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多种多样的,不单纯的:杂乱。杂沓。杂感。杂志。杂货。杂居。杂务。杂品。错综复杂。私心杂念。②混合,参杂,引申为“兼顾”:夹杂。混杂。杂交。《孙子兵法 九变》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杂彩/杂綵

zácǎi

杂色丝织品。《晏子春秋·谏下十四》:“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鏤刻。”汉 佚名《古诗 孔雀东南飞》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今科制自公、列侯以下,位从大将军以上,皆得服綾锦、罗綺、紈素、金银饰鏤之物,自是以下,杂綵之服,通于贱人。”《新唐书·百官志三》:“监事八人,掌钱帛、杂綵。”

杂陈

záchén

错杂陈列或呈现。枚乘《七发》:“滋味杂陈,肴糅错该。”《花月痕第三回》一会,巨烛高烧,酒囗杂陈,丝竹迭奏。

杂处

záchǔ

混杂而居;共处。《国语·齐语》:“四民者,勿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其事易。”唐 韩愈《祭鳄鱼文》:“鱷鱼其不可与刺史杂处此土也。”清 薛福成《庸盦笔记·幽怪二·荒徼人鬼杂处》:“终日人鬼杂处,肩摩踵接,不相畏避,亦不相闻问。”鲁迅《花边文学·如此广州读后》:“走过上海五方杂处的弄堂,只要看毕毕剥剥在那里放鞭炮的,大门外的地上点着香烛的,十之九总是广东人。”

杂调

zádiào

①古时赋税制度,常规户调外之加征,谓之“杂调”。《南史·范云传》:“初,零陵旧政,公田奉米之外,别杂调四千石。及云至郡,止其半,百姓悦之。”《北史·魏纪二·文成帝》:“比年以来,杂调减省,而所在州郡咸有逋悬,非在职之官绥导失所,贪秽过度,谁使之然?”《魏书 献文帝拓跋弘纪》今兵革不起,畜积有余,诸有杂调,一以与民。②谓非按常规选调。文选·范晔《宦者传论》:“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復杂调他士。”李善注引如淳书注:“调,选也。”

杂犯

záfàn

古代指各专类罪名以外的其他罪名。《唐律疏议·杂律上》:“李悝首制经法,而有杂法之目……然至后周,更名杂犯律。隋又去‘犯’,还为杂律。诸篇罪名,各有条例,此篇拾遗补阙,错综成文,班杂不同,故次诈伪之下。”《宋史·刑法志》:“杂犯死罪条目至多,官吏傥不尽心,岂无枉滥?”《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二》金人科举之制,先于诸州分县赴试,县令为考试官,号乡试。惟杂犯者黜,榜首曰乡元。《西游记》第十九回:“与你有甚相干,你把我大门打破?你且去看看律条,打进大门而入,该个杂犯死罪哩!”

杂居

zájū

①混杂而处。东周列国志 第七回》:“吾预使勇士充作徒役,杂居左右,主公不疑。俟其睡熟刺之,一夫之力耳。”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吕无病》:“卿意良佳。然仆辈杂居,实所不便,容旋里后,当舆聘之。” 特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聚居在一处。后汉书·南蛮传》:“后颇徙中国罪人,使杂居其间,乃稍知言语,渐见礼化。”

杂鞫

zájū

会同审讯。《资治通鉴 唐纪十八》(高宗李治)诏薛元超、裴炎与御史大夫高智周等杂鞫之,于东宫马坊搜得皂甲数百领,以为(太子李贤)反具。《元史·泰定帝纪》:“息州民赵丑斯、郭菩萨妖言弥勒佛当有天下,有司以闻,命宗正府、刑部、枢密院、御史台及河南行省官杂鞫之。”

杂举

zájǔ

①共同检举。《汉书·酷吏传·尹赏》乃部户曹掾史,与乡吏、亭长、里正、父老、伍人,杂举长安中轻薄少年恶子,无市籍商贩作务,而鲜衣凶服被铠扞持刀兵者,悉籍记之,得数百人。②共同推荐推举。《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五》(宋孝宗)乃诏:“侍从、台谏、两省官,参照资格,不以内外,杂举监司、郡守,岁各五人。”

杂考

zákǎo

①犹会审。《汉书·刘向传》:“辞果服,遂逮更生系狱,下太傅韦玄成、谏大夫贡禹,与廷尉杂考。”《后汉书·皇后纪上·和帝阴皇后》:“事发觉,帝遂使中常侍张慎与尚书陈褒于掖庭狱杂考案之。”《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九》遣客刺杀畅于屯卫之中,而归罪于畅弟利侯刚,乃使侍御史与青州刺史杂考刚等。②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的一个小类。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一:“辨证者谓之杂考。”

