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跑,逃跑,逃逸。奔逸。《庄子·秋水》公孙龙口呿而不合,舌举而不下,乃逸而走。《聊斋志异 长清僧》河南有故绅子,率十余骑按鹰猎兔。马逸,堕毙。明·冯梦龙《 上智部·孔子孔子行游,马逸食稼,野人怒,絷其马。《聊斋志异 画马》马逸,追至崔之东邻,入门,不见。②散失:逸散。逸史。逸事。逸闻。《汉书 王莽传》征天下通一艺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礼》、古《书》、…③安闲,安乐:安逸。逸乐(安乐)。以逸待劳。闲情逸致。《晋书 王羲之传》今仆坐而获逸,遂其宿心, 其为庆幸,岂非天赐!④超过一般:超逸。逸兴(xìng)(超逸豪放的兴致)。逸趣。逸致。逸品(超脱绝俗的艺术品)。逸珠(特异的珍珠,喻人的品德)。⑤隐遁:逸士(隐居之士)。逸民(a.旧时称遁世隐居不做官的人;b.亡国后不在新朝代做官的人,亦作“佚民”)。⑥放任,不受拘束:逸荡。飘逸。骄奢淫逸。

逸材

yìcái

①谓兽畜健壮有力。《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卒然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 唐 李峤《羊 诗》:“絶饮惩浇俗,行驱梦逸材。” 清 王士禛《居易录谈卷上》:“仗下黄金勒,横秋号逸材。”②指出众的人才。《魏书·杨大眼传》:“自千载以来,未有逸材若此者也。”

逸道

yìdào

使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法令等。《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孟軻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晋书·郤诜传》:“苟思其利而除其害,以生道利之者,虽死不贰;以逸道劳之者,虽勤不怨。”

逸迹

逸跡

逸蹟

yìjì

①犹遁迹。指隐居。王粲《七释》:“是以栖林隐谷之夫,逸迹放言之士,鉴乎有道,贫贱是耻。”《晋书 葛洪传》犹欲戢劲翮于鹪鷃之群,藏逸迹于跛驴之伍。唐 皮日休《七爱诗·卢徵君鸿》:“高名无阶级,逸迹絶涯涘。”②指骏马的快步。晋 葛洪《抱朴子·名实》:“顿云禽於千仞,骋逸迹以追风。”③高超的书艺作品。南朝 梁武帝《观锺繇书法十二意》:“世之学者宗二王、元常逸迹,曾不睥睨。”唐 韩愈《祭郴州李使君文》:“接雄词於章句,窥逸跡於篆籀。”唐 窦臮《述书赋上》:“达士逸蹟,乃推无奕,毫翰云为,任兴所适。”唐 司空图《月下留丹灶诗序》:“某年中,廉帅上闻,且命鑱其逸跡,藏於郡廨。”④遗踪;逸事。唐 韩愈《复志赋》:“窥前灵之逸迹兮,超孤举而幽寻。”

逸景

yìjǐng

消逝的光阴;逾迈的日影。《文选·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刘良注:“言相见恐过度光景之速。”晋 傅玄 《日升歌》:“逸景何晃晃,旭日照万方。”《晋书·挚虞传》:“俯游光逸景倏烁徽霍兮,仰流旌垂旄猋攸襳纚。”晋 陆云《与陆典书书》:“晞世之宝,久隐岑崯之山;逸景之迹,永絷幽冥之坂。”唐 李白《天马歌》:“不逢寒风子,谁采逸景孙?”②快马。

逸居

yìjū

犹安居。《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 卷五》:“他时功成名遂,均逸林下,乃可成书耳。请先立名曰逸居集。”郑观应《盛世危言·传教》:“盖人生於世,不能逸居无教。”

逸乐

yìlè

安逸享乐。《史记·货殖列传序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晋纪总论》是以汉滨之女,守洁白之志,中林之士,有纯一之德,始于忧勤,终于逸乐。

逸民

yìmín

指遁世隐居的人。《论语·微子》:“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何晏集解:“逸民者,节行超逸也。”《汉书·律历志序》:“周衰官失,孔子陈后王之法,曰:‘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举逸民,四方之政行矣。’” 颜师古注:“逸民,谓有德而隐处者。” 晋 陆机《招隐诗》:“寻山求逸民,穹谷幽且遐。” 清孙枝蔚《寄题范眉生幽草轩诗》:“庭户如空谷,交游半逸民。”《资治通鉴 周纪四》禁止侵掠,求齐之逸民,显而礼之。

逸气yìqì

超脱世俗的气概、气度。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凡为文章,犹人乘骐骥,虽有逸气,当以衔勒制之,勿使流乱轨躅,放意填坑岸也。

逸趣yìqù

超逸不俗的情趣。《说岳全传第一回》但见松径清幽,竹阴逸趣。

逸群

yìqún

超群;出众。《资治通鉴 宋纪六》夫有逸群之才,必思冲天之据;盖俗之量,则偾常均之下。蔡邕《太尉桥公碑》:“岐嶷而超等,总角而逸羣。” 唐 韦应物《答裴处士诗》:“况子逸羣士,栖息蓬蒿间。” 宋 赞宁《宋高僧传·习禅五·庆诸》:“寻传经讲,自谓为僧有逸群事业。”明 孙柚《琴心记·相如倦游》:“虽幸蒙知遇之隆,尚未逞逸羣之志。”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叶生》:“古今痛哭之人,卞和惟尔;颠倒逸羣之物,伯乐伊谁?”

