禀 |
bǐng | ①承受,生成的:禀性。禀赋。赋予;给予。《汉书·礼乐志》:“人函天地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天禀其性而不能节也。”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养生》:“若其爱养神明,调护气息,慎节起卧,均适寒暄,禁忌食饮,将饵药物,遂其所稟,不为夭折者,吾无间然。”②指下对上报告:禀报。禀复。回禀。《资治通鉴 晋纪十六》仆才轻任重,实凭仁公笃爱,远禀成规。《魏书·皇后传·文成文明皇后冯氏》自太后临朝专政,高祖雅性孝谨,不欲参决,事无巨细,一禀于太后。《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六》(张)浚奏乞降旨,而(张)俊亦禀于朝。③执行(指令、命令等)。《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赵)匡胤度不能免,乃揽辔誓诸将曰:“汝等贪富贵,立我为天子,我有号令,汝等能禀乎?”《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五》近岁以来,百司庶务,多禀决于中书。④古代指官府赐人以谷。同“廪”。粮食。《汉书·文帝纪》:“今闻吏禀当受鬻者,或以陈粟,岂称养老之意哉!”《汉书 王莽传下》使者监领,与小吏共盗其禀,饥死者十七八。《后汉书 董卓列传》(曹)操乃诣阙贡献,禀公卿以下,因奏韩暹、张杨之罪。《晋书 文帝纪》:“因命合围,分遣羸疾就谷淮北,禀军士大豆,人三升。”“吴将唐咨、孙弥、徐韶等帅其属皆降,表加爵位,禀其馁疾。”《晋书 惠帝纪》方决千金堨,水碓皆涸。乃发王公奴婢手舂给兵禀,一品已下不从征者、男子十三以上皆从役。《新唐书·德宗纪》:“赐立功士卒帛,禀死事家三岁。”⑤领受;承受。《晋书·苻坚载记上》藉宗庙之灵,禀陛下神算,残胡不足平也。 |
禀白 |
bǐngbái | 对上级或长辈报告表白的敬辞。《续资治通鉴 元纪五》时行省长官素贵,多傲,同列莫敢仰视,跪起禀白,如小吏事上官。《聊斋志异 江城》(高)生托文社,禀白而往。《聊斋志异 崔猛》喜雪不平,以是乡人共服之,求诉禀白者盈阶满室。 |
禀承 | bǐngchéng | 承受;听命。《南史·章昭达传》(陈武帝)频使昭达往京口禀承计画。宋 范仲淹《耀州谢上表》(臣)或未禀承,则於臣为耻,於朝廷无损。清 刘大櫆《序》后之学者,无所禀承。《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六》向者陛下(宋理宗)内庭举动,皆有禀承,小人纵有蛊惑干求之心,犹有忌惮而不敢发。清 昭梿《啸亭杂录·金川之战》诸将无所禀承,率观望不前。 |
禀赐 | bǐngcì | 官家的赐与。《后汉书·董卓传》:“牢直不毕,禀赐断绝,妻子饥冻。”《南史·何承天传》:“东方曼倩发愤於侏儒,遂与火头食之禀赐不殊。”《资治通鉴·唐僖宗广明元年》:“神策军士皆长安富家子,赂宦官窜名军籍,厚得禀赐。” |
禀贷 |
bǐngdài | 官家以粮食借给他人。《后汉书·仲长统传》:“天灾流行,开仓库以稟贷,不亦仁乎!”《后汉书·文苑传上·黄香》:“於是丰富之家,各出义穀,助官稟贷,荒民获全。”《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一》二月,乙丑,遣准使冀州、仓使兖州禀贷,流民咸得苏息。《晋书 武帝纪》(泰始六年)秋七月丁酉,复陇右五郡遇寇害者租赋,不能自存者禀贷之。 |
禀复 | bǐngfù | 亦作“稟覆”。向尊长回报。《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奚宣赞)来到堂前稟覆妈妈:‘今日儿欲要湖上闲翫,未知尊意若何?’”《水浒传第十三回》:“兵马都监李成上厅稟復梁中书道:‘周谨鎗法生疎,弓马熟嫻;不争把他来退了职事,恐怕慢了军心。’”《醒世恒言 苏小妹三难新郎》到苏府来拜丈人,就禀复完婚一事。 |
禀赋 | bǐngfù | 人所具有的智力、体魄等素质;天赋。切合禀赋。禀赋优渥。《红楼梦第五十五回》谁知凤姐禀赋气血不足,兼年幼不知保养,平生争强斗智,心力更亏,故虽系小月,竟着实亏虚下来。 |
禀假 | bǐngjiǎ | 谓俸给及借贷。后汉书·张禹传:“禹上疏求三岁租税,以助郡国稟假。” 李贤注:“稟,给也;假,贷也。”《资治通鉴·灵帝建宁元年》:“黄门从官騶蹋踧蕃曰:‘死老魅!復能损我曹员数、夺我曹稟假不!’” 胡三省注:“稟,给也;假,借也。”《资治通鉴 汉纪六十二》刘虞与公孙瓒积不相能,瓒数与袁绍相攻,虞禁之,不可,而稍节其禀假。 |
禀令 |
