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緻 細緻,致敬 | zhì | ①送给,给予:致辞。致电。致力。致哀。东汉·许慎《说文》致,送诣也。《庄子·逍遥游》夫子立而天下治 ,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清·梁启超《谭嗣同传》致电上海。②招引,招纳。设法弄来。使达到:致病。致使。以致。专心致志。《史记·魏公子列传》致食客三千人。(致,招致,招徕。)导致(引起);致病;致残;致人(招致人才);致士(招引贤士);致聘(征聘)。西汉 贾谊《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晋书 武帝纪》秋七月辛巳,营太庙,致荆山之木,采华山之石,铸铜柱十二,涂以黄金,镂以百物,缀以明珠。③意态,情况:大致。别致。景致。兴(xìng )致。④细密,精细:致密。精致。⑤求取;获得,弄到,取得,得到。达到;实现:致富。学以致用。战国 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宋 苏轼《贾谊论》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七》荆南屡为盗残,(王)庶与士卒披荆棘,致财用,治城隍,缮府库,廨舍毕修,陶瓦为民室庐,辟市区如承平时。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这里指买到。)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余幼好书,家贫难致。⑥表达。唐·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七》致殷勤之意。⑦归还;交还。致政(致仕);致仕(辞去官职);致位(辞去职位)。《孟子·公孙丑下》蚔鼃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⑧放置。如:致之度外(置之度外);致之死地而后生(兵家用语。将军队置于绝境,则将士必为求生而殊死战斗)。⑨通"至",到达。送到。两汉 佚名《庭中有奇树》:“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⑩达到极点,推致。致诚,致知。《礼记·大学》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致曲”参见“曲”。 |
致毙 | zhìbì | 致死。《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末年遂不能进食,唯数饮酒,曲蘖成灾,因而致毙。 |
致诚 | zhìchéng | ①使诚心达到极点。文选·马融《长笛赋》:“可以通灵感物,写神寓意,致诚効志,率作兴事。”李善注:“致,极也;効,验也。”明 方孝孺《深虑论》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②表达诚挚的情意。唐 韩愈《祭十二郎文》:“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 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③极其真诚。《二刻拍案惊奇 卷二四》:“伯皋是致诚人,佛前至心祈祷。” |
至诚高节 | zhìchénggāojié | 至诚:极忠诚,极真诚;极其真挚诚恳的心意;古儒家指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高节:高其节操,坚守高尚的节操;高尚的节操;高耸的竹竿。竹有节,故称。形容人品高尚。指使臣所持的旄节。其长八尺,故称。《魏书·儒林传·徐遵明传》:“至诚高节,堙没无闻,朝野人士,相与嗟悼。” |
致词 致辞 | zhìcí | 指用文字或语言向人表达思想感情;二指犹致语,说话;三指举行会议或某种仪式时请具有一定身份的人讲话。请主席致辞(词)。《楚辞·九章·思美人》:“因归鸟而致辞兮,羌宿高而难当。”王逸注:“思附鸿鴈达中情也。”《楚辞·九章·思美人》:“因归鸟而致辞兮,羌宿高而难当。”王逸注:“思附鸿鴈达中情也。”唐 杜甫《石壕吏》诗:“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宋文莹《玉壶清话》卷三:“乐人史金著者,粗能属文,致词於帘陛之外。”参见“致语”。 |
致敌 | zhìdí | 制服敌人。《孙子·作战》“故杀敌者,怒也”三国魏曹操注:“威怒以致敌。”《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六》众咎(韩)世忠,世忠曰:“不如是,不足以致敌。” |
致功 | zhìgōng | 把精力和功夫专用于某一方面。《庄子·刻意》:“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致功并兼者之所好也。”清 章学诚《校雠通义》:“近人致功于三礼,约有五端。” |
致诘 | zhìjié | 究问;推究。《老子 第十四章》:“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后汉书·袁安传论》:“虽有不类,未可致诘。”《资治通鉴 随纪五》(裴)蕴有机辩,言若悬河,或重或轻,皆由其口,剖析明敏,时人不能致诘。宋 沉括《梦溪笔谈·辩证一》:“或有此理,未可致诘。” 《聊斋志异 褚遂良》方将致诘,又转瞬,见满室皆银光纸裱贴如镜,诸物已悉变易,几案精洁,肴酒并陈矣。 |
致精 | zhìjīng | ①积聚精气。董仲舒《春秋繁露·通国身》:“治身者务执虚静以致精,治国者务尽卑谦以致贤;能致精则合明而寿,能致贤则德泽洽而国太平。”②显示精巧。《后汉书·张衡传》:“蒱且以飞矰逞巧,詹何以沉鉤致精。”③精制,精造。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 |
