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 | zhù I. | ①帮助协同,辅佐:辅助。帮助。助手。助人为乐。助桀为虐。拔苗助长zhǎng。爱莫能助。②相传为殷代的租赋制度。助法即籍法,是驱使“农夫”耕种“公田”的一种剥削制度。一般认为助法以井田下“公田”和“私田”的划分为前提。农夫自耕其“私田”,以维持自己及一家的生活;共耕“公田”,为公社共同体或压迫者、剥削者提供剩余产品。《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II.chú古同“锄”,除去。 |
助边输财 | zhùbiānshūcái | 边:边防;输:捐献。捐献财物作巩固边防的费用。《汉书·卜式传》:“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清 欧阳巨源《官场现形记序》夫赈饥出粟,犹是游侠之风;助边输财,不遗忠爱之末。 |
助化 | zhùhuà | 辅助教化。《资治通鉴·献帝建安十五年》:“津好鬼神事,常著絳帕头,鼓琴,烧香,读道书,云可以助化。”《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兵可立威,不可不戢,刑可助化,不可专行。 |
助祭 | zhùjì | 古代谓臣属出资、陪位或献乐佐君主祭祀。后亦谓以财物人祭祀。《汉书 王莽传》五年正月,袷祭明堂,诸侯王二十八人,列侯百二十人,宗室子九百余人,征助祭。 |
助虐 | zhùnüè | 帮助做坏事。《晋书·惠帝纪论》:“岂通才俊彦犹形于前代,增淫助虐独擅于当今者歟?”唐 司空图《灵台三官堂文》:“烹妖斮魅,免助虐於三虫。”张继煦《叙论》:“官吏溺职,吏胥助虐,非社会腐败之现象乎?” |
助人为乐 | zhùrénwéilè | 把帮助别人作为一种快乐。我们要学习雷锋同志勤奋学习、助人为乐和艰苦奋斗的崇高品质。冰心《咱们的五个孩子》:“在我们的新社会里,这种助人为乐的新风尚,可以说是天天在发生,处处在发生。” |
助天为虐 | zhùtiānwéinüè | 趁有天灾的时候害人。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年》:“死在朝夕,无助天为虐。” |
助我张目 | zhùwǒzhāngmù | 张目:睁大眼睛,比喻张扬气势。比喻得到别人的赞助,声势更加壮大。三国魏·曹植《与吴季重书》:“墨翟不好伎,何为过朝歌而回车乎?足下好伎,值墨翟回车之县,想足下助我张目也。”章炳麟《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留学生中助我张目的人,较从前增加百倍,才晓得人心进化,是实有的。 |
助役钱 | zhùyìqián | 宋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初行免役法,凡当役人户,分五等出钱,募人充役;使原来享受免役特权的豪绅、官吏、僧道等出钱助役,称助役钱。此为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措施之一。《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九》(王安石)及闻罢助役,复差役,愕然失声曰:“亦罢及此乎?”良久曰:“此法终不可罢也。” |
助长 | zhùzhǎng | 帮助成长;促使增长。言过其实的吹捧文章大大地助长了这位青年作者的自高自大。《孟子·公孙丑上》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 |
助纣为虐 助桀为虐 | zhùzhòuwéinüè zhùjiéwéinüè | 纣:中国商代最后的君主,相传是暴君。桀:即夏桀,夏朝最后一个君主,相传是暴君。虐:暴行。比喻帮助坏人干坏事。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注:可以更换“纣”为它字,如:《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四》京西提举官及京东州县吏皆助(李)彦为虐,民不胜忿痛。《聊斋志异 香玉》俄见绛雪从背后出,笑骂曰:“婢子来,助桀为虐耶!”清·程允升《幼学琼林·人事》:“同恶相帮,调之助桀为虐;贪心无厌,谓之得陇望蜀。”徐懋庸《鸡肋》:“都是攀龙附凤之徒,甚至如华歆那样,是助桀为虐之徒。” |
住 | zhù | ①长期居留或短暂歇息,留下:居住。住宿。住房。住户。宋 石孝友《卜算子》:“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住也应难去也难,此际难分付。”②停,止,歇下:住手。雨住了。宋 万俟咏《三台·清明应制词》:“清明看宫传蜡炬,散翠烟飞入槐府。歛兵卫閶闔门开,住传宣又还休务。”宋 岳飞《小重山 词》:“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③动词的补语(a.表示稳当或牢固,如“站住”;b.表示停顿或静止,如“他愣住了”。c.与“得”或“不”连用,表示力量够得上,如“支持不住了”)。 |
