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 | zhào | ①开始,初始:肇始。肇生。肇端。肇基(开始建立基础,打基础)。肇造(开始建立)。岳阳楼肇始汉晋。战国楚 屈原《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朕以不德,肇受元命,夙夜兢兢,不遑假寝。《陈书 本纪卷二高祖武帝陈霸先下》夫肇有烝民,乃树司牧,选贤与能,未常厥姓。《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祭祀之兴,肇于太古,茹毛饮血,则有毛血之荐;未有蘖niè,则有玄酒之奠。《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一》仰惟章圣皇帝子育黎元,兼爱南北,肇修邻好,二百馀年,戴白之老,不识兵革。明 王守仁《象祠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②引发:肇事(a.引起事故;b.闲事)。肇祸。 |
肇端 | zhàoduān | 起始、开端。如:“祸害往往肇端于细微,故小事不可不慎!”《清史稿卷十八 宣宗本纪三》所谓有君而无臣,能将顺而不能匡救。国步之濒,肇端於此。呜呼,悕矣! |
肇祸 | zhàohuò | 闯祸;制造祸端。肇祸司机畏罪潜逃。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第153篇》根据《清代文字狱档》,从乾隆六年到五十三年,有文字狱五十三起,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到处都充斥着以文肇祸的恐怖气氛 |
肇基 | zhàojī | 开始建立基础,打基础。(肇,开始、引发的意思)谓始创基业。《尚书·武成》:"至于大王,肇基王迹。"晋 刘琨《劝进表》:"伏惟高祖宣皇帝肇基景命,世祖武皇帝遂造区夏,三叶重光,四圣继轨。"唐 韩愈《请迁玄宗庙议》:"太祖景皇帝始为唐公,肇基天命,义同周之后稷。"《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八》今肇基卜筑,冲冒郁蒸,俶扰坤厚,乖违前训,矧复旱卒痒,比屋罹灾,得非失承天地之明效欤!此未便之事四也。 |
肇建 | zhàojiàn | 创建;始创。晋 应贞《晋武帝华林园集诗》:“悠悠太上,民之厥初;皇极肇建,彝伦攸敷;五德更运,膺箓受符。”《资治通鉴·晋元帝建武元年》:“今王业肇建,万物权舆。”明 罗汝敬《覆瓿集 序》:“人皆知先生之事,高皇帝能尽其心,又不知天以先生辅佐圣神肇建鸿图者,唯在于道。”梁启超《亚洲地理大势论》:“号称世界最古之国,如印度,如中华,如犹太,如叙利亚,无一非此土之肇建也。” |
肇开 | zhàokāi | ①犹肇始。《周书·武帝纪下》:“昔魏室将季,海内分崩,太祖扶危翼倾,肇开王业。”《元章新集·国·诏令》:“洪惟太祖皇帝膺期抚运,肇开帝业。”明 李东阳《顺天府乡试策问之二》:“我太祖高皇帝 定鼎应天,肇开帝业。”鲁迅《文学史纲要第八篇》:“审如是,乘(枚乘)乃不特始创七体,且亦肇开五古者矣。”②谓引起事故。宋 周密《齐东野语·绍熙内禅》:“既而侂胄迁太傅,封平原郡王,自此十年专政,肇开兵端,身殞国危。”清 林则徐《批琼州镇该辖洋面近时始有外船禀》:“是必海外僻岛奸夷,潜行偷渡,断非在该国领有牌照准来贸易之夷商,即礮击火攻,皆其自取之愆,不致肇开边衅。” |
肇启 | zhàoqǐ | 初创;开始。《晋书 武帝纪》昔朕皇祖宣王,圣哲钦明,诞应期运,熙帝之载,肇启洪基。晋 张华《正旦大会行礼诗之三》:“肇启晋宇,遂登皇基。” 南朝梁 沉约《为南郡王让中军表》:“皇衢肇启,鼎运始资。”清 周亮工《倪母朱太夫人七十序》:“顾厨之难可以不作,而党錮之衅不至肇启於身,则皆母之教训有以保全之也。”李大钊《阶级竞争与互助》:“他是确信人类真历史的第一页当与互助的经济组织同时肇启。” |
肇造 | zhàozào | 谓始建。肇造之初。《尚书·康诰》:"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顾我弘济苍生,其益多;肇造区夏,其功大。"《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八》国家远稽三代,肇造原庙,凡在佐命辅弼,皆绘像庙廷,以示报功之意。《明史·太祖纪三》:"当其肇造之初,能沉几观变,次第经略,绰有成算。" |
肇祖 | zhàozǔ | 远祖。清肇祖孟特穆即为清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远祖。 |
