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寘 | zhì | ①放,摆,搁:安置。布置。置放。置身。位置。置信。置评。置疑。置辩。推心置腹。置若罔闻。置之度外。安顿。《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庄子·天下》腓无跋,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②设立,设备:装置。设置。《左传 介之推不言禄》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③购买:添置。置办。置备。置买。④弃,放弃;卖掉:弃置不用。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聊斋志异 神女》出花展视,不忍置去,遂归。《聊斋志异 书痴》至(郎)玉柱,尤痴:家苦贫,无物不鬻,惟父藏书,一卷不忍置。⑤《说文》置,赦也。汉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汉书·尹赏传》见十置一。注:“放也。”《史记·淮阴侯列传》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史记·吴王濞列传》斩首捕虏,比三百石以上者皆杀之,无有所置。《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及闻(魏)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 |
置辨 | zhìbiàn | ①辩解。清 徐作肃《侯方域》评:“刺骨之论,起宋儒而质之,当不复置辨。”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红玉》:“生词穷,不能置辨。”《聊斋志异 顾生》顾惊惧,不敢置辨, 疾趋后庭,升殿即坐。《聊斋志异 小梅》所挚族人,共噪儿非慕贞体胤,女亦不置辨。②辨别。田北湖《论文章源流》:“上古中古之史,其文体若何,又何从以置辨哉!” |
置顿 | zhìdùn | 设置安顿的处所。《陈书·鲁悉达传》:“悉达分给粮廪,其所济活者甚众,仍于新蔡置顿以居之。”《隋书·炀帝纪下》:“每之一所,輙数道置顿,四海珍羞殊味,水陆必备焉。”《宋史·礼志七》:“令三司沿汴、蔡、御河入广济河运仪仗什物赴兖州,发上供木,由黄河浮筏至郓州,给置顿费用。”《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八》每置顿,数十里中人畜蔽野,有司辇载供具之物,数百里不绝。 |
置而不问 | zhìérbùwèn | 放在一旁不再过问。后用来指对事情不加过问。宋·苏轼《汉文帝之行事有可疑者三》:“上林令吏之不材,而虎圈啬夫,才之过人者也,才者遗而不录,不才者置而不问,则事之不废坏者有几。” |
置喙 | zhìhuì | 插嘴;参预议论。明焦竑《焦氏笔乘·扬子云始末辨》:“近泰和胡正甫辨证甚悉,吠声者当无所置喙矣。”《明史·王允成传》:“神祖与先帝所以处父子骨肉之际,仁义孝慈,本无可以置喙。” 清林则徐《定期放告颁发状式告示》:“其中纵有委琐情节,尽可于投审时当堂供明,何得以一面之辞,哓哓置喙耶?”茅盾《色盲》一:“他实在不知道赵女士过去生涯的详情,他无从置喙。” |
置酒 | zhìjiǔ | 摆下酒宴。置酒高会。《史记·魏公子列传》置酒大会宾客。《后汉书 光武帝纪上》诸将还京师,置酒赏赐。唐 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置酒临长道,同心与我违。”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宋 辛弃疾《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 序》:“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清 方苞《狱中杂记》将出,日与其徒置酒酣歌达曙。 |
置局 | zhìjú | ①设置官署。《宋史·司马光传》:“光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遍览,遂为《通志》八卷以献。英宗悦之,命置局秘阁,续其书。”《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四》至是(杨)戬死,以内侍李彦继之,很愎,密与王黼表里,置局汝州,临事愈剧。宋·徐度《却扫编》卷下:“宣和中,御前置局求书。”②设置骗局。宋·周密《齐东野语·赵伯美》:“(吴蒙)辄敢倚同气以置局于辇下,植死党而为阱于国中。” |
