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 | zhèn | ①搬动,挥动:振动。振荡。振幅。振臂。振聋发聩(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挥鞭驾车。《汉书 王莽传》莽休沐出,振车骑,奉羊酒,劳遗其师,恩施下竟同学。②奋起,兴起:振奋。振作。振兴(xīng)。振振有辞。③古同“赈”,救济。《史记·孝文本纪》:“发仓庾以振贫民。”《晋书 武帝纪》(泰始四年)九月,青、徐、兗、豫四州大水,伊洛溢,合于河,开仓以振之。《晋书 元帝纪》江东三郡饥,遣使振给之。《晋书孝武帝纪》是岁,三吴大旱,人多饿死,诏所在振给。《资治通鉴 魏纪十》(太原王)常振其匮乏,(魏)舒受而不辞。《明史·太祖纪二》是月,蠲苏、松、嘉、湖水灾田租,振永平旱灾。④古同“震”,威震。震慑。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⑤感动。《庄子·田子方》往也蕲见我,今也又蕲见我,是必有以振我也。 |
振拔 | zhènbá | ①振奋自拔。班固《答宾戏》:“卒不能攎首尾,奋翼鳞,振拔洿涂,跨腾风云。”《晋书 陶潜传》出则允釐庶政,以道济时;处则振拔嚣埃,以卑自牧。《南史·刘敬宣孙处等传论》:“或阶缘恩旧,一其心力,或攀附风云,奋其鳞羽,咸能振拔尘滓,自致封侯。”明 宋濂《南堂禅师语录 序》:“在他人为之,气索神沮,不自振拔,而无以应来学之求,师乃圆满充足,覃及于诸方矣。”茅盾《虹四》:“她已经有两次陷在热情的泥淖里……并且不知道怎地又失却了振拔的勇气。”②引申为超群出众。明 宋濂《赠朱启文还乡省亲序》:“文彩朗耀,光衝於牛斗;才猷振拔,軫接於荆扬。”③拔除。唐 柳宗元《剑门铭》:“收夺利地,以须王师。刲刳肾肠,振拔根柢,俾无以肆毒,用集我勋力。”④提拔。《新唐书·李适传》:“为京兆少尹,復授舍人,进吏部侍郎、河南江淮宣慰史。振拔幽滞,号振职。”明 归有光《再与余太史书》:“有光于世最号为偃蹇憔悴之尤者,明公一旦振拔之,至今海内嘆仰。”康有为《大同书戊部第一章》:“不闻一好贤之士为之惋嘆沉滞,振拔蔽抑。” |
振臂一呼 | zhènbìyīhū | 挥动手臂;大声号召。振:挥动。汉 李陵《答苏武书》:“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姚雪垠《李自成》此话甚有道理。目前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朝不保夕,只要有人振臂一呼,谁不揭竿而起。 |
振兵释旅 振兵泽旅 | zhènbīngshìlǚ | 收缴兵器,解散军队。《释文》“泽”音“释”。 通“释”。《史记·周本纪》:“纵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虚;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也。”唐 陈子昂《谏曹仁师出军书》:“臣闻古之天子,方建大礼,必先振兵释旅,以告成功。”《史记·孝武本纪》:“古者先振兵泽旅,然后封禅。”裴骃集解引徐广曰:“古‘释’字作‘泽’。” |
振策 | zhèncè | 扬鞭走马。晋 陆机《赴洛道中作诗之二》:“振策陟崇丘,案轡遵平莽。”南朝梁 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方欲振策燕赵,席卷秦代。”《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跃马振策,从旦至昏,无所经营,驰走不息。明 刘基《自衢州至兰溪诗》:“振策率广路,逍遥散烦襟。”清 谭嗣同《报贝元徵书》:“以足下遂当西迈,振策在涂,故不以时报。” |
振饬 | zhènchì | 整顿。《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八》(陈雷奋)伏见亲政以来,百度振饬,未见成效大验者,何也?明 归有光《三途并用议》故欲振饬吏治,莫若清其源而无壅之。《明史·李邦华传》军府新立,庶务草创,邦华至,极力振饬,津门军遂为诸镇冠。 |
