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賓賔 | bīn I. | ①客人:宾客。来宾。宾馆。宾主。贵宾。宾至如归。②古同“傧”,傧相。③服从,归顺:宾服。宾附。《老子·第三十二章》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资治通鉴 魏纪十》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受之不得不礼。《晋书 文帝纪》以庸蜀未宾,蛮荆作猾,潜谋独断,整军经武。《晋书 武帝纪》昔汉文、光武怀抚尉佗、公孙述,皆未正君臣之仪,所以羁糜未宾也。参见“不宾”“负阻不宾”。④(文言)指事物之名。常与“实”对举。《庄子·逍遥游》:“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⑤姓。II.bìn(文言)通“摈”。摈弃;排除;拒却。《尚书·多士》:“今朕作大邑于兹洛,予惟四方罔攸宾。”《庄子·达生》:“事君不遇世,宾于乡里,逐于州部。”《庄子·徐无鬼》先生居山林,食芧栗,厌葱韭,以宾寡人,久矣夫! |
宾宾 | bīnbīn | ①犹频频。《庄子·德充符》:“孔丘之於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俞樾《诸子平议·庄子一》:“宾宾,犹频频也。”一说恭勤貌,见成玄英疏。《明史·刘之纶传》:“授之纶兵部右侍郎,副尚书閔梦得协理京营戎政。於是之纶宾宾以新进骤躋卿贰矣。”②尊重臣属。清 龚自珍《古史钩沉论四》:“王者,正朔用三代,乐备六代,礼备四代,书体载籍备百代,夫是以宾宾。” |
宾从 | bīncóng | ①宾客的随从。②宾客和随从。唐 杜甫《丽人行》:“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③服从;归顺。④相从;随行。 |
宾服 | bīnfú | 服从,佩服。《管子·小匡》:"故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中诸侯国,莫不宾服。"《庄子·说 剑》:"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汉书 霍光传》昭帝既冠,遂委任光,讫十三年,百姓充实,四夷宾服。西汉·贾谊《治安策》乐与今同,而加之诸侯轨道,兵革不动,民保首领,匈叙宾服,四荒乡风,百姓素朴,狱讼衰息。《资治通鉴 后唐纪二》今外患已除,海内宾服,故虽珍台闲馆犹觉郁蒸也。《清史稿·太宗纪一》今朝鲜宾服,察哈尔举国来附,苟不能抚辑其众,后虽拓地,何以处之?《红楼梦 第八四回》那给人家做了媳妇儿,怎么叫公婆不疼,家里上上下下的不宾服呢。 |
宾贡 | bīn’gòng | ①古代地方向朝廷推举人才时,待以宾礼,贡于京师。《北史·循吏传·梁彦光》:“及大成,当举行宾贡之礼,又於郊外祖道,并以财物资之。”唐 皇甫曾《送裴秀才贡举诗》:“宾贡年犹少,篇章艺已成。”清 顾炎武《菰中随笔》:“至於郡国僚吏,皆府主所署,版檄召用,至而授职,何尝宾贡,亦不试练。”②指别国推举而来的贤者。《宋史·外国传三·高丽》:“贡士三等,王城曰土贡,郡邑曰乡贡,他国人曰宾贡。”《宋史·外国传三·高丽》:“詔赐高丽宾贡进士王彬、崔罕等及第。”③归顺纳贡。唐 韩愈《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皆已宾贡。”《旧唐书·回纥传》:“於故 单于臺 置 燕然都护府 统之,以导宾贡。” |
宾鸿 | bīnhóng | 亦作“賔鸿”。①即鸿雁。《水浒传第一一○回》此宾鸿仁义之禽,或数十,或三五十只,递相谦让。②喻信使或羁客。 |
宾雀 宾爵 | bīnquè bīnjué | 老雀。泛指家雀。《吕氏春秋·季秋》:“候鴈来,宾爵入大水为蛤。”高诱 注:“宾爵者,老爵也,栖宿於人堂宇之间,有似宾客,故谓之宾爵。”《尔雅翼·释鸟》:“雀,小隹,依人以居,其小者黄口,贪食易捕;老者黠,难取,号为宾雀。”《镜花缘 第十七回》所谓‘宾爵’者,就是老雀,常栖人堂宇,有似宾客,故谓之‘宾爵’。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二·雀》:“雀,短尾小鸟也……栖宿簷瓦之间,驯近阶除之际,如宾客然,故曰瓦雀、宾雀。” |
宾客 | bīnkè | ①客人的总称。宾客盈门。《论语·宪问篇》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史记 魏公子列传》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宋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词》:“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②门客。《战国策 燕策》太子及宾客知其事得,皆白衣冠以送之。《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后汉书 光武帝纪上》光武遂将宾客还舂陵。时伯升已会众起兵。《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③贵族的门客或策士。在古代,宾客也指那些依附于贵族或豪门的人,通常具有谋略或才能。《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提到淮南王招揽宾客,策划叛乱。官名。④唐代也指太子宾客,是一种官职名称,负责侍从规谏和礼仪赞相。唐·白居易《知足吟》中人百户税,宾客一年禄。 |