住场 | zhùchǎng | ①住处。西游记第六七回:“八戒道:‘这箇所在,岂是住塲?’”何第七回:“因不曾问得那先生的好住塲,只得各处瞎寻。”②收场。《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马氏倒也看得透道:‘索性等他败完了,倒有个住塲。’” |
住持 | zhùchí | ①主持一个佛寺的和尚或主持一个道观的道士。②主持管理一个佛寺或道观。 |
住脚 | zhùjiǎo | ①犹言止步。歇脚;暂住。《说岳全传 第六十二回》且说牛通追赶岳雷,两三日不曾住脚。《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行人住脚,须把买路钱与我!”《醒世姻缘传第一回》:“説起十五日要大家到雍山打围,到庄上住脚,须得预先料理。”参见“不住程”②收尾,放在最后。《西游补第八回》:“行者翻开看看,只见打头就是十二月,却把正月住脚;每月中,打头就是三十日或二十九日,又把初一做住脚。” |
住滞 | zhùzhì | 停留;延搁。宋 范仲淹《奏复位臣僚转官及差遣体例》:"赴任公程外,住滞日数,并不得理入磨勘之限。"宋 苏轼《论高丽买书利害札子》:"仍催促进发,不令住滞。"《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十一》宣和以来所以分御笔、圣旨者,以违慢住滞,科罪轻重不同也。 |
柱 | zhù | ①建筑物中直立的起支撑作用的构件:柱子。柱石。顶梁柱。②形状像柱子的东西,或作用重要如柱子的:水柱。柱臣(对国家有重要作用的臣子)。③琴瑟之柱。两汉《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 “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 |
柱斧 | zhùfǔ | 用水晶制的小斧。朝官所用。《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宋太祖赵匡胤)引柱斧击折其(雷德骧)上腭二齿,命左右曳出,诏宰相处以极刑。《朱子语类卷一二八》:"祖宗时,升朝官出入有柱斧。其制是水精小斧头子在轿前。" |
柱国 | zhùguó | ①国都。②官名。战国时楚国设置,原为保卫国都之官,后为楚的最高武官。唐以后沿用作勋官的称号。《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明帝(宇文毓)即位,迁柱国,授蒲州刺史,入为大司空,行御正,进封鲁国公,领宗师。③指肩负国家重任的大臣。 |
柱科 | zhùkē | 柱身。科,物体中部。《西游记第二三回》:“(八戒)两边乱扑……东扑抱着柱科,西扑摸着板壁。” |
柱石 | zhùshí | 支撑建筑物的立柱和石基。借指肩负国家重要使命的人。元高文秀渑池会第二折:“与皇家作柱石,不比儿曹辈。” |
柱天踏地 | zhùtiāntàdì | 指顶天立地的事物。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30卷:“若尽得这道理,方成个人,方可以柱天踏地,方不负此生。” |
柱下 | zhùxià | ①相传老子曾为周柱下史,后以“柱下”为老子或老子道德经的代称。②周秦置柱下史,后因以为御史的代称。《汉书 王莽传》置柱下五史,秩如御史,听政事,侍旁记疏言行。③借指藏书之所。 |
壴 | zhù | ①《说文解字》:“壴,陈乐立而上见也。从屮、从豆”。陈乐立而上见是壴之范式。清·段玉裁注:谓凡乐器有虡jù(柱子)者,竖之,其颠上出,可望见。豆者、竖也。竖、坚立也。豆有骹而直立。故侸竖从豆。壴亦从豆。屮者、上见之状也。艸木初生则见其顚。故从屮。②姓。 |
注 | zhù | ①灌进去:注入。注射。大雨如注。《后汉书 光武帝纪上》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②(精神、力量)集中在一点:注视。注目。注意。③用文字来解释词名:注解。注释。注音。夹注。④解释词句所用的文字:注疏(注解和解释注解的文字的合称)。⑤记载,登记:注册。注销。《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四》金主(完颜雍)命年老者无注县令;若老而任政,择壮者佐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五》诸科人出身,四十年方注县令,年岁太远。⑥赌博时所下金钱财物:下注。赌注。⑦量词,多用于款项或交易:一注钱。 |
注错 注措 | zhùcuò | 措置,安排处置。《荀子·荣辱》:“君子注错之当,而小人注错之过也。”杨倞注:“注错……与措置义同。”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一》:“注错二字同义。《广雅》:‘措,鉒,置也。’措鉒即注错。是注、错同训为置。”宋 曾巩《移沧州过阙上殿札子》:“仁宗皇帝,宽仁慈恕,虚心纳谏,慎注措,谨规矩。”《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一》是故人君施设注措,未有不以从众而成,违众而败者。 |