置若不闻 置若罔闻 | zhìruòbùwén zhìruòwǎngwén | 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形容对事态不重视、不关心。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第四十三回》:“寡人奉天子之命,得专征伐。今许人一心事楚,不通中国。王驾再临,诸君趋走不暇,颍阳密迩,置若不闻,怠慢莫甚!愿偕诸君问罪于许。”《聊斋志异 新郑讼》二人下,皆以官无皂白。公置若不闻。清·曹雪芹《红楼梦 第十六回》:“宁荣两府上下内外人等,莫不欢天喜地,独有宝玉置若罔闻。” |
置身事外 | zhìshēnshìwài | 置:安放。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形容对事情漠不关心。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2回:“你我且置身事外,袖手旁观。”鲁迅《准风月谈 “中国文坛的悲观”》悲观的由来,是在置身事外不辩是非,而偏要关心于文坛,或者竟是自己坐在没落的营盘里。 |
置水之情 | zhìshuǐzhīqíng | 表示人民对官吏公正清廉的期望。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 庞参传》:“棠不与言,但以薤一大本,水一盂,置户屏前,自抱孙儿伏于户下。主簿白以为倨。参思其微意,良久曰:‘棠是欲晓太守也。水者,欲吾清也。’”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今任棠置水之情,弘郭係待期之信。” |
置邮 | zhìyóu | 用车马传递文书信息。亦谓传递文书信息的驿站。《孟子·公孙丑上》:“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焦循正义:“置、邮、传三字,同为传递之称。以其车马传递谓之置邮,谓之驿。其传递行书之舍,亦即谓之置邮,谓之驿。”唐 杨炯《王子安集 旧序》:“教之者逾于激电,传之者速于置邮。”宋 范成大《麻线堆》诗:“舟檝避潢潦,置邮疾飞驰。”按,古制,置为马递,邮为步递,原有区别,后即混用。《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九》(吕)祉之乞罢(郦)琼与靳赛也,其书吏朱照漏语于琼,琼令人遮祉所遣置邮,尽得祉所言军官之罪,琼等大怒。 |
置之不理 | zhìzhībùlǐ | 置:放。放在一边;不予理睬。形容对某人某事十分冷淡。老师批评他,他置之不理。清 顾炎武《华阴王氏宗祠记》:“凡所以为厚生正德之事,一切置之不理,而听民之所自为。” |
置之度外 | zhìzhīdùwài | 不去考虑,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可以含褒义。他为了抢救落水的儿童,把生死置之度外。《后汉书·隗嚣传》:“帝积苦兵间,以嚣子内侍,公孙述远据边陲,乃谓诸将曰:‘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 |
置之脑后 | zhìzhīnǎohòu | 放在一边不再想起。清 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回:“孔黄二人自问无愧,遂亦置之脑后。”清 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十四回:贾家三兄弟自从拜在姚拨贡名下,便把这孟老夫子置之脑后。 |
置之死地 | zhìzhīsǐdì | 有意使人处于无法生存下去的境地。《孙子·九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75回:“张说要把全虚置之死地。” |
置诸高阁 | zhìzhūgāogé | 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他早就把此事置诸高阁了。廖仲恺《作事必须有恒心》:“当时兄弟以为这种书干燥无味,太没意趣,所以不甚当心,遂置诸高阁。” |
