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 | zhān I. | 1.动词。①推测吉凶,即察看甲骨的裂纹或蓍草排列的情况取兆推测吉凶。占卜。《易·系辞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唐 李商隐《凉思》“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②窥察。占天。③推料,推测。占候。《法言·五百》:史以天占人,圣人以人占天。《晋书·葛洪传》:“后师事南海太守上党鲍玄。玄亦内学,逆占将来。”④估计;揣度。占费。《墨子·号令》:度食不足,令民各自占家五种石斗数,为其期。2.名词。①征兆。《水经注》:山崩川竭,国土将亡之占也。②运数,运气。《史记》: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③占据,拥有。也作“占”。霸占。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占一山之胜。④自报数目,估计上报。占租。《墨子》:度食不足,令民各自占家五种石斗数……匿不占,占不悉,令吏卒讏得,皆断。⑤姓。II.参见zhàn。 |
占断 | zhànduàn | 全部占有,占尽。宋 陆游《鹊桥仙》:“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 |
占风使帆 | zhānfēngshǐfān | 比喻随机应变,看风头办事。《醒世姻缘传》第八回:“看人眉来眼去,占风使帆。” |
占风望气 | zhānfēngwàngqì | 察看风向云气。亦比喻看风使舵,随机应变。明沈德符《野获编 言事 言官一言之失》:“壬辰以外察原任去官,四君者……真实可惜;其它占风望气,詈夷为跖,自弃名教者,固不可胜数矣。”清周亮工《书影》卷十:其初亦有一二魁杰之士,出一奇,运一策,世竞传之;而占风望气之徒,争相附和,群然国士自命矣。 |
沾霑 | zhān | ①浸湿:沾衣。沾润(沾湿浸润,喻沾得利益)。《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紫骝马歌辞》:“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古诗十九首·凛凛岁云暮》:“徙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东汉 班固《苏武传》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三国魏 曹丕《燕歌行》:“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晋书 宣帝纪》帝诈疾笃,使两婢侍,持衣衣落,指口言渴,婢进粥,帝不持杯饮,粥皆流出霑胸。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晋 陶潜《归园田居诗之三》:“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唐 白居易《长恨歌》:“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唐 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清 查慎行《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丝缫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②因接触而附着(zhuó)上:沾水。沾手。沾污。③染上:沾染。④指因凭借关系而得到:沾光。沾包。沾赏。 |
沾碍 | zhān’ài | 牵连妨碍。《红楼梦》第七三回:“你们又无沾碍,何必如此?”《三侠五义》第六回:“虽然如此,他乃是个忠臣,就是迎他,也不至於沾碍老师。 |
沾被 | zhānbèi | ①谓影响所及。明 宋濂《题朱彦修遗墨后:“由是先生之道沾被滋广,而三尺之童亦知先生之贤。”②浸润滋养。唐 韩愈《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皆已得宜… |
沾恩 | zhān’ēn | 受到帝王恩。《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咱们那怕用一万银子供祖宗,到底不如这个有体面,又是沾恩锡福的。 |
沾风惹草 | zhānfēngrěcǎo | 比喻卖弄风流,挑逗、勾引异性。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一回:“左右街坊,有几个奸诈浮浪子弟,晙见了武大这个老婆,打扮油样,沾风惹草,被这干人在街上,撒谜语,往来嘲戏。” |