宾客如云 | bīnkèrúyún | 来客多得如聚集的云层。形容客人多。当官时宾客如云的景象与现今形成一个鲜明的对照。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月明和尚度柳翠》:“穿著布素,闭门念佛;虽宾客如云,此日断不接见,以此为常。” |
宾客盈门 | bīnkèyíngmén | 盈:充满。指来客很多。《旧唐书 窦威传》:“时诸兄并以军功致仕通显,交结豪贵,宾客盈门,而威职掌闲散。”徐贵祥《历史的天空》第七章:“人在高处亲戚多,祖父七十大寿那天,高府宾客盈门。” |
宾礼 | bīnlǐ | ①上古朝聘之礼。②古代五礼之一。指接待宾客的礼节。《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宾礼诸公,唯寄情于文酒,昵近群小,皆委之以衡轴。③谓以上宾之礼相待。④引申为敬重。 |
宾旅 | bīnlǚ | 亦作“賔旅”。客卿;羁旅之人。《左传·定公九年》:“公赏东郭书 ,辞,曰:‘彼,宾旅也。’” 杨伯峻注引陶鸿庆《别疏》:“宾旅,犹言羈旅之臣。”《孟子·告子下》:“葵丘之会诸侯……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三国吴 韦昭《博弈论》:“人事旷而不脩,賔旅闕而不接。”《北齐书·蔡儁传》:“苍鹰交游豪侠,厚待宾旅,居於州城。”清 吴伟业《哭志衍诗》:“宾旅给犀渠,叟兵配騮骆。”章炳麟《訄书前录·客帝匡谬》:“乃夫宾旅侵突而为君者,故邇梁远,以华夏为异类,蠭刃所抵,类禡厥宗,而无所慇痛。” |
宾门 | bīnmén | ①客厅。②语本《书.舜典》:“宾于四门,四门穆穆。”孔传:“四方诸侯来朝者,舜宾迎之,皆(好工具)有美德,无凶人。”后因以“宾门”指荐引贤才的机构。《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下》宾于四门,百揆时叙。③果名。槟榔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三.槟榔》。 |
宾幕 賔幕 | bīnmù | ①幕府。唐 卢象《送赵都护赴安西诗》:“使开宾幕,胡笳送酒巵。”唐 贾岛《寄李輈侍郎诗》:“宾幕谁嫌静,公门但晏如。”宋 洪适《贺方镇江启》:“某自离賔幕,屡换律筩。”②幕宾;幕僚。《旧唐书·孔巢父传》:“大历初,泽路节度使李抱玉奏为宾幕。”明 夏完淳《即事三首》:“东阁尘宾幕,西征愧赋才。月明笳鼓切,今夜为谁哀。” |
宾礼 | bīnlǐ | ①上古朝聘之礼。②古代五礼之一。指接待宾客的礼节。③谓以上宾之礼相待。《晋书 元帝纪》宾礼名贤,存问风俗,江东归心焉。④引申为敬重。 |
宾朋满座 | bīnpéngmǎnzuò | 座:坐位。宾客朋友坐满了席位。形容朋友很多。明 郭勋《雍熙乐府》第四卷:“醉仙楼听鹤鸣一派箫韶洞,宾朋满座,谈笑无穷。” |
宾师 | bīnshī | ①古指不居官职而受到君主尊重的人。《续资治通鉴 唐纪十三》帝(元武宗海山)指(李)孟谓宰执大臣曰:“此皇祖妣命为朕宾师者,宜速任之。”②鸟名。 |
宾事 | bīnshì | ①恭敬地事奉。《管子·四称》:“昔者,有道之臣,委质为臣,不宾事左右。”尹知章注:“宾,敬也。”《墨子·法仪》:“天下诸侯,皆宾事之。”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月馀,妇起,宾事良人。” ②谓摈弃世事。宾,通“摈”。《关尹子·七釜》:“青鸾子千岁而千岁化,桃子五仕而心五化;圣人宾事去物,岂不欲建立於世哉!有形数者惧化之不可知也。” |
宾天 | Bīntiān | 委婉语,特指帝王之死。宋 叶适《华文阁待制知庐州钱公墓志铭》孝宗宾天,公困多毁。《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未几,(元)仁宗宾天,乘时幸变,再入中书。清 薛福成《庸盦笔记·史料一·咸丰季年三奸伏诛》且先帝宾天,皇太后居丧,尤不宜召见亲王。附:《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清史稿卷五·世祖纪二》皇考宾天,朕止六岁,不能服衰绖行三年丧,终天抱憾。 |
宾徒 | Bīntú | 宾客随从。《后汉书·符融传》:“二人自是名论渐衰,宾徒稍省。”《后汉书 袁绍传》三月上已,大会宾徒于薄落津。清 陈维崧《渡江云·扬州感旧词》:“珠帘璧月宾徒盛,多少繁华。” |
宾戏 | bīnxì | 东汉班固文。班固才高位低,内心不平,遂仿效东方朔《答客难》与扬雄《解嘲》而作《宾戏》,通过文中宾客对主人的戏诘以抒发失意不平之情。后因用为才士失意的典故。《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著《宾戏》以自怜,草《客嘲》以慰志。(辛弃疾《念奴娇·和赵录国兴韵》1917这里用以点题,抒发失意之情。)无多笑我,此篇聊当宾戏。 |
