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 | zhá | ①古时写字的小木筒:札记。②信件:手札。信札。《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③旧时的一种公文:札子。帝降札奖谢之。《说文》札,牒也。札言。《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上令尚书给笔札。《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九》帝(宋高宗赵构)札示(李)纲曰:“(吕)好问心迹与馀人不同,言者所不知,仰尚书省行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七》旧制,凡内外官登对者,许用札,其馀则前宰职、大两省官以上许用札,以下并用奏状。④可引申为命令解。《曾国藩家书》又札王梅村募三千人进驻抚州,保江西即所以保湖南也。可引申为命令解。《曾国藩家书》又札王梅村募三千人进驻抚州,保江西即所以保湖南也。⑤夭死。《左传》疠疾不降,民不夭札。 |
札付 | zháfù | ①明、清朝廷与地方官署长官称堂官,其委派属员办事的文书称堂札。官府上行下的文书,多指手谕。上级委派下级办事的指示文书。《水浒传 第十七回》:“且说济州府尹自从受了北京大名府留守司梁中书札付,每日理论不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一》帝(宋高宗赵构)札付三省曰:“朕不忍烧假物以误后人,其遣还之,仍毁其烧金之具。”②指谕示、命令。《古今小说·陈从善梅岭失浑家》:“南雄府府尹……札付巡检,火速带领所管一干人马,关领军器,前去收捕,毋得迟误。” |
札记 | zhájì | 读书时摘记的要点以及所写的心得。古称小木简为札,条记于札,故称。指记录读书时的心得,体会。 清 王筠 《菉友肊说》:“或学而有得,或思而有得,辄札记之。” 《弟子规》: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却义。 |
札抹 | zhámǒ | 犹缠束。《西游记第四三回》:“好和尚,脱了褊衫,札抹了手脚,轮着降妖宝杖,扑的一声,分开水路,钻入波中。” |
札手舞脚 | zháshǒuwǔjiǎo | 犹言动手动脚。形容不规矩、不稳重。明·无名氏《双林坐化》第一折:“好一个配猴儿日的,札手舞脚的,恰便似个活螃蟹。” |
札书 | zháshū | ①牒,公文。《墨子·号令》:“札书得,必谨案视参食者。”②指写在简牒之上。《墨子·杂守》:“民相恶,若议吏;吏所解,皆札书藏之,以须告之至,以参验之。”③简策。《史记·封禅书》:“卿(公孙卿)有札书曰:‘黄帝得寳鼎宛胊,问於鬼臾区 ……’卿因所忠欲奏之。所忠视其书不经,疑其妄书。” |
札札 | zházhá | ①象声词。机织声。《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②迭音词缀。表示程度深。 |
札子 | zházi | 古代的一种公文,多用于上奏。后来也用于下行。《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九》壬寅,同知谏院司马光以三札子上殿。《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二》苏轼以札子自辨。宋 苏轼写了一篇《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
轧 | zhá I. | 用机器把钢坯压成一定形状的钢材:轧钢。II.参见“yà轧”。III. gá① 挤;拥挤。②结交:轧朋友得小心。③结算;核对:轧账。④观察;揣测:轧苗头。 |
轧然 | zhárán | 形容物之间相磨擦发出的声音。《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正要举步归寓,忽听得墙边小门呀的一响,轧然开了,一个女子闪将出来。《聊斋志异 新郎》言已,抽簪叩扉轧然,有女童出应门。 |
扎 | zhá I. | ①扎挣:方言,勉强支持(“挣”读轻声)。②同“炸”。《西游记第二十五回》教:“把清油熬上一锅,烧得滚了,将孙行者下油锅扎他一扎,与我人参树报仇!”II. zhā①刺:扎针。扎花。②驻、扎:扎营。③钻:扎猛子。III.zā①捆,缠束:扎辫子。扎腿。②把儿,捆儿:一扎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