致寇 | zhìkòu | ①“负且行,致寇至”出自《周易》,意思是(仆人)背着(藏有贵重物品的)包袱徒步行走,会导致贼寇前来(抢夺)。②进犯。《晋书 文帝纪》孙峻猾夏,致寇徐方,戎车首路,威灵先迈,黄钺未启,鲸鲵窜迹。 |
致理 | zhìlǐ | 犹致治。《资治通鉴 唐纪十八》夫赏罚者,军国之切务,苟有功不赏,有罪不诛,虽尧、舜不能以致理。《资治通鉴·唐文宗开成五年》:(李)德裕入谢,言于上曰:“致理之要,在于辩羣臣之邪正。” 唐 路贯《和元常侍除浙东留题》:“谢安致理逾三载,黄霸清声彻九重。” 明 张居正《请定面奖廉能仪注疏》:“臣等窃惟致理之道,莫急于安民生。” |
致密 | zhìmì | ①精致紧密的。质地致密。②周密;细致。致密的观察。《汉书 王莽传》于是莽人人延问,致密恩意,厚加赠送,其不合指,显奏免之,权与人主侔矣。 |
致命 | zhìmìng | ①传达言辞、使命。《礼记·丧大记》:“使者升堂致命。”《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使人致命怀王。”唐 李公佐《南柯太守传》:“槐安国王遣小臣致命奉邀。”《资治通鉴 晋纪十七》厚为(张)淳礼而遣之。淳卒致命于建康。②犹捐躯。《易·困》:“君子以致命遂志。”唐 元稹《诲侄等书》:“效职无避祸之心,临事有致命之志。”《明史·邓子龙传》:“邓子龙始事姚安,名与綎埒,垂老致命,庙祀海隅。”③使丧命;使毁灭。《左传 吕相绝秦》诸侯疾之,将致命于秦。宋 文天祥《平反杨小三死事判》:“施斧于胁肋之间为致命,是下手重者也。”《二刻拍案惊奇 卷二十》:“仵作揣摩了意旨,将无作有,多报的是拳殴脚踢致命伤痕。”鲁迅《书信集·致曹靖华》:“肺结核对于青年是险症,但对于老人却是并不致命的。”续范亭《七七抗战六周年寄晋西北同胞及诸同志并以自勉》:“这六年中,不但予日寇以致命的打击,建立了多少敌后根据地,而且在最艰险万难的环境中改革了旧日腐劣的政治,推行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 |
致平 | zhìpíng | 谓使社会达到和平安定的境界。《汉书·王莽传上》:“辅翼于帝,期於致平。”徐干《中论·审大臣》:“其言诚当乎贤君之心,其术诚合乎致平之道。” |
致歉 | zhìqiàn | 表示歉意。我为昨日的鲁莽行为致歉,请您原谅。 |
致人 | zhìrén | ①控制别人。《孙子·虚实》:“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②招致人才。明 刘基《郁离子·枸橼》:“或问致人之道。郁离子曰:‘道致贤,食致民……故善致物者,各以其所好致之。’” |
致戎 | zhìróng | 用兵征讨。《国语·周语上》:“商王帝辛,大恶於民。庶民不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 牧。”韦昭注:“戎,兵也。” |
致身 | zhìshēn | 献身,委身。致身通显。《论语·学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原谓献身。后用作出仕之典。唐 杜甫《干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之七:“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唐 马戴《灞上秋居》:“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
致仕 | zhìshì | ①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公羊传·宣公元年》:“退而致仕。”何休注:“致仕,还禄位于君。”《北史·韦孝宽传》:“孝宽每以年迫悬车,屡请致仕。”唐 白居易《不致仕诗》:“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②致仕官的简称。《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五年》:“是月,龙图阁直学士、致仕杨时卒,年八十三。”参见“致仕官”。 |
致仕官 | zhìshìguān | 因年老或衰病而辞去职务的官员。《通典·职官十五》:“诸执事官七十听致仕……其五品以上籍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开元十五年十月,致仕官三品以上,并听朝朔望。”《资治通鉴 唐纪九》九月,丙午,初令致仕官在本品之上。宋 张世南《游宦纪闻 卷八》:“荥阳吕公尝言: 京洛致仕官与人相接,皆以闲居野服为礼。” 明 祝允明《野记·洪武己未冬诏》:“致仕官居乡……筵宴则设别席,不得坐无官者之下。如致仕官胥会则叙爵,爵同则叙齿。” |
致思 | zhìsī | 谓集中心思于某一方面。《孔子家语·致思》:“孔子北游於农山,子路、 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於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吉将择焉。’”《后汉书·张衡传》:“衡善机巧,尤致思於天文、阴阳、歷筭。” |
致死 | zhìsǐ | 指由..引起死亡;因…而死去。如:周庄附近发现一具女尸,其致死原因警方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
致飧 | zhìsūn | 古代诸侯朝聘﹐入居宾馆后﹐主国向来宾赠送食品。 |
致详 | zhìxiáng | 仔细审察。《宋史·卷二六二·刘温叟传》:儒者泥古,致详于形名度数间,而不知清浊轻重之用。明 冯梦龙 《喻世明言》第一卷:那妇人一则多了杯酒,醉眼朦胧;二则被婆子挑拨,春心飘荡,到此不暇致详,凭他轻薄。 |