沾溉 | zhān’gài | ①浸润浇灌。《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一》去岁之旱,高下之田俱失沾溉,委官访求遗迹,开浚浦溇,不数日间,湖水通澈,远近获利,而于斗门因加整葺。《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六》然叔父(密国公璹)亦未尝沾溉;无事则置之冷地,无所顾藉,缓急则置于不测。清 唐孙华 《喜雨》诗:"高下并沾溉,溪壑皆渟泓。”②可比喻使人受益。鲁迅曾说,贾宜与晁错的文章“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清 冯桂芬《致曾侯相书》于是帮官穷泰极侈,提闸之费,一处或至五十金,沿途莫不有所沾溉。 |
沾泥带水 | zhānnídàishuǐ | 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办事不干脆。清·李渔《闲情偶寄·演习·授曲》:“一有字迹,则沾泥带水,有不如无矣。” |
沾浃 | zhānjiā | 浸透。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小翠》:“一婢告曰:‘公子呻矣!’辍涕抚之,则气息休休,而大汗浸淫,沾浃裀褥。” |
沾巾 | zhānjīn | 沾湿手巾。形容落泪之多。张衡《四愁诗》:“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纷纷,侧身北望涕沾巾。”唐 黄滔《司直陈公墓志铭》:“愚沾巾宿草,无媿抽毫。”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诗》:“无为在歧路,儿女共霑巾。”唐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唐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清 汪懋麟《朝采投诗慰余秋怀迭韵为答》:“凉雨何分旧与新,每逢摇落欲沾巾。” |
沾襟 沾衿 | zhānjīn | 浸湿衣襟。多指伤心落泪。《庄子·齐物论》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庄子·应帝王》:“列子入,泣涕沾襟以告壶子。”《汉书 苏武传》(李陵)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资治通鉴 梁纪十一》(高)欢遣四百骑迎(元)修入毡帐,陈诚,泣下沾襟,修让以寡德,欢再拜,修亦拜。唐 白居易《慈乌夜啼 诗》:“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唐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襟。明 李昌祺《乡人至夜话》:“故旧凭君休更说,老怀容易便沾襟。”明 夏完淳《大哀赋》:“瞻山而陨涕,抚草木而沾襟。”《聊斋志异 土偶》女亦沾襟,遂燕好如平生。 |
沾赉 | zhānlài | 受赏赐;赏赐。《宋书·文帝纪》:“近亲策试……诸生答问,多可采览·教授之官,并宜沾赉。”唐 李浚《松窗杂录》:“内起居注自开元二年春,因上幸宁王宅,叙家人礼,至于乐奏前后,酒食沾赉,上无自专,皆令禀于宁王教。”《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六》自中兴以来,群下无复赐物,至是,始有新铸大钱,百官、六军沾赉有差。 |
沾沐/霑沐 | zhānmù | ①蒙受恩泽。《镜花缘 第十三回》或可沾沐殊恩,稍助萱堂甘旨。②浸润﹔滋润。 |
沾霈 | zhānpèi | 犹滋润。明 郑若庸《玉玦记·赴试》:"念蛟龙久在池,挟风云会有期,看作霖雨乘元气,枯稿皆沾霈。" |
沾洽 | zhānqià | ①雨水充足。西汉 焦赣《易林·丰之未济》:“喁喁嘉草,思降甘雨,景风升上,沾洽时澍,生我禾稼。”《资治通鉴 齐纪六》豫州刺史王肃对曰:“今四郊雨已沾洽,独京城微少。细民未乏一餐而陛下辍膳三日,臣下惶惶,无复情地。”宋 陆游《大雨诗》:“时时虽闵雨,顾盼即沾洽。”沾,一本作“沾 ”。②普遍受惠。《后汉书·张酺传》:“赏赐殊特,莫不沾洽。”《宋书·良吏传·杜慧度》:“为政纤密,有如治家由是威惠沾洽,奸盗不起。”③犹融洽。《三国志·吴志·孙峻传》:“(孙)峻(滕)胤虽内不沾洽,而外相包容。”④渊博。《三国志·蜀志·许慈传》:“潜虽学不沾洽,然卓荦强识。” |
沾亲带故 沾亲带友 | zhānqīndàigù zhānqīndàiyǒu | 故:故人,老友。有亲戚朋友的关系。元 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三折:“这文书上写作见人,也只为沾亲带故。”元·高文秀《黑旋风》第四折:“因此上装一个送饭的沾亲带友,那一个管牢的便不乱扯胡揪。”《醒世姻缘》第九十回:于是沾亲带故,平日受过赈济,平粜过米粮,城里城外的士民百姓,十分中倒来了九分九厘。 |
沾惹 | zhānrě | 招致;激惹 沾惹麻烦 |
沾濡 | zhānrú | ①浸湿,多指恩泽普及。汉 司马相如《封禅文》:“怀生之类,沾濡浸润。”元 马致远《陈抟高卧 第三折》:“殿廷聚会风云气,华夏沾濡雨露恩。” 姚华《论文后编》:“《诗》、《书》之教,著於四术,姬周学人,靡不沾濡。《聊斋志异 向杲》一日,方伏,雨暴作,上下沾濡,寒战颇苦。《聊斋志异 嘉平公子》公子视其靴,乃五文新锦,沾濡殆尽,惜之。②沾水。《聊斋志异 晚霞》猛力跃堕,幸不沾濡,而竟已浮水上。 |
