孛 | bó I. | II. bèi一字二音。《新华字典》中仅有书面读音为bèi,因为“孛儿只斤”在姓氏用语中之“孛”是音译,故只用口头读音为bó。《新华字典》中只注了文字读音bèi,却未能指出口语读音bó,是不全面的。孛可做姓氏,甘肃定西有少量孛(bó)姓人,其中一支在1932年迁往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马建乡,最近十几年有大部分又迁往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居住。 |
勃 | bó I. | ①突然,忽然:勃然(a.突然,如“勃然大怒”;b.兴起的样子,如“勃然作色”)。②变色的样子:勃腾腾(怒气上冲的样子)。③旺盛,兴起:勃起。勃发。勃蓬。④庄重。《论语·乡党篇》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论语·乡党》:“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参见茀II.bó。 II.bèi古同“悖”,违背事理,惑乱糊涂。勃志:扰乱意志。《庄子·庚桑楚》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 |
勃乱 | bóluàn | 违背事理,举止错乱。勃,通“悖”。《荀子·修身》:“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五》比敕公千条万端 ,何意临事勃乱! |
勃然 | Bórán | ①突然;因愤怒或心情紧张而变色之貌。勃然大怒。《孟子·万章下》王曰:“请问贵戚之卿。”曰:“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庄子·人间世》兽死不择音,气息勃然于是并生心厉。《庄子·天地》谓己道人,则勃然作色;谓己谀人,则怫然作色。《后汉书 袁绍传》绍勃然曰:“天下健者,岂惟董公!”《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孙)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於人。②朝气蓬勃地,精力充沛地。勃然兴起。《孟子见梁襄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勃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庄子·知北游》注然勃然,莫不出焉 ;油然寥然,莫不入焉。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勉学》勃然奋励。③突然的样子。《庄子 天地》忽然出,勃然动。 |
勃然变色 | bóránbiànsè | 勃然:突然地。变色:变了脸色。突然生气,变了脸色。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下》:“曰:‘君有大过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四回:重耳勃然变色,搁杯不饮。 |
勃然大怒 | bórándànù | 突然变脸大发脾气,形容人大怒的样子。汉·班固《汉书·谷永传》:“是故皇天勃然发怒。”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 三七回》:“徐母勃然大怒。”《警世通言 卷二八》:“禅师勃然大怒,口中念念有词。” |
勃然奋励 | bóránfènlì | 勃然:奋发的样子;奋:奋发;励:激励。奋发起来,激励自己。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勉学》:“勃然奋励,不可恐慑也。” |
勃谿 勃溪 | Bóxī | 亦作"勃豀"、“勃谿”。吵架,争斗。婆媳争吵。《庄子·外物》:“室无空虚,则妇姑勃豀。”《聊斋志异 太原狱》姑惭,借端出妇;妇不去,颇有勃谿。鲁迅《华盖集 碰壁之后》:现在我可以大胆地用'妇姑勃溪'这句古典了。李广田《金坛子》:兄弟斗殴,妯娌勃谿,都与这金坛子有密切的关系。 |
渤 | bó | ①渤海:在中国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的海。《庄子·说剑》:“绕以渤海,带以常山。”《列子 愚公移山》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史记·秦始皇本纪》:“上亲禪高里,祠后土,临渤海。”唐 骆宾王《浮查诗》:“渤海三千里,泥沙几万重。”②我国唐代以靺鞨族为主体所建的政权。唐 苏鹗《杜阳杂编卷下》:“渤海贡马脑樻、紫瓷盆。”《新唐书·北狄传·渤海》:“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姓大氏”宋 岳飞《申省承州捷状》:“所有逐次生擒女真、契丹、渤海、儿军高太保等。”范文澜 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三章第一节》:“渤海部又东奔挹娄故地东牟山,酋长大祚荣建国自立,称震国王。七一二年,唐睿宗封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勃海郡王,后世遂号渤海。” |
渤澥桑田 | bóxièsāngtián | 渤澥:渤海的古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宋 苏轼《送乔仝寄贺君》诗之二:“不惊渤澥桑田变,来看龟蒙漏泽春。” |
浡 | bó | ①旺盛的样子:浡然。《孟子·告子上》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②涌出:泉浡。③浡泥是亚洲加里曼丹岛北部文莱一带的古国。中国史籍又称为浡泥、佛泥、婆罗。《明史·太祖纪二》是年(洪武四年),安南、浡泥、高丽、三佛齐、暹罗、日本、真腊入贡。 |
浡然兴之 | bóránxīngzhī | 浡,振作;兴起。浡然,兴起的样子。形容事物发展迅速,也形容禾苗蓬勃生长。和煦的春风洋溢着百花的甜美,春雨过后,小草们早已浡然兴之。《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
脖 | bó | 指头和躯干相连接的部分:脖子,脖颈(bógěng)子以及人体或器物上像脖子的部分:脚脖子,瓶脖子。 |
脖子 | bózi | ①头和躯干相连接的部分。脖梗(亦称“脖儿梗”、“脖梗子”;颈项);脖项(颈项);脖领(围在脖子上的领套)。②又指东西像脖子的部分。如:这个瓶子脖儿长;脚脖子;拐脖儿;脖抢骨(颈椎)。 |
鹁 | bó | 鹁鸪:鸟,羽毛黑褐色,俗称“水鸪鸪”;亦称“鹁姑”、“鹁鸠”。 |
鹁鸽 | bógē | 鸽子。《水浒传第四一回》来日三更二点为期,只听门外放起带铃鹁鸽,便教白胜上城策应。 |
葧 | bó | 本意是指花蕊,无引申义。《正字通》麻花俗曰麻勃,即麻蕊也。蒡葧pángbó白蒿,即蓬蒿。 |
葧脐 | bóqí | 即荸荠bíqí。又名乌芋。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五·乌芋》:“乌芋,其根如芋而色乌也。鳧喜食之,故尔雅名鳧茈,遂讹为鳧茨,又讹为荸薺。”《说文·艸部》“芍,鳧茈也” 《镜花缘 第一百回》临期每人必须或食核桃或葧脐十数枚,方能避得那股铜毒。清 段玉裁注:“今人谓之葧脐,即鳧茈之转语。”参见“荸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