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ó I.

①附着,穿着。使穿。同“着”。《乐府诗集 木兰诗》:“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晋书 谢安传》(桓)温见,留之曰: “令司马(谢安)著帽进。”其见重如此。《资治通鉴 随纪三》杨素因言(杨)勇情志昏乱,为癫鬼所著,不可复收。唐 王维《西施咏》:“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脚著谢公(谢灵运)屐,身登青云梯。”宋 毛滂《惜分飞 泪湿阑干花著露》:“泪湿阑干花著露,愁到眉峰碧聚。此恨平分取,更无言语空相觑。”宋 曹组《蓦山溪 梅》:“黄昏院落,无处著清香,风细细,雪垂垂,何况江头路。”宋 苏轼《方山子传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宋 赵佶《燕山亭 北行见杏花》:“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四》而金人以铁骑追及,沿淮岸且射且行,于是矢着舟如猬毛。宋 黄公绍《青玉案》:“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②使。宋 张耒《秋蕊香词》:“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瘦。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II.参见 zhù。III.参见zhe。

著手

zhuóshǒu

开始动手进行。着手落实政策。唐 韩愈《石鼓歌》:“牧童敲火牛礪角,谁復著手为摩挲。”

zhuó

大锄;引申为用刀、斧等砍、修:伐。丧(sàng )(喻摧残、伤害,特指因沉溺酒色而伤害身体)。拔剑斫之。《老子·第七十四章》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孟子·梁惠王下》匠人斲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天崩地坼,天子下席,东藩之臣田婴齐后至,则斮之!《资治通鉴 周纪二》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此树下!” 《资治通鉴 周纪四》狐正议,斫之檀衢。《资治通鉴 汉纪六》上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絮斫陈漆其间,岂可动哉!”《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四》始,(吕)布因(李)登求徐州牧不得,登还,布怒,拔戟斫几。《后汉书 董卓列传》夫以刳肝斫趾之性,则群生不足以厌其快。《魏书 献文帝拓跋弘纪》太上皇帝徙御崇光宫,采椽不斫,土阶而已。《资治通鉴 后周纪四》是战也,士卒有不致力者。太祖皇帝(赵匡胤)阳为督战,以剑斫其皮笠。明日,遍阅其皮笠,有剑迹者数十人,皆斩之,由是部兵莫敢不尽死。唐 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穷山之高而止。唐 李商隐《韩碑诗》:“帝得圣相相曰度,贼斫不死神扶持。”(“度”指裴度)宋 辛弃疾《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淑潜赋》:“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聊斋志异 铁布衫法》骈其指力斫之,可断牛项。横搠之,可洞牛腹。清 王韬《原才》夫天地生才而国家非惟不能用,又从而摧残屈抑之,以自斵其元气,国家何由而盛欤?《红楼梦 第86回》就像那个好木料,愈经斫削,才成大器。②刀、斧、凿。《聊斋志异 席方平》斧敲斫,斫入木,妇子之皮骨皆空;鲸吞鱼,鱼食虾,蝼蚁之微生可悯。

斫地

zhuódì

①砍地。表示愤激。唐 杜甫《短歌行赠王郎司直》:“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清 褚人穫《坚瓠补集·西涯待友》:“斫地哀歌兴未阑,归来长鋏尚须弹。”陈去病《自厦门泛海登鼓浪屿有感诗》:“凭高独揽沧溟远,斫地谁为楚争。”②锄地。宋 杨万里《发孔镇晨炊漆桥道中纪行诗之五》:“斫地烧畬旋旋开,豆花麻荚更菘栽。”

斫雕为朴

zhuódiāowéipǔ

指去掉雕饰,崇尚质朴。《史记·酷吏列传》:“汉兴,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后汉书·皇后传序》:“及光武中兴,斫雕为朴,六宫称号,唯皇后及贵人。”

斫断

zhuóduàn

砍断;截断。《西京杂记 卷五》:“在船者斫断其缆,船復漂荡。”唐 韩愈《石鼓歌》:“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斫断生蛟鼉。”郭沫若《水平线下·到宜兴去》:“电线都被军士斫断,电灯泡也多被他们拿去了。”