逸群之才

yìqúnzhīcái

超出众人的才能。《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唐.杨烱〈后周青州刺史齐贞公宇文公神道碑〉:有如荀羡,独负逸群之才;不学江逌,空有连鸡之喻。

逸人

yìrén

①犹逸民。《后汉书·赵岐传》:“有逸人,姓赵名嘉。有志无时,命也奈何!”唐 高瑾《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诗》:“逸人谈发,仙御舟来。” 清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后书二·法雄传》:“子真,在逸人传。逸人即逸民。章怀(李贤)避讳,改为人字,后来追改,不及徧检,它传故或改或否耳。”②使人马得到休息。《后汉书 袁绍传》宜先遣使献捷天子,务农逸人。

逸书

yìshū

①特指古文尚书。因西时出自孔子旧宅壁中,未立博士传之,故名。唐 刘知几《史通·古今正史》:“至於后,孔氏之本遂絶。其有见於经者,诸儒皆谓之逸书。” 宋 欧阳修《日本刀歌》:“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②泛指散佚失传的书籍。《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七》(玄宗李隆基)从之。于是搜访逸书,选吏缮写,命国子博士尹知章、桑泉尉韦述等二十人同刊正,以左散骑常侍褚无量为之使,于乾元殿前编校群书。鲁迅《集外集·选本》:“﹝世说新语﹞被清代学者所宝重,自然因为注中多有现今的逸书,但在一般读者,却还是为了本文。”

逸态横生

yìtàihéngshēng

奇逸之态,洋溢横出。指清新美妙的之态洋溢而出。

逸闻轶事

yìwényìshì

指世人不大知道而感兴趣的传闻和故事。《四库全书总目·地理三·武林旧事》:“此十卷本,乃从毛氏汲古阁元版传钞,首尾完具,其閒逸闻軼事,皆可以备考稽。”亦作“逸闻趣事”、“逸闻琐事”。管桦《将军河第一部第三二章》:“有的谈当前纷乱的政治形势,猜测战争的发展趋势;有的谈政界的逸闻趣事。”孙犁《澹定集·与友人论传记》:“又有时谈一些与评价无关的逸闻琐事,给文字增加无穷馀韵,真是高妙极了。”

逸兴

yìxìng

超逸豪放的意兴。瑰丽的山水触发了苏轼的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人物 1985年第4期:“窗外竹影婆娑,映得室内一碧如洗,更增添了他谈话的逸兴。”唐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唐 王勃《滕王阁序》:遥吟俯畅,逸兴遄飞。

逸议

yìyì

避世隐居者的议论。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骋西山之逸议,驰东皋之素謁。” 李善注:“逸议,隐逸之议也。”

逸豫

yìyù

①犹安乐。《诗·小雅·白驹》:“尔公尔侯,逸豫无期。”余冠英注:“逸豫,安乐也。”三国魏 曹植《临观赋》:“乐时物之逸豫,悲予志之长违。”《魏书 献文帝拓跋弘纪》朕承洪业,上惟祖宗之休命,夙兴待旦,惟民之恤,欲令天下同于逸豫。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一》前代帝王,靡不初勤政事而后失于逸豫,不可不戒也。明 罗贯中《风云会 第三折》:“主公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尚不肯逸豫。”鲁迅《坟·摩罗诗力说》:“虽少逸豫者一时,而其静亦非真静,殆犹大海旋洑中心之静点而已。”《资治通鉴 汉纪二》汉王深入敌国,置酒高会,士卒逸豫,战心不固。②舒缓貌。《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所以昧旦临朝,不敢逸豫,一日万机,留心亲览。宋 周密《癸辛杂识前集·笔墨》:“真措毫笔,委曲宛转,不叛散,尝滑密沾污,墨须多胶紺黟者,如此逸豫。”

逸欲yìyù

贪图安逸,嗜欲无节。《杨家将 第十五回》且臣职在戎伍,近闻宋朝君臣纵逸欲之乐,不修国政。

逸致yìzhì超脱世俗的意态。闲适安逸的情致。《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四》只见那闻人生逸致翩翩,有出尘之态。

果决,志向坚定而不动摇:沉毅。刚毅。坚毅。毅力(坚强持久的意志)。毅然。勇。

毅魄

yìpò

犹英灵。坚强不屈的魂魄。语出《楚辞·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明 夏完淳《别云间》:“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清 黄景仁《东阿项羽墓诗》:“昔奠絮酒乌江头,知君毅魄羞江流。”清 丘逢甲《夏夜追话旧事诗》:“如闻鹿耳鯤身畔,毅魄三更哭义旗。”郭沫若《由葛录亚想到夏完淳》:“束发从军,死为毅魄。”

毅然决然

yìránjuérán

毅然:顽强地;决然:坚决地。形容意志坚强果断。他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国外优裕的生活,回到了祖国。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8回:“窦世豪得了这封信,所以毅然决然,借点原由同洋人反对,彼此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