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 | zhì | ①管理,处理;驯服;整治:治理。治家。治丧。治标。治本。治国安邦。自治。统治(a.管理;b.分配)。治埴。治木。《庄子·马蹄》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②整理:治河。治水。③ 惩办:治罪。处(chǔ)治。④ 医疗:治病。治疗。医治。⑤消灭农作物的病虫害:治蝗。治蚜虫。⑥从事研究:治学。治史。《庄子·渔父》孔氏者何治也?《庄子·天下》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资治通鉴 汉纪九》董仲舒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者皆师尊之。严复《译天演论序》此真治异国语言文字者之至乐也。⑦安定:治世。治安(社会的秩序)。天下大治。⑧旧称地方政府所在地:府治。治所。可作及物动词。《资治通鉴 宋纪十五》春,二月,戊戌,分交、广置越州,治临漳。(元)载言于上(代宗李豫)曰:“四镇、北庭既治泾州,无险要可守。⑨置办,制作。营造,修建。治酒(置办酒食);治步(修整仪容,举止合乎法度);治任(整理行装);治行(治严。整理行装);治缮(修缮);治茸(修缮)。《庄子·说剑》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亭长,乃以竹皮为冠,令求盗之薛治之。”《史记 孝武本纪》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晓其制度。参见“治第”,“治邸”。⑩姓。 |
治杯 | zhìbēi | 即“置杯”,准备酒杯,也就是现在说的“举杯”。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十八 杨八老越国奇逢》当晚檗妈妈治杯送行。 |
治辨/治办 | zhìbiàn | 亦作“治辩”。亦作“治办”。 ①谓处理事务合宜。《韩非子·孤愤》:“人臣之欲得官者,其修士且以精絜固身,其智士且以治辩进业。”《史记·酷吏列传》:“居官数年,一切郡中为小治辨。”荀子《荣辱篇》:(君子)修正治辨矣,而亦欲人之善己也。② 治理。备办。《红楼梦 第五三回》:“当下已是腊月,离年日近,王夫人和凤姐儿治办年事。” |
治变 | zhìbiàn | 谓掌握机动变化的方法。《孙子·军争》:“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
治兵 | zhìbīng | ①古指在秋季进行的练兵仪式。后泛指练兵或治军。《北史·魏纪一·太祖道武帝》:“五月,大简舆徒,将略江淮,治兵于东郊。”②出兵作战。 |
治兵以信 | zhìbīngyǐxìn | 用信义来管理军队。晋·马隆《握奇经·八阵总论》:“治兵以信,求胜以奇。” |
治病救人 | zhìbìngjiùrén | 治疗疾病;挽救病人。比喻真心诚意地帮助别人纠正错误缺点。对犯有错误的同学,我们应采取治病救人的态度,帮助他们进步。晋 葛洪《神仙传》:“沈羲,吴郡人,学道于蜀,能治病救人,甚有恩德。” |
治朝 | zhìcháo | ①古代天子诸侯三朝之一。在路门外,司士掌之,为每日视朝之所。《周礼·天官·大宰》:“王眡治朝,则赞听治。”郑玄注:“治朝,在路门外,羣臣治事之朝。”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 卷一》:“周 之时有三朝:库门之外为外朝,询大事在焉;路门之外为治朝,日视朝在焉;路门之内曰内朝,亦曰燕朝。”参见“三朝”。②政治清明的朝代。宋 陈师道《题王平甫帖诗》:“可恨治朝无此老,却嫌晚进不同生。”明 李梦阳《空同子·治道》:“故治朝君子七、小人三,不害其治。” |
治道 | zhìdào | ①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措施等。《礼记·乐记》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史记 孝文本纪》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晋纪总论》是以刘颂屡言治道,傅咸每纠邪正,皆谓之俗吏。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议对》夫驳议偏辨,各执异见;对策揄扬,大明治道。宋 王安石《答曾公立书》治道之兴,邪人不利。《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一》比闻(郑樵)撰述益多,当必有补治道,终老韦布,可谓遗才。王闿运《尚书大传 序》然就其断章,寻与宏旨,足以佐治道,存先典,明古训,雄文章。②修筑道路。《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魏书 孝文帝元宏纪》南北征巡,有司奏请治道,帝曰:“粗修桥梁,通舆马便止,不须去草铲令平也。”《新唐书·韩琬传》永淳时,雍丘令尹元贞坐妇女治道免官,今妇夫女役常不知怪。《清史稿卷七 圣祖本纪二》诏所过勿令民治道。 |
治邸 | zhìdǐ | 修建官邸。《史记 孝武本纪》其令诸侯各治邸泰山下。 |
治第 | zhìdì | 营造宅第。《新唐书.卷一七三.裴度传》:度不复有经济意,乃治第东都集贤里。 |