斲轮

zhuólún

①斫木制造车轮。《庄子·天道》:“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斵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应於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於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斵轮。’”宋 黄庭坚《次韵吉老十小诗》:“学似斵轮扁,诗如饭颗山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白话为维新之本》:“降及春秋,植杖之叟,耦耕之夫,贩牛之商,斲轮之工,散见於传记诸书,犹往往不絶。”②借指经验丰富、水平高超。宋 范成大《寄题王仲显读书楼诗》:“人云太痴絶,我自斲轮妙。”宋 欧阳修《卖油翁》: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清 顾绍敏《秋日感怀诗之三》:“中郎应自怜焦尾,巧匠何堪笑斵轮。”③指经验丰富、水平高超的人。明 徐渭《注 参同契 序》:“援笔於既悟之后则可,牵文於未悟之前则不可。不然,搏控糟粕,希不见誚斵轮矣。”

斫轮老手

zhuólúnlǎoshǒu

斫轮:斫木制造车轮。指对某种事情经验丰富的人。两人不来多嘴,全凭那斫轮老手徐世昌及倚马长才王式通悉心研究。先秦 庄周《庄子 天道》:“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

斫木zhuómù

①被砍削的树。②伐木。《山经·南山经》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褢,其音如斫木,见则县有大繇。

斲削zhuóxuē

亦作“剢削”。①砍削。《管子·形势解》斲削者,斤力也,故曰:奚仲之巧,非斲削也。②喻修饰文辞。宋 朱弁《曲洧旧闻卷四》读欧公文,疑其自肺腑流出,而无斲削工夫。③摧伤损害。《儒林外史 第八回》与其出一个斵削元气的进士,不如出一个培养阴隲的通儒。

斫营

zhuóyíng

劫营;偷袭敌营。《晋书·艺术传·佛图澄》:“勒(石勒)自葛陂还河北,过枋头,枋头人夜欲斫营,澄谓黑略 曰:‘须臾贼至,可令公知。’”《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七》是夜,乳陈果遣壮士千余人来斫营,众火俱起,伏兵邀击,俘斩无遗。《魏书·傅永传》:“永量吴楚之兵,好以斫营为事。” 唐 白居易《奉送三兄诗》:“少年曾管二千兵,昼听笙歌夜斫营。”《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五年》:“乃遣提控张定夜出斫营,发数炮而还。”

zhuó

①拔:发难数 zhuófànánshǔ(喻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不清)。《庄子·则阳故卤莽其性者,欲恶之孽为性,萑苇蒹葭始萌,以扶吾形,寻擢吾性。《资治通鉴 周纪五》淖齿管齐,射王股,擢王筋,悬之于庙梁,宿昔而死。②提拔,提升:擢升。擢用。擢第。擢置。任贤擢材。武投降官员,共六十余人,并皆擢用。荣擢róngzhuó光荣擢升。《庄子·骈拇枝于仁者,擢德塞性以收名声,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参见“塞性”。《史记·乐毅列传》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立之羣臣之上,不谋父兄,以为亚卿。《资治通鉴 汉纪七》太子家令晁错对策高第,擢为中大夫。《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六》陛下擢臣岩穴,诚冀有益豪毛,岂徒使臣美食大官、重高门之地哉!《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五》陵曰:“明府不以陵不肖,误见擢序,今申公宪以报私恩!不疑有愧色。《资治通鉴 魏纪六》曹爽素与亲善,及辅政,骤加引擢,以为腹心。《资治通鉴 晋纪七》(刘)弘大给其田及种粮,擢其贤才,随资叙用,流民遂安。《资治通鉴 齐纪二》又,宜于河表(黄河以南)七州人中,擢其门才,引令赴阙,依中州官比,随能序之。③登,及。如:擢科(登第);擢冠(登第夺魁);擢桂(犹折桂。指科举及第)。④夸耀,滥用。《庄子·在宥故君子苟能无解其五藏,无擢其聪明,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神动而天随,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⑤引,抽,接近伸出的意思。《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擢拜

zhuóbài

提拔授官。《后汉书·赵岐传》会南匈奴、乌桓、鲜卑反叛,公卿举岐,擢拜并州刺史。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阴沟水》穆郡户曹吏,征试博士太常丞,以明气候擢拜侍右中郎将。《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二》(张)说妻,太上后女弟也,说攀援擢拜枢府。