宾游 | bīnyóu | ①宾客游士。《晋书·怀帝纪》:“帝冲素自守,门絶宾游,不交世事。”《北齐书·卢文伟传》:“(卢宗道)尝於晋阳置酒,宾游满坐。”宋 王安石《上蒋侍郎书》:“加公庭兼视之初,宾游接武之际,虽神明之政,尚或未周。”②谓出游。《北史·艺术传上·庾季才》:“季才局量宽弘,术业优博,篤於信义,志好宾游。”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余九龄入燕,往来吴越,垂三十载,涉歷宾游,脞言鄙事,时有足存。” |
宾友 | bīnyǒu | ①宾客朋友。《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②指以宾客与友人之礼相待。 |
宾者 | bīnzhě | 导引宾客的人。宾,通“儐”。《庄子·列御寇》:“立有间,不言而出。宾者以告列子。列子提屨,跣而走。”成玄英疏:“宾者,谓通宾客人也。”《吕氏春秋·重言》:“管仲曰:‘此必是已。’乃令宾者延之而上,分级而立。” |
宾至如归 | bīnzhìrúguī | 客人到此,好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形容主人待客热情周到。《左传 襄公三十一年》宾至如归,无宁灾患,不畏盗寇,而亦不患燥湿。 |
宾主 | bīnzhǔ | 宾客和主人。宾主共进午餐。唐 韩愈 《原道》:“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唐 王勃 《滕王阁序》:“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唐 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诗》:“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
宾佐 | bīnzuǒ | 辅佐;幕宾佐吏。待宾佐以礼。《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六》(李)怀光知众不可强,问计于宾佐。苏轼《放鹤亭记》“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
傧 | bīn | ①也作“摈”,指代表主人接引宾客的人。见《周礼·秋 官·司仪》郑玄注。古时主有傧,客有副。《聊斋志异 狐嫁女》公若为傧,执半主礼。殷士儋是代表主方迎接新郎的, 所以“执半主礼”。② (文言义)陈列,陈设。《诗经·小雅·常棣》傧尔笾豆,饮酒之饫。③(文言义)动词:排斥,抛弃。《战国策·赵策二》大王收率天下以傧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矣。《后汉书·张衡传》哀二妃之未从兮,翩傧处彼湘濒。李贤注:“傧,弃也。”④通“宾”,敬。《礼记·礼运》故祭帝于郊,所以定天位也……山川,所以傧鬼神也。⑤同“颦”(pín)。皱眉。枚乘《菟园赋》傧笑连便。 |
傧相 | bīnxiàng | ①古时称替主人接引宾客和赞礼的人。②行婚礼时赞礼的人。《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他怕人知道,也不用傧相,也不动乐人。③旧指婚礼中陪伴新郎的男子和陪伴新娘的女子。《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傧相乐人,俱已打发去了。 |
缤 | bīn | ①缤纷:繁多而凌乱,如“五彩缤纷”。参见“落英缤纷”。《聊斋志异 凤仙》过数日,果有三十余人,赍旗采酒礼而至,舆马缤纷,填溢阶巷。②(繽) |
滨 | bīn | 水边;近水的地方;靠近(水边):海滨。湖滨。滨海。滨湖。滨江。《战国策·秦策·范睢说秦王》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史记 屈原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资治通鉴 魏纪七》恪不欲诸王处滨江兵马之地,乃徙齐王奋于豫章,琅邪王休于丹阳。唐 李白《行路难诗》:“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宋 朱熹《春日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聊斋志异 阿宝》媒去,生以斧自断其指,大痛彻心,血益倾注,滨死。 |
滨就 | bīnjiù | 接近成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云翠仙》:“中贵人亲诣才,见女大悦。恐不能即得,立券八百缗,事滨就矣。” |
槟檳 | bīn I | 槟子:苹果属中的一种,比苹果小,熟的时候紫红色,味酸甜,略有点涩。II. 参见bīng |
瑸 | bīn I | 古同“玢”,玉的花纹。II.pián一种珍珠名:“金榜洞开,道瑸晖于帝幄。” |
镔 | bīn | ①精炼的铁。洪升《长生殿》三尺镔刀耀雪光。《金史·舆服志下》刀贵鑌,柄尚鸡舌木,黄黑相半。②镔芬(bīnfēn):同“缤纷”。 |
镔铁 | bīntiě | 泛指精铁。《水浒传第二十八回》张青劝武松饮酒至晚,取出那两口戒刀来,叫武松看了,果是镔铁打的,非一日之功。 |
豩 | bīn | 两头猪。猪乱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