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 | bó | ①说出自己的理由来,否定旁人的意见:批驳。驳斥。驳倒(dǎo)。反驳。驳论。驳议。②颜色不纯夹杂着别的颜色:斑驳。驳杂。清 姚鼐《登泰山记》: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③大批货物用船分载转运:驳运。驳船(转运用的小船。亦作“拨船”)。 |
驳勘 | bókān | 驳回原判,重行审勘。《宋史·刑法志三》比诏诸提刑司,取翻异驳勘之狱,从轻断决。《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令诸道宪臣按部,将番异驳勘之狱,酌情决遣以闻。《元典章·刑部二·断狱》虽经按察司审録无寃,中间却有漏落情节,追勘不完,以致再行驳勘。 |
驳马/駮马 | bómǎ | ①毛色斑驳之马。《管子·小问》:“桓公乘马,虎望见之而伏。桓公问管仲曰:‘今者寡人乘马,虎望见寡人而不敢行,其故何也?’管仲对曰:‘意者君乘駮马而洀桓,迎日而驰乎?’公曰:‘然’。”《周书·齐炀王宪传》:“太祖尝赐诸子良马,惟其所择,宪独取驳马。”②梓榆的别名。《诗·秦风·晨风》“隰有六驳”三国吴 陆玑疏:“驳马,梓榆也。其树皮青白驳犖,遥视似驳马,故谓之驳马。”宋 沉括《梦溪补笔谈·辩证》:“梓榆,南人谓之朴,齐鲁间人谓之驳马。”③古代北方部族名。《新唐书·回鹘传下》:“又有駮马者,或曰弊剌,曰遏罗支,直突厥之北,距京师万四千里……以马耕田,马色皆駮,因以名国云。” |
驳难 | bónán | 亦作“駮难”。驳诘,辩驳责难。晋 葛洪《抱朴子 自序》故予所著子言黄白之事,名曰《内篇》,其余驳难通释,名曰《外篇》,大凡内外一百一十六篇。唐 刘知几《史通·暗惑》:“今聊与一二,加以驳难。”宋 苏轼《论给田募役状》而左右大臣意在速成,且利宽剩钱以为它用,故更相駮难,遂不果行。《旧唐书 礼仪三》议者数十家,递相驳难,纷纭久不决。 |
驳杂 | bózá | 同义词:错杂。①混杂不纯。《水浒传第四回》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②指颜色斑驳。③使混杂不纯;搅乱。④紊乱不顺;困顿坎坷。《镜花缘 第四十三回》姐姐以龙凤之质,储贰之尊,忽遭此患,固为时势所迫,亦是命中小有驳杂,何足为害? |
駮 | bó | ①传说中的一种形似马而能吃虎豹的野兽。②古同“驳”。参见“驳马”。 |
钹 | bó | 铜质圆形的打击乐器,两个圆铜片,中心鼓起成半球形,正中有孔,可以穿绸条等用以持握,两片相击作声。古称铜钹、铜盘,民间称镲。打击乐器。碰奏体鸣乐器的一种。中国、外国乐队中都使用。中国古代把铜钹、铜铙或铜盘、镲等,统称为铙钹。 |
袯 | bó | 无义,只有和“襫”组合才有义。袯襫bó shì:①蓑衣之类的防雨衣。一说为粗糙结实的衣服。 ②三尺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