bǐnglìng | 犹受命。《尚书·说命上》:“王言惟作命,不言臣下罔攸禀令。”孔传:“禀,受;令,亦命也。”宋 程大昌《考古编·夫子论二》:“四时於其当行而自行,百物於其应生而自生,舍天则无所禀令,而天岂临事旋出此令欤!”《宋史·孟珙传》:“由是诸将禀令惟谨。”《续资治通鉴宋纪七十四》洛口役兵千馀人,惮役,不禀令,排行庆关,不得入,西趋河桥。 |
禀命 |
bǐngmìng | 旧指所受命于天的命运或体气;承受命令。奉行命令;接受命令。禀…命:《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六》王晏权暗懦,动禀李维周之命;维周凶贪,诸将不为之用,遂解重围,蛮遁去者太半。《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于是辽主遣使责之曰:“尔(北汉主)不禀我命,其罪三:擅改年号,一也;助李筠有所觊觎,二也;杀段恒,三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四》若恃兵权之重而轻视朝廷,有命不即禀,非特子孙不飨福,身亦有不测之祸,卿(张俊)宜戒之。《元朝秘史》卷九:"凡那里百姓事务,皆禀命於你,违了的就处治者。" |
禀气 | bǐngqì | 天赋的气性。王充 论衡·气寿:“人之稟气,或充实而坚强,或虚劣而软弱。”《资治通鉴 陈纪三》(北周宇文护)曰:受生禀气,皆知母子晋陶潜饮酒诗之九:“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十:“蔡元度禀气弱,畏见宾客。” |
禀赡 | bǐngshàn | 谓以公粮赈济百姓。《后汉书·韩韶传》:“韶愍其飢困,乃开仓賑之,所稟赡万餘户。”《资治通鉴·章帝建初元年》:“春,正月,詔兗豫徐三州稟赡飢民。” |
禀生 | bǐngshēng | ①犹受生。晋 慧远《求宗不顺化》:“凡在有方,同禀生於大化。”②禀性。《梁书·殷钧传》:“小人无情,动不及礼,但稟生尫劣,假推年岁。”《北史 本纪卷九北周明帝宇文毓》朕禀生俭素,非能力行菲薄。宋 岳飞《辞初除赐银绢札子》:“然臣稟生奇蹇,赋分寒薄。” |
禀食 | bǐngshí | 谓官家给食。《墨子·七患》:“饥则尽无禄,稟食而已矣。”《汉书·西域传上·罽宾国》:“驴畜负粮,须诸国稟食,得以自赡。”《后汉书·班勇传》:“且西域之人无它求索,其来入者,不过稟食而已。”《资治通鉴 汉纪十五》初,苏武既徙北海上,禀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流民入关者数十万人,乃置养赡官禀食之。《资治通鉴 唐纪三》(罗)士信怒,故来降,上(高祖李渊)闻其来,甚喜,遣使迎劳,禀食其所部,以士信为陕州道行军总管。 |
禀受 | bǐngshòu | 犹承受。旧常指受于自然的体性或气质。《淮南子·修务训》:“各有其自然之势,无稟受於外。”汉 王充《论衡·气寿》:“非天有长短之命,而人各有稟受也。”唐 韩愈《秋怀》诗之二:“运行无穷期,稟受气苦异。”《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八》王者之言,群臣皆禀受以施于天下者也。 |
禀帖 | bǐngtiě | 旧时民众或下级呈官府的文书。《官场现形记 第五回》何藩台初意丢掉烟枪之后,原想奔出去找师爷,替他打禀帖给抚台告病。 |
禀畏 | bǐngwèi | 犹敬畏。宋 范仲淹 又上吕相公书:“众皆望风禀畏,以济边事。”《资治通鉴·唐代宗广德二年》:“诸将田神功等不復稟畏,(李)光弼愧恨成疾。” |
禀议 | bǐngyì | 下属就上官提出的议案发表意见或建议。宋 叶适《忠翊郎武学博士蔡君墓志铭》枢密院召君稟议,欲使贺虏正旦。宋 周密《齐东野语·端平襄州本末》唐州守杨侁稟议,因言本州统制郭胜有异志。《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五》(李)全遣张国明赍金宝至临安禀议。《明律·吏律·事应奏不奏》若於亲临上司官处禀议公事,必先随事详陈可否,定拟禀説。 |
禀则 | bǐngzé | 禀既是下对上的报告,听受或者承受教育;则就是规则。《晋书 景帝纪》仰观黄轩五代之主,莫不有所禀则,颛顼受学于绿图,高辛问道于柏招。 |
禀知 | bǐngzhī | 谓将事情或情况告知尊长。《说岳全传 第三十四回》张立回营进帐,将弟兄相会之事细细禀知元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四回》:“继之先到藩署谢委,又到督辕禀知、禀谢。” |
禀质 | bǐngzhì | 禀:秉性,生性,个人先天具有的性情。质:素质,秉性素质的意思。《周书·武帝纪下》:“人肖形天地,禀质五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