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àn

①仇恨:怨恨。恩怨。宿怨。怨仇。怨敌。怨府(大家怨恨的对象)。怨声载道。②不满意,责备:埋(mán)怨。抱怨。怨言。任劳任怨。《论语·颜渊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礼记·中庸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怨谤

yuànbàng

怨恨非议。《墨子·尚贤中》:“是以美善在上,而所怨谤在下。”《汉书·五行志中之上》:“君炕阳而暴虐,臣畏刑而柑口,则怨谤之气发於謌謡,故有诗妖。”《资治通鉴 汉纪十八》书奏,上以为宽饶怨谤,下其书中二千石。《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五》吏部员外郎李朝隐前后执破一千四百余人,怨谤纷然,朝隐一无所顾。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宋 陆游《丁未除夕前二日休假感怀诗》:“怨谤相乘真市虎,技能已尽似黔驴。”《明史·刘健传》:“内贼纵横,外寇猖獗,财匱民穷,怨谤交作。”老舍《赵子曰第十九》:“亲热的时候呢,也别忘了互相规正;冷淡的时候呢,也不必彼此怨谤。”

怨背

yuànbèi

因怨恨而背离。贾谊《治安策》:“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

怨怅

yuànchàng

埋怨。《初刻拍案惊奇第十卷》忽然青年高第,然后大家懊悔起来,不怨怅自己没有眼睛,便嗟叹女儿无福消受。

怨雠

yuànchóu

仇敌。《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有三施,我有三怨,怨讎已多,将何以战?”《汉书·韩延寿传》:“赵广为太守,患其俗多朋党,故构会吏民,令相告訐,一切以为聪明, 潁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讎。” 宋 司马光《送李汝臣同年谪官导江主簿 诗》:“何期逢怨讎,意外成疮痏。”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阿英》:“家世积德,曾无怨讎。如其妖也,请速行,幸勿杀吾弟。”《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二》独掩怨雠之偏奏,被共工之大恶,无所陈冤诉罪。

怨刺

yuàncì

讽刺。《汉书·礼乐志》:“周道始缺,怨刺之诗起。王泽既竭,而诗不能作。”唐 刘知几《史通·疑古》:“观夫子之删也,凡诸国风,皆有怨刺,在於鲁国,独无其章。”宋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宋 陈师道《后山诗话》:“苏诗始学刘禹锡,故多怨刺,学不可不慎也。”明 杨慎《升庵经说·小东大东》:“大国攻战会盟,小国贡赋奔走,故空其杼柚而怨刺作也。”

怨笛yuàndí

指哀怨幽咽的笛声。《红楼梦第三七回》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怨恫

yuàndòng

怨痛。《聊斋志异 冥宁》君倘不惜烦费,使地下人消此怨恫,庶养女者不忍溺弃。

怨毒

yuàndú

①怨恨,仇恨。《战国策·赵策一》:“今足下功力,非数痛加於秦国,而怨毒积恶,非曾深凌於韩也。”《史记·伍子胥列传论》:“怨毒之於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於臣下,况同列乎!”《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四》初,红阳侯立不得辅政,疑为长毁谮,常怨毒长。三国魏 阮籍《咏怀之十三》:“感慨怀辛酸,怨毒常苦多。”《资治通鉴 梁纪十一》斛斯椿阴谓贺拔胜曰:“天下皆怨毒尔朱,而吾等为之用,亡无日矣,不如图之。”《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内外惨惨,各怀怨毒。宋 苏辙《论西边警备状》:“今虽接以恩礼,其怨毒之意必未遽忘。”《儿女英雄传 第三四回》:“曹雪芹作那部书不知合假托的那贾府有甚的牢不可解怨毒,所以才把他家不曾留得一个完人,道着一句好话。”郭沫若《行路难上五》:“他不能不把他可怜的妻儿作为仇人的代替,把他的怨毒一齐向他们身上放射了。”②悲痛。后汉 祢衡《鹦鹉赋》:“心怀归而弗果,徒怨毒於一隅。”

怨讟

怨黩

yuàndú

怨恨诽谤。《左传·宣公十二年》:“昔岁入陈,今兹入郑,民不罢劳,君无怨讟,政有经矣。”杜预注:“讟,谤也。”《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由此众庶失望,而怨黩兴矣。”北周 庾信《周车骑大将军贺娄公神道碑》:“师不疲劳,兵无怨讟。”《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七》今者物论沸腾,怨讟交至,公议所在,亦知之矣。《明史·邹缉传》:“凡此数事,皆下失民心,上违天意,怨讟之兴,实由此也。”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邮政·喂养》:“本官不察,以小民怨黩,饱左右之贪囊,所损多矣!”

