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築 建築,樂器筑 | zhù | ①《说文》筑,捣也。筑踏(捣土并以足踏之,使之坚实)。《孟子·梁惠王下》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吾甚恐。如之何则可?”唐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修建;建造(仅指建筑物从无到有的建造) ②打,击,砟。《晋书 景帝纪》帝怒,遣勇士以刀镮筑杀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五》至浮桥,犹驻车未进,(高)琼乃执楇筑辇夫背曰:“何不亟行!今已至此,尚何疑焉!”帝(宋真宗赵恒)乃命进辇。《西游记》老孙把头伸在那里,你且筑一下儿,看可能魂消气泄。《西游记第四十九回》八戒与沙僧连叫不出,呆子心焦,就使钉钯筑门。《西游记第六三回》一钯筑了九个窟窿,唬得那龙婆与众往里乱跑。《聊斋志异 庚娘》金(大用)有老父,见之欲号。舟人以篙筑之,亦溺。③古代弦乐器,形似琴,有十三弦。演奏时,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执竹尺击弦发音。参见“击筑”。 |
筑垒 | zhùlěi | 建筑堡垒。《晋书·石苞传》:“会荆州刺史胡烈表吴人欲大出为寇,苞亦闻吴师将入,乃筑垒遏水以自固。”《晋书 谢安传》时会稽王(司马)道子专权,而奸谄颇相扇构,安出镇广陵之步丘,筑垒曰新城以避之。 |
筑舍道傍 | zhùshèdàobàng | 犹言筑室道谋。比喻人多口杂,办不成事。《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七年》:“此所谓筑舍道傍,无时可成。”胡三省注:“诗曰: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参见“筑室道谋”。 |
筑室道旁 三年不成 | zhùshìdàopáng sānniánbùchéng | 谚语,意思是因在路旁盖房而听过路人的主意,三年也盖不成。比喻众说纷纭,办不成事。《诗经·小雅·小曼》:“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晋书·苻坚载记》:“所谓‘筑室于道’,沮计万端,吾当内断于心矣。”明·沈鲸《双珠记》一〇:“筑室道旁,三年不成。全未全未,我且告别。”参见“道傍筑室”。 |
筑室 | zhùshì | 建筑屋舍。《诗·大雅·緜》:“曰止曰时,筑室于兹。”《孟子·滕文公上》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晋书 王羲之传》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唐 储光羲《田家杂兴诗》:“筑室既相邻,向田復同道。”《宋史·苏轼传》:“軾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於 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於是真君辞了 郭璞,择取吉日,挈家父母妻子凡数十口,徙於西山,筑室而居焉。”参见“筑室道谋”。 |
筑室道谋 | zhùshìdàomóu | 盖房子,同过路的人商量。喻己无主见,东问西问,人多言杂,必难成事。《诗·小雅·小旻》:“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毛传:“溃,遂也。”郑玄笺:“如当路筑室,得人而与之谋所为,路人之意不同,故不得遂成也。” 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夫政治计划,由少数有经验之士当机立断,与由多数程度不齐之人筑室道谋,为道孰愈。”亦省作“筑室”。 |
筑室反耕 | zhùshìfǎngēng | 筑:建造;反:通“返”,归返。指部队做长久驻扎的打算。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五年》:“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臧洪传》:“匡困补乏,以悦天下,何图筑室反耕哉!” |
筑台 | zhùtái | 谓建造游观之台。《国语·周语中》:“国无寄寓,县无施舍,民将筑臺於夏氏 。”韦昭注:“臺,观臺也。”《国语·吴语》:“昔楚灵王不君,其臣箴諫以不入。乃筑臺於章华之上。” |
筑坛拜将 | zhùtánbàijiàng | 指仰仗贤能。《汉书 高帝纪上》:“汉王齐戒设坛场,拜信(韩信)为大将军,问以计策。”元 王实甫《西厢记 第三本》第一折:“计将安在?小生当筑坛拜将。”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 闹阴司司马貌断狱》一遇汉祖,筑坛拜将,捧毂推轮,后封王爵以酬其功。 |