沾湿 | zhānshī | 被淋湿。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与药相沾。 |
沾体 | zhāntǐ | 沾:浸湿,身体被沾湿。汉 扬雄《逐贫赋》或耘或耔,沾体露肌。 |
沾恤 | zhānxù | 救济抚恤。《南齐书·武帝纪》:“诏曰:‘顷风水为灾,二岸居民,多离其患……遣中书舍人履行沾恤。’”《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九》宰相议以太厚难继,乃下诏称:“宿卫之勤,诚宜厚赏,属频年旱歉,御府空虚,边兵尚未给衣,沾恤期于均济。 |
沾臆 | zhānyì | 谓泪水浸湿胸前。南朝梁 沉约《梦见美人诗》:“那知神伤者,潺湲泪沾臆。”唐 杜甫《哀江头》:“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明 刘基《关山月诗》:“夜深羗笛吹一声,征人相看泪沾臆。” 清 陈维崧《五福降中天·丙辰元旦和蘧庵先生韵词》:“任他仙释,算换了年光,也应沾臆。” |
沾沾自好 | zhānzhānzìhǎo | 犹言沾沾自喜。明·袁宗道《读〈孟子〉》:“好善与强知虑多闻识正相违,强知多闻必沾沾自好。” |
沾沾自满 | zhānzhānzìmǎn | 犹言沾沾自喜。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九:“但文采正在沾沾自满于对江世荣的胜利的时候,他并不懂得这只是激动了群众的情绪,这还不能说,群众已完全觉悟,形成了一个运动。” |
沾沾自衒 | zhānzhānzìxuàn | 自以为美好而自我炫耀。宋·陆游《南唐书·钟谟传》:“天资皆浮躁,沾沾自衒。” |
沾沾自喜 | zhānzhānzìxǐ | 沾沾:轻浮的;自鸣得意的样子。形容自满得意的样子。西汉 司马迁《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茅盾《子夜》五:然而象他那样的人,决不至于让某一件事的胜利弄得沾沾自喜,就此满足。 |
沾醉 | zhānzuì | 谓大醉。《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一》薄幕,罢酒,从者皆沾醉,宣武将杨彦洪密与(朱)全忠谋,连车树栅以塞衢路,发兵围驿而攻之,呼声动地。《续资治通鉴宋纪二十九》帝(宋真宗赵恒)时数宴大臣,至有沾醉者,(薛)奎谏曰:“陛下嗣位之初,勤心万务而简于宴幸。今天下诚无事,而欢乐无度,又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尊朝仪。”帝善其言。《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宋仁宗)又召韩琦至御榻前,别赐酒一卮。从臣沾醉,至暮而罢。明 沈德符《野获编·府县·金元焕》:"即具酒肴盛馔……人人以大觥沃之沾醉。"清 周亮工《与陈琪园书》:"旅次龙山,饮羊羔酒过多,沾醉,草草都不能文。" |
沾足 | zhānzú | 谓雨水充足。《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七》宋、亳民市朱江、淮间,未至,帝(赵光义)以时雨沾足,虑其耕稼失时。宋 江休复 《江邻几杂志 卷一》:“同州民谓沾足为烂雨。”《清史稿卷七 圣祖本纪二》虽降甘霖,尚未沾足。皆朕之凉德,不能上格天心。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水灾》:“十八日,大雨沾足,乃种豆。” |
粘 | zhān I. | 读作zhān时,词性是动词,指粘nián的东西互相连接或附着在别的东西上。粘连zhānlián:指纸 在温度、湿度和压力影响下粘在一起。粘竿(一种顶端涂粘质,用以捕鸟的竹竿)。粘着(用胶质把物体固定在一起;亦指执着,不能超脱)。宋刘克庄《落梅》:“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II. 参见nián。 |
粘皮带骨 | zhānpídàigǔ | 形容言行不干脆,不爽快。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苏知县罗衫再合》:“我是一刀两断的性子,不学那粘皮带骨。”清·赵翼《瓯北诗话·古今诗互有优劣》:“且诗虽刻划,终觉粘皮带骨,无浑脱之致。” |
毡氈 | zhān | 用兽毛或化学纤维制成的片状物,可做防寒用品和工业上的垫衬材料:毡子。毡帽。毡靴。毡包(a.毡制的圆顶篷帐;b.毡制的包儿)。毡裘。 |
毡包 | zhānbāo | ①毡房,我国北部少数民族居住的篷帐。这个时候,一个牧民匆匆忙忙钻进毡包来。②毡制的包儿,他背着毡包到野外去接回初生的羊羔。唐 韩愈《石鼓歌》:“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 |
毡罽 | zhānjì | ①毡和毛毯。晋 王嘉《拾遗记·蜀》锦绣毡罽,积如丘巄。《旧唐书·张柬之传》汉置永昌郡以统理之,乃收其盐布毡罽之税,以利中土。《续资治通鉴·宋太宗雍熙三年》代北苦寒,人多服毡罽。《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二》(王)伯胜立具畚锸,集土石毡罽以塞,分决濠隍以杀其势,至旦始定,而民弗知。②借指以毡罽为服的北方少数民族。 |
