来侍酒魏其,跪起如子姓。”《淮南子·道应训》:“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对曰:‘……臣之子皆下材也,可告以良马,而不可告以天下之马。’”高诱注:“子姓,谓伯乐 子。” ③特指孙辈。《仪礼·特牲馈食礼》:“子姓兄弟如主人之服,立于主人之南,西面北上。”郑玄注:“言子姓者,子之所生。”贾公彦疏:“云子之所生,则孙是也。” |
子虚 | zǐxū | ①汉 司马相如作《子虚赋》,假托子虚、 乌有先生、 亡是公 三人互相问答。后因称虚构或不真实的事为“子虚”。《汉书·司马相如传上》:“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齐难;‘亡是公’者,亡是人也,欲明天子之义。”②《子虚赋》的省称。 晋左思《咏史》诗之一:“着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知音》:“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 秦皇、汉武 ,恨不同时。” 唐 黄滔 《御试》诗之二:“词臣假寐题《黄绢》,宫女敲铜奏《子虚》。” |
子虚乌有 | zǐxūwūyǒu | 指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事物(子虚、乌有:人名)。汉 司马相如《子虚赋》:“楚使子虚使于齐,王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畋。畋罢,子虚过奼乌有先生,亡是公存焉。”清 沈惟贤《万国演义序》文贵征实,不蕲于振奇,所以愧文士子虚乌有之习也。 |
子胥 | zǐxū | 春秋楚大夫伍员的字。楚平王杀其父奢兄尚,其经宋郑入吴,助阖庐夺取王位,整军经武。不久,攻破楚国,掘楚平王之墓,鞭尸三百。吴王夫差时,因力谏停止攻齐,拒绝越国求和,而渐被疏远。后夫差赐剑命自杀,并以鸱夷革盛其尸浮于江上。《庄子·盗跖》:“比干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祸也。”桓宽《盐铁论·散不足》:“此诗人所以伤而作,比干子胥遗身而忘祸也。”唐 李白《行路难诗》:“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明 许自昌《水浒记·义什》:“那区区保正,真成一掷赌乾坤。效渔人纵子胥星奔,驱驰传信,早见马足起红尘。”杨超《就义诗》:“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 |
子壻 子婿 | zǐxù | 女儿的丈夫,女婿。《后汉书 董卓列传》初,卓以牛辅子婿,素所亲信,使以兵屯陕。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妇人之性,率宠子壻而虐儿妇。”唐 柳宗元《祭杨凭詹事文》:“子婿谨以清酌庶羞之奠,昭祭于丈人之灵。”《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八》(季)质,(张)邦昌子婿,闻僣位,自系越州狱,提举茶盐司以闻,至是擢用之。 |
子养 | zǐyǎng | 犹养育。《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二》(狄)仁杰上疏以为:“其所以然者,皆以争蛮貊不毛之地,乖子养苍生之道也。”唐 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天子神圣,威武慈仁,子养亿兆人庶,无有亲疏远迩。虽在万里之外,岭海之陬,待之一如畿甸之间、辇毂之下。” |
子婴 | zǐyīng | 子婴(?—前206年),即秦三世,嬴姓,名子婴或婴,秦朝最后一位统治者,在位46天。初称皇帝,后改称秦王,史称秦王子婴。汉 司马迁《史记 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
子猷 | zǐyóu | ①晋王徽之的字。②王羲之之子。性爱竹。曾说:“何可一日无此君!”居会稽时,雪夜泛舟剡溪,访戴逵,至其门不入而返。人问其故,则曰:“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遂传为佳话。《水浒传第二四回》剡溪当此际,冻住子猷船。 |
子育 | zǐyù | 谓抚爱、养育如己子。子育黎元。《魏书·苻生传》:"圣明宰世,子育百姓,罚必有罪,赏必有功。"唐 韩愈《贺册尊号表》:"皇帝陛下,子育亿兆,视之如伤,可谓体仁以长人矣。"《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九》陛下(宋仁宗)天性慈惠,子育元元,虽古圣王之仁,殆无以过。明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四》:"夫冢宰为朝廷择守令以子育万民。" |
子曰诗云 | zǐyuēshīyún | 子:指孔子;诗:指《诗经》;曰、云:说。泛指儒家言论。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一折:“我堪恨那伙老乔民,用这等小猢狲,但学得些妆点皮肤,子曰诗云。”鲁迅《呐喊·一件小事》:“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 |
子云亭 | zǐyúntíng | 在四川省绵阳县。相传为西学者扬雄读书处,扬雄字子云,故名。唐 刘禹锡《陋室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子正 | zǐzhēng | 子时是指从23:00到1:00的时间段,而子正通常指的是子时的中间时刻,即24:00(或称为0:00),也就是午夜12点。 |
子侄 | zǐzhí | 儿子与亲侄、从侄、再从侄等一辈的亲属合称为子侄。“子侄”与“侄子”的概念是不一样的,用法也有区别。子侄辈:小自己一辈的亲属称作子侄辈,次于平辈。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兄弟》: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羣从疏薄,羣从疏薄则僮仆为讎敌矣。《聊斋志异 水莽草》楚人以同岁生者为同年,投刺相谒4,呼庚兄庚弟5,子侄呼庚伯,习俗然也。 |
子职 | zǐzhí | 儿子对父母应尽的职责。《孟子·万章上》:“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宋 曾巩《代皇太子延安郡王谢皇后笺》:“敢不尽子职之微劳,无忘砥礪;答母仪之大赐,庶补毫分。”明 高明《琵琶记·几言谏父》:“曾观籍,未闻妇道而不拜舅姑;试论纲常,岂有子职而不事父母。”清 刘大櫆《裘宜人墓志铭》:“宜人以妇供子职,色养维谨。太宜人之没,呼之曰:‘贤妇,愿尔娶妇贤亦如尔。’” |
子之 | zǐzhǐ | 子之,子姓,名之,战国时曾任燕王哙的丞相,后篡位成为燕王。后齐国发兵攻燕国,子之被齐兵杀死,剁成肉酱。西汉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是以圣王觉寤,捐子之之心,而不说田常之贤,封比干之后,修孕妇之墓,故功业覆于天下。 |
子子孙孙 | zǐzǐsūnsūn | 子孙后裔,指一代接一代世代相延。《小雅》:子子孙孙,勿替引之。《列子·汤问 愚公移山》: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
仔 | zǐ I. | ①指“幼小的(多指家畜)”。如:仔鸡、仔猪。衍义:由“幼小的、细微的”。 ②引申指“周密,细致”。如:仔细、办事仔仔。II.参见zī。III.参见zǎi。 |
籽 | zǐ | 某些植物所结的种子:籽实。籽种。瓜籽儿。 |
籽种 | zǐzhǒng | (方)∶种子。《清史稿卷十一 高宗本纪二》贷山东农民籽种银。 |
耔 | zǐ | 在植物根上的培土:“或耘或耔。”汉 扬雄《逐贫赋》或耘或耔,沾体露肌。参见“耘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