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ǐn I.

①形容雷声“殷其雷,在南山之阳”。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第144篇》祖大寿向明廷报称:“锦城米仅供月余,而豆则未及一月,倘狡虏古代对北方外族的贬称)声警再殷,宁锦气脉中断,则松、杏、锦三城势已岌岌,朝不保夕矣。”②震动: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三》(西夏)国人立其弟南平王晛,以兵事方殷,告于金,各停使聘。II.参见yān III.参见yīn。

yǐn I.

①藏匿,不显露:隐藏。隐匿。隐居。隐士。隐讳。隐喻,隐语。《中庸·第一章》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朱子曰“隐,暗处也;微,细事也”《史记·滑稽列传齐威王之时喜隐。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呜,王知此鸟何也?”宋 钱公辅义田记以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清 施闰章《过湖北山家诗》:“呼鸡过篱栅,行酒尽儿孙。老矣吾将隐,前峰恰对门。”②伤痛:隐恻。③怜悯:恻隐之心。孟子·梁惠王上》: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II.参见yìn。

隐操

yǐncāo

恬退的操守。《南齐书·高逸传·褚伯玉》:"伯玉,少有隐操,寡嗜欲。"《宋史·隐逸传上李渎》:"直史馆孙冕言其隐操,请加搜采。"明 闵文振《仰山脞录·董萝石》:"海宁萝石董公澐厉隐操有志,正学行义,多可称。"

隐处

yǐnchǔ

①隐居之所。文选·贾谊《吊屈原文》:“偭蟂獭以隐处兮,夫岂从虾与蛭螾。”张铣注:“君子但避乱世以隐居,不可与小人从仕。”《汉书·武帝纪》:“详问隐处亡位,及冤失职。”唐 贾岛《山中道士诗》:“不曾离隐处,那得世人逢。”唐 常建《宿王昌龄隐居》:“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宋 陈师道《答张文潜书》:“李耼家於瀨乡,庄休老於蒙,田邑之间,復有昔时怀器而隐处者乎?” ②指阴部。明 冯梦龙《古今谭概·非族·鞑鞑》:“韃妇至中国,人戏弄其乳则喜,以为是其子也,至隐处亦不为意。”

隐德

yǐndé

施德于人而不为人所知,谓之隐德。《晋书·王湛传》:"初有隐德,人莫能知,兄弟宗族皆以为痴,其父昶独异焉。"宋 苏轼《放鹤亭记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隐恶

yǐn’è

①隐瞒恶事。徐干《中论·谴交》:“故民不得有遗善,亦不得有隐恶。”宋 秦观《韩愈论》:“考同异,次旧闻,不虚美,不隐恶,人以为实録,此叙事之文,如司马迁、班固之作是也。”宋 王得臣《麈史 序》:“盖取出夫实録,以其无溢美,无隐恶而已。”参见“隐恶扬善”。②指鲜为人知的恶行。宋 张世南《游宦纪闻 卷四》:“(张锄柄)时言人隐恶,能道未来祸福。”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彭海秋》:“惟丘生者,是邑名士,而素有隐恶,彭常鄙之。”

隐恶扬善

yǐn’èyángshàn

指宽厚地不谈人的坏处,光宣扬人的好处。《礼记·中庸》:“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美娘想道:“难得这好人,又忠厚,又老实,又且知情识趣,隐恶扬善,千百中难遇此一人。可惜是市井之辈,若是衣冠子弟,情愿委身事之。”

隐发

yǐnfā

谓揭发隐私。《后汉书·锺离意传》:“帝性褊察,好以耳目隐发为明,故公卿大臣数被詆毁。” 李贤注:“隐,犹私也。”《资治通鉴·明帝永平三年》引此文,胡三省注曰:“余谓隐者,人耳目之所不及,帝好以耳目窥其隐而发之。”

隐忿

yǐnfèn

心怀忿恨;心中的忿恨。《楚辞·刘向》:“寃结未舒,长隐忿兮。”王逸注:“言己抱守寃结,长隐山野,心中忿恨无已时也。”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向杲》:“杲隐忿中结,莫可控诉,惟思要路刺杀庄。”