赈贷 振贷 | zhèndài | 赈济,救济。《汉书·文帝纪》:“百姓鳏寡孤独穷困之人或阽于死亡,而莫之省忧。为民父母将何如?其议所以振贷之。”《汉书·王莽传下》:“今东方岁荒民饥,道路不通,东岳太师亟科条,开东方诸仓,赈贷穷乏,以施仁道。”《晋书 武帝纪》大雨霖,伊、洛、河溢,流居人四千余家,杀三百余人,有诏振贷给棺。《晋书 孝武帝纪》三吴义兴、晋陵及会稽遭水之县尤甚者,全除一年租布,其次听除半年,受振贷者即以赐之。《晋书·王羲之传》:“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振贷。”《南史·孝义传上·徐耕》:“大旱人饥,耕诣县陈辞,以米千斛助官振贷。”《明史·贾三近传》:“畿辅大饥,振贷有方。”宋 叶适《吕君墓志铭》:“君致富虽纤微,然遇旱饥,辄再出稻子数千斛,助州县赈贷。”清 刘大櫆《张复斋传》:“值岁歉,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 |
振奋人心 | zhènfènrénxīn | 振奋:振作奋发。使人们振作奋发。峻青《火把赞》:“啊,火把,这饱经革命风暴的胶东老根据地的乡亲们手中高举的火把,是那么炽热,那么明亮,那么振奋人心。” |
振槁 | zhèn’gǎo | ①击落枯叶。喻事极易成。《荀子·王霸》:“及以燕赵起而攻之,若振槁然。”杨倞注:“振,击也。槁,枯叶也……若击枯叶之易也。”贾谊《新书·匈奴》:“以此与单于争其民,则下匈奴犹振槁也。”《梁书·敬帝纪论》:“翦离德如振槁,取独夫如拾遗。”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卷二》:“愿得寺僧有勇敢,共力破贼,易如振槁自断。”②使枯树复苏。《庚溪诗话 卷上》引 宋高宗《春赋》:“穆然若东风之振槁,洒然若膏雨之萌芽。” |
振古 | zhèn’gǔ | 远古;往昔。振古无比。《诗·周颂·载芟》:“匪今斯今,振古如兹。”朱熹集传:“振,极也……盖自极古以来已如此矣。”晋 葛洪《抱朴子·名实》:“历览振古,多同此疾。”宋 司马光《请迎储副或进用宗室第一状》:“臣窃惟陛下天性纯孝,振古无伦。”《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八》李纲且言:止当岁时遣使奉问二圣(宋徽宗和宋钦宗),三数年间,军政益修,甲车咸备,然后大举讨之,以报不共戴天之仇,而雪振古所无之耻。明 徐渭《奉督学宗师薛公书》:“先生自振古以来有数之人,负当今天下之望。”清 薛福成《应诏陈言疏》:“虚怀宏奬,振古罕有。” |
振矜 | zhènjīn | 倨傲;矜持。文选·陆机《五等论》:“一朝振矜,远国先叛。”李善注:“公羊传: 葵丘之会,齐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国。震之者何?犹曰振振然。矜之者何?犹莫我若也。何休曰:‘震矜,色自美之貌。’”《老残游记第九回》:“见那女子……口颊之间若带喜笑,眉眼之际又颇似振矜,真令人又爱又敬。” |
振廪 | zhènlǐn | 谓开仓放粮。《左传·文公十六年》:“自庐以往,振廪同食。”杜预注:“振,发也。廪,仓也。”《晋书·挚虞传》:“期运度数,自然之分,固非人事所能供御,其亦振廪散滞,贬食省用而已矣。”《资治通鉴 齐纪二》皇慈恤隐,振廪蠲调。宋 苏轼《内中侍御以下贺年节词语·太皇太后》:“捐财振廪,救民沟壑之中;求贤审官,拔士茅茨之下。” |
振救 | zhènjiù | ①援助,挽救。《汉书 王莽传》赖蒙陛下圣德,扶服振救,遮扞匡卫,国命复延,宗室明目。②周济,赈济。西汉 贾谊《论积贮疏》莫之振救。 |
振领提纲 | zhènlǐngtígāng | 提纲挈领。《隋书·文学传·潘徽》:“总括油素,躬披缃缥,芟芜刈楚,振领提纲,去其繁杂,撮其指要,勒成一家,名曰《江都集礼》。”唐·陈子昂《谏政理书》:“圣人之教,在于可大可久者,故臣欲陛下振领提纲,使天下自理也。” |
振聋发聩 | zhènlóngfākuì | 聩:天生耳聋,引伸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 第一卷》:“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