注连 | zhùlián | 连属,接连不断。南朝宋 刘义庆《幽明录》:“少时,三人悉见患,更相注连,凶祸不已。”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丧出之日,门前然火,户外列灰,祓送家鬼,章断注连。” |
注名 註名 | zhùmíng | 谓记名于名册。《西游记 第五回》:“话表齐天大圣到底是个妖猴,更不知官衔品从,也不较俸禄高低,但只註名便了。” |
注拟 | zhù’nǐ | 唐时选举官员,凡应试获选者先由尚书省登录,经考询后再按其才能拟定官职,称为“注拟”。《资治通鉴 唐纪十八》壬寅,(高宗李治)敕:“桂、广、交、黔等都督府,比来注拟土人,简择未精,自今每四年遣五品已上清正官充使,仍令御史同往注拟。”《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八》宋璟奏:“乞下吏部检勘,苟无负犯,于格应留,请依资稍优注拟。”(玄宗李隆基)从之。 |
注念 | zhù’niàn | 思念;思虑。明 张居正《奉谕还朝疏》:“自卿行后,朕惓惓注念,朝夕计日待旋。”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山魈》:“忽闻风声隆隆,山门忽然作响。窃谓寺僧失扃。注念间,风声渐近居庐。” |
注坡 | zhùpō | 谓从斜坡上急驰而下。《宋史·岳飞传》:“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子(岳)云尝习注坡,马踬,怒而鞭之。”元 刘埙《隐居通议·诗歌一》:“杜牧之,如铜丸走阪,骏马注坡。” |
注然 | zhùrán | 水涌出貌。《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之过却,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宋 苏轼《醴泉观真靖崇教大师真赞》:“注然天醪涌其泠,汰选妙士守籥扃。” |
注色 | zhùsè | 填写履历。色,脚色。古代指履历。《北史·卢恺传》:“吏部预选者甚多,恺不即授官,皆注色而遣。”《资治通鉴 随纪四》虽七人同在坐,然与夺之笔,虞世基独专之,受纳贿赂,多者超越等伦,无者注色而已。 |
注矢 | zhùshǐ | 把箭搭在弓上。《东周列国志 第七二回》:“员乃张弓布矢,射杀御者,复注矢欲射武城黑。”《新唐书·逆臣传上·安禄山》:“思德貌类禄山,及战,虏丛矛注矢邀取之,传言禄山获矣。”《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九》其大帅合胡禄都督药葛罗,可汗之弟也,执弓注矢立于阵前。 |
注授 | zhùshòu | 指职官铨选时的登记、授受。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一》自唐初并无县丞,诸司注授,勾留在京,纵有赴任者,不月馀必卒。《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九》四川连年扰攘,州县阙官,其赴铨人,年二十已上者免试,发还漕司,帘引放行,注授一次。《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六》蒙古、色目人愿试汉人、南人科目,中选者加一等注授。 |
注疏 | zhùshù | ①注和疏的并称。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疏,对注的注解。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②记述,记载。《三国志·蜀志·杨戏传》:“其戏之所赞而今不作传者,余皆注疏本末于其辞下,可以觕知其髣髴云尔。”③注解和解释注解的文字。宋 陈师道《后山谈丛 卷一》“盖举子专诵王氏章句,而不解义,正如学究诵注疏尔。” |
注同 | zhùtóng | 谓签字表示同意。《陈书·姚察传》:“时硕学名儒、朝端在位者,咸希上旨,竝即注同。”《南史·齐纪上·高帝》:“(帝萧道成)因索笔下议,餘并注同。” |
注想 | zhùxiǎng | 专心思考。注望思念。唐文宗《上巳日赐裴度》诗:“注想待元老,识君恨不早。”唐 高彦休《唐阙史·卢相国指挥镇州事》:“輟食再思,难允诚请;临轩注想,宜悉朕怀。”宋 陆游《会庆节贺表》:“蓬转逾二十年之久,每注想于冕旒。”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阿宝》:“(生)心方注想,身已翩然鸚鵡,遽飞而去,直达宝所。” 《聊斋志异 河间生》方一注想,觉身不自主,眩堕楼下。 |
注子 | zhùzǐ | ①古代酒壶。金属或瓷制成。可坐入注碗中。始于晚唐,盛行于宋元时期。醒世恒言·张淑儿巧智脱杨生:“他每吩咐小和尚,另藏着一把注子,色味虽同,酒力各别。”《水浒传第二四回》那妇人(潘金莲)暖了一注子酒,来到房里,一只手拿着注子,一只手便去武松肩胛上只一捏,说道:“叔叔只穿这些衣裳,不冷?”②赌博时所押的钱。洪深《鸡鸣早看天第三幕》:“这注子下得不小啊。”郭沫若《创造十年续篇六》:“注子竟有大到三四十元以上的。”③量词。用于款项。《儒林外史第五四回》:“你是甚么巧主儿!囮着獃子,还不问他要一大注子,肯白白放了他回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