隐讳

yǐnhuì

谓有所忌讳而隐瞒不说。《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各进忠谠,无所隐讳。

隐晦曲折

yǐnhuìqūzhé

意思含糊晦涩;转弯抹角。常指说话或写文章用隐隐约约、转弯抹角的方式来表达思想。隐晦:不明显;曲折:转弯抹角。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我们可以大声疾呼,而不要隐晦曲折,使人民大众不易看懂。”

隐疾

yǐnjí

原指位于体表而不暴露于衣外的某些疾患;隐处的疾病,后指不便告诉人的病(如性病)。《礼记·曲礼上》:“名子者,不以国,不以日月,不以隐疾,不以山川。”郑玄注:“隐疾,衣中之疾也。谓若黑臀黑肱矣。”孔颖达疏:“体上幽隐之处疾病。”后用“隐疾”指不便告人的疾病,如性病、天阉之类。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李象先》:“生有隐疾,数月始一动;动时急起,不顾宾客,自外而呼入,於是婢媪尽避。”

隐迹

隐蹟

yǐnjì

隐藏踪迹。指隐居。《后汉书·方术传下·郭玉》:“弟子程高寻求积年,翁乃授之。高亦隐跡不仕。”《封神演义 第五回》避樊笼而隐迹,脱俗网以修真。王西彦《静水里的鱼》:“哪里能够了解另一个隐迹山林的人的心境呢?”

隐居

yǐnjū

居乡里,不肯出仕。退居山野。《论语·季氏篇》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宋 苏轼《放鹤亭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隐居之室。

隐拒

yǐnjù

隐瞒抵赖。《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帝遣使詰问(范)曄,曄犹隐拒;(孔)熙先闻之,笑曰:‘凡处分、符檄、书疏,皆范所造,云何於今方作如此抵蹋邪?’”

隐君子

yǐnjūnzǐ

原指隐居逃避尘世的人,后来借指吸毒成瘾或吸烟成瘾的人(隐、瘾谐音)。《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老子,隐君子也。宋 苏轼《留侯论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宋 苏轼《超然台记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

隐括yǐnkuò

亦做“隐栝”,以矫正邪曲的器具;引申为标准、规范;矫正,修正;审度,查核;概括。刘向《说苑·杂言》夫隐括之旁多枉木,良医之门多疾人,砥砺之旁多顽钝。《儒林外史》第一回回目:“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

隐鳞藏彩

yǐnlíncángcǎi

比喻潜藏起来,等待时机。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 逸民传 陈留老父》:“夫龙不隐鳞,凤不藏羽,网罗高悬,去将安所。”三国·魏·嵇康《卜疑》:“宁隐鳞藏彩,若渊中之龙乎?”

隐鳞戢羽

隐鳞戢翼

yǐnlínjíyǔ

yǐnlínjíyì

指贤者隐居待时。表面意思是龙隐匿鳞甲,凤收敛翅膀。比喻贤者隐居起来等待时机的到来。钱谦益《徐子能集 序》:“古之文人才士,当其隐鳞戢羽,名闻未彰,必有文章钜公,以片言只字定其声价。”

隐戮

yǐnlù

谓借故杀戮。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羣谈者受显诛,腹议者蒙隐戮。”刘良注:“隐戮,谓托别事而诛之。”

隐沦

yǐnlún

①神人等级之一。泛指神仙。李善注引汉桓谭 《新论》:“天下神人五:一曰神仙,二曰隐沦,三曰使鬼物,四曰先知,五曰铸凝。”②隐居。《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七》有奇才异行隐沦不仕者,与所属长吏论荐。郁达夫《秋夜怀人》诗之六:“晚年好静南乡住,仙寿溶溶乐隐沦。”③指隐者。《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一》(唐)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中太和九年:丁丑,以太仆卿郑注为工部尚书,充翰林侍讲学士。注好服鹿裘,以隐沦自处,上以师友待之。④隐没身体不使人见。⑤沉沦,埋没。章炳麟《狱中闻沉禹希见杀》诗:“不见沉生久,江湖知隐沦。”

