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 | bō I. | ①义同“剥”( bāo),多用于合词或成语,如生吞活剥。②作动词(表面)脱落或被侵蚀,如剥落、剥离、剥蚀。③作动词强行夺去,如剥削、盘剥、剥夺。II.参见bāo III.pu①剥,敲,打,击。剥丧元良。《尚书·泰誓中》又如:剥丧(伤亡);剥戮(伤害杀戮);剥丧(伤亡;丧乱)②衰微;减少。如:剥极(时运不利或事物衰败到了极点) |
剥床及肤 | bōchuángjífū | 剥:六十四卦之一,坤下艮上,意即剥落、烂;及:到。原指损害及于肌肤。后形容迫切的灾害或深切的痛苦。宋 陈亮《义乌县减酒额记》:“剥床及肤,其忧岂不在民乎!” |
剥肤椎髓 | bōfūchuísuǐ | 剥:剥去;肤:皮肤;椎:捶击。剥人皮肤,敲人骨髓。比喻极其残酷地压榨和剥削。唐·韩愈《郓州溪堂诗 序》而公承死亡之后,掇拾之余,剥肤椎髓,公私扫地赤立。所以剥肤椎髓以供军储,而民无深怨者,视河南之民犹得保其室家也。《续资治通鉴 元纪三十》所以剥肤椎髓以供军储,而民无深怨者,视河南之民犹得保其室家也。 |
剥肤及髓 | bōfūjísuǐ | 喻盘剥深重。新唐书·独孤及传:“拥兵者第馆亙街陌,奴婢厌酒肉,而贫人羸饿就役,剥肤及髓。”天讨·豕韦之裔<普告人>:“民生困苦,谓私派倍於官征,杂项浮於正额;分外诛求,入名赔补;种种朘刻,剥肤及髓。” |
剥肤之痛 | bōfūzhītòng | 剥:剥去。肤:皮肤。指受害极深而引起的痛苦。我不想再有剥肤之痛。《周易 剥》:“剥床以肤,凶。”同“切肤之痛”。 |
剥蕉抽茧 | bōjiāochōujiǎn | 蕉:蕉麻,纤维可织成布,称蕉葛。参见“剥丝抽茧”。 |
剥皮抽筋 | bōpíchōujīn | 剥:去掉壳。形容对人恨之入骨或为人极端凶残。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92回:“梅山猴头,焉敢弄术!拿住你定要剥皮抽筋!”张贤亮《睡前絮语》:“张贤亮《习惯死亡》对知识分子剥皮抽筋的自我挖掘,不可谓不痛快。” |
剥蚀 | bōshí | 剥脱而逐渐损坏;侵蚀,由于侵蚀而使裸露。由于使用了伪劣涂料,墙皮半年就剥蚀了。《老残游记》入了门,便是一个亭子,油漆已大半剥蚀。《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七》相公(曾布)以门人、亲戚为谏官、御史,此日月所以剥蚀,天地所以震动也。 |
剥茧抽丝 剥丝抽茧 | bōjiǎnchōusī bōsīchōujiǎn | 剥:去掉外层。比喻根据顺序寻求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说服,其实是一种抽茧剥丝的过程。刘侃侃而谈,将天下大势抽茧剥丝,言简意赅,东主,当不可退。陆羽双手掐印,手上露出蒙蒙紫光,这个禁制就像是抽茧剥丝一样,被陆羽一一瓦解。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蓝桥记》:“无行云流水之势,但如抽丝剥茧之行而为之,故望此云,无望得众。”朱光潜《艺文杂谈 谈对话体》:“疑难是思想的起点与核心,思想由此出发,根据有关事实资料,寻求关系条理,逐渐剥茧抽丝,披沙拣金。”《人民日报》1974.11.2:这整个过程,犹如剥茧抽丝,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 |
剥啄 | bōzhuó | 韩愈《剥啄行》:“剥剥啄啄,有客至门。” 剥啄,叩门声,或下棋声。《聊斋志异 彭海秋》饮次,有剥啄者。斋僮出应门,则一书生,将谒主人。清 阮升基 《修宜兴县旧志》:“是日宿戚 袁氏 家,闻剥琢声,出视无所见。” |
拨 | bō | ①用手指或棍棒等推动或挑动:拨动。把钟拨准了。拨冗(推开繁忙的事物,抽出时间)。拨云见日。②分给:拨发。拨款。拨付。③治理:拨乱反正。④掉转:拨转马头。⑤量词,用于成批的,分组的:分成两拨儿。⑥碰撞;撞击。唐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
