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é I.

①挑拣,挑选:择取。择优。抉择。择善而从。饥不择食。②通“殬”(dù)。败坏;不合法度。③区别。《孟子·离娄下》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④古同“释”,即“舍”。《孙子兵法·势篇》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II.zhái义同“择”(zé),用于口语:择不开(分解不开;摆脱不开)。择菜。择食。剔除蔬菜中不能吃的部分,留下可吃的部分。唐 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公之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

择菜

cài

采摘野菜。《庄子·让王》:“孔子穷於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糝,颜色甚惫,而弦歌於室,颜回择菜于外。”《吕氏春秋·慎人》:“孔子弦歌於室,颜回择菜於外。”②剔除蔬菜中不能吃的部分,拣取可吃的部分。

择地而蹈

zédì’érdǎo

选择地方行走。形容做事小心谨慎。《史记·伯夷列传》:“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明 顾起元《客座赘语·乡正》:“大宗伯童公轩,择地而蹈,择言而言,吐辞濡翰,必轨其方。”《歧路灯 第五八回》:“学生定要择地而蹈,寧可失之严,不可失之纵也!”

择肥而噬

zéféiérshì

择:挑选;噬:咬。比喻选择富裕的人进行敲诈勒索。清·吴趼人《糊涂世界》卷九:“上头限了首县三天限,首县限了差役一天半限。这些差役个个摩拳擦掌,择肥而噬。到得次日一早,果然捉了七八个人来。”

择福宜重

zéfúyízhòng

选择吉福之事应取重的。语出《国语·晋语六》:“择福莫若重,择祸莫若轻。”《国语·晋语六》:“择福莫若重,择祸莫若轻。”《旧五代史·唐书·朱友谦传》晋王虽推心于我,然悬兵赴援,急难相应,宁我负人,择福宜重。

择官

zéguān

挑选官职。谓挑选官员。《韩诗外传 卷一》:“任重道远者,不择地而息;家贫亲老者,不择官而仕。”晋 干宝《晋纪总论》:“选者为人择官,官者为身择利。”宋 叶适《上孝宗皇帝札子》:“今也任职则以人为可废,择官则为人之饵。”

择吉zéjí

选择好日子。旧时婚丧祭祀等要择吉举行。《孽海花第六回》雯青也带了家眷,择吉长行,到了天津。

择邻而居

zélínérjū

挑选邻居好的地方居住。唐·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诗:“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

择木

zémù

①谓鸟兽选择树木栖息。常用以比喻择主而事。《左传·哀公十一年》:“(孔子)命驾而行,曰:‘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三国演义 第三回》:“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刘绍棠《地母》:“原市委书记杨仲芳跟他是老战友;但是,为了做官、保官和升官,只有良禽择木而栖了。”②喻选择官职。晋 潘岳《西征赋》:“夕获归于都外,宵未中而难作;匪择木以栖集,尠林焚而鸟存。” 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李弘度常叹不被遇。殷扬州知其家贫,问:‘君能屈志百里不?’ 李答曰:‘北门之叹,久已上闻。穷猿奔林,岂暇择木?’遂授剡县。” 《资治通鉴 宋纪五》吾将择木,先集于魏;与子暂违,非久阔也。

择木而栖

zémùérqī

鸟儿选择合适的树木做巢。比喻选择贤君明主,为其效命。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4回:“岂不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择配zépèi

选择配偶。《水浒传第一一○回》:“段三娘从小不循闺训,自家择配。”《老残游记第十四回》:“我们办这件事,当分个前后次第,以替他赎身为第一步,以替他择配为第二步。”

择日

zérì

选择吉利日子。《礼记·曾子问》:“择日而祭于禰,成妇之义也。”孔颖达疏:“谓选择吉日,妇亲自执饌以祭於禰庙。”《庄子·德充符彼且择日而登假,人则从是也。彼且何肯以物为事乎!《汉书·韩信传》:“今拜大将如召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南史·到彦之传》:“敛竟便葬,不须择日。”《儒林外史第十九回》:“(匡超人)正要择日回家,那日景兰江走来候候,就邀在酒店里喫酒。”

择善而从

择善而行

zéshànércóng

zéshànérxíng

从,追随,引申为学习。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朕将虚己听受,择善而行,庶深鉴物情,匡我王度。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择言

zéyán

①选择适当的话。《国语·晋语九》:“择言以教子,择师保以相子。”《战国策·魏策二》:“酒酣,请鲁君举觴。鲁君兴,避席择言曰:‘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絶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清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无论生为衣冠、仕宦,旦为小姐、夫人,出言吐词当有雋雅雍容之度,即使生为僕从,旦作梅香,亦须择言而发,不与净、丑同声。”李劼人《大波第一部第九章》:“他高兴时候,也和烦恼时候一样,有点口不择言的。” ②败言或不合法度的议论。择,通“殬”。《尚书·吕刑》:“敬忌,罔有择言在身。”孙星衍疏:“择为殬假借字。説文云:‘殬,败也。’” 王引之《经义述闻·尚书下》:“殬、斁、择古音竝同。‘敬忌,罔有择言在身’,言必敬必戒,罔或有败言出乎身也。” 

择优录取

zéyōulùqǔ

择:选择;录取:任用。选择优秀的录用。邓小平《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

择主而事

zézhǔérshì

事:侍奉。旧指选择明主,为他办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四回:“岂不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57回:“徒死无益,何若择主而事。”

zé I.