隐昧

yǐnmèi

隐匿;欺蒙。《宋书·后废帝纪》:“如狱讼诬枉,职事紕繆,惰公存私,害民利己者,或无隐昧。”《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可见世间刑狱之事,许多隐昧之情,一些造次不得的。”指暗昧不明的事。《宋史·职官志三》:“比部郎中员外郎掌勾覆中外帐籍……钩考百司经费,有隐昧,则会问同否而理其侵负。”

隐谜

yǐnmí

犹隐语。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凤阳士人》:“丽人亦美目流情,妖言隐谜。”何垠注:“谜,隐语也。”参见“隐语”。谜语。徐特立《国文教授之研究 第二章》:“兴味之材料:童话及隐谜等趣味丰富不失教育本旨者。”

隐默

yǐnmò

①安静恬退;亦指安静恬退之士。为人温良隐默。《南史·沉约传》仪淳深隐默,守道不移,风操贞整,不妄交纳。"唐 张籍《奉和舍人叔直省时思琴》达人掌枢近,常与隐默同。②沉默不出;缄默不言。宋 范仲淹《奏为荐胡瑗李觏充学官》臣闻臣之至忠莫先於举士,君之盛德莫大於求贤,泰通之朝,岂敢隐默! 《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九》金主(完颜雍)谕之(程煇)曰:“卿年虽老,犹可宣力,事有当言,毋或隐默。”

隐囊

yǐnnáng

供人倚凭的软囊。犹今之靠枕、靠褥之类。犹今之靠枕、靠褥之类。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跟高齿屐,坐棊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於左右。”王利器 集解引 卢文弨 补注:“隐囊如今之靠枕。”资治通鉴·陈长城公至德二年》:“上倚隐囊,置张贵妃於膝上。”

隐匿

yǐnnì

隐藏,躲起来。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第七十一回》:“(费)无极奏曰:‘臣观从媵之中,有齐女才貌不凡,可充作秦女。臣请先进秦女于王宫,复以齐女进于东宫,嘱以毋漏机关,则两相隐匿,而百美俱全矣。’”《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一》凡民养生之具,日用而家有之,今欲尽令疏实,则家有告讦之忧,人怀隐匿之虑。

隐戚

yǐnqī

犹忧戚,哀戚。《后汉书·袁绍传》:“臣所以荡然忘哀,貌无隐戚者,诚以忠孝之节,道不两立。”李贤注:“隐,忧也。”

隐切

yǐnqiē

犹怨恨。《后汉书·蔡邕传》:“(程)璜遂使人飞章言邕(尉)质数以私事请托於郃,郃不听,邕含隐切,志欲相中。”《三国志·魏志·王肃传》:“帝又问:‘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

隐情

yǐnqíng

隐瞒实情,也指隐瞒。《晋书 武帝纪》虽诏有所欲,及奏得可而于事不便者,皆不可隐情。

隐然

yǐnrán

隐隐约约的样子。宋 苏轼《放鹤亭记》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隐人

yǐnrén

隐逸之人。刘向《列仙传·方回》:“方回者,尧时隐人也。”宋 苏轼《方山子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明 李东阳《与李士常书》:“又不能杜门自谢,远同隐人。”清 吴敏树《新修吕仙亭记》:“而岳之湖上,固传有仙人往来之语矣。得非隐人高士,出没江湖间,人乃目之为仙歟?”

隐忍

yǐnrěn

将事情藏在内心,强力克制忍耐,不作表示!隐忍不发。《史记·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唐 柳宗元《箕子碑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其有志于斯乎?宋·秦观《淮海集·石庆论》特以太后之故,隐忍而不发。《续资治通鉴 元纪三十六》此辈宜速去之,如治病当急除其根。若隐忍姑息,终为身害。

隐忍不发

隐忍不言

yǐnrěnbùfā

yǐnrěnbùyán

克制忍耐,不向人发泄、透露。把事情蒇在心里不说。宋·秦观《淮海集·石庆论》:“特以太后之故,隐忍而不发。”清 归庄《与季沧苇侍御书》:“即受侮嫚,亦为亲屈,欲终隐忍不言。”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04回:“无奈规矩所在,只得隐忍不言。”金玉舟《赵匡胤》第20章:“但他隐忍不发,耐着性子,又问了一句:‘这可是你的想法?’”