怨怼

yuànduì

怨恨;怨望 《资治通鉴 周纪四》齐王伐功矜能,谋不逮下,废黜贤良,信任谄谀,政令戾虐,百姓怨怼。《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五》郭后宠衰,数怀怨怼,上怒之。《聊斋志异 萧七》徐(继长)疑女妒,颇有怨怼。

怨诽/怨悱

yuànfěi

还作“怨非”。怨恨,非议。《荀子·解蔽》:“羣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杨倞注:“非,或为诽。”荀子·不苟》小人能则倨傲僻违以骄溢人,不能则妬嫉怨诽以倾覆人。庄子·刻意》:“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史记·屈原列传》《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左迁鲁匡为五原卒正,以百姓怨诽故也。《明史卷六 本纪第六》永乐三年二月己巳,行部尚书雒佥以言事涉怨诽诛。

怨忿

yuànfèn

怨恨气愤。《宋书 本纪武帝上》光禄勋丁承之、左卫将军褚粲、游击将军司马秀役使官人,为御史中丞王祯之所纠察,谢笺言辞怨忿。《北齐书·薛琡传》:“(琡)惑其谗言,逐前妻于氏,不认其子,家内怨忿,竞相告列,深为世所讥鄙。”宋 苏轼《代李琮论京东盗贼状》:“克融辈久留京师,终不録用,飢寒无告,怨忿思乱。”《红楼梦第七一回》:“邢夫人自为要鸳鸯讨了没意思,贾母冷淡了他;且前日南安太妃来,贾母又单令探春出来,自己心内早已怨忿。”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六章》:“这是一声轻轻地呻吟夹着怨忿的咒骂。”

怨夫

yuànfū

①指被生活虐了几万遍,没有正面的反抗,走偏激思想的男的。②旷夫。 欧阳修《送杨寘序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

怨憾

yuànhàn

仇恨;怨恨。《南史·檀珪传》:“吾与足下素无怨憾,何以相苦?”《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三》盖自太皇太后(高氏)垂帘以来,屏黜凶邪,裁抑侥幸,横恩滥赏,一切革去,小人之心,不无怨憾。明 李贽《寄答留都书》:“且彼来书时时怨憾邓和尚,岂以彼所恶者必令人人恶之,有一人不恶,便时时讐憾此人乎?”《清史稿·理亲王允礽传》:“凌普更为贪婪,包衣下人无不怨憾。”

怨恨

yuànhèn

强烈不满或仇恨,也指这种情绪。墨子《兼爱》: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唐 杜甫《咏怀古迹之三》:“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怨悔

yuànhuǐ

抱怨懊悔。唐 韩愈《论佛骨表》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

怨恚

yuànhuì

傅太后闻之,大怒,不肯会,重怨恚莽。《后汉书·度尚传》:“豫章、艾县人六百餘人,应募而不得赏直,怨恚,遂反。” 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嘲玩》:“志安作诗以刺当涂者云:‘未刼兰香科下人,衣冠礼乐与君臣。如来若向阎浮出,莫现从来丈六身。’见者弥增怨恚。”章炳麟《讨满洲檄》:“惟太平洪王之兴,则又定一尊为天主,烧夷神社,震惊孔庙,遂令士民怨恚为虏前驱。”《资治通鉴 卷三十三》傅太后闻之,大怒,不肯会,重怨恚

怨疾

yuànjí

不满,憎恨。《左传·昭公二十年》外内颇邪,上下怨疾,动作辟违,从欲厌私。《三国志·魏志·公孙度传》渊亦恐权远不可恃。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权之怨疾,将刻肌骨。《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南诏劝龙晟淫虐不道,上下怨疾,弄栋节度使王嵯巅弑之,立其弟劝利。《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四》洪天锡上言:“上下穷空,远近怨疾,独贵戚、巨阉享富贵耳。”

怨家

yuànjiā

冤家;仇人。《史记·张耳陈馀列传》贯高怨家知其谋,乃上变告之。《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七》(方)国珍怨家告其通寇,国珍杀怨家,遂与史国璋、弟国瑛、国珉亡入海,聚众数千人。

怨嗟

yuànjiē

怨恨叹息。大致怨嗟。南朝梁 何逊 《南还道中送赠刘谘议别诗》:“握手分岐路,临川何怨嗟。”《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八》(萧)隐之严急烦扰,怨嗟盈路,上于是贬隐之官。唐 杜甫《古柏行》:“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明 王錂《寻亲记·遣役》:“若有钱来买放,何必怨嗟,何必疑惑。”陈毅《赣南游击词》:“莫怨嗟,稳脚度年华。”