治点 | zhìdiǎn | 修改润色。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治点子弟文章,以为声价,大弊事也。”卢文弨补注:“点谓点窜润饰之也。”《隋书·李德林传》:“遵彦即命德林制让尚书令表,援笔立成,不加治点。” |
治干 | zhìgàn | 处理政务的干才。《南齐书·刘绘传》:“南康是三州喉舌,应须治干,岂可以年少讲学处之邪?”《资治通鉴 梁纪四》龙骧将军元法僧代(傅)竖眼为益州刺史,素无治干,加以贪残。 |
治功 | zhìgōng | ①谓制订法则并有效实施之政绩。《周礼·夏官·司勋》:“治功曰力。”郑玄注:“制灋成治,若咎繇。”②泛指治理国家的政绩。《汉书·王嘉传》:“居是国也,累世尊重,然后士民之众服焉,是以教化行而治功立。”宋 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宋 陆游《雨夜书感诗》:“谁能举其要,治功端可復。”明 方孝孺《学孔斋记》:“由 周而来,得孔子之道以为君者,视其治功可考矣。” |
治古 | zhìgǔ | 指古代升平社会,古之治世。《荀子·正论》:"世俗之为说者曰:'治古无肉刑,而有象刑。'"杨倞注:"治古,古之治世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七》(宋仁宗)诏曰:朕昃食厉志,庶几治古。清 顾炎武《与人书 之二五》:"有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而未敢为今人道也。" |
治官 | zhìguān | ①治理政务之官员。指天子之臣僚。治理百官。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②尽职。 |
治郭安邦 | zhìguōānbāng | 犹治国安邦。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间有古之长仆,亦有治郭安邦之功,救世保民之力,其形象概亦毁之,其意何也?” |
治国 | zhìguó | 治理国家政务,使强盛安定。安邦治国。《礼记·中庸》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宋 朱熹《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
治国安民 | zhìguóānmín | 治:治理;安:使安定;这里指使人民各安其业的意思。治理国家;使百姓安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府实行了一整套治国安民的措施。东汉 班固《汉书 食货志上》:“财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养成群生,奉顺天德,治国安民之本也。” |
治忽 | zhìhū | 亦作“治曶”。治理与忽怠。治世和乱世佳人。《尚书·益稷》:“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孔传:“言欲以六律和声音,在察天下治理及忽怠者。”三国魏 阮籍《乐论引书·益稷》作“治曶”。宋 叶适《谢除堤举上清太平宫表》:“宓以鉴观治忽,审择后先,大化所覃,右文为盛。”一说“忽”读为“滑”,义为“乱”。“治忽”即“治乱”。宋 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 |
治化 | zhìhuà | 谓治理国家、教化人民。《庄子·缮性》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浇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宋 陈亮《廷对策》:“其为朕稽古今之宜,推治化之本,凡可以同风俗、清刑罚、成泰和之效者,悉意条陈之。” 严复《原富 按语》:“民之所以为仁若登,为不仁若崩,而治化之所难进者,分义利为二者害之也。” |
治经 | zhìjīng | 研究经学。宋 司马光《孙权劝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
治酒 | zhìjiǔ | 置办酒食。《水浒传》第四五回:“那妇人便道:‘师兄何必治酒,无功受禄。’”明 冯梦龙 《喻世明言》第一卷:“不一日,到了广东地方,下了客店。这伙旧时相识都来会面,兴哥送了些人事,排家的治酒接风,一连半月一十日,不得空闲。”《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众人治酒,与秋公压惊。”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杜甫的门阀观念》:“她私下把头发剪下来卖成钱,治酒款待了这几位客人。” |
治具 | zhìjù | ①治:管理,处理。具:用具;器械。治理的工具,主要指法令。《史记·酷吏列传》:“法令者,治之具。”韩愈《进学解》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②具,馔具,指供设的肴馔。置办酒席。《聊斋志异 雹神》天师治具相款。《聊斋志异 金陵女子》翁又曳之返。女不顾如初。翁命治具作饭。《聊斋志异 鬼作筵》彼不忍违吾面目,三日后,当治具酬之。《聊斋志异 云萝公主》生(安大业)将出资治具。女曰:“勿复须。”婢探椟,有肴羹热如新出于鼎, 酒亦芳冽。、 |