振旅 | zhènlǚ | ①谓整队班师。振旅而归。《诗·小雅·采芑》:“伐鼓渊渊,振旅阗阗。”毛传:“入曰振旅,复长幼也。”《汉书·陈汤传》:“臣与吏士共诛郅支单于,幸得禽灭,万里振旅,宜有使者迎劳道路。” 颜师古注:“师入曰振旅。”《晋书 宣帝纪》斩(孟)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振旅还于宛。《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慕容)筑惧而请降,(王)猛陈师以受之,留邓羌镇金墉,(王)猛振旅而归。唐 皇甫冉《送袁郎中破贼北归诗》:“黄香省闼登朝去,杨仆楼船振旅归。”清 薛福成《庸盦笔记·述异·左侯相之梦》:“设官置防,布置粗定,然后振旅入塞,返其故镇。”②整顿部队,操练士兵。《国语·晋语五》:“乃使旁告于诸侯,治兵振旅,鸣钟鼓,以至于宋 。”《汉书·李广传》:“振旅抚师,以征不服。”明 刘基《春秋明经·公会齐侯》:“今楚而敢伐徐,则以不救黄而觇桓公之不能矣。公能于此而振旅焉,犹可及也。” |
振旅而归 | zhènlǚérguī | 振旅:整军,休整部队;归:返回。军队作战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而返回。指部队作战胜利归来。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五年》:“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晋书·苻生载记》:“尽俘其众,黄眉等振旅而归。”《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高祖振旅南归,遣记室参军刘本仁献捷于江陵。 |
振落 | zhènluò | 谓叶将枯而震之使落。《史记·汲郑列传》:“淮南王谋反,惮黯,曰:‘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至如说丞相弘,如发蒙振落耳。’”晋 张华《励志诗》:“凉风振落,熠耀宵流。” 明 陈子龙《杂诗之二》:“疾风叹振落,横流悲殆而。”清 昭槤《啸亭杂录·阿文成公用人》:“其驱使将士,如发蒙振落,其成功者,或奬以数语,或赏以糕果,而其人感激,终身甘与效死。” |
振贫济乏 | zhènpínjìfá | 接济贫穷的人和没有依靠的人。亦作“振穷恤寡”、“振穷恤贫”。晋·鲁褒《钱神论》:“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钱不如无;达穷开塞,振贫济乏,天不如钱。” |
振穷恤寡 | zhènqióngxùguǎ | 救济贫穷和无依靠的人。《北史·魏纪四·孝明帝》:“壬寅,诏以旱故,命依旧雩祈,察理冤狱,掩胔埋骼,振穷恤寡。” |
振穷恤贫 | zhènqióngxùpín | 救济贫穷的人。《明史·王越传》:“睦族敦旧,振穷恤贫,如恐不及。” |
振裘持领 | zhènqiúchílǐng | 喻抓住事物的关键。汉·杨伦《上书案坐任嘉举主罪》:“臣闻《春秋》诛恶及本,本诛则恶消;振裘持领,领正则毛理。”南朝·梁·萧子显 《南齐书·幸臣传论》长主君世,振裘持领,赏罚事殷,能不逾漏,宫省咳唾,义必先知。 |
赈赡 振赡 | zhènshàn | 谓以财物周济。汉 桓宽《盐铁论·禁耕》:“吴王专山泽之饶,薄赋其民,赈赡穷乏,以成私威。”一本作“赈澹”。《后汉书 刘表传》关西、兗、豫学士归者盖有千数,表安尉赈赡,皆得资全。《资治通鉴 晋纪十一》(石)勒问(王)浚之政事于王子春,子春曰:“幽州去岁大水,人不粒食,浚积粟百万,不能赈赡,刑政苛酷,赋役殷烦,…自谓汉高、魏武不足比也。”唐 陆贽《冬至大礼大赦制》:“关畿之内,连岁兴戎,荐属天灾,稼穑不稔,谷籴翔贵,烝黎困穷,仓廪空虚,莫之赈赡,每一兴念,悯然痛心。” 宋朱熹《承议郎主管台州崇道观赐绯鱼袋罗公行状》:“始至岁歉,公度民且饥,则先事为备,多所储积。及饥,发廪赈赡,事无巨细,必躬临之。”《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三》朝臣数言百姓可哀,上遣使者处业振赡之。 |
振施 | zhènshī | 救济布施。《汉书 王莽传》散舆马衣裘,振施宾客,家无所余。《三国志·魏志·华歆传》:“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 |
振刷 | zhènshuā | 奋起图新,振作。振刷精神。《花月痕第二十回》天道十年一小变,你看这一二年后,必有个人出来振刷一番,支撑半壁,所谓数过时可。 |
振威 | zhènwēi | 显扬声威。《文选.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振威龙蜕,摅武庸城。《文选.扬雄.剧秦美新》:奸宄寇贼,罔不振威。曹丕《策孙权九锡文》君振威陵迈,宣力荆南,枭灭凶丑,罪人斯得,是用锡君鈇钺各一。 |