置锥之地 | zhìzhuīzhīdì | 安放锥子的地方。比喻极狭小的地方。亦比喻赖以安身立命之地。《庄子·盗跖》:“尧舜有天下,子孙无置锥之地。”《荀子·非十二子》:“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宋 陈亮《酌古论·桑维翰》:“且昔者高帝尝剏业矣,倡义草莽,无置锥之地。”亦省作“置锥”。金 元好问《学东坡移居诗之四》:“置锥良有餘,终身志惩创。” |
秩 | zhì | ①有条理,不混乱的情况:秩序。②古代官吏的俸禄:“官人益秩,庶人益禄”。《资治通鉴 周纪二》置博闻师三人,左、右司过三人,先问先君贵臣肥义,加其秩。《资治通鉴 汉纪十二》使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十岁而卒。《资治通鉴 齐纪一》诏以边境宁晏,治民之官,普复田秩。③古代官职级别:委之常秩。贬秩三等。古代官吏的俸禄:“官人益秩,庶人益禄”。《史记 吕太后本纪》辛巳,高后崩,遗诏赐诸侯王各千金,将相列侯郎吏皆以秩赐金。为护匈奴中郎将,以九卿秩督幽、并、凉三州。《汉书 霍光传》光甚谊之。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众庶莫不多光。《汉书 王莽传》置柱下五史,秩如御史,听政事,侍旁记疏言行。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江南风俗,自兹已往,高秩者,通呼为尊。唐 韩愈《争臣论》问其禄,则曰下大夫之秩秩也。(第一个 “秩“指官阶,第二个“秩”指俸禄)《聊斋志异 胡四娘》时妻党多任京秩,恐见诮讪,乃易旧名,诡托里居,求潜身于大人之门。《聊斋志异 公孙夏》闻治装将图县秩,既有是志,太守不更佳耶? ④十年为一秩。七秩寿辰。《金婚七绝》“五秩鸳鸯七秩辰,金童玉女是前身。称觞合献诗千首,解语花开不老春。”《白居易·思旧》已开第七秩,饱食仍安眠。 |
秩禄 | zhìlù | 俸禄。《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定令,令骠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等。”《晋书·刘寔传》:“今听君以侯就第,位居三司之上,秩禄准旧。”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近在议曹,共平章百官秩禄。”唐 韩愈《争臣论》若阳子之秩禄,不为卑且贫,章章明矣,而如此,其可乎哉?《资治通鉴 随纪一》(辛)公义命皆舆置己之厅事,暑月,病人或至数百,厅廊皆满,公义设榻,昼夜处其间,以秩禄具医药,身自省问。 |
秩满 | zhìmǎn | 谓官吏任期届满。《南史·虞寄传》:“前后所居官,未尝至秩满,裁朞(期)月,便自求解退。”《太平广记·浮梁张令》秩满,如京师,常先一程致顿,海陆珍美毕具。 |
秩序井然 | zhìxùjǐngrán | 井然:形容整齐。仔细整理或安排好的有序场面。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17回:“只好抹桌另起从头写来,方才有头有绪,秩序井然。”丰子恺《西湖春游》:“讨价还价的斗争也没有了,只看见秩序井然的买票处和和颜悦色的舟子。” |
帙 袟/袠 | zhì | ①《说文》帙,书衣也。帙帷(包书的布套)。(书、画的)封套,用布帛制成。《庄子·知北游》解其天韬,堕其天帙。《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三》帝(赵光义)探其帙,得《文王世子篇》观之,甚悦,又闻诸王常时访(邢)昺经义,昺每为发明君臣父子之道,必反复陈之,帝益喜,赐昺器币。②书;书的卷册、卷次。宋·叶适《京西运判方公神道碑》诗赋篇帙繁多,不入《诗经》,而自为―略。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 序》仁寿清暇,喜阅话本,命内珰日进一帙,当意,则以金钱厚酬。清·章学诚《校雠通义·补校"汉艺文志"》聚帙数万,多朱黄涂乙处。③整理书籍:“书乱谁能帙,杯干自可添”。《喻世通言 第十二卷》:此乃东京才子柳七官人所作,妄乎昔甚爱其词,每听人传诵,辄手录成帙。”陆纪明《烟云集》自序:友人杨再年先生,屡屡促余将零散诗稿整理成帙,以期出版梓行,传之当世。④量词,用于装套的线装书。卷帙:书籍或书籍的篇章。明 袁宏道《徐文长传》一夕,坐陶编修楼,随意抽架上书,得《阙编》诗一帙。参见“函②”。⑤是以十年为一袠。《野客丛书》白居易诗:年开七袠。《聊斋志异 牛成章》有牛从嫂,年已六袠,贫寡无归,遂与居处。 |
紩 | zhì | 缝,用针线连缀。《方言》以布而无缘,敝而紩之,谓之褴褛。紩衣(缝补过的衣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