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古代割掉鼻子的一种酷刑。《资治通鉴 周纪四》乃宣言曰:“吾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即墨败矣!”城中见降者尽劓,皆怒,坚守,唯恐见得。《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三》商、根兄弟欲自黥、劓以谢太后。西汉·贾谊《治安策使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所习者非斩劓人,则夷人之三族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九》宁令格愤而杀曩霄,不死,劓其鼻而去,匿黄芦鄂特彭家,为鄂特彭所杀。曩霄遂因鼻创死,年四十六《战国策·楚策四》郑袖曰:“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王曰:“悍哉!”令劓之,无使逆命。《聊斋志异 锦瑟》作不如程,则刵耳劓鼻、敲肘刭趾。参见“掩鼻“。②割除。烙上记号。《庄子·大宗师》夫尧既已黥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矣。

劓刑

yìxíng

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罚,始于夏朝,属五刑内肉刑的一种,被处劓刑的受刑人被割去鼻子。汉文帝时,将应受劓刑的罪改为笞刑。赢虔又因教导太子无方,而被秦孝公处以此刑。在隋以后,刑典中即不再有劓这种刑罚。

劓刖

yìyuè

①割鼻断足。《资治通鉴·唐宣宗大中四年》:“杀其丁壮,劓刖其羸老及妇人,以槊贯婴儿为戏。”《宋史·吕公著传》:“有欲復肉刑者,议取死囚试劓刖。”《聊斋志异 崔猛》二十余贼,尽劓刖而放之。②危殆不安貌。汉 王符《潜夫论·梦列》:“倾倚徵邪,劓刖不安。”

掩埋,埋葬:埋。藏(cáng)(殉葬的金玉器物)。玉埋香(旧指美女死去)。《瘗旅文》是明代思想家、文学家王守仁所作的一篇祭文。《史记 孝武本纪》坛一黄犊太牢具,已祠尽瘗,而从祠衣上黄。《资治通鉴 汉纪十二》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丞相青翟朝,与汤约俱谢,至前,汤独不谢。《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三》初,帝母李氏瘗在雒阳北,帝初不知;至是,左右白之,帝乃发哀,亲到瘗所,更以礼殡。《资治通鉴 晋纪六》又命温县瘗赵王(司马)伦战士万四千余人。《资治通鉴 晋纪十七》夜,以(石)勒丧潜瘗山谷,莫知其处。《资治通鉴 齐纪七》魏主(孝文帝)使中书侍郎邢峦与咸阳王禧奉诏赍椒酒诣河阳,赐(元)恂死,敛以粗棺、常服,瘗于河阳。《资治通鉴 陈纪五》瘗(王)琳于八公山侧,义故会葬者数千人。《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六》追谥故英王妃赵氏曰和思顺圣皇后,求其瘗,莫有知者,乃以衣招魂,覆以夷衾,葬定陵。宋 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参见“收瘗”。

瘗藏

yìcáng

指殉葬品。《管子·侈靡》:“有差樊,有瘗藏,作此相食,然后民相利,守战之备合矣。”尹知章注:“瘗藏,谓古之樊者,或藏以金玉,或以器物,此棺椁之次浮也。”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庚娘》:“终日间,得金百,於是葬诸南郊。好事者,为之珠冠袍服,瘗藏丰满焉。”埋葬。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七》:“山陵封域之内,先有丘坟,合令子孙改卜,旧例给其所费;无子孙者官为瘗藏。”宋 叶适朝请大夫陈公墓志铭》:“喻寺观憩徙者,死为瘗藏。”

瘞坎

yìkǎn

亦作“瘞埳”。古代行祭地礼时用以埋牲、玉帛的坑穴。《新唐书·礼乐志二》:“瘞坎皆在内壝之外壬地,南出陛,方深足容物。此坛埳之制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三》属飞蝗入境,吏民请坎瘗火焚之。《宋史·礼志七》:“社首 坛……三壝四门,如方丘制。又为瘞埳於壬地外壝之内。”《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又为瘞埳于壬地。”《元史·世祖纪十四》:“坛南植松一株,北墉瘞坎壝垣,悉倣古制,别为斋庐,门廡三十三楹。”

瘗玉埋香

yìyùmáixiāng

指埋葬已故的美女。宋 文英《莺啼序 春晚感怀》词:“别后访、六桥无信,事往花委,瘗玉埋香,几番风雨。”明 高启《听教坊旧妓郭芳卿弟子陈氏歌》:“回头乐事浮云改,瘞玉埋香今几载。”亦省作“瘞玉”。清 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六:“(高淡仙)咏小青云:‘多谢檀郎能瘞玉,芳魂流落圣湖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