怨结

yuànjié

① 怨气郁结。《墨子·亲士》:“怨结於民心,諂諛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后汉书·明帝纪》:“今永平之政,百姓怨结,而吏人求復,令人愧笑。” ②指郁结的怨气。王符《潜夫论·爱日》:“正士怀怨结而不得信,猾吏崇姦宄而不痛坐,郡县所以易侵小民,而天下所以多飢穷也。” ③结下怨仇。西汉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故无因而至前,虽出随珠和璧,祗怨结而不见德。清 魏祝亭《荆南苗俗记》:“出必挟弓弩行,鏃皆附毒,中人立毙,然非怨结者不轻发。” ④蕴结。《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於是王气怨结而不扬,涕满匡而横流,即起,歷阶而去。” 

怨咎

yuànjiù

埋怨,责备。《左传·昭公八年》:“小人之言,僭而无徵,故怨咎及之。”《三国志·吴志·张昭传》:“领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 唐 戴叔伦《同兖州张秀才过王侍御参谋宅赋十韵》:“十年官不进,歛迹无怨咎。” 宋 陈善《扪虱新话·东坡文字好嫚骂》:“(东坡)又尝自言:‘性不慎语言,与人无亲疎,輒输写肝胆,有所不尽如茹物不下,必吐尽而已,而世或记疏,以为怨咎。’”

怨旷

yuànkuàng

长期别离。《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②指女无夫,男无妻。《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亦专指女子无夫。宜效绸缪,以消怨旷。③专指女子无夫。

怨詈

yuànlì

怨恨咒骂。语本《尚书·无逸》:“小人怨汝詈汝,则皇自敬德。”《后汉书·杨震传》:“殷周哲王,小人怨詈,则还自敬德。”《宋书·后妃传·前废帝何皇后》:“(何衍)最知名,性躁动……以怨詈赐死。”《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六惟不恤怨詈,断而行之,庶救一时之急。冰心《姑姑·分》:“在明天重新戴起谦虚欢乐的假面具之先,这一夜,要尽量的吞噬,怨詈,哭泣。”

怨慕

yuànmù

《孟子·万章上》:“万章问曰:‘舜往於田,号泣於旻天,何为其号泣也?’ 孟子曰:‘怨慕也。’” 赵岐注:“言舜自怨遭父母见恶之厄而思慕也。”朱熹集注:“怨慕,怨己之不得其亲而思慕也。”后泛指因不得相见而思慕。晋 陆机《赠从兄车骑 诗》:“感彼归途艰,使我怨慕深。”唐 元稹《莺莺传》:“(崔氏)往往沉吟章句,怨慕者久之。”严复 夏曾佑《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必其人有过人之行,偏胜独长之处,而使天下之人怪叹骇汗,怨慕流连,不能自止者。”

怨女旷夫

yuànnǚkuàngfū

指没有配偶的成年男女。《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参见“怨夫”。

怨色

yuànsè

怨恨的神态。《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伊尹放大甲而相之,卒无怨色。”《淮南子·诠言训》:“方船济乎江,有虚船从一方来,触而覆之。虽有忮心,必无怨色。” 鲁迅《彷徨·伤逝》:“子君有怨色,在早晨,极冷的早晨,这是从未见过的,但也许是从我看来的怨色。”

怨讪

yuànshàn

怨望毁谤。《辽史·圣宗纪六》:"进士康文昭、张素臣、郎玄达坐论知贡举裴玄感、邢祥取士私曲,秘书省正字李万上书,辞涉怨讪,皆杖而之,万役陷河冶。"

怨声载道

yuànshēngzàidào

载:充满;道:道路。怨恨的声音充塞道路。形容人民群众普遍的强烈的不满和怨恨。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 李固传》:“前孝安皇帝内任伯荣、樊丰之属,外委固广、谢恽之徒,开门受赂,署用非次,天下纷然,怨声载道。”茅盾《锻炼》:“我也看着不像样。这三天工夫,大家都怨声载道。”

怨讼

yuànsòng

怨是怨恨,与人结怨;讼是争讼,就是争执、冲突。佛经中经常会用来形容人不明因果,瞋恚怨恨,互不相容,因为小事而结怨、争执的情况。《晋书 元帝纪》其有政绩可述,刑狱得中,人无怨讼,久而日新。参见“怨”。

怨天尤人

yuàntiānyóurén

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抱怨天,埋怨人。指对不如意的事一味归咎于客观。《礼记·中庸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苏轼《上梅直讲书《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

怨天怨地

yuàntiānyuàndì

抱怨天又抱怨地。后指埋怨不休。他做任何事都不顺利,不找找自身原因,反倒怨天怨地。元 高文秀《遇上皇》第三折:“到今日,悔,悔,悔。也是我前世前缘,自作自受,怨天怨地。”

怨痛

yuàntòng

亦作“怨恫”。 怨恨,哀痛。《国语·周语上》:“民神怨痛,无所依怀。” 《周文 王孙圉论楚宝》又能上下说于鬼神,顺道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王充《论衡·感虚》:“衍兴怨痛,使天下霜。”《明史·忠义传二·张瑶》:“然名既登於天府,恩独后於流官,九泉之下,能无怨恫。” 清 魏源《默觚上·学篇六》:“不能见信於父母兄弟,而能见信於国人,无怨恫於家邦者,无有也。”