隐若敌国

yǐnruòdíguó

隐:威严庄重的样子;若:象;敌:匹敌,同等;敌国:相当于一国。指对国家起举足轻重作用的人。西汉 司马迁《史记 游侠列传》:“吴楚反时,条侯为太尉,乘传车将至河南,得剧孟,喜曰:‘吴楚举大事而不求孟,吾知其无能为已矣。’天下骚动,宰相得之若得一敌国云。”唐·吕温《凌烟阁勋臣颂》:“天地之内,指麾无前,熊威虎力,隐若敌国。”

隐身

yǐnshēn

①不露身份。荀悦《纪·高帝纪一》:“初,耳餘为刎颈交,俱隐身为里监门,餘常父事耳。”②犹隐居。隐而不出。《后汉书·周黄徐姜申屠传序》:“桓乃慨然叹曰:‘使桓生行死归,於诸子何有哉!’遂隐身不出。”《宋书 卷九 后废帝纪》其有孝友闻族,义让光闾,或匿名屠钓,隐身耕牧,足以整厉浇风,扶益淳化者,凡厥一善,咸无遗逸。唐 陈子昂《喜马参军相遇醉歌序》:“吾无用久矣,进不能以义补国,退不能以道隐身。”③隐蔽身体。唐 皎然《投知己诗》:“若为令忆洞庭春,上有閒云可隐身。”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荔姐)顾见一人追之急,度是强暴,而旷野无可呼救。乃隐身古冢白杨下。”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二》:“二十四日敌机袭宋埠,弹落隐身处约二十公尺。”④隐匿身形。元 伊世珍《瑯环记卷上》:“主父既胡服,夜恒独观天象。一夕见有神人自天而降。主父拜之,覩其状貌,端庄艷丽,面有光辉,手指如玉,音声清亮。授主父以元女隐身之术,九鍊变骨之丹。”《西游记第六回》:“李天王闻言,又把照妖镜四方一照,呵呵的笑道:‘真君,快去!快去!那猴使了个隐身法,走出营围,往你那灌江口去也。’”

隐实

yǐnshí

审核;核实。《晋书·宣帝纪》:“时边郡新附,多无户名,魏朝欲加隐实。”《晋书·元帝纪》:“二千石令长当祗奉旧宪,正身明法,抑齐豪强,存恤孤独。”《晋书·庾冰传》:“又隐实户口,料出无名万餘人,以充军实。”

隐慝

yǐntè

别人不知的罪恶,不可告人的罪恶。《左传·僖公十五年》:“震夷伯之庙,罪之也,於是展氏有隐慝焉。” 孔颖达疏:“隐蔽之恶,不见於外,非法令所得绳也。”杨伯峻注:“隐慝可有两义,一谓人所不知之罪恶,一谓不可告人的罪恶。”晋 袁宏《后纪·灵帝纪上》:“夏侯氏便於座中攘臂大呼,数元艾隐慝秽恶十五事。”按,后书·黄允传作“隐匿”。《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郝)象贤临刑,极口骂太后(武则天),发扬宫中隐慝,夺市人柴以击刑者;金吾兵共格杀之。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贝编》:“僧即发声,其词皆五百从前隐慝也,五百惊而自悔。”清 黄遵宪《纪事诗之三》:“隐慝数不尽,汝众能知不?”《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七》允闻而黜遣其妻。妻请大会宗亲为别,因于众中攘袂数允隐慝十五事而去,允以此废于时。

隐天蔽日

yǐntiānbìrì

把天遮住,把太阳也挡住了;形容覆盖的面积广大。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参见“遮天蔽日”。

隐土

yǐntǔ

古九州之一薄州的别称。《列子·汤问 愚公移山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隐微

yǐnwēi

①隐约细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盖明者远见於未萌而智者避危於无形,祸固多藏於隐微而发於人之所忽者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九》论事之官,搜抉隐微,无忠恕长厚之风;托迹于公,而原其本心,实以合党图私,甚可恶也!宋 陆游《书 贾充传后》:"祸机乱萌,伏於隐微。"②犹隐私。清 薛福成《庸盦笔记·幽怪一鬼骂陈尚书》:"自是,鬼无日不至,无日不闹,往往抉其隐微,数其奸慝。"