拨草寻蛇 | bōcǎoxúnshé | 招惹恶人,自找麻烦。明·汤显祖《牡丹亭·回生》:“亏杀你拨草寻蛇,亏杀你守株待兔。”《二刻拍案惊奇 卷一○》:“思量拨草去寻蛇,这回却没蛇儿弄。”清·黄小配《大马扁第十二回》现今惧太后梗阻新改,你反拨草寻蛇,撩起太后那边,好不误事! |
拨乱反正 | bōluànfǎnzhèng | 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扭转乱象,归于正道。亦反正拨乱。《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君子曷为为《春秋》?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史记 太史公自序》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故得拨乱反正,偃武修文,天下大同,声教远被,此又是天意欲宁区夏。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卷三十二》今天运将转,不过数十年,真人当出,拨乱反正。 |
拨乱济时 | bōluànjìshí | 平定乱世,救济时势。同“拨乱济危”。《晋书 武帝纪》暨汉德既衰,太祖武皇帝(魏武帝曹操)拨乱济时,扶翼刘氏,又用受命于汉。 |
拨乱济危 | bōluànjìwēi | 平定乱世,救济危难。 |
拨弄是非 | bōnònɡshìfēi | 拨弄:挑拨。挑拨离间,制造口舌争端。顾笑言等《李宗仁归来前言》:“不论是为这件事拍手称快、大声叫好的,还是有苦难言、拨弄是非的,都只能翻翻陈年的旧账,或振振有词地抒抒感慨,或纵横无际地发发议论。” |
拨冗 | bōrǒng | 于繁忙中抽出时间。拨冗莅临。《红楼梦 第十六回》:“见贾璉远路归来,少不得拨冗接待。” 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未知能拨冗给我代付印否?” |
拨阮 | bōruǎn | 弹奏乐器。阮,阮咸,乐器名。形似琵琶而圆。相传为晋阮咸所造,故称。《水浒传第八一回》李师师叫燕青吹箫,伏侍圣上饮酒。少顷,又拨一回阮,然后叫燕青唱曲。《金瓶梅词话》第四四回:“吴銀兒彈筝,韓玉釧兒撥阮。” |
拨云见日 | bōyúnjiànrì | 拨去乌云,重见天日。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疑团消除,心里顿时明白。比喻除去障碍,重见光明。比喻受到启发而思路顿开,亦喻冤屈得伸。明 施耐庵《水浒第二十九回》:今日幸得相见义士一面,愚男如拨云见日一般。且请到后堂少叙片时。清 李渔《意中缘.返棹》:“那里话,妙香遇了夫人,才得拨云见日。”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九回》:晚生得蒙老先生指教,如拨云见日,感激不尽。 |
拨云撩雨 | bōyúnliáoyǔ | 比喻男女间的挑逗。元 刘致《一枝花 罗帕传情》套曲:“用一张助才情砑粉泥金纸,写就那诉离情拨云撩雨词。” |
拨转 | bōzhuǎn | 掉转。转动;回心转意。《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东坡分付:‘我要取中峡之水,快与我拨转船头。’”康濯《水滴石穿第一章》:“小柳知道惹不了福奶奶 ,赶快拨转话头。”明 高攀龙《讲义·仁远乎哉章》:“人心、道心,非有两心,一拨转便天壤悬絶。”《西游记第五十三回》那些文武官,见主公与长老同登凤辇,并肩而坐,一个个眉花眼笑,拨转仪从,复入城中。 |
拨嘴撩牙 | bōzuǐliáoyá | 撩:引逗,挑弄。指挑拨是非,胡言乱语。明 汤显祖《牡丹亭 围释》:“中间放着个蓼儿洼,明助着番家打汉家。通事中间,拨嘴撩牙。” |
趵 | bō I. | 趵趵:象声词,形容足踏地的声音。II.参见bà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