振恤 赈恤 | zhènxù | 赈济与抚恤的意思,并且偏重于安抚。《吕氏春秋·怀宠》:"选其贤良而尊显之,求其孤寡而振恤之。"高诱注:"振赡矜恤。"《晋书·武帝纪》:"青、徐、兖三州水,遣使振恤之。"南朝宋 颜延之《阳给事诔 序》:"可赠给事中,振恤遗孤,以慰存亡。"《续资治通鉴 卷第三十》淮南、北岁薄稔,振恤倍至,而言事者以为流亡无算。 |
振扬 | zhènyáng | 显扬;兴起。《汉书·王莽传 上》:“公运独见之明,奋亡前之威,盱衡厉色,振扬武怒。”《晋书·谢琰传》:“强贼在海,伺人形便,宜振扬仁风,开其自新之路。”宋 苏辙《齐州祈雨雪文之二》:“暴风振扬,云合輒解。”臧克家《生·死诗》:“您的足迹遍五洲……振扬了社会主义祖国的声誉。” |
振衣 | zhènyī | 抖衣去尘,整衣。《史记 屈原列传》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王逸注:“去尘秽也。” 唐 白居易《偶作》诗之二:“日出起盥栉,振衣入道塲。” 《聊斋志异 申氏》女振衣起,发扃启椟。 |
振衣濯足 | zhènyīzhuózú | 濯足:洗脚。抖掉衣服上的灰尘,洗去脚上的污垢。形容放弃世俗生活的荣华富贵,立志在山中隐居。晋·左思《咏史》诗之五:“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宋·饶节诗:“再拜先生泪如洗,振衣濯足吾往已。” |
振振有词 振振有辞 | zhènzhènyǒucí | 理直气壮的样子,形容自以为理由很充分,说个不休。清·梁启超《关税权问题》:“今者外人之以排外相诬者,既振振有词,其乌可更为无谋之举,以授之口实也。”老舍《四世同堂 八》小顺儿的妈的北平话,遇到理直气壮振振有词的时候,是词汇丰富,而语调清脆,象清夜的小梆子似的。 |
赈 | zhèn | ① 救济:赈济。赈灾。赈捐。赈恤。以工代赈。放赈。《资治通鉴 晋纪六》大司马前在阳翟,与贼相持既久,百姓困敝,乞运河北邸阁米十五万斛,以赈阳翟饥民。② 富裕:“邑居隐(殷)赈”。 |
赈给 | zhèn’gěi | 救济施与。《后汉书·循吏传·第五访》:“岁饥,粟石数千,访乃开仓赈给以救其敝。”《资治通鉴 唐纪十八》(高宗李治)诏以河南、北旱,遣御史中丞崔谧mì等分道存问赈给。《新唐书·刘晏传》:“善治病者,不使至危惫;善救灾者,勿使至赈给。”明 焦竑《玉堂丛语·廉介》:“(吴溥家素贫,而笃于义,故人有遗孤,贫无依者,辄赈给不吝。” |
赈济 | zhènjì | 用财物救济。赈济灾民。《后汉书·质帝纪》:"方春戒节,赈济乏戹,掩骼埋胔之时。"《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闻潼川路水灾,可令转运、常平司将被灾州县检放赈济。《朱子语类》卷一○六:"若待他饥时理会,更有何策?东边遣使去赈济,西边遣使去赈济,只讨得逐州几个紫绫册子来。"《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四》帝(宋孝宗)曰:“朕不鬻爵以清入仕之源。今以赈济补官,为百姓尔。” |
赈贫贷乏 | zhènpíndàifá | 救济穷人。《新唐书·刘仁轨传》:“赈贫贷乏,劝课耕种,为立官社,民皆安其所。” |
赈施 | zhènshī | 救济布施。南朝梁 慧皎《高僧传·义解四·道猛》:“猛随有所获,皆赈施贫乏,营造寺庙。” 宋 苏轼《范景仁墓志铭》:“久之归蜀,与亲旧乐饮,赈施贫者,期年而后还。”《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二》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 |
赈粜 赈粜 | zhèntiào | 售米赈救。《宋史·食货志上三》广东转运判官周纲籴米十五万石,无扰及无陈腐,抚州守臣刘汝翼饷兵不匮,及劝诱赈粜流离,皆转一官。《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二》新福建转运副使沈枢言州郡水旱,请留转运司和籴米接续常平赈粜,帝(宋孝宗)曰:“即行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八》出南库钱三十万缗,付朱熹赈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