隐姓埋名

yǐnxìngmáimíng

指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不让别人知道。元·张寿卿《红梨花》第四折:“着他隐姓埋名,假说做王同知的女儿。”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七三回》:“我隐姓埋名,更无一人得知,你却怎么知道。”

隐秀yǐnxiù

①幽雅秀丽。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二二》:“近人词如復堂词之深婉,彊村词之隐秀,皆在半塘老人上。”②含蓄和警策。 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范文澜注:“重旨者,辞约而义富,含味无穷。③隐秘谨慎,不显露。 《封神演义第八回》:“况逃灾避祸,须要隐秀些方是。”《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那时老便做个媒人,等令正嫁了出去,寂寂里将财礼送与足下,方为隐秀,不伤体面。”

隐恤

yǐnxù

哀怜抚恤。《三国志·魏志·王修传》:“奉举家得疾病,无相视者,脩亲隐恤之。”《资治通鉴 宋纪十三》军中食少,建安王(刘)休仁抚循将士,均其丰俭,吊死问伤,身自隐恤;故十万之众,莫有离心。梁书·武帝纪上:“及城开,帝并加隐卹,其死者命给棺槥。”唐 戴叔伦《奉同汴州李相公勉送郭布殿中出巡诗》:“省风传隐恤,持法去烦苛。”

隐学

yǐnxué

①隐居读书。《晋书 葛洪传》洪就隐学,悉得其法焉。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潍水》:“(逄萌)在不其山隐学, 明帝安车徵萌,以佯狂免。”②隐居的学者。《晋书·隐逸传·任旭》:“於时司空王导启立学校,选天下明经之士,旭与会稽虞喜俱以隐学被召。”③冷僻之学。《新唐书·选举志下》:“大率十人竞一官,餘多委积不可遣,有司患之,谋为黜落之计,以僻书隐学为判目,无復求人之意。”

隐耀

隐曜

yǐnyào

隐藏光彩;犹言含而不露。《三国志·魏志·管宁传》:“臣闻龙凤隐耀,应德而臻,明哲潜遁,俟时而动。”《后汉书·郑玄传》:“南山四皓有园公、夏黄公,潜光隐耀,世嘉其高,皆悉称公。”晋 张协《七命》:“冲漠公子,含华隐曜,嘉遯龙盘,翫世高蹈。”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日星隐曜,山岳潜形。”鲁迅《坟·人之历史》:“当十三世纪时,力大伟於欧土,科学隐耀,妄信横行,罗马法王,又竭全力以塞学者之口,天下为之智昏。”

隐逸

yǐnyì

隐居不仕,遁匿山林,也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隐居避世。举隐逸。宋 周敦颐《爱莲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西游记第九十一回》真个是天然堪隐逸,又何须他处觅蓬瀛。

隐隐

yǐnyǐn

①不分明的样子。隐隐的雷声。唐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唐 张旭《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宋 苏轼《西江月 顷在黄州》:“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宋 秦观《行香子 树绕村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②微弱的。感到隐隐作痛。③形容车声马声。《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

隐隐绰绰

yǐnyǐnchuòchuò

隐隐约约。我看到远处有人隐隐绰绰在行动。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88回:“那云气如飞而至,隐隐绰绰。”

隐隐约约

yǐnyǐnyuēyuē

指看起来或听起来模糊,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回:“只见山坡旁隐隐约约,倒象撺出一箭,直向大虫面上射去。”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七章:“月亮已经从神仙山和庙坪山那边升起来,隐隐约约地照出模糊的村庄和大地。”

隐映

yǐnyìng

①犹掩映。②隐隐地显现出。宋 柳永《安公子词 远岸收残雨》:“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停画桡、两两舟人语。”

隐尤

yǐnyóu

隐瞒过失。《汉书·王莽传中》:“毋隐尤,毋将虚。”颜师古注:“尤,过也。言勿隐吾过,而助为虚美。”