治剧 | zhìjù | 谓处理繁重难办的事务。《汉书·酷吏传·尹赏》左冯翊薛宣奏赏能治剧,徙为频阳令。宋王安石《送梅龙图》诗:谟明久合分三府,治剧聊须试一方。《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三十九》帝(宋孝宗)曰:“选材治剧,不须较资格也。”何启、胡礼垣《新政论议》怀理烦治剧之才,而屡试或艰于一售。 |
治乱 | zhìluàn | ①安定与动乱。《尚书·君牙》:“民之治乱在兹。”《宋书 本纪武帝上》夫治乱相因,理不常泰,狡焉肆虐,或值圣明。宋 范仲淹《润州谢上表》:“议治乱之本根,求祖宗之故事。”宋 欧阳修《朋党论》嗟呼!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王闿运《上巡抚恽侍郎书》:“观其诚伪知其治乱,观其轻重知其兴亡。”②谓治理混乱的局面,使国家安定、太平。《孔子家语·哀公问政》:“继絶世,举废邦,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晋 葛洪《抱朴子·用刑》:“明治病之术者,杜未生之疾;达治乱之要者,遏将来之患。”《前书平话卷上》:“陛下圣文神武,治乱安危。”明 方孝孺《深虑论》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
治命 | zhìmìng | 指人死前神智清醒时的遗嘱。与“乱命”相对。后亦泛指生前遗言。《左传·宣公十五年》:“初,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 宋 陆游 《傅正议墓志铭》:“公亡恙时,自发书卜葬于白石之南,虽月日莫不有治命。至殁,悉遵用焉。”《聊斋志异 钱卜巫》(夏)商恪遵治命,诚朴无二,躬耕自给。乡人咸爱敬之。 |
治平 | zhìpíng | ①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清 侯方域《南省试策之三》:“太子异日有天下之责者也。但得青宫读书,辨古今兴亡,识人才邪正,足以治平耳矣。”《资治通鉴 周纪二》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②谓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家安和。《汉书 卷八十六 王嘉传》记人之功,忽于小过,以致治平。《汉书 王莽传》“治平之化当以时成,宰衡之官不可世及。”“今天下治平,风俗齐风,百蛮率服”《晏子春秋·谏上七》:“故明所爱而贤良众,明所恶而邪僻灭,是以天下治平,百姓和集。”宋 苏轼《晁错论》:“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明史 卷九 宣宗》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清 薛福成《筹洋刍议·变法》:“自唐虞讫夏、商、周,最称治平。” |
治谱家传 | zhìpǔjiāchuán | 谱:治理的方案。管理方案只传给子孙,后形容父子兄弟作官都有政绩。《南齐书·傅琰传》:“琰父子并著奇绩,江左鲜有。世云诸傅有治县谱,子孙相传,不以示人。” |
治气 | zhìqì | ①涵养精气。修养气质。《荀子·修身》:“以治气养生,则身后 彭祖 。”《韩诗外传 卷一》:“君子有辩善之度,以治气养性则身后 彭祖 。”②犹呕气,生气。 知侠《铺草》:“同志不会跟我这板老头治气,同志的心胸能像咱这庄稼人那样狭隘么?”《新华月报》1953年第9期:“人家不听,就好像跟我治气似的。”③谓掌握军队士气。《孙子·军争》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
治强 | zhìqiáng | 亦作“治彊”。安定强盛。《商君书·立本》:“故曰:治强之道三,论其本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治强生於法,弱乱生於阿。君明於此,则正赏罚而非仁下也。”《史记·李斯列传》:“孝公用商鞅之法……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彊。” |
治人 | zhìrén | ①统治别人。《老子·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嗇。夫为嗇,是谓蚤服。《孟子·滕文公上》:“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宋 曾巩《思政堂记》:“正己而治人,故谓之政。” 王闿运《老子注 序》:“观其词意,务欲胜民、久国、治人、用道。”②指治理国家的人才。《荀子·君道》:“有治人,无治法……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宋 秦观《任臣上》:“李石当国,荐弟福可任治人,繇监察御史为户部侍郎。” 清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法》:“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
