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òu

①面向南时,西的一边,与“左”相对:右手。右边。②地理上指西方:山右。江右。《隋书 帝纪卷四炀帝杨广下》朕躬驭元戎,为其节度,涉辽而东,循海之右,解倒悬于遐裔,问疾苦于遗黎③指政治思想上保守或反动的:右倾。右派。右翼。④古代称等级高的:右族。右职。右丞相高于左丞相。无出其右(没有高过它的)。强者为右。尚右。右贤左戚:尊崇贤才,不重亲戚。《史记 孝文本纪》右贤左戚,先民後己,至明之极也。《资治通鉴 汉纪四》及张敖既免,上贤田叔、孟舒等。召见,与语,汉廷臣无能出其右者。《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五》自先帝时,桀已为九卿,位在光右。《资治通鉴 汉纪十》夫为人刚直,使酒,诸有势在己之右者必陵之。《汉书 霍光传》在人之右,众必害之。《晋书 谢安传》安虽处衡门,其名犹出(谢)万之右,自然有公辅之望,处家常以仪范训子弟。《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一》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薄熙来传》:新史公曰:熙来与今上皆勋贵子,而晋国公权势更出兴宗之右。⑤丧尚右,右,隂也。吉尚左,左,阳也。逸周书说“吉礼左还,武礼右还”;管子说:“文事在左武事在右”。所谓文左武右,文华殿在左,武英殿在右;贡院在东单东,在左;杀人的菜市口在西四牌楼西边,在右。《老子·第三十一章》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⑥崇尚,重视:“窃以右文兴化,乃致治之所先”。⑦古同“侑”,劝酒,劝食。⑧古同“佑”,帮助,偏袒。《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谏官司马光因劾奏(张)方平怯懦轻举,请加窜谪。宰相曾公亮独右方平,乃言曰:“兵不出塞,何名为轻举?”⑨形容词,文言,迂曲。《诗经·秦风·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郑玄笺:“右者,言其迂回也。”

右背高yòubèigāo右,上,古时以右为上。一说,以背靠高地为上;也有说,指右翼要依靠高处。《孙子·行军》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

右辅

yòufǔ

①右内史的别称。西汉主管京畿右内史地区的官。《史记·酷吏列传》:“徙为右内史,治如其故,姦邪少禁。坐法失官。復为右辅,行中尉事,如故操。”②三辅之一。右扶风的别称。因在京兆尹之西,故称。今为陕西凤翔。唐 韩愈《石鼓歌》:“故人从军在右辅,为我量度掘臼科。”③泛指京西之地。唐 李商隐《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右辅田畴薄,斯民常苦贫。”《旧唐书·崔慎由传》:“岂有都城,合聚兵甲,暗养死士,将乱国经,聚貔武以保其一坊,致刁斗远连於右辅。”④指右牙。明 王世贞《与徐子与书之十五》:“僕鬚髮强半白,右辅已失其一,老态渐出。”

右军

yòujūn

①周制,天子有三军,称中军、左军、右军。亦泛指右翼部队。《左传·桓公五年》:“王为中军,虢公林父将右军。”《史记·赵世家》:“攻中山。赵袑为右军,许钧为左军,公子章为中军,王并将之。”《国语·吴语》:“越王乃中分其师以为左右军……亦令右军衔枚踰江五里以须。”《北史·周纪上·太祖文帝》:“帝率右军若干惠,大破神武军,悉虏其步卒。”②晋 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后称羲之为“右军”。张彦远《法书要录 卷一》引南朝齐 王僧虔《论书》:“庾征西翼书,少时与右军齐名。”唐 杜甫《丹青引》:“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唐 高适《途中寄徐录事诗》:“空多篋中赠,长见右军书。”清 姚鼐《题二王帖诗之三》:“地下右军如可作,詎将知己许文皇。”③相传王羲之爱鹅,后以“右军”作为鹅的别名。宋 沉括《梦溪笔谈·讥谑》:“吴人多谓梅子为‘曹公’,以其尝望梅止渴也。又谓鹅为‘右军’,以其好养鹅也。有一士人遗人醋梅与燖鹅,作书云:‘醋浸“曹公”一甏,汤燖“右军”两隻,聊备一饌。’”宋 高承《事物纪原·虫鱼禽兽·右军》:“晋右将军王羲之好鹅。在会稽山阴,道士养群鹅,羲之每就玩之。道士曰:为写黄庭经,当以相赠。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去。今人误以鹅为‘右军’,缘此故。”

右文

yòuwén

重视文化教育。右通佑。《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三》苏辙上疏曰:本朝真宗,右文偃武,号称太平,而群臣因其极盛,为天书之说。明 王缉《重修汾州儒学记》是役也,效其劳者,孝义主簿刘希会。考其成者,又有守道张襄公。张与梁俱纯明右文,白君得恃以行其志,故并书之,用示来哲。

右武

yòuwǔ

崇尚武功。《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守成尚文,遭遇右武。”唐 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兵兴已还,右武尚功。”宋 王安石《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谋足以夺三军,而辱於右武之国。”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环大河南北所谓我族之根据地,安所往而非右武之天性所磅礴乎……其间竞争剧烈,非右武无以自存!”

