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制度,節制

zhì

①“制”用于具体的制造,“制”且于抽象的制作。制造。制做。制品。制图。制革。制版。如法炮制。②制定,用文字规定。制则(制定法度);制立(建立制度);制改(改制。谓制定典章革除弊端)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是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③控制;制服。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吾闻先即制人,後则为人所制。战国策 苏秦以连横说秦》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汉·贾谊《过秦论》制其兵。《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五》朝议以(李)茂贞得山南,不可复制,下诏和解之,皆不听。三国 诸葛亮《兵要》:“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以败;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以胜。”抑制,限制,忍住。限定,约束,管束:止。裁。专约。抵。节动。海权。《商君书·画策》衣服有制,饮食有节,则出寡矣。《晋书 武帝纪》“絶縑纶之贡,去雕琢之饰;制奢俗以变俭约,止浇风而反淳朴。”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⑤规模,式样,构造。唐 柳宗元《梓人传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唐 柳宗元《梓人传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范仲淹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⑥帝王的命令。也指法令,规定。制诰《汉书·赵广汉传》制曰:“下京兆尹治。”《晋书 武帝纪》(泰始九年)冬十月辛巳,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制,折也。《庄子·庚桑楚》:“夫寻常之沟,巨鱼无所还其体,而鯢鰌为之制。”陆德明释文:“广雅云:制,折也。谓小鱼得曲折也。”宋 苏轼《上皇帝书》:“王者之用人,如江河,江河所趋,百川赴焉,蛟龙生之。及其去而之他,则鱼鳖无所还其体,而鯢鰍为之制。”

制币

zhìbì

古代祭祀时所供之缯帛。帛的长宽皆有定制,因称“制币”。《仪礼·既夕礼》:“赠用制币玄纁束。”郑玄注:“丈八尺曰制。”《晋书·武帝纪》:“詔以制币告于太庙。”宋 苏轼《北岳祈雨祝文》:“敢以制币、茶果,清酌之奠,敢昭告于北岳安天元圣帝 。”王国维《释币上》:“或广三尺二寸,长三丈六尺是为制币。”

制变

zhìbiàn

犹言应变。《后汉书 袁绍传》盖闻明主图危以制变,忠臣虑难以立权。三国魏 曹植《求自试表》:“兵者不可预言,临难而制变者也。”金 王若虚《新唐书 辨下》:“吾平生所事,皆适时制变,不专始谋。”明 唐顺之《请游兵疏》:“纵有窃发,扑灭不难,又所谓制变於无形者也。”

制裁

zhìcái

①用强力管束并处罚。确立制裁措施对付违反劳动法规的人。②体制格调。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宜以古之制裁为本,今之辞调为末,并须两存,不可偏弃也。

制敕

制勅

zhìchì

皇帝的诏令。《旧唐书·后妃传上·中宗韦庶人》:“安乐恃宠骄恣,卖官鬻狱,势倾朝廷,常自草制敕,掩其文而请帝书焉。”《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六》晋陵尉杨相如上疏言时政,其略曰:“炀帝自恃其强,不忧时政,虽制敕交行,而声实舛谬,言同尧、舜,迹如桀、纣,举天下之大,一掷而弃之。”《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六》:“时露布之文,类制勅之体,盖执笔者悮,颇为识者所嗤。”宋 范仲淹《推委臣下论》:“置门下封驳司,使制勑无得悮者。”

制词

制辞

zhìcí

诏书;诏书上的文词。指一定程序的公文。泛指文词。《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七》丙戌,(杜)衍罢为尚书左丞、知兖州,制辞略曰:“自居鼎辅,靡协岩瞻,颇彰朋比之风,难处咨谋之地。”学士承旨丁度笔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制词皆苏轼所草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三》台臣共言苏轼行吕惠卿制词,讥讪先帝(宋神宗赵顼):壬子,诏轼落职,如英州。

制从

zhìcóng

犹服从。贾谊《治安策》:“今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

制度

zhìdù

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②规模;样式。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他自己乘坐高四层的龙舟,萧皇后乘坐制度较小的翔螭舟。”《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五》(董)昌建生祠于越州,制度悉如禹庙。③作动词,“制定法律规范”。 礼记·中庸》:“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制节

zhìjié

①制度适宜。《管子·霸言》小国得之也以制节,其失之也以离强。尹知章注:制度合节,故得。《后汉书 光武帝纪上》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②节俭克制。《孝经·诸侯》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唐玄宗注:费用约俭,谓之制节。《汉书·哀帝纪》制节谨度以防奢淫,为政所先,百王不易之道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九》今取于民者竭矣,若制节国用,令出入有度,稍有蓄储,即可行陛下(宋孝宗)之志矣。③调度管束。明 冯梦龙《智囊补·兵智·李纲》其将帅正长皆素具,故平居恩威足以相服,行阵制节足以相使,若身运臂,臂使指,无不可者。