治任 | zhìrèn | 谓整理行装。《孟子·滕文公上》:“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赵岐注:“任,担也。”孙奭疏:“其门人有治担任而将归室者。”《聊斋志异 长清僧》我郁无聊赖,欲往游瞩,宜即治任。《聊斋志异 于去恶》言已怏怏,遂将治任。陶(圣俞)挽而慰之,乃止。《聊斋志异 长亭》石(太璞)乃即刻治任如汴,询至玄帝观,则赤城归未久。《聊斋志异 阿纤》媪留其一人二畜,治任遂东。《聊斋志异 葛巾》女谋偕亡,命(常)生先归,约会于洛,生治任旋里,拟先归而后逆之。 |
治戎 | zhìróng | 作战;治军。《左传·成公三年》:“二国治戎,臣(知罃)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诏策》:“治戎燮伐,则声有洊雷之威。”宋 陈亮《酌古论·李靖》:“唯善治戎者为能制之,唯天下奇才为能用之。”章炳麟《复仇是非论》:“今於两国治戎,积尸蹀血者,顾不敢议。” |
治身 | zhìshēn | 犹修身。《孔子家语·六本》:“回有君子之道四焉:强於行义,弱於受諫,怵於待禄,慎於治身。”《庄子·在宥》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庄子·让王》故曰: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宋 苏轼《司马温公行状》:“治身莫先於孝,治国莫先於公。”明 沉德符《野获编补遗·督抚·罗汝敬》:“尔不能治身以取罪,朕特屈法以伸恩宥。”参见“修身”。 |
治生 | zhìshēng | ①经营家业;谋生计。《管子·轻重戊》出入者长时,行者疾走,父老归而治生,丁壮者归而薄业。《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随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唐 牛僧孺《玄怪录·杜子春》(杜子春)乘肥衣轻,会酒徒,征丝竹歌舞于倡楼,不复以治生为意。《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一》(张齐贤)然不事仪矩,颇好治生,再入相,数起大狱,又与寇准相倾夺,人以此少之。曹禺《北京人 第一幕》家中的房产,也所剩无几,自己又没什么治生的本领,所以心中百般懊恼。②旧时部属对长官或旅外官吏对原籍长官的自称。明 黄瑜《双槐岁钞·名字称呼》书简称人以阁下明公,自称不过侍生而已……相去未久,乃有治生、晚生与门下、台下诸称。 |
治世 | zhìshì | ①和平昌盛之世。《庄子·让王》吾闻古之士,遭治世不避其任,遇乱世不为苟存。②管理国家,处理国务。《庄子·天运》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 |
治丝益棼 | zhìsīyìfén | 整理蚕丝不找头绪;结果越整理越乱。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对头;不但问题没解决反而更加复杂。棼:纷乱。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四年》:“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清 梁启超《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而复以上院制肘之,是治丝益棼也。” |
治所 | zhìsuǒ | 旧指地方各级官吏的任职所在地。明 归有光《吴山图记》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 |
治体 | zhìtǐ | ①治国的纲领、要旨;政治法度。《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若有智周政术,心练治体,救民俗之疾苦,辩禁网之疏密者,各进忠谠,无所隐讳。《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五》(张观)愿陛下(赵光义)所断之暇,宴息之馀,体貌大臣,与之扬榷,使沃心造膝,极意论思,则治体化源,何所不至!宋司马光《乞优老上殿札子》:“愿陛下慎选德望材器为众所服,知治体、晓兵略者以代之。”宋 龚鼎臣《东原录》:“台官言事,惟务摭人之恶,不顾治体之如何尔!自以为若恤治体,则仅乎不举职矣。”康有为《大同书》辛部第三章:“大同之治体,无国种,无险要。”②指规范的文体。明杨慎《萧颖士论文》:“贾谊文辞最正,近于治体。” |
治通 | zhìtōng | 犹理顺通达。《荀子·修身》:“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 |
治外法权 | zhìwàifǎquán | 指外交官、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其他服务于国际的政治机关的官员(如联合国所属官员),在他国所享受的各项特权,包括人身和住宅的不受侵犯、不受当地法院审判、不服役、不纳捐税等。一国的军舰、军队根据有关协议,通过他国国境时,也享有这种权利。《孽海花第二十九回》现在和议的事一发千钧,在他国内私行捕禁,虽说行馆有治外法权,万一漏了些消息,连累和议,不是玩的! |