右相

右丞相

yòuxiāng

官名。右丞相的就是在皇帝右手站立的丞相,也称主相左丞相的就是在皇帝左手站立的丞相,也称副相;基本上右丞相的官职大于左丞相。不过也有种说法每个朝代都是不同的,南宋时右相大,北宋左相大,秦时右相大,汉朝右相大,明初左相大,清朝也是以左为尊,比如左督御史比右督大。春秋齐景公始置左右相各一,秦及初因之。文帝以后置丞相一人。北齐、北周设左右丞相。唐玄宗开元初年改左右仆射为尚书左右丞相,天宝初复其旧,乃改侍中为左相,中书令为右相。南宋、元、明皆曾设左右丞相,后废。

右选

yòuxuǎn

宋 代吏部四选之一。吏部侍郎分左右选,掌右选者负责武官的铨叙选授。 宋 苏辙《辞吏部侍郎札子》:“臣准尚书省札子,已降誥命,除臣试尚书吏部侍郎。奉圣旨,令管勾右选者。”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 卷三》:“曹忽大怒曰:‘尔便云汉!’坐皆惘然,而曹肆駡不已。事闻,復还右选,除閤门官。”《宋史·职官志三》:“侍郎分左右选……右选,掌武臣之未升朝者(原注:旧自供奉官以上)。其职任自亲民官至部队将、监当官,皆掌其选授注拟之法。”《金史·石琚传》:“知人最为难事……惟 石琚 为相时,往往举能其官,左丞移剌道、参政粘割斡制剌 举右选,颇得之。”

右尹

yòuyǐn

复姓。春秋楚有右尹子革。《左传 子革对灵王》右尹子革夕,王见之。

右职

yòuzhí

重要的职位。《汉书·循吏传·文翁》:“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 颜师古注:“郡中高职也。”《后汉书·蔡邕传》:“宜擢 文右职,以劝忠謇。”李贤注:“右,用事之便,谓枢要之官。”宋 洪迈《容斋三笔·神宗待文武臣》:“右职若效朝士养名,而奬进之,则将习以为高,非便也。”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 卷五》:“ 汉制以右为尊,以贬秩为左迁,居高位曰右职。”《资治通鉴 汉纪十一》又,吏通一艺以上者,请皆选择以补右职。《资治通鉴 汉纪十七》其为扶风,选用廉平疾奸吏以为右职,接待有礼,好恶与同之。《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八》初,田布从其父(田)弘正在魏,善视牙将史宪诚,屡称荐,至右职。指武职。《宋史·神宗纪一》:“詔:‘自今文臣换右职者,须实有谋勇,曾著绩効,即得取旨。’”参见“右选”。 

右趾

yòuzhǐ

①右脚趾头。明·魏学洢《核舟记》: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②谓砍掉右足。代酷刑之一。《后汉书·明帝纪》:“天下亡命殊死以下,听得赎论:死罪入縑二十匹,右趾至髡钳城旦舂十匹。”李贤注引书音义:“右趾谓刖其右足。”《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太后比三日幸洛阳,録囚徒,理出死罪三十六人,耐罪八十人,其餘减罪死右趾已下至司寇。”

yòu

帮助:佑护。佑助。保佑。庇佑。若举此念,皇天不佑。《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七》秦王(符)坚叹曰:“天亦佑贼乎!”《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九》陛下(宋哲宗赵煦)乃容而留之,此天心之所以未祐也。

佑启

yòuqǐ

佑助启发。《孟子·滕文公下》:“曰:‘丕显哉,文王謨!丕承者,武王烈!佑启我后人,咸以正无缺。’”明 颜志邦《颜氏家训 序》:“我黄门祖(指颜之推)恭立厥训,佑启后人。”

佑仁

yòurén

保护有德之人。“澄得一以作鉴,恒辅善而佑仁。”唐 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公之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

yòu

祐:指天、神等的佑助。②福。纳祐即纳福。《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上》岂朕一人,独应此祐,斯亦群后协同之所致也。宋 张孝祥《点绛唇》词:“四到蘄州,今年更是逢重九。应时纳佑,随分开尊酒。”宋 张世南《游宦纪闻 卷一》:“恭惟发运学士,膺时纳祐,与国同休。”

祐福

yòufú

赐福。《史记·孝武本纪》:“神灵之休,祐福兆祥。”《汉书·韦玄成传》:“皇帝至孝肃慎,宜蒙祐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