①水积聚的地方:大泽。湖泽。润泽(潮湿)。沼泽。唐 马戴《楚江怀古三首》:“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②金属或其他物体发出的光亮:光泽。色泽。③恩惠:恩泽。作动词表示“施恩泽于”。泽及枯骨(施惠于死人)。《孟子·万章上》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孟子·尽心上》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西汉 路温舒尚德缓刑书泽加百姓,功润诸侯,虽不及三王,天下归仁焉。④洗濯。⑤汗衣,内衣。⑥影响。《孟子·离娄下》:“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⑦林泽。《庄子·齐物论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⑧通“醳赏赐酒食。参见“泽旅”、“泽兵”。通“释shì”释放。II.duó通“萚tuò”,草木脱落。《管子·地员》:“芬然若泽若屯土。”《庄子·人间世》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

泽被

zébèi

泽:恩泽,恩惠。被:覆盖的意思。恩惠遍及到后代的子孙人民。《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八》陛下(宋理宗赵昀)若由二广推而行之,泽被生灵者广矣。

泽兵

zébīng

犹泽旅。泽,通“醳赏赐酒食。参见“泽旅”、“泽兵”。通“释shì”释放。《史记·孝武本纪》:“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餘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泽兵须如。”参见“泽旅”。

泽及枯骨

zéjíkūgǔ

泽:恩泽;枯骨:死去已久的人。恩泽及于死者。形容给人恩惠极大。《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文王贤矣,泽及髊骨,又况于人乎!”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十三回:圣德之君,泽及枯骨,何况我等人民,不沾雨露之恩。

泽梁

zéliáng

在水流中用石筑成的拦水捕鱼的堰。《礼记·王制》:“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 郑玄注:“梁,絶水取鱼者。”《孟子·梁惠王下》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荀子·王制》:“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杨倞注:“石絶水为梁,所以取鱼也。”刘向《说苑·指武》:“於是废泽梁之禁,弛关市之征,以为民惠也。”

泽旅

zélǚ

以酒食犒军。泽,通“醳赏赐酒食。参见 “泽兵”。通“释shì”释放。《史记·孝武本纪》:“其来年冬,上议曰:‘古者先振兵泽旅,然后封禅。’”

泽吻磨牙

zéwěnmóyá

犹言龇牙咧嘴。凶残貌。《新唐书·酷吏传序》:“于是索元礼、来俊臣之徒,揣后密旨,纷纷并兴,泽吻磨牙,噬绅缨若狗豚然。”

泽雉

zézhì

①生长于沼泽地的野鸡。《庄子·养生主》:“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蘄畜乎樊中。” 三国魏 嵇康《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之十九》:“泽雉虽饥,不愿园林。” 晋 葛洪《抱朴子·博喻》:“故灵龟寧曳尾於涂中,而不愿巾笥之宝;泽雉乐十步一啄,以违鷄鶩之祸。”②乐府杂曲名。宋 郭茂倩《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四·泽雉 序》:“庄子曰:‘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期畜乎樊中。’泽雉曲盖取此也。古今乐録曰:‘凤将雏以泽雉送曲。’”

①模范:以身作则。②规程,制度;准则:规则。总则。原则。细则。《诗·豳风·伐柯》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孟子·告子上》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资治通鉴 宋纪八》今殿下国之储贰,万方所则。③效法:则先烈之言行。《论语·泰伯篇》子曰: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史记 太史公自序》孔子脩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④表示因果关系,就,便:闻过则喜。⑤ 表示转折,却:今则不然。⑥表示肯定判断,乃,是:此则余之罪也。⑦用在一、二、三……等数字后,列举原因或理由:一则房子太小,二则参加的人数多。⑧与“做”相近(中国宋、元、明代小说、戏剧里常用):则甚(做什么)。⑨量词,指成文的条数:新闻两则。⑩等于“之”,“此”。《诗·齐风·鸡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显是把“则”、“之”当作可以互换的字。《老子·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参见“贵⑥”。

则个

zégè

语气助词,用法略表示委婉或商量、解释的语气。《警世通言 第6卷》:今夜三月十五日,月色光明,何不在花园中散闷则个?

则例zélì

①成规;定例。②清代指汇集《会典》的新例疑义等所编成的行政法典。如:《户部则例》、《工部则例》、《礼部则例》、《八旗则例》、《理藩院则例》、《内务府则例》、《处分则例》等。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六回:“若说是书办的考核,可见这大部的则例是移动不得的了。”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第164篇》广开言路,准许各级官员及民众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格;删改则例,撤消重叠闲散机构,裁汰冗员。

则那

nuò

又奈何。唐 韩愈《石鼓歌》:“继周八代争战罢,无人收拾理则那。”

则天

zétiān

①谓以天为法,治理天下。登上皇位。《汉书 王莽传》发得周礼,以明因监,则天稽古,而损益焉。《晋书 惠帝纪》不才之子,则天称大,权非帝出,政迩宵人。②唐武后谥则天顺圣皇后,世称武则天。

则效

zéxiào

效法。亦作“则傚”。《诗·小雅·鹿鸣》:“君子是则是傚。”毛传:“是则是傚,言可法傚也。”《左传·昭公七年》:“《诗》曰‘君子是则是效’,孟僖子可则效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