棹櫂 | zhào I. | ①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长的船桨。《韵会》棹,短曰楫,长曰棹。也有短棹一说。五代 佚名《敦煌曲子词 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长风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宋 王安石《桂枝香 金陵怀古》:“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宋 晏几道《清平乐 留人不住》:“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宋 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九》先是有选人李公义者,献铁龙爪扬泥车法以浚河。其法,用铁数斤为爪形,以绳系舟尾而沉之水,篙工急棹,乘流相继而下,一再过,水已深数尺。参见“桂棹”。②划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或命巾车,或棹孤舟”。参见“鼓棹”《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七》至泗州,贼已至城下,(辛)谠急棹小舟得入,(杜年)即署团练判官。宋 杨万里《舟过安仁》:“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聊斋志异 张老相公》忽巨浪覆舟,妻女皆没。张回棹,悼恨欲死。《聊斋志异 西湖主》(陈)生闻呼罢棹,出临鹢首,邀梁(子俊)过舟。清·纪昀《河中石兽》: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③船:棹夫(船家)。归棹。朝梁 江淹《别赋》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唐 温庭筠《利州南渡》:“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宋 宋祈《玉楼春 春景》:“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乃以文思使景处瑭等率兵屯峡路,又遣使往涪、泸、戎等州阅棹手,增置水军。《聊斋志异 寒月芙蕖》遥见吏人入花深处;少间返棹,素手来见。《聊斋志异 彭海秋》见一人持短棹;棹末密排修翎,形类羽扇;一摇羽,清风习习。II. zhuō同“桌”,桌子。在上面放东西或吃饭、做事的日用家具。 |
棹船 | zhàochuán | ①装有桨的船。②划船。《三国演义第五五回》孔明教棹船投北岸,弃了船,尽皆上岸而走,车马登程。 |
棹船郎 櫂船郎 | zhàochuánláng | 划船之人。唐 钱起《江行无题诗之十》:“润色非东里,官曹吏建章。宦游难自定,来唤櫂船郎。”前蜀 薛昭蕴《浣溪沙词》:“不语含顰深浦里,几回愁煞棹船郎。燕归帆尽水茫茫。” |
棹歌 櫂歌 | zhàogē | ①行船时所唱之歌。那鸳鸯湖(南湖)上风情动人的船女棹歌。汉 刘彻《秋风辞》:“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五代 李珣《南乡子》:“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宋 苏轼《李思训画 长江绝岛图》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②指櫂歌行曲。 |
棹桨 | zhàojiǎng | 谓摇桨。指行船。《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七》有福州王某,侨居建康,教金人于舟中载土,以平板铺之,穴船板以棹桨,俟风息则出江,有风则勿出,海舟无风,不可动也,以火箭射其箬篷,则不攻自破矣。元 吴莱《题袁子仁所藏巴船出峡图》诗:"巴山一带高崔嵬,巴江万里从天来……盘旋鸟道怕张帆,汩没龙渊惊棹桨。" |
棹雪而来 | zhàoxuěérlái | 划着船雪中而来。踏雪访友。《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探春在给宝玉的信中写道:“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 |
櫂 | zhào | 同“棹①”,长的船桨。棹的繁体字。梁元帝《采莲赋》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 |
櫂歌 | zhàogē | ①行船时所唱之歌。元 萨都剌《江浦夜泊》诗:“棹歌未断西风起,两岸菰蒲杂雨声。”《聊斋志异 白秋练》然自总角时,把柁櫂歌,无论微贱,抑亦不贞。②指《櫂歌行》曲。唐 骆宾王《櫂歌行》:“相思无别曲,并在《櫂歌》中。” |
瞾曌 | zhào | “曌(照)”的讹字。武则天武瞾。是宗秦客在武则天称帝前一年多选的字,意指日月凌空,普照大地。为了给武则天当皇帝制造舆论,驳倒那些反对派的言论,宗秦客就造了这个“曌”字,来到后宫,献给了武则天。他给武则天讲了这个字除了日月当空普照天下的意思外,更重要的是还有一层表示阴阳一体的含义,很符合她女人当皇帝的心境,又和她的名字“照”字同音,马上就采纳了宗秦客的意见,把自己的名字由“武照”改为“武曌”。后来,“曌”字因为是皇帝的名字,人们不敢直书其名,便把“曌”字上部的“日月”写作“目目”,直到明末张自烈所著的《正字通》一书的“目部”才在“原从日月,非从二目”项下改正过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