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 | zhuó | ①超高,超,不平凡:卓见。卓然。卓越。卓著。卓绝。卓异。②姓。 |
卓尔 | zhuóěr | 形容超群出众。《论语·子罕》:“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汉书 王莽传》圣心周悉,卓尔独见,发得周礼,以明因监。《汉书·淮阳宪王钦传》:“博得谒见,承间进问五帝三王究竟要道,卓尔非世俗之所知。”颜师古注:“卓尔,高远貌也。”唐 黄崇嘏《辞蜀相妻女 诗》:“立身卓尔青松操,挺志铿然白璧姿。”宋 陆游《雨晴游香山诗》:“悠然起舞影零乱,卓尔四顾心激烈。”清 方文《容城答郑鲁若兼寄沉眉生诗之四》:“卓尔敬亭友,盛年乐高蹈。”《资治通鉴 卷四十四》以彰王卓尔独行之志。 |
卓尔不群 | zhuóěrbùqún | 谓超出常人。《汉书·景十三王传赞》:“夫唯大雅,卓尔不羣,河间献王 近之矣。”《北齐书·循吏传序》:“如房仲干之属,在武平之末能卓尔不羣,斯固弥可嘉也。”《资治通鉴 陈纪七》周诏:“山东诸军,各举明经干治者二人;若奇才异术,卓尔不群者,不拘此数。”明 金中淳《耳新 跋》:“陈言务去,入耳皆新,其命名亦卓尔不羣矣。” |
卓立鸡群 | zhuólìjīqún | 象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晋·戴逵《竹林七贤论》:“嵇绍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南朝梁·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 |
卓鲁 | zhuólǔ | 卓茂、鲁恭的并称。均以循吏见称,后因以指贤能的官吏。南朝齐 孔稚圭《北山移文》:“笼张赵於往图,架卓鲁於前籙。” 唐 王维《送六舅归陆浑诗》:“伯舅吏淮泗,卓鲁方喟然。”元 武臣《生金阁第三折》:“做官的皆如卓鲁,令史每尽压萧曹。”明 刘基《雁门太守行》:“贤哉洛阳令,卓鲁相继踪。” |
卓跞 | zhuóluò | 超绝出众。 汉 孔融《荐祢衡表》:“淑质贞亮,英才卓跞。” |
卓荦 | zhuóluò | 突出,超群出众,出类拔萃。英才卓荦。卓荦不凡。《资治通鉴 晋纪十九》(郗)超,(郗)鉴之孙也,少卓荦不羁。《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陛下宏达大度,善驭英豪,神武卓荦,录功舍过,有汉祖之风。《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三》(狄)仁杰对曰:“文学藉,则苏味道、李峤固其选矣。必欲取卓荦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韩愈《进学解》“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余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聊斋志异 辛十四娘》辛曰:“君卓荦士,倾风已久。但有私衷,所不敢言耳。”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一》用人者不务取其大而专取小知,则卓荦俊伟之材失之交臂矣。 |
卓荦不羁 | zhuóluòbùjī | 谓卓越超群,不甘受拘束。《晋书 王羲之传》徽之字子猷。性卓荦不羁,为大司马桓温参军,蓬首散带,不综府事。《世说新语·任诞》“何可一日无此君”刘孝标注引南朝宋 何法盛《中兴书》:“(王)徽之卓犖不羈,欲为傲达,放肆声色,颇过度,时人钦其才,秽其行也。”宋 王安石《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而自少卓犖不羈,善辩説。”《金史·文艺传上·赵可》:“博学高才,卓犖不羈。” |
卓荦为杰 | zhuóluòwéijié | 卓荦:超绝,特出。指超绝出众的杰出人才。唐·韩愈《进学解》:“纡余为妍,卓荦为杰,较短量长,唯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
卓然 | zhuórán | 卓越,突出:卓然不拔卓然不群:指超出常人。杜甫《饮中八仙歌》: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宋 欧阳修《祭石曼卿文》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配者,后世之名。 |
卓然不群 | zhuóránbùqún | 指超出常人。《后汉书·刘虞传论》:“其能历行饬身,卓然不群者,或未闻焉。”晋·葛洪《抱朴子·逸民》苟有卓然不群之士,不出户庭,潜志味道,诚宜优访以兴谦退也。 |
卓午 | zhuówǔ | 正午。《聊斋志异 念秧》翼日,日卓午,又遇一少年,年可十六七,骑健骡,冠服秀整,貌甚都。《花月痕第十一回》此时正是日高卓午,满院中森森槐影,鸦雀无声… |
卓锡 | zhuóxī | 卓,植立。锡,锡杖,僧人外出所用。锡杖又名智杖、即是德杖,因为《锡杖经》说,爱持锡杖可“彰显驾圣智”、“行功德本”。法师云游时皆随身执持锡杖。因此名僧挂单某处,便称为“住锡”或“卓锡”,即立锡杖于某处之意。《聊斋志异 西僧》两僧自西域来,一赴五台,一卓锡泰山。《聊斋志异 荷花三娘子》会一番僧卓锡村寺,见宗(湘若),惊曰:“君身有邪气,曾何所遇?” |
卓异 | zhuóyì | ①突出;出众。指杰出之人。《资治通鉴·晋惠帝永宁元年》:“(刘殷)博通经史,性倜傥有大志。” 胡三省注:“倜傥,卓异也。”②清制,吏部定期考核官吏,文官三年,武官五年,政绩突出,才能优异者称为卓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潞令》幸有阴曹兼摄阳政;不然,颠越货多,则卓异“声起矣,流毒安穷哉!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 |
卓有成效 | zhuōyǒuchéngxiào | 卓:卓越;突出。形容成绩效果显著突出。我们要奋发地工作,卓有成效地完成上级交给我们的任务。明 王守仁《申行十家牌法》:“若巡访劝谕著有成效者,县官备礼亲造其庐,重加奖励。” |
卓鸷 | zhuózhì | 谓行为乖戾独特。《庄子·在宥》:“於是乎天下始乔詰卓鷙,而后有盗跖曾史之行。” 陆德明释文引崔譔曰:“卓鷙,行不平也。”章炳麟《徐锡麟传》:“锡麟卓鷙越劲,盖有项王风。” |
卓卓 | zhuózhuó | ①高远貌。严忌《哀时命》:“处卓卓而日远兮,志浩荡而伤怀。”王逸注:“卓卓,高貌。” 唐 孟郊《峡哀诗》:“月魄高卓卓,峡窟清沉沉。”②特立;高超出众。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羣。”宋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明 徐渭《赠沉母序》:“伯子又知书,能操笔,而比於分隶,行卓卓为乡人表。”鲁迅《准风月谈·中国文坛的悲观》:“我们现在大抵只知道嚣俄和霍普德曼是卓卓的文人。” |
晫 | zhuó | 明。 |
琸 | zhuó | 古人名用字。 |
焯 | zhuó I. | ①照耀。《圆明园词》留得天章焯云汉。又如:焯辉(光耀);焯耀(光耀;昭著)。②火烧。《太玄·童》错蓍焯龟,比光道也。II.chāo把蔬菜等放在开水里略微一煮就拿出来(在开水里捞一下)如:焯菠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