致效 | zhìxiào | 效力。《魏书·外戚传下·高植》:“家荷重恩,为国致效是其常节,何足以应进陟之报。” |
致一 | zhìyī | ①犹一致。《易·繫辞下》:“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清 谭嗣同《仁学·界说》:“平等者,致一之谓也。一则通无,通则仁矣。”②专一。宋 戴埴《鼠璞·程苏争致斋》:“斋之禁荤,见於法令,乃禁五辛,虑耗散人之气,间其精诚,与禁饮酒、听乐、嗜慾,悲哀一同,欲其致一之妙通於神明耳。”明 唐顺之《赠宜兴令冯少虚序》:“静则可以致一而极其精爽之思。” |
致饔 | zhìyōng | 古代诸侯朝聘,入居馆舍后,主国向来宾赠送食品。《国语·周语中》:“周之秩官有之曰:‘敌国宾至……膳宰致饔,廩人献餼。’”韦昭注:“熟食曰饔,生曰餼。”参见“致飧”。 |
致语 | zhìyǔ | 古代宫廷艺人在演出开始时说唱的颂辞。指艺人说唱这种颂辞。参见“致辞”。指宋元话本小说每回前的引子。《宋史·礼志十六》:“元祐三年,罢春宴,又罢秋宴,以魏王出殡,翰林学士苏轼不进教坊致语故也。”清 周亮工《书影 卷一》:“故老传闻,罗氏为《水浒传》一百回,各以妖异语引其首。嘉靖时,郭武定重刻其语,削其致语,独存本传。” |
致远 | zhìyuǎn | 致力于远大理想。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后世将“致远”含义进一步引申为远大的理想、事业上的抱负、追求卓越等。参见“宁静致远”。 |
致远恐泥 | zhìyuǎnkǒngní | 致远:到达远方,比喻委以重任;泥:阻滞拘泥,难行。恐怕妨碍实现远大目标。比喻小技无补于大业。《论语·子张》:“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章炳麟《驳建立孔教议》:“斯岂草野之无贤才,由其不习政书,致远恐泥,不足与世卿竞爽。” |
致斋 | zhìzhāi | ①行斋戒之礼,用斋戒之礼以致敬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七》辛卯,帝(宋高宗)致斋于内殿。《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二》伏见效祀,阴雨连日,自致斋酌献景灵宫天霁,回銮太庙又雨。②精致的书斋。旧时学子宅内书斋学舍,内涵文房四宝,琴棋书画,茗香绕竹,无不精致。 |
致政 | zhìzhèng | 犹致仕。指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封神演义 第六回》不一时,百官俱知首相商荣致政荣归,各来远送。 |
致知 | zhìzhī | 意为达到完善的理解。《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南宋 朱熹注:“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明王守仁谓“致”即行,以论证其“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
致知格物 | zhìzhīgéwù | 致知:获得知识,达到完善的理解;格物:推究事理。推究事物原理法则总结为理性知识。朱熹有言:“格物是物物上穷其至理,致知是吾心无所不知。格物是零细说,致知是全体说"。西汉·司马迁《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获得知识。《大学》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基本纲领的一部分。《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四》附和之者,则曰此致知格物、精义入神之学,而古圣贤之功用在是也。 |
致志 | zhìzhì | ①集中注意力;一心一意。《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明 方孝孺《与讷斋先生书》:“愿益以继承自任,与诸昆季协心致志,昌义门於百世,扬先德于天下。”②谓振奋士气。《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声盛致志,鼓儳可也。”③表现志向。《史记 屈原列传》: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 |
致治 | zhìzhì | 使国家在政治上安定清平。《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公孙鞅之事孝公 也……设刀锯以禁奸邪,信赏罚以致治。晋葛洪《抱朴子·广譬》二仪不能废春秋以成岁,明主不能舍刑德以致治。明 宋濂《阅江楼记》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此阅夫长江而已哉?《清史稿卷六 圣祖本纪一》帝王致治,在维持风化,辨别等威。参见“郅治”。 |
致胙 | zhìzuò | ①古时天子祭祀后,将祭肉赏赐诸侯,以示礼遇。《国语·齐语》葵丘之会,天子使宰孔致胙于桓公,曰:“余一人之命,有事于文武,使孔致胙。”韦昭注:“胙,祭肉也。”《史记·商君列传》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②臣子祭祀后,将祭肉奉献给国君,表示为君王和国家添福。《国语·鲁语上》尝、禘、蒸、享之所致君胙者有数矣。韦昭注引贾唐二君曰:“臣祭,致肉于君,谓之致胙。”《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七十二》蒙古释奠孔子庙,致胙于呼必赉/忽必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