制举

zhì

科举中的一种,通常分常科和制举。制举是皇帝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置的特科,随时设科,名目繁多。《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是春,(宋孝宗)诏制举免出注疏。

制科

zhì

制举,又称大科、特科,封建王朝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目的在于选拔各种特殊人才。制科非常选,必待皇帝下诏才举行。具体科目和举罢时间均不固定,屡有变动。应试人的资格,初无限制,现任官员和一般士人均可应考,并准自荐。后限制逐渐增多,自荐改为要公卿推荐;布衣要经过地方官审查;御试前又加"阁试"。

制阃

zhìkǔn

①谓统领一方军事。宋 王明清《挥麈馀话 卷二》制阃成都。明 沈德符《野获编·兵部·边材》正德则有太原之王晋溪,行边制阃,俱着劳绩。②指统兵在外的将帅。《续资治通鉴·宋理宗宝庆元年》(李)全集将校曰:“我不参制阃,则曲在我。今不计生死,必往见。"

制礼作乐

zhìǐzuòyuè

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最早追溯到周代的礼乐制度,武王灭商后,天子分封诸侯,把同姓宗亲和异姓功臣分封到各地做诸侯,以屏周室,形成以周天子为中心的封建统治秩序,西周第一代周公姬旦,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也称礼乐制度。《隋书·高祖纪下》圣人遗训,扫地俱尽,制礼作乐,今也其时。

制命

zhìmìng

①拟订命令。《左传·闵公二年》:“夫帅师,专行谋,誓军旅,君与国政之所图也。非大子之事也。师在制命而已。”杜预注:“命,将军所制。”《史记·郑世家》:“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②敕命。《新五代史·杂传·朱友谦》:“末帝初不许,已而许之,制命未至,友谦复叛。”《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二》(张)尧佐制命复下,物议沸腾,望检会臣等前后奏答,必赐施行。③掌握命运。明 李东阳《急流退》诗:“君有轻士心,臣有制命权。”

制胜

zhìshèng

制服对方以取胜。《孙子·虚实》:“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晋书·文帝纪》:“公奇画指授,制胜千里。”宋 陈亮《酌古论·崔浩》:“天下有奇策者,运筹於掌握之间,制胜於千里之外。”明 冯梦龙《智囊补·兵智·战车》:“用车,则人有所依,可施其力,部伍有束,不得而逃,则车可制胜明矣。” 杜鹏程《保卫延安 第一章》:“党中央和毛主席在延安抚养了这千千万万的人,并给了他们制胜的思想武器。”

制使

zhìshǐ

①制约。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通国身》精积于其本,则血气相承受;贤积于其主,则上下相制使。②皇帝派遣的使者。唐 韩愈《王公神道碑铭》制使出巡,人填道迎,显公德。《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三》宾赞戒(李)全曰:“节使当庭趋,制使必免礼。”③宋代殿前司所属下级军职。《水浒传 第十二回》(杨志)年纪小时,曾应过武举,做到殿司制使官。道君因盖万岁山,差一般十个制使去太湖边搬运花石纲。

制世

zhìshì

犹言统治天下。《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圣王制世御俗,独化於陶钧之上,而不牵於卑乱之语,不夺於众多之口。” 法施教,莫大于赏罚》制世御俗之方,莫大于赏罚。明 张煌言《贻赵廷臣书》:“昔宋臣谢枋得有云:‘大元制世,民物维新。宋室孤臣,祇欠一死。’”

制限

zhìxiàn

限制。《晋书 符坚载纪上》其渠帅岁终令朝献,出入行来为之制限。《魏书·食货志》:“谨寻不行之钱,律有明式,指谓鷄眼、鐶凿,更无餘禁。计河南诸州,今所行者,悉非制限。”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第七章》:“先生以为虽大同之后,当立律以制限之。”

制行

zhìxíng

①规定道德和行为准则。《礼记·表记》圣人之制行也,不制以己。孔颖达疏:“圣人之制法立行不造制以己之所能,谓不将己之所能以为法,恐凡人不能行也。”陆德明释文:“行,下孟反。”《聊斋志异 青梅》(张生)性纯孝,制行不苟,又笃于学。②指德行。《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五》(宋)本制行纯白,不可干以私,而笃朋友之义,人有片善,称道不少置。明 宋濂《题汤处士墓铭后》予观老友陶先生所撰《汤处士墓铭》,叹其制行淳厚。清 刘大櫆《祭左茧斋文》君之制行,可谓无咎。