隐语

yǐnyǔ

①秘密谈话。《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樗里疾,秦之将也,恐犀首之代之将也,凿穴於王之所常隐语者。” ②不直说本意而借别的词语来暗示的话,类似今之谜语。古亦称“廋辞《汉书·东方朔传》:“舍人不服,因曰:‘臣愿复问朔隐语,不知,亦当榜。’”晋 葛洪《抱朴子·序》:“考览奇书,既不少矣;率多隐语,难可卒解。”③姓氏隐语。④对于特定姓氏的隐晦表达,以此既可用于隐藏自身的身份;也可借喻于文字之中,以表达人之心中所愿。列举:“千里草”、“穆易”等等...... ⑤犹黑话宋 陶谷《清异录·惺惺二十一》:“博徒隐语,以骰子为惺惺二十一。” 

隐约

yǐnyuē

困厄;俭约。《庄子·山木》:“夫丰狐文豹,栖於山林,伏於巖穴,静也;夜行昼居,戒也;虽飢渴隐约,犹旦胥疏於江湖之上而求食焉,定也。”陈鼓应注:“隐约含有逼困之意。”楚辞·严忌《哀时命》:“居处愁以隐约兮,志沉抑而不扬。”王逸注:“言己放於山泽,隐身守约。”《后汉书·赵传》:“少篤行隐约,博学经书。”李贤注:“隐,静也。约,俭也。”宋 曾巩《学舍记》:“予之卑巷穷庐,冗衣礱饭,芑莧之羹,隐约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 ②谓义深而言简。《史记·太史公自序》:“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司马贞索隐:“谓其意隐微而言约也。”张守节《正义》:“诗书隐微而约省者,迁深惟欲依其隐约而成其意志也。”宋 欧阳修《谢氏诗序》:“希孟之言,尤隐约深厚,守礼而不自放。”③依稀不明貌。南朝梁 何逊《初发新林诗》:“帝城犹隐约,家国无处所。”唐 韩愈《次硖石诗》:“试凭高处望,隐约见潼关。”宋 史达祖《绮罗香 咏春雨》:“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洪深《赵阎王第二节第三幕》:“这已在林子中,远处鼓声隐约可闻。” 

隐占

yǐnzhàn

①私占。暗地占有。宋 叶适《华文阁待制知庐州钱公墓志铭》:"上令建康都统郭纲及淮西帅漕实官田,括隐占,使兵为耕。"《宋史·蔡挺传》:"举籍禁兵悉还府,不使有隐占。"清 曾国藩《翰林院庶吉士遵义府学教授莫君墓表》:"君按籍责赋富人,而贳其隐占之罪。②隐藏;潜伏。《儒林外史 第十九回》:"访得潘自业即潘三,本市井奸棍,借藩司衙门隐占身体,把持官府,包揽词讼。"

yǐn

指特别深的不良嗜好,亦泛指对某项事物的特殊兴趣、癖好:烟瘾。瘾君子。球瘾。戏瘾。看书上瘾。

廕生yìnshēng

因先世荫庇而入国子监读书的称为荫生。清代分两种:凡现任大官遇庆典给予的称为恩荫,由于先代殉职而给予的称为难荫。《红楼梦》第十四回:“贾珍道:‘犬妇之丧,累蒙郡驾下临,廕生辈何以克当。’

yǐn

①隐语。②应答之言。

yǐn

栝(kuò)〕a.矫正竹木弯曲或使成形的器具,如“故枸木必将待栝烝矫然后直。”b.(就原有的文章、著作)剪裁改写。均亦作“檃括”、“隐栝”。

檃括

檃栝

yǐnkuò

①矫正竹木邪曲的工具。揉曲叫檃,正方称括。荀子·性恶》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杨倞注:檃栝,正曲木之木也。淮南子·修务训》木直中绳,揉以为轮,其曲中规,檃括之力。泛指矫正。晋 葛洪 《抱朴子·酒诫》是以智者严櫽括於性理,不肆神以逐物。就原有的文章、著作加以剪裁、改写。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熔裁》:“蹊要所司,职在鎔裁,櫽括情理,矫揉文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