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 | zhuàng I. | ①大,有力,强盛:强壮。壮士。壮心。壮烈。壮美。兵强马壮。②增加勇气和力量:壮胆。壮行(xíng)。以壮声势。《庄子·徐无鬼》百工有器械之巧则壮。唐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③长成年,长大。《管子》男女当壮,扶辇推舆,相赌树下,戏笑超距,终日不归。宋 苏轼《上梅直讲书》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晋·干宝《搜神记》比后壮乃问其母。(壮:成年。名词在句中作动词用。长大成人。) ④壮年。中国古代称男子三十为壮。《乐府诗集·长歌行》少壮不努力。先秦 左丘明《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孟子·梁惠王上》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⑤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及云南、四川、贵州等省(旧作“僮”):壮族。壮锦。壮歌。⑥意动及物动词,表示赞赏、钦佩之意。《史记 淮阴侯列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东汉 班固《苏武传》: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唐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序》:“见临潁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zhuāng姓。 |
壮大 | zhuàngdà | ①长大成人。《汉书 霍光金日磾传》(霍去病)既壮大,乃自知父为霍中孺,未及求问。王安石《上执政书》诸子壮大,未能以有室家。②变得强大,使强大。壮大队伍。③庞大,宏伟。《北齐书》其体壮大,不辨其面。④粗大,粗壮结实。生得壮大高粗。 |
壮观 | zhuàngguān | 雄奇伟观的事物或风景。颇为壮观。唐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
壮怀 | zhuànghuái | 豪壮的胸怀。唐 韩愈《送石处士赴河阳幕诗》:“风云入壮怀,泉石别幽耳。”宋 岳飞《满江红·写怀词》:“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宋 辛弃疾《贺新郎词》:“我辈从来文字饮,怕壮怀激烈须歌者。”明 张煌言《海上诗之一》:“浩气填胸星月冷,壮怀裂髮鬼神愁。” 清 龚自珍《别直隶布政使同年托公诗》:“三十年华四牡騑,每谈宦辙壮怀飞。” |
壮健 | zhuàngjiàn | 强壮;强健。强健的人。雄壮劲健。《三国志 魏书·吕布张邈臧洪传》先是,司徒王允以(吕)布州里壮健,厚接纳之。 |
壮丽 | zhuànglì | ①健壮美丽。②宏壮美丽。多指山川、建筑、图景、场面等。《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上》群臣白帝更峻京邑城隍,以从《周易》设险之义,又陈萧何 壮丽之说。③宏伟瑰丽。多指文辞。 |
壮年 | zhuàngnián | 中国古年称男子三十为壮年。宋 蒋捷《虞美人 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
壮热 | zhuàngrè | 高热;高烧。《南史·吕僧珍传》:“一夜,僧珍忽头痛壮热,及明而顙骨益大,其骨法盖有异焉。”《孽海花第二十回》:“壮热不退,淹缠牀褥,足足病了一个多月,才算回头。” |
壮士 | zhuàngshì | ①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荆轲歌/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指荆轲)汉 司马迁《史记 陈涉世家》: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nìng有种乎!三国魏 曹植《白马篇》:“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晋 陶潜《咏荆轲》:“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商声凄凉,羽声较激昂。)唐 李白《蜀道难》:“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宋 王安石《乌江亭诗》:“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迴。”②体健力大者。③指武士装束的人。④太平天囯取试武士分为一、二、三三甲,第三甲若干名称为壮士,相当于清制的进士,职同军帅。 |
壮士断腕 壮士解腕 | zhuàngshìduànwàn zhuàngshìjiěwàn | 勇士手腕被蝮蛇咬伤,就立即截断,以免毒性扩散全身。比喻作事要当机立断,不可犹豫不决。必要时我们要有壮士解腕的精神。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陈泰传》:“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壮士解腕。’”唐·窦皐《述书赋下》:“君子弃瑕以拔才,壮士断腕以全质。”高阳《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有句话叫做‘壮士断腕’,我只有自己斩掉一条膀子,人虽残废,性命可保。” |