怨望

yuànwàng

怨恨;心怀不满。《史记 淮阴侯列传》“夫锐气挫於险塞,而粮食竭於内府,百姓罢极怨望,容容无所倚。”“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汉书 霍光传》燕王旦自以昭帝兄,常怀怨望。汉 贾谊《过秦论》中:“百姓怨望,而海内叛矣。”《资治通鉴 汉纪十一》不害有子建,材高有气,常怨望太子,阴使人告太子谋杀汉中尉事,下廷尉治。《资治通鉴 梁纪三》尚书左仆射张稷,自谓攻大赏薄,尝侍宴乐寿殿,酒酣,怨望形于辞色。《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七》或告太子少保刘幽求、太子詹事钟绍京有怨望语,下紫微省按问,幽求等不服。唐 罗隐《桃花》诗:“尽日无人疑怨望,有时经雨乍凄凉。”《资治通鉴 后梁纪一》蜀太师王宗佶既罢相,怨望,阴畜养死士,谋作乱。水浒传 第八九回:“宋江听了嘆道:‘非是宋某怨望朝廷,功勛至此,又成虚度。’”《续资治通鉴 元纪三十六》第二皇后奇氏有宠,后(皇后鸿吉哩氏)无几微怨望意。曹禺《雷雨 第一幕:“她的眼光时常充满了一个年轻的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怨望。”

怨尤

yuànyóu

怨恨责怪。怨和尤的并列组合词,怨和尤都是埋怨、责怪的意思。含贬义。《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宋 梅尧臣《和谢舍人洊震》南阳太守自引咎,不以天时为怨尤。《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大臣所用,非亲即故,执政择易制之人,台谏用慎默之士,都司枢掾,无非亲昵,贪吏无不得志,廉吏动招怨尤,此朝廷权柄有所分也。

怨憎会

yuànzēnghuì

怨憎会,八苦之一,来自人际关系的痛苦,是世人难以逃避的苦,指互相憎恨的人老是冤家路窄,常常见面。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第177篇》佛教把人生苦恼归纳为八种: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所求不得苦、爱别离苦、五蕴yùn炽盛苦。

怨咨

yuànzī

亦作“怨訾”。怨恨嗟叹。《尚书·君牙》:“夏暑雨,小民惟曰怨咨。”《礼记·缁衣》引作“怨资”。陈澔《集说》:“资,书作咨,此传写之误。”《逸周书·太子晋解》:“四荒至,莫有怨訾,乃登为帝。”孔晁注:“訾,叹恨也。”《资治通鉴 唐纪十一》侍御史马周上疏(李世民):今比年丰穰,匹绢得粟十余斛,而百姓怨咨者,知陛下不复念之,多营不急之务故也。宋 陆游《雨雪兼旬有赋》:“祁寒人怨咨,千载语犹验。”刘师培《悲佃篇》:“如赵甲四十顷分给二十家,甲止得五十亩,寧不怨咨?”

yuàn

①古代养禽兽植林木的地方,多指帝王的花园:鹿苑。御苑。苑囿。唐 皇甫冉《春思诗》:“鶯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②学术、文艺荟萃之处:文苑。艺苑。学苑。③姓。

苑囿

yuànyòu

古代畜养禽兽供帝王玩乐的园林。《史记 高祖本纪》诸故秦苑囿园池,皆令人得田之。《史记 孝文本纪》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桀紂皆圣王之后,骄溢妄行。侈宫室,广苑囿,穷五采之变,极饰材之工。《资治通鉴 随纪五》(隋炀)帝无日不治宫室,两京及江都,苑囿亭殿虽多,久而益厌,每游幸,左右顾瞩,无可意者,不知所适。清 唐甄《潜书·善游》臺榭太高,则不安;苑囿太旷,则不周。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第十篇故虚借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资治通鉴 周纪二》苏秦说齐王高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欲以敝齐而为燕。《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一》本冒顿单于依阻其中,治作弓矢,来出为寇,是其苑囿也。《资治通鉴 晋纪十九》是宜悉罢苑囿以赋新民,无牛者官赐之牛,不当更收重税也。②常握,驾驭。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杂文》:“苑囿文情,故日新殊致。”③包括。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体性》:文辞根叶,苑囿其中矣。④谓博览。《梁书·裴子野传》:且家传素业,世习儒史,苑囿经籍,游息文艺。

苑篽

yuànyù

古代帝王的园囿。《新唐书高祖纪》高祖自下邽以西,所经隋行宫、苑篽, 悉罢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五》(金)太宗在位十三年,宫室苑篽,无所增益。清 顾炎武《感事》诗:清跸郊宫寂,春游苑篽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