杂览

zálǎn

封建社会指儒家经典以外的著作。《儒林外史第十八回》文章是代聖賢立言,有個一定的規矩,比不得那些雜覽,可以隨手亂做個。

杂虏

zálǔ

旧时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蔑称。《三国志·魏志·曹爽传》“夷三族”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其在并州,名为骄豪。时杂虏数为暴,害吏民。”《晋书 武帝纪》是岁,西北杂虏及鲜卑、匈奴、五溪蛮夷、东夷三国前后十余辈,各帅种人部落内附。唐 皎然《因游支硎寺寄邢端公诗》:“三军成父子,杂虏避封疆。”

杂乱

záluàn

繁杂而凌乱。一头杂乱的白发。晋 陶潜《饮酒十四》:“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唐 杜甫《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诗》:“语多虽杂乱,说尹终在口。”

杂乱无章

záluànwúzhāng

杂乱:多而乱;无章:没有条理。混乱而没有条理。唐 韩愈《送孟东野序》:“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叶圣陶《一桶水》救火车开不进狭窄的弄。水桶拿不出许多。往来取水只是杂乱无章的一阵胡闹。

杂七杂八

záqīzábā

形容东西非常混杂,或事情非常杂乱。赵树理《三里湾》:“里面杂七杂八堆得满满的,实在找不下个腾的地方!” 高阳《胡雪岩全传·灯火楼台》:“杂七杂八都吃在肚皮里,也没有看他们有啥不对。”

杂然

zárán

①聚合貌。杂,通“集”。 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②混杂貌。③杂乱貌。④都;共同。列子《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杂冗

zárǒng

驳杂繁冗  《红楼梦第十四回》因问贾政道:“那一位是衔宝而诞者?几次要见一见,都为杂冗所阻,想今日是来的,何不请来一会。”

杂糅

záróu

混杂糅合。奸究杂糅。国语·楚语下:“民神杂糅,不可方物。”《汉书·刘向传》:“今贤不肖浑殽húnyáo,白黑不分,邪正杂糅,忠谗并进。”颜师古注:“糅,和也。” 《资治通鉴 晋纪十七》虎以其(拜佛出家人)真伪杂糅,或避赋役为奸宄。唐 孙过庭《书谱》:“自魏以来,论书者多矣,妍蚩杂糅,条目纠纷。” 清 陈维崧《感皇恩·晚凉杂忆词之二》:“水云轇葛,阴阳杂糅,奇石成狮破空走。”郭沫若《蒲剑集·民族形式商兑》:“凡事有经有权,我们不好杂糅起来。”

杂事

záshì

①名类事情。琐碎事务。《晋书·葛洪传》:“又抄《五经》、《史》、《汉》、百家之言,方技杂事三百一十卷。”《南史·王惠传》:“恬静不交游,未尝有杂事。”②知杂事之省称。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四》:“知杂事谓之杂端……每公堂食会,杂事不至,则无所检辖,唯相揖而已;杂事至,则尽用宪府之礼。”《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五》癸丑,(宋神宗)诏:“翰林学士、御史中丞、侍御史知杂事举材堪御史者各二人。”

杂沓

杂遝

zátà

纷杂繁多貌。会场里人声杂沓。两军人马杂沓。唐 杜甫 《丽人行》:“箫管哀吟感鬼神,宾从杂沓实要津。”《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七》(童贯)宠煽翕赫,庭户杂沓成市,岳牧辅弼,多出其门,穷奸稔祸,流毒四海,死不足偿责。

杂问

záwèn

犹会审。《新唐书·于頔传》:“家童上变,诏捕頔吏沉壁及它奴送御史狱,命中丞薛存诚、刑部侍郎王播、大理卿武少仪杂问之。” 明 方孝孺《叶伯巨郑士利传》:“丞相因御史大夫入奏,上览书大怒,诏丞相、大夫杂问谁教若为,必有主谋者。”《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六》左将军彭宣与中朝者杂

杂污

záwū

谓杂乱污秽,不合礼义。荀子·修身》:“体倨固而心执诈,术顺墨而精杂污。” 杨倞注:“杂污,谓非礼义之言也。”