壮思 | zhuàngsī | 豪壮的情思。瑰丽的山水触发了苏轼的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之四》:“君侯多壮思,文雅纵横飞。”唐 王勃《游冀州韩家园序》:“高情壮思,有抑扬天地之心;雄笔奇才,有鼓怒风云之气。”唐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宋 苏舜钦《奉酬公素学士见招之作》:“夕霜惨烈气节劲,激起壮思衝斗杓。” |
壮岁 | zhuàngsuì | 壮年。唐 白居易《晚岁诗》:“壮岁忽已去,浮荣何足论。”宋 陆游《月夜泛小舟湖中三更乃归诗》:“壮岁巧名惭汗马,暮年心事许沙鸥。”宋 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明 方孝孺《与讷斋先生书》:“壮岁难恃,倏焉将老。”清 顾炎武《岁暮诗》:“壮岁尚无闻,及今益樗散。”邓溥《自题印雅诗》:“壮岁雕虫感,除非扬子知。” |
壮心不已 | zhuàngxīnbùyǐ | 壮心:宏大的志向;已:停止。指有抱负的人到了晚年,雄心壮志仍不衰减。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壮猷 壮犹 | zhuàngyóu | 指宏大的谋略。《诗·小雅·采芑》:“方叔元老,克壮其犹。”郑玄笺:“犹,谋也;谋,兵谋也。”朱熹注:“犹,谋也;言方叔虽老,而谋则壮也。”清 魏源《默觚下·治篇七》:“何谓‘壮猷’?非常之策。陈汤不奏於公卿,破格之功。班超不谋於从事,出奇冒险。不拘文法、不顾利害者是也。” |
壮志 | zhuàngzhì | 豪壮的志愿、襟怀;伟大的志向。壮志未酬。壮志凌云。唐 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宋 岳飞《满江红 写怀词》:“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宋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
壮志凌云 | zhuàngzhìlíngyún | 宏伟的志向直上云宵(凌:升上)。形容志向十分远大。汉 班固《汉书 扬雄传》:“往时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赋》,欲以风,帝反缥缥有凌云之志。”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八章:这号人,在困难中不是低头叹气,而是奋发图强,壮志凌云,气吞山河。 |
壮志难酬 | zhuàngzhìnánchóu | 伟大的志愿难以实现。又壮志未酬。 |
壮志未酬 | zhuàngzhìwèichóu | 壮志:宏大的志愿;酬:实现。宏伟的志愿未能实现。这些感情炽烈的诗篇,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愤懑之情。唐 李频《春日思归》:“壮志未酬三尺剑,故乡空隔万重山。” |
壵 | zhuàng | 古同“壮”。 |
状 | zhuàng | ①样子,形态,情形:状态。状况。形状。喜笑状。重病状。《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六》山陵使章惇,奉使无状,以致哲宗灵轝陷泞不前,露宿于野。②陈述,描绘:自状其过。唐·柳宗元《游黄溪记》揭水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殆:几乎)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第174篇》(刘鹗)以老残为中心人物,以散文的笔法叙事状物,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小说独特的结构特点。③文体的一种,叙述事情的文字:行状(死者传略)。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家有状,墓有铭,神道有碑,有传有诔有颂有赞有墓祠,而犹未已也。"④诉讼;状纸。告状。⑤景色,景状。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⑤特殊格式的凭证。指嘉奖、委任等:奖状。委任状。军令状。⑥以状为样式上呈,状陈。"敦煌进奏院状"以"年月日谨状"为结束语。 |
状类 | zhuànglèi | ①形似。唐 杜牧《晚晴赋 序》:“秋日晚晴,樊川子目于郊园,见大者小者,有状类者。”②形状和种类。宋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 序》:“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鬱积,其兴於怨刺。”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
状貌 | zhuàngmào | 状态;外貌;容貌。《南史 本纪卷六梁武帝》帝生而有异光,状貌殊特。宋 欧阳修《释秘演诗集序》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 |
状头 | zhuàngtóu | ①即状元。唐 卢储《催妆》诗:"昔年将去玉京游,第一仙人许状头。"《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凡羣臣有才能及进士状头或僧道可与谈者,皆先下蚕室,然后得进。"胡三省注:"进士第一人,谓之状头。"宋·汪洙《神童诗》玉殿传金榜,君恩赐状头。②诉讼原告人。元 无名氏《争报恩》第二折:"你做状头,拖他见官去!" |
状闻 | zhuàngwén | 奏报。三国志·郭淮传以状闻,太祖善之,假合节,复以淮为司马。《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八》绛州素无储蓄,民间饥,不可赋敛,将士粮赐不充,朔方等诸道行营都统李国贞屡以状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