擢本

zhuóběn

高耸貌。文选·左思《吴都赋》:“擢本千寻,垂荫万亩。”刘逵注:“擢本,高耸皃。”《南史·齐纪上·高帝》:“宅南有一桑树,擢本三丈,横生四枝。”唐 张九龄《荔枝赋》:“下合围以擢本,傍荫亩而抱规。”

擢第

zhuódì

科举考试及第。《隋书·柳謇之传》:"因奏入国子,以明经擢第。"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贡举》:"进士初擢第,头上七尺焰光。"《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五》先是师道弟几道举进士,礼部奏名,将试,近制悉糊名校等,尧咨为考官,教几道于卷中密为识号。几道既擢第,或告其事,诏落籍,永不得预举。宋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华子西》:"右庠诸生,以武策擢第。"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卷七》君瑞擢第后,以才授翰林学士。《聊斋志异 胡四娘》先是,程擢第后,有邮报者,举宅皆恶闻之;又审其名字不符,叱去之。

擢发难数

zhuófànánshǔ

战国时,魏国的须贾曾陷害范雎,后范雎为秦相,须贾使秦,向雎谢罪,雎问:“汝罪有几?”回答说:“擢贾之发以续之罪,尚未足。”事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后因以“擢发难数”形容罪行之多。北宋 宋敏求《唐大诏令集·会昌四年 平潞州德音诏》:“胁从百姓,残忍一方,积恶成殃,擢发难数。”《野叟曝言 第七二回:“秦桧之罪,擢发难数,诚能被施舍捉住,生啖其肉,何快如之!” 《聊斋志异 小翠》身受唾骂,擢发不足以数,所以不即行者,五年之爱未盈。《聊斋志异 续黄粱》可死之罪,擢发难数!邹韬奋《法西斯作风的罪恶》:“法西斯作风的罪恶是擢发难数的。”

擢解

zhuójiě

考取解元。 蒲松龄《聊斋志异·三仙》:“士人入闱,三题皆仙作,以是擢解 。”

擢乱六律zhuóluànliùlǜ

“擢乱”意为搅乱、弄乱,而“六律”则是指古代的音律制度。搅乱音律,破坏音乐的和谐与秩序。

擢任

zhuórèn

提拔任用。梁书·鲍泉传:“少事元帝,早见擢任。” 唐 韩愈《李君墓志铭》:“后刺史至,加擢任,贝州由是大理。” 清 王韬 淞滨琐话·倪幼蓉:“后屡以卓异擢任监司,得专制方面者二十年。”

擢升zhuóshēng擢,原意是拔的意思;升,是由低到高移动。两个字意思相近,一般指提拔,提升(职务)。《旧唐书·马周传》:“自古郡守、县令,皆妙选贤德,欲有擢升宰相,必先试以临人。”宋 王安石《答戚郎中启》:“重庆诰章,擢升郎署,闻报之晚,裁贺未皇。”

擢授

zhuóshòu

提升。《后汉书·袁绍传》:“臣以负薪之资,拔于陪隶之中,奉职宪台,擢授戎校。”《晋书·文苑传·左思》:“父雍,起小吏,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其子孙皆随才擢授。《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五年》:“(裴藴)由是渐见亲委,未几,擢授御史大夫,与裴矩、虞世基参掌机密。”

擢叙

zhuóxù

亦作“擢序”。提拔叙用。《后汉书·张陵传》:“明府不以陵不肖,误见擢序。”《晋书 武帝纪》吴之旧望,随才擢叙。《晋书 符坚载纪 上》坚临太学,考学生经义,上第擢叙者八十三人。《晋书·姚兴载记上》:“録马嵬战时将吏,尽擢叙之。”《资治通鉴 晋纪三》吴之旧望,随才擢叙。《资治通鉴 晋纪十八》士大夫之有才行,皆擢叙之。《资治通鉴 卷一百》九月,追复太师鱼遵等官,以礼改葬,子孙存者皆随才擢叙。

擢用

zhuóyòng

选拔任用。《后汉书·董卓传》:“卓素闻天下同疾阉官诛杀忠良,及其在事,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羣士。”

zhuó I.