杂戏

záxì

①古代娱乐形式之一,包括百戏、杂乐、歌舞戏、傀儡戏等。又称“杂伎”。《魏书·世祖纪》:“又禁饮酒、杂戏、弃本沽贩者。”《周书·宣帝纪》:“散乐杂戏、鱼龙烂漫之伎常在目前。”唐 白居易《立部伎诗》:“立部贱,坐部贵。坐部退为立部伎,击鼓吹笙和杂戏。”宋 叶适《林伯和墓志铭》:“奉化时,有中贵人过境上,令使摄尉,以杂戏迓之百里外。”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五》:“所谓杂戏,而且把这个‘戏’字作为名词。其称为‘戏’者,其间有一部分节目确为故事表演,但仍掺杂有舞蹈或杂技在内。”②指从事杂戏之人。宋 陈师道《后山谈丛卷一》:“教坊杂戏亦曰学诗於陆农师,学易於龚深之。”

杂兴

záxīng

有感而发,随事吟咏的诗篇。唐宋都有以“杂兴”为题的诗篇。如: 唐 李颀《杂兴》,唐 储光羲《田家杂兴》,唐 王昌龄《杂兴》,宋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等。

杂议

záyì

集议;共同评议。《汉书·晁错传》:“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新唐书·礼乐志四》:“其后羣臣言封禅者多,乃命秘书少监颜师古、谏议大夫朱子奢等集当时名儒博士杂议,不能决。” 清 章学诚《文史通义·书 吴郡志 后》:“于是会校官 汪泰亨,与文学士杂议,用褚少孙例,增所阙遗,订具诶伪。” 张晋藩等《中国法制史第二编第六章第三节》:“对于重大疑案,皇帝令翰林学士、负责知制诰的中书舍人、同平章事、参知政事、御史、谏官等大臣共同评议,称为‘杂议’,然后决断。”

杂英

záyīng

①谓五采相映。《管子·地员》:“沃土之次曰五位,五位之物,五色杂英。”郭沫若等集校:“説文‘杂,五色相合’。‘杂英’谓草木英华五采相杂也。”②各色花卉。南朝齐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唐 王维《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却坐一面,则流芳忽起,杂英乱飞。”宋 杨万里《初秋戏作山居杂兴俳体十二解》:“暑后花枝输了春,杂英小巧亦欣人。”

杂治

zázhì

①会审。《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公卿请遣宗正、大行与沛郡杂治王。”《汉书·楚元王刘交传》:“昭帝初,(刘德)为宗正丞,杂治刘泽诏狱。”颜师古注:“杂谓以他官共治之也。”《新唐书·杨师道传》:“太子承干得罪,诏与长孙无忌等杂治其狱。”《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命都事刘正等往按,狱弗具,复遣参政张澍等杂治之,竟置三人于死。”《资治通鉴 汉纪十五》廷尉王平、少府徐仁杂治反事 ②综合治理。《明史·俞大猷传》:“宜建城设市,用法杂治之。”

①重物掉落在物体上,或用重物撞击。《红楼梦》又把宝玉的一碗茶砸的碗碎茶流。又如:天塌砸众人;砸杀(将某物砸入地下,纹丝不动。比喻将事情定下,不允许再有变更);砸姜磨蒜(方言,比喻说东道西,拖延时间)。《金瓶梅词话》谁知伯爵背地与何官儿砸杀了,只四百二十两银子。②指责,数落。《金瓶梅词话》他昨日对着大妗子好不拿话儿砸我,说我纵容着你要他图你喜欢哩。③合,闭合。《儿女英雄传》张老婆儿在一旁观了,也不住的点头砸嘴。④方言,比喻事情做坏或失败。如:砸蛋(方言,比喻希望破灭或事情失败)。⑤比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大量投入金钱等资源。如:砸钱。⑥敲打;打破。如:砸石头;砸核桃;砸电脑。

砸锅卖铁

záguōmàitiě

砸了锅去卖废铁。表示穷极无聊,不留后路。也比喻把所的都拿出来了。欠你的账,即使砸锅卖铁我也要给你还上。孙力《都市风流》第11章:“现在不是五八年炼钢铁那阵子,一声号令,千军万马,砸锅卖铁跟你上。”

多话:荀子《劝学篇》:“问一而告二谓之囋。”

群鸟。

zǎ I.

方言,代词,怎,怎么:不知咋好。这可咋办?II. zé①大声呼叫。②啃,咬。咋舌:形容因惊讶、害怕而说不出来。III. zhā①咋呼zhāhu:方言①吆喝。②炫耀。

咋啮

zǎniè

啃咬。《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九》:“贫儿屏气吞声,蹲踞墙外,又被群犬嚎吠,赶来咋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