制艺

zhìyì

指八股文。清 李宝嘉 《官场现形记 第五十六回》:“原来这书竟同我们做时文的,所读的制艺声调谱一样,只要把他读熟,将来出去做官,自然无往不利了。”《聊斋志异 陆判》问:“知制艺否?”曰:“妍媸亦颇辨之。阴司诵读,与阳世略同。”《聊斋志异 颜氏》如是年余,生制艺颇通。②亦作制义。古代在考试时作的文章。它的文体在科举考试中有明确规定。在明清两代,一称作八股文。鲁迅《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从宋朝到清朝末年,许多年间,专以代圣贤立言的‘制艺’这一种烦难的文章取士。”

制议

zhìyì

谓安排妥当,使各得其宜。国语·楚语下:“明王圣人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

制御

zhìyù

统治,控制。《史记·秦始皇本纪》:“凡所为贵有天下者,得肆意极欲,主重明法,下不敢为非,以制御海内矣。” 西汉·贾谊《过秦论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宋 苏洵《御将》:“人君当观其才之大小而为之制御之术,以称其志。”鲁迅《坟·文化偏至论》:“已而教皇以其权力,制御全欧,使列国靡然受圈。”

制诏

zhìzhào

皇帝的命令。蔡邕yōng独断:“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其言曰制诏。”《史记 孝文本纪》孝景皇帝元年十月,制诏御史。宋 李觏《袁州州学记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诏州县立学。《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六》上于是制诏丞相、御史。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动中的第二次大失败》:“玄宗听从了房管的建议,下出分置的制诏。”

制治

zhìzhì

犹言统治。治理政务。《尚书·周官》:“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孔颖达疏:“治,谓政教。”《史记·酷吏列传序》:“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宋 苏轼《谢应中制科启》:“恭惟制治之要,惟有取人之难。” 清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季氏篇一》:“以其安分无求而不动於恶者在是,其以制治保邦而免於倾危者亦即在是。”

制置

zhìzhì

①规划;处理。制置乖方。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丞相初营建康,无所因承,而制置纡曲,方此为劣。”《旧唐书·裴度传》:“时骄主荒僻,辅相庸才,制置非宜,致其复乱。”宋·苏辙《三论渠阳边事札子》:“此可使智者临事制置,难以遥度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七》十一月,乙丑,命枢密副使韩绛同制置三司条例。②制置使的简称。《宣和遗事》前集:“恰去的那个人,也不是制置并安抚,也不是御史与平章。那人眉势教大!”《古今小说·赵伯升茶肆愚仁宗》:“赵旭谢恩,叩首拜敕,授西川五十四州都制置。”

制置使

zhìzhìshǐ

北宋不常置,掌筹划沿边军事。南宋设置渐多,掌本路诸州军事,多以安抚大使兼任,可便宜制置军事,有四川、江淮、京湖等制置使。其秩高望重者称制置大使。《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三》资政殿大学士、江淮制置使吕颐浩从帝(宋高宗)行,即拜同签书枢密院事、江淮、两浙制置使,所除职去大字。《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八》蜀中制置使,关六十州之安危,或有疾病迁动,自朝廷除授,动经年方到。

制中

zhìzhōng

①犹言执中。谓恪守中正之道,无过与不及。《礼记·仲尼燕居》:“夫礼,所以制中也。”《淮南子·诠言训》:“听狱制中者,皋陶也。”《后汉书·冯衍传下》:“援前圣以制中兮,矫二主之骄奢。”②居丧期间。《剪灯馀话·贾云华还魂记》:“虽在制中,谅亦谋配。”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 第一卷》:“三朝之后,依先换了些浅色衣服,只推制中不与外事,专在楼上与浑家成双捉对,朝暮取乐。”清 曹雪芹《红楼梦 第一一四回》:“那位甄老爷一见,便悲喜交集;因在制中,不便行礼。”

制撰

zhìzhuàn

撰作。《红楼梦第七三回》更有時文八股一道,因平素深惡,説這原非聖賢之制撰,焉能闡發聖賢之奥。

制字

zhìzì

题表字。唐 张鷟《朝野佥载卷四》:“翼日,象贤因邀致十数人,南容引生与之饮。谓曰:‘谚云:“三公后,出死狗。”小儿诚愚,劳诸君製字,损南容之身尚可,岂可波及侍中也。’”《花月痕第三十一回》团香制字都成锦,列炬催妆好赋诗。

制作

zhìzuò

①制造。制作玩具。②指写作。唐 李白与韩荆州书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③制度。制礼作乐。定制作。《汉书·王莽传上》:“安公莽辅政三世,比遭际会,安光汉室,遂同殊风,至于制作,与周公异世同符。”

zhì

①狂犬,疯狗:“夫猘噬固能伤人,而豺声亦当自毙。”《清史稿卷十六 仁宗本纪》陈德之事,视如猘犬,不必穷鞫。《聊斋志异 三生》冥王鞫状,怒其狂猘,笞数百,俾作蛇。②疯狂的:“狂马不触木,猘狗不自投于水。”③凶猛;勇猛:凶猘。“曹公闻策平定江南,意甚难之,常呼‘猘儿难与争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