著 | zhù I. | ①显明,显出:著名。着称。显着。昭著。卓著。见微知著。作动词表示彰显。《礼记·大学》:“小人閒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庄子·田子方》女殆著乎吾所以著也。(第一个著是动词,第二个是名词)《汉书 霍光金日磾dī传》由是著忠孝节。《聊斋志异 医术》其未著时,货药于四方。②写文章,写书:著述。编着。着书立说。明 茅坤《青霞先生文集序》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③写作出来的书或文章:名著。巨著。遗着。译着。著作。④古同“贮”,居积。⑤往衣被中填装丝绵叫“著”。《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绵为“长丝”,“丝”谐音“思”,故云“著以长相思”。II.参见zhuó。III.参见zhe。IV. 参见zháo |
著录 | zhùlù | 著录,指在编制文献目录时,对文献内容和形式特征进行分析、选择和记录的过程。《老残游记第三回》那士子道:“这泉见于著录好几百年,难道这两股泉的力量,经历这久就没有个强弱吗?” |
著书 | zhùshū | 撰写著作。《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於是老子迺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唐 韩愈《顺宗实录四》:“贄居忠州十餘年……避谤不著书,习医方。”《儒林外史第三四回》:“(庄尚志)此时已将及四十岁,名满一时。他却闭户著书,不肯妄交一人。”清 龚自珍《咏史》:“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冰心《空巢》:“你退休了,正可以得闲著书了。” |
著书立说 著书立言 | zhùshūlìshuō zhùshūlìyán | 著:写作;撰述;立:建树;成就;说:学说。写书或文章;创立自己的学说。张教授虽已年近古稀,但仍潜心钻研,著书立说。明·李贽《焚书·童心说》:“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五回:“将南京元(玄)武湖赐与庄尚志著书立说;鼓吹休明。” |
著述 | zhùshù | 对撰写的书籍的描述。《汉书.卷四八.贾谊传.赞曰》:凡所著述五十八篇,掇其切于世事者著于传云。《文选.班固.答宾戏序》:专笃志于儒学,以著述为业。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篇》二则文史之臣,取其著述宪章,不忘前古。 |
著作等身 | zhùzuòděngshēn | 著作跟身材一样高(等:相等)。形容著作十分丰富。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滦阳消夏录一》:“自是以外,虽著述等身,声华盖代,总听其自贮名山,不得入此门一步焉,先圣之志也。”曹禺《我们尊敬的老舍先生》会上陈列了他多年来的全部著作,那时他已是著作等身了。 |
著作郎 | zhùzuòláng | 负责编修国史官名。东汉末开始设立,属于中书省。《晋书 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并以疾辞。 |
着 | zhù I. | 写作,同“著”。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第176篇》“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着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II.参见zháo。III.参见zhāo。IV.参见zhe。 |
着书立说 | zhùshūlìshuō | 着:写作;立:成就;说:学说。写书或文章,创立自己的学说。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5回:“将南京元(玄)武湖赐与庄尚志着书立说,鼓吹休明。”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自序》:“乃吾一切先哲着书立说之宗旨。” |
铸鑄 | zhù | 把金属熔化后倒在模子里制成器物:铸铁。铸造。铸件。熔铸。铸币。 |
铸成大错 | zhùchéngdàcuò | 铸造一把大锉刀。借指造成大错误。错:错刀;古代币名。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昭宗天佑三年》:“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五章:倘若我晚回一步,岂不铸成大错! |
铸剑为犁 | zhùjiànwéilí | 销熔武器以制造务农器具。三国魏 王肃《孔子家语 致思》:“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 |
铸颜 | zhùyán | 孔子培养其弟子颜渊 ( 颜回 )成才。后泛指培养人才。刘耕《和主司王起》:孔门频见铸颜功,紫绶青衿感激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