洗:濯足;祓除罪恶。《礼记·礼器》:“晏平仲祀其先人,豚肩不揜豆;澣/浣衣濯冠以朝。”郑玄注:“澣衣濯冠,俭不务新。”孟子·滕文公上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孟子·离娄上》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诗云:‘谁能执热,逝不以濯?’”唐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唐 韩愈《石鼓歌》:“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濯冠:洗帽子)宋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刘逵注引三国蜀 谯周《益州志》:“成都织锦既成,濯於江水,其文分明,胜於初成;他水濯之,不如江水也。”参见“锦江”。宋 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金瓶梅 第二十七回》江河淮海添新水,翠竹红榴洗濯清。《聊斋志异 陆判》婢见面血狼藉,惊绝。濯之,盆水尽赤。举首则面目全非,又骇极。《聊斋志异 酆都御史》公览之,战栗如濯冰水。念母老子幼,泫然涕流。参见“浣濯”。《聊斋志异 李生》僧系驴池树,裸入水中,遍体掬濯已;着衣牵驴入,亦濯之。《聊斋志异 贾奉雉》验其符,濯之不下,深入肌理。II. zhào古通“棹”。

濯溉

zhuógài

洗涤。《聊斋志异 巧娘》见败垣竹树中,缕缕有炊烟。妪下乘,直造其闼,则母子拭几濯溉,似有所伺。比喻栽培,提拔。

濯磨/濯摩zhuómó

洗涤磨炼。比喻加强修养,以期有为。宋 苏轼《叙》:“自欧阳子 出,天下争自濯磨,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纳说为忠。”

濯淖

zhuónào

浸渍烂泥。“濯”通“浊”。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濯缨洗耳

zhuóyīngxǐěr

濯缨:洗涤帽缨;洗耳:指不愿与闻世事。比喻避世守志,操行高洁。《魏书·刘献之传》:“吾常谓濯缨洗耳,有异人之迹,哺糟歠醨,有同物之志。”

濯濯

zhuózhuó

光明貌。《诗·商颂·殷武》:“赫赫厥声,濯濯厥灵。”郑玄笺:“濯濯乎其见尊敬也。”孔颖达疏:“濯濯乎光明者,其见尊敬如神灵也。”明净貌;清朗貌。唐 韩愈《南山》春阳潜沮洳, 濯濯吐深秀。 肥泽貌。《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二节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清 周志蕙《柳》诗:“丝丝愁绪随风乱,濯濯丰姿著雨妍。象声词。清 俞正燮《癸巳类稿·持素证篇》:“大肠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 指山坡上光秃秃的样子。形容山无草木,光秃秃的,如“濯濯童山”。《孟子·告子上》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櫱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

濯濯童山

zhuózhuótóngshān

濯濯:光秃貌;童:山无草木。形容山无草木,光秃秃的。指光秃秃无树木的山。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上》:“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冯玉祥《我的生活 25章》:“但是常德到桃源的路上,依然满眼童山濯濯,一直没有栽植。”施蛰存《渔人何长庆》:“指点着那些据外人看来是濯濯童山的峰峦。”

濯足

zhuózú

《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本谓洗去脚污。后以“濯足”比喻清除世尘,保持高洁。晋 夏侯湛《东方朔画赞》:“退不终否,进亦避荣。临世濯足,希古振缨。”唐 杜甫《寄韩谏议注诗》:“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宋 张孝祥《水调歌头·泛湘江词》:“濯足夜滩急,晞髮北风凉。”

濯足濯缨

zhuózúzhuóyīng

水清就洗帽带,水浊就洗脚。后比喻人的好坏都是由自己决定。《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zhuó I.

灌木状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