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ì

幼小:幼稚。稚气。稚子。稚嫩。稚弱。稚拙。《聊斋志异 偷桃》时方稚,亦不解其何官。

稚齿

zhìchǐ

亦作“穉齿”。亦作“稺齿”。年少;少年;儿童的意思。《北史·隋纪下·炀帝》:“回面内向,各怀性命之图;黄发稚齿,咸兴酷毒之叹。” 唐 元稹《诗之二》:“故人断弦心,稚齿从禽乐。” 宋 梅尧臣《除夕与家人饮》诗:“穉齿喜成人,白头嗟更老。”《聊斋志异 胭脂》又供曰:“身与宿介稚齿交合,故未能谢绝;后非无见挑者,身实未敢相从。”

稚齿婑媠

zhìchǐwǒtuǒ

稚齿:年少;婑媠:美好的样子。指年轻的美女。《列子·杨朱》:“穆之后庭,比房数十,皆择稚齿婑媠者以盈之。”

稚子

zhìzǐ

幼儿;小孩子。稚子绕膝。《史记 屈原列传》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东晋末南朝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唐 胡令能《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宋 杨万里《昭君怨 赋松上鸥》:“偶听松梢扑鹿,知是沙鸥来宿。稚子莫喧哗,恐惊他。”宋 杨万里《稚子弄冰》:“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zhì

同“稚”。朱熹《小学 序》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穉之时。《聊斋志异 酒狂》犹谓穉齿。不意别十余年,甥了不长进。今且奈何!

zhì

①鸟,雄的羽毛很美,尾长;雌的淡黄褐色,尾较短。善走,不能久飞。肉可食,羽毛可做装饰品。通称“野鸡”。雉羽夔头。狐兔凫雉。《汉乐府 民歌十五从军征》:“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资治通鉴 宋纪十五》甲寅,(刘)休从上(刘宋明帝刘彧)于岩山射雉,左右从者并在仗后。 ②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左传·隐公元年》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③城墙:雉堞。参见“楼雉”。

雉堞

zhìdié

古代城墙的内侧叫宇墙或是女墙,而外侧则叫垛墙或雉堞,是古代城墙的重要组成部分。列炮攻城,雉堞悉毁。西安的城墙保存得相当完整,规模也极其宏大,向城外的部分全砌以大块的城砖,雉堞整齐,高临城河…。《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四》初,延州夹河为两城,雉堞卑薄,尝为夏贼攻围,登九州岛台,下瞰城中。宋 王禹偁《黄冈竹楼记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第1444篇》明崇祯四年,后金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皇太极率领五万大军便兵临城下。城墙雉堞还没修完,祖大寿只好关闭城门,仓促应战。《聊斋志异 伍秋月》顿见雉堞在杳霭中,路上行人如趋墟市。

雉伏鼠窜

zhìfúshǔcuàn

谓恐惧地躲藏,惊慌地逃窜。明·李东阳《西北备边事宜状》:“朝廷命将出师,天威所至,雉伏鼠窜,无有遗者。”

雉雊

zhìgòu

①雉鸣叫。《礼记·月令》:“(季冬之月)鴈北乡,鹊始巢,雉雊鸡乳。”郑玄注:“雊,雉鸣也。”唐 王维《渭川田家诗》:“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唐 朱庆馀《送元处士游天台诗》:“空山雉雊禾苗短,野馆风来竹气清。”②语本《尚书·高宗肜日序》:“高宗祭成汤,有飞雉升鼎耳而雊。”孔传:“耳不聪之异。”孔颖达疏:“雉乃野鸟,不应入室,今乃入宗庙之内,升鼎耳而鸣。孔以雉鸣在鼎耳,故以为耳不聪之异也……书·五行志刘歆以为鼎三足,三公象也,而以耳行,野鸟居鼎耳,是小人将居公位,败宗庙之祀也。”后因以“雉雊”为变异之兆。《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高宗、成王有雉雊、迅风之变。”清 魏源《苗疆敕建傅巡抚祠碑铭》:“黄鐘九渊,雉雊勾萌,敛兹噩阳,奋为由庚。”清 黄遵宪《感事诗之一》:“九鼎齐鸣惊雉雊,千金悬格购龙医。”

雉鸡zhìjī

雉,野鸡。《封神演义 第一回》这三妖一个是千年狐狸精,一个是九头雉鸡精,一个是玉石琵琶精,俯伏丹墀。

雉卢

zhìlú

①古代摴蒱戏五种采色中的两种。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丐仙》:“或掷骰为令,陈每代高呼采,雉卢无不如意。” ②代指博戏。宋 方夔 《送春》诗:“此生岁月随泡影,末路功名等雉卢。”

雉媒zhìméi

为猎人所驯养用以诱捕野雉的雉。宋 黄庭坚《大雷口阻风》诗:“鹿鸣犹念羣,雉媒竟卖友。”

雉头裘

雉裘

zhìtóuqiú

以雉头羽毛织成之裘。借指奇装异服。《晋书·武帝纪》:“太医司马程据献雉头裘,帝以奇技异服礼所禁,焚之于殿前。”《晋书·武帝纪》:“太医司马程据献雉头裘,帝以奇技异服典礼所禁,焚之於殿前。”《宋书·顺帝纪》:“雉裘焚制,事隆晋道。”《周书·艺术传·黎景熙》:“革浮华之俗,抑流竞之风,察鸿都之小艺,焚雉头之异服。”明 李东阳《会试策问》之三:“中世以后,君臣之论议政事,古风尚存。乃有却千里马,焚雉头裘。”清 赵翼《邸抄》诗:“黄髮召归龙尾道,翠云焚却雉头裘。”明 李东阳《会试策问之三》:“中世以后,君臣之论议政事,古风尚存。乃有却千里马,焚雉头裘。”清 赵翼《邸抄 诗》:“黄发召归龙尾道,翠云焚却雉头裘。”亦省作“雉头”、“雉裘”。

雉兔

zhìtù

野鸡和兔子。亦指猎取野鸡和兔子。《孟子·梁惠王下》:“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资治通鉴 汉纪九》今以兵入其地,此必震恐,以有司为欲屠灭之也,必雉兔逃,入山林险阻。

雉尾炬

zhìwěijù

古时火攻用的一种兵器。《梁书·羊侃传》:“贼为尖顶木驴攻城,矢石所不能制,侃作雉尾炬,施铁镞,以油灌之,掷驴上焚之,俄尽。”《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七年》:“掷雉尾炬焚其舰。” 胡三省注:“雉尾炬,束草之一头,施铁镞,草尾则散开如雉尾然,爇火以投敌。” 

雉羽夔头zhìyǔkuítóu

古代仪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雉羽:野鸡的羽毛,色泽鲜艳,古人常用其装饰服饰和仪仗,象征着华丽和尊贵。夔头:夔是一种古代传说中的灵异动物,常用于装饰仪仗物品,象征着神秘和威严。《红楼梦》贾元春省亲时的仪仗队伍中就提到了“一队队龙旌凤翣,雉羽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