治心 | zhìxīn | ①修养自身的思想品德。《荀子·解蔽》:“仁者之思也恭,圣人之思也乐,此治心之道也。”宋 苏洵《心术》宋 苏洵《心术》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宋 曾巩 徐干《中论 目录序》:“至于治心养性,去就语默之际,能不悖于理者固希矣。”鲁迅《南腔北调集·真假堂吉诃德》:“意思其实很明白,是要小百姓埋头治心,多读修身教科书。”②掌握人心;征服人心。《孙子·军争》:“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田军作 八月的乡村 序》:“心的征服,先要中国人自己代办。宋曾以道学替金元治心,明曾以党狱替满清箝口。” |
治行 | zhìxíng | ①为政的成绩。亦指为政有成绩。《管子·八观》:“治行为上,爵列为下,则豪桀材臣不务竭能,便辟左右不论功能。” 宋 曾巩《道山亭记》:“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 清 薛福成《庸盦笔记·轶闻·良吏平反冤狱》:“胡文忠公抚鄂时,尝明保东湖县令张建基之治行。”《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一》信臣先为南阳太守,后迁河南,治行常第一。②施政的措施。《汉书·薛宣传》:“吏民言令治行烦苛,适罚作使千人以上;贼取钱财数十万,给为非法;卖买听任富吏,贾数不可知。”③整理行装。《史记·曹相国世家》:“萧何卒。 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汉书·郑当时传》:“使视决 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治行者何也?’” 宋 秦醇《谭意哥传》:“后二年,张调官,复来见。意乃治行,饯之郊外。” |
治性 | zhìxìng | 通“冶性yěxìng”。修性,养性。汉·刘向《说苑·建本》:“积小之能大者,其惟仲尼乎?学者所以反情治性尽才者也。”汉·蔡邕《琴赋》:“通理治性,恬淡清溢。”《三国志·吴志·孙休传》:“古者建国,教学为先,所以道世治性,为时养器也。”三国蜀 诸葛亮《诫子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
治严 | zhìyán | 整理行装。代避明帝刘庄讳,以“装”与“庄”同声,改“装”为“严”,后沿用。《三国志·魏志·田畴传》:“(曹操)先遣使辟畴,又命田豫喻指。畴戒其门下趣治严。”《世说新语·赏誉》“非燕雀之所能罗也” 南朝梁 刘孝标注:“(邴原)欲还乡里,为度禁絶。原密自治严。”《梁书·邓元起传》:“(邓元起)即日治严上道。” |
治狱 | zhìyù | 审理案件。桓宽《盐铁论·刑德》:“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 西汉 路温舒《尚德缓刑书》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清 昭槤《啸亭杂录·徐中丞》:“(公)治狱如神。”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县令任重而选贱,俸薄而官卑,自治狱、催科外,餘皆置之度外。” |
治状 | zhìzhuàng | 施政的成绩。《汉书·王尊传》:“(郑宽中)举奏尊治状,迁为东平相。”《资治通鉴 齐纪五》令文:每岁终,州镇列属官治状,及再考,则行黜陟。《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六》时屯田员外郎谢涛使益、利路,及还,举所部官三十馀人,宰相以为多,涛乃历陈其治状,且愿连坐。《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八》无治状者,不论任数多少,并不得授。明 沉德符《野获编·刑部·籍没奸党》:“(李鉴)为吾邑令,治状不知云何。”清 顾炎武《菰中随笔·郡吏当用士人》:“故治状之显著者,常必由之。” |
治狱 | zhìyù | 审理案件。桓宽《盐铁论·刑德》:“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 《资治通鉴 汉纪十七》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资治通鉴 魏纪五》欲知治狱之士,则视其仓库盈实,百姓富给,斯为善治财矣。清 昭槤《啸亭杂录·徐中丞》:“(公)治狱如神。”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县令任重而选贱,俸薄而官卑,自治狱、催科外,余皆置之度外。” |
治装 | zhìzhuāng | 备办行装;整装。《战国策 齐策四》(冯谖)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史记 孝武本纪》其後治装行,东入海,求其师云。《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老者欣然治装,就同阮太始一路到余杭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