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 | bó | 丝织品的总称:布帛。帛书。帛画。帛商。化干戈为玉帛(喻变争斗为友善)。竹帛(指书籍)。简蠹帛裂(书坏了)。《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尽心上》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史记·管晏列传》:“(晏婴)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资治通鉴 汉纪一》沛公西入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晋书 武帝纪》(泰始六年)冬十一月,幸辟雍,行乡饮酒之礼,赐太常博士、学生帛牛酒各有差。《资治通鉴 晋纪六》(刘)殷幼孤贫,养曾祖母以孝闻,人以谷帛遗之,殷受而不谢。《聊斋志异 丑狐》所赠,可急市软帛作卧具;余者絮衣作馔,足矣。注意:“帛”形如“帠yì”,参见“帠yì”。 |
帛缕 | bólǚ | 丝线。唐 杜牧《阿房宫赋》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
帛书 | bóshū | 写在缣帛上的文字;用缣帛写的文字或书籍。《汉书 卷五十四 苏建传苏武故事》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四》辽主次涿州,射帛书谕城中降,不从。 |
帛图 | bótú | 绘在缣帛上的图像或地图。《汉书·王莽传上》:“臣与太保安阳侯舜等视,天风起,尘冥,风止,得铜符帛图於石前。”长沙马王堆墓出土文物中有长沙封国南部八县地图等帛图三幅。 |
踣 | bó | ①跌倒;打到:屡踣屡起。踣然而堕。唐 李华《吊古战场文》尸踣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资治通鉴 宋纪二》王(刘义符)多力,突走出昌门,追者以门关踣而弑之。《资治通鉴 宋纪十一》黄门侍郎宗灵秀体肥,拜起不便,每至集会,多所赐与,欲其瞻谢倾踣,以为欢笑。《资治通鉴 宋纪十五》黄门侍郎王蕴重伤,踣于御沟之侧,或扶之以免。《资治通鉴 梁纪十四》王思政下马,举长槊左右横击,一举辄踣数人。《资治通鉴 陈纪五》未毕,帝(北周武帝)以玉珽自后击之,(宇文)护踣于地。《资治通鉴 唐纪十三》又有言(魏)徵自录前后谏辞以示起居郎褚遂良者,上愈不悦,乃罢(魏)叔玉尚玉(公主),而踣所撰碑。《资治通鉴 后梁纪三》卒得间举担击(李)周彝首,踣地,左右救至,得免。② 倒毙,僵死,破灭:踣其国家。踣毙不振。③踩;踏。《续资治通鉴 元纪六》臣(叶李)请用汉军列前步战,而联大车断其后以示死斗。彼尝玩我,必不设备;我以大众踣之,无不胜矣。 |
踣地呼天 | bódìhūtiān | 踣:仆倒。呼天抢地,形容极度悲伤。清 周亮工《书影》第四卷:“踣地呼天,声竭泣血,观者如堵,无不陨涕。” |
踣河 | bóhé | 谓投河自杀。《庄子·外物》:“尧与许由天下;许由逃之;汤与务光, 务光怒之……三年,申徒狄因此踣河 。”成玄英疏:“狄闻斯事,慕其高名,遂赴长河,自溺而死。” |
亳 | bó | 亳州:地名,在安徽省。 |
亳社 | bóshè | 殷社。古代建国必先立社。殷都亳,故称。《春秋·哀公四年》:“六月辛丑,亳社灾。”杜预注:“亳社,殷社,诸侯有之,所以戒亡国。”《穀梁传·哀公四年》:“亳社者,亳之社也。亳,亡国也。亡国之社以为庙屏戒也。”范宁注:“亳,即殷也。殷都于亳,故因谓之亳社。”《汉书 王莽传》及(刘)崇社宜如亳社,以赐诸侯,用永监戒。《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六》太学生陈东上书曰:“臣窃知上皇(宋徽宗赵佶)已幸亳社,蔡京、硃勔父子及童贯等统兵二万从行。” |
僰 | bó | 中国古代称西南地区的某一少数民族。《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五》蒙古乌兰哈达,率骑三千,蛮、僰万人,破横山,徇内地,守将陈兵六万以俟。 |
僰道 | bódào | 古县名。属犍为郡。为僰人所居,故名。王莽时曾改称僰治。地在今四川宜宾县境。《汉书 王莽传中》僰道以南,山险高深,(冯)茂多驱众远居,费以亿计,吏士离毒气死者什七。清 丁澎《送孙九畹备兵保宁诗》:“僰道生猺能语,羌西诸将半渝歌。” |
僰人悬棺 | bórénxuánguān | 僰人悬棺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境内,珙县、兴文、筠连等县境内均有分布。《珙县志》载“珙本僰地,僰人多悬棺” |
嚗 | bó I. | ①象声词:嚗然作声。其扇嚗然裂为两半。《庄子·知北游》神农隐几拥杖而起,嚗然放杖而笑。②怒声。II. pào 声。III. bào 嚗喿:声音嘈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