毡帘/氊帘 | zhānlián | 毡制的帘子。宋 汪元量《湖州歌之八四》:“三宫寝室异香飘,貂鼠毡帘锦绣标。”元 萨都剌《上京即事诗之三》:“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氊帘。”元 王仲元《斗鹌鹑套曲》:“唤家僮且把毡帘下,教侍妾高烧絳纱。”《红楼梦 第五一回》:“揭起毡帘一看,果然好月色。” |
毡庐 | zhānlú | ①即毡帐。《新唐书·北狄传奚》:"逐水草畜牧,居毡庐,环车为营。"宋 梅尧臣《送祖择之学士北使》诗:"宿造毡庐开,行逢猎骑合。"《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五》愿陛下(宋高宗)处宫室之安,则思二帝、母后毡庐毳幕cuìmù之居。清 赵翼《潞江》诗:"经年马背安居地,每夕毡庐托宿家。"②借指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南朝陈 徐陵《移齐文》:"西穷版屋,北罄毡庐。"参见"毡帐"。 |
毡裘 | zhānqiú | ①指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以皮毛制成的衣服。《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六》辛未,乞弟拥千人出降,匿弩士毡裘,犹豫不前谢恩。《聊斋志异 仁秀》任建之,鱼台人,贩毡裘为业。②借指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或其君长。③泛指异族。 |
毡上拖毛 | zhānshàngtuōmáo | 毡为毛制,在毡上拖毛,则涩滞难行。用以形容脚步畏缩不前。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一折:“我着你去呵,似弩箭离弦,叫你回来呵,便似毡上拖毛。程婴,你则道我不认的你哩!”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三折:“鲁智深窟里拔蛇……宋公明似毡上拖毛。” |
毡毯 | zhāntǎn | 毛毡制成的毯子。唐 白居易《青毡帐二十韵》:"软暖围毡毯,枪枞束管弦。"明 沈德符 《野获编·外国·西域记》:"地铺毡毯,无君臣上下,男女相聚皆席地趺坐。"《红楼梦 第七六回》:"贾母又命将毡毯铺在阶上。"曹禺《王昭君 第三幕》:"帐幕金碧辉煌,地上铺着颜色浓丽的毡毯。" |
毡屋 毡幄 | zhānwū | 亦作“毡屋”。即毡帐。《南史·夷貊传下·滑国》:“(滑国)无城郭,毡屋为居,东向开户。”宋 刘克庄《大梁老人行》:“大梁宫中设毡屋,大梁少年胡结束。”《资治通鉴 宋纪七》魏主至彭城,立毡屋于戏马台以望城中。《宋书 卷九后废帝纪》醉,夕扶还于仁寿殿东阿氈幄中卧。宋 文天祥《保州道中 诗》:“牛车过不往,毡屋行相望。” 清 曹寅《田梅岑自南城来却赠诗之一》:“易眠毡屋暖,相待草桥开。”《清史稿卷七 圣祖本纪二》厄鲁特丹济拉来归。上独御毡幄召见之。参见“毡帐”。 |
毡乡/氊乡 | zhānxiāng | 指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所居的地区。因其以毡帐为居室,故称。南朝宋 鲍照《爪步山楬文》:“北眺毡乡,南晒炎国。”毡,一本作“氊”。宋 张孝祥《六州歌头词》:“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明 邵璨《香囊记·荣归》:“军务謫宦在毡乡。”梁启超《中国地理大势论》:“京师之俗杂五方,而为首恶之区,其民则土炕毳服,如氊乡焉。” |
毡帐 | zhānzhàng | ①毡制的帐篷。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以为居室。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昔在江南,不信有千人毡帐。” 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花烛》:“毡帐起自北朝穹庐之制,请皆不设,惟于堂室中置帐,以紫绫幔为之。” 元 马致远《汉宫秋》楔子:“毡帐秋风迷宿草,穹庐夜月听悲笳。” 清 纳兰性德《唆龙与经岩叔夜话》诗:“谁持《花间集》,一灯毡帐里。”②毡制帷幔。 唐 白居易《别毡帐火炉》诗:“年老不禁寒,夜长安可彻;赖有青毡帐,风前自张设。” |
詀 | zhān I. | 多言。也作詀諵。鹊报语詀諵。詀誽:说话不正经。II.chè詀讘:低声细语。III.diān花言巧语:防着八戒詀言詀语(西游记) |
詀言詀语 | zhānyánzhānyǔ | 花言巧语,胡说八道。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七回:“贤弟(沙僧),你是个好人,却只要留心防着八戒詀言詀语,途中更要仔细。”参见詀言詀语diānyándiāny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