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ùn

积聚,蓄藏,包含:蕴蓄。蕴藏。蕴结(郁结)。蕴蕴(多指暑气郁积)。蕴含。《庄子·齐物论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尽然”是“尽役役然”的压缩;“蕴”通“醖”、“氲”,“相蕴”是说愈演愈烈的意思。蕴涵(a.包含,蕴含;b.判断中前后两个命题间存在的条件关系,表现形式是“如果……则……”)。蕴藉(jiè)(a.宽和有涵容,如“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亦作“温藉”、“酝藉”;b.含蓄有余,含而不露,如“风流蕴藉”)。 宋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六十四》(宋理宗)诏曰:“朕每观朱熹《论语》、《中庸》、《大学》、《孟子》注解,发挥圣贤之蕴,羽翼斯文,有补治道。”

蕴涵/蕴含

yùnhán

动词,包含。这段话蕴涵着深刻的哲理。

蕴积

yùnjī

①蕴藏;积聚。高骈曰:今春气向暖,数十万人蕴积城中,生死共处,污秽郁蒸,将成疠疫,不可缓也!梁启超 《今义》:“中国数千年未辟之地利,蕴积以俟今日。”《文汇报》1983.2.22:“火山底下蕴积的地压越大,熔岩喷射得越高。”②指郁结在心中的某种思想感情。三国魏 曹植《陈审举表》:“使臣得一散所怀,摅舒蕴积,死不恨矣。” 唐 刘禹锡《后引》:“输写蕴积,相视泫然。”

蕴藉

yùnjiè

①含而不露。蕴藉隽永。文采蕴藉。含蓄蕴藉。文学话语蕴藉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种:内容空缺,意在不言和内容具备,意留言外。《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一》兵部侍郎卢绚谓上(玄宗李隆基)已起,垂鞭按辔,横过楼下;绚风标清粹,上目送之,深叹其蕴藉。《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六》金平章侯挚,朴直无蕴藉,朝士轻之,久致仁。《平山冷燕》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末句“情长情短”,大有蕴藉。宽厚有涵养。《聊斋志异 娇娜》孔生雪笠,圣裔也。为人蕴藉,工诗。《聊斋志异 巧娘》(傅)生蕴藉,善谀噱,颇得巧娘怜。《聊斋志异 西湖主》念汝儒冠蕴藉,欲以私意相全。《聊斋志异 五通》无何,四郎偕两人入, 皆少年蕴藉。

蕴藉含蓄yùnjièhánxù

含蓄不露,耐人寻味。褒义。用于指诗文或语言。《红楼梦第十七回》“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

蕴蓄

yùnxù

蕴藏,积蓄。宋 王安石《贺章参政启》伏惟参政谏议,素所蕴蓄,实在生民。清 刘大櫆《心知》夫天下之人,盖无一不在吾心蕴蓄之中。《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七》入境以来,绵亘四年,凡有蕴蓄,无不倾尽。鲁迅《坟·杂忆》我觉得中国人所蕴蓄的怨愤已经够多了,自然是受强者的蹂躏所致的。

蕴真

yùnzhēn

蕴含真趣真意。蕴真惬遇:感受到自然之美,心里很舒畅。蕴藏的仙人。真,真人、神仙。南朝宋 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表灵物莫赏,藴真谁为传。”

yùn

怒,怨恨:色。容。怒。恼。孔子《论语·学而篇》人不知,而不。《论语·卫灵公篇》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资治通鉴 汉纪八》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故《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诚足愠也。《资治通鉴 晋纪十》常以为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遣,故终身不见喜愠之色。唐 柳宗元《梓人传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唐 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

愠怼

yùnduì

恼怒怨恨。《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慕容寳)立妃段氏为皇后,(慕容)策为皇太子,(慕容)会(慕容)盛皆进爵为王。策年十一,素憃chōng弱,会闻之,心愠懟。”《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四》(杨)复恭愠怼,不肯行,称疾,求致仕。

愠怒

yùnnù

恼怒。《史记·李将军列传》:“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五》本路钤辖钱卓,初到官,权借印记,愠怒形于公移。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青凤》:“生隐躡莲鉤,女急敛足,亦无愠怒。”

愠色

yùnsè

怨怒的神色。《汉书 司马迁传》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晋书 王羲之传》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 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yùn I.

用烙铁或熨斗烫平衣物。后作“熨”。《集韵》煴,以火伸物。又如:煴斗(即熨斗)。II. 参见yūn。

yùn I.

①乱麻;旧絮。②乱。③古通“蕴”。 II. yūn絪缊:古同“氤氲”。 III. wēn①赤黄色。②饶。

缊袍

yùnpáo

以乱麻为絮的袍子。古为贫者所服。《论语·子罕》:“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朱熹集注:“緼,枲著也;袍,衣有著者也。盖衣之贱者。”《庄子·让王曾子居卫,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桓宽《盐铁论·贫富》:“原宪之緼袍,贤於季孙之狐貉。”三国魏 阮籍《咏怀之四五》:“屣履咏南风,緼袍笑华轩。”唐 杜甫《大雨诗》:“执热乃沸鼎,纤絺成緼袍。”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清 唐孙华《雪·次东坡聚星堂韵禁体物语》:“凌兢野老緼袍单,狂喜儿童屐齿折。”

yùn

动词,收藏,蕴藏,如石韫玉而山辉,常用于人名。韫椟。韫蠢(愚蠢)。石韫玉而山辉。《广雅》韫,裹也。《汉书·叙传上》韫于荆石。陆机《文赋》石韫玉而山晖。

韫匵

yùndú

亦作“韫椟”。①藏在柜子里,珍藏,收藏。《论语·子罕》:有美玉於斯,韫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何晏集解引马融曰:韫,藏也;匵,匮也,谓藏诸匮中。沽,卖也。得善贾宁肯卖之邪。邢昺疏:此章言孔子藏德待用也……言人有美玉於此,藏在匵中而藏之,若求得善贵之贾宁肯卖之邪。汉 陈琳《答东阿王笺》:载欢载笑,欲罢不能,谨韫椟玩耽,以为吟颂。廖仲恺《致蒋介石函》:兄作战计划原稿,乃遭回禄,此弟所引为至憾者。日记一册,弟当韫椟藏之,断不会再失也。②比喻怀才珍藏,待价而沽。《剪灯新话·联芳楼记》:久处闺闱,粗通经史,非不知钻穴之可丑,韫椟之可佳也。清 顾炎武《又与公肃甥书》:世有孟子,或以之劝齐梁,我则终於韫匵而已。

韫玉yùnyù藏玉。《隶释·汉小黄门谯敏碑》:“君商时度世,引己倍权,守静微冗,韜光韞玉,以远悔咎。 陆机 《文赋》:石韞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 序》要以韫玉违时,销熔岁月,非龙见之日所暇也。比喻掩藏才智。
韫玉待价yùnyùdàijià

把玉藏在匣子里,等待高价出售。比喻怀才待用或怀才隐退。《论语·子罕》:“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

yùn

见“”。

yùn I.

①唐·李延寿《南史》衣裳不整,伏床熨之。又如:熨衣(烫平衣服)②烘烤。如:熨手(烫手);熨炉(暖炉)③紧贴。《世说新语》以身熨之。又如:熨贴(贴切;妥帖)④用药热敷。《韩非子·喻老》汤熨(wèi)之所及。II.参见y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