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 | yī | ①彼,他,她:伊说。伊人(那个人,多指女性)。宋 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 柳永《定风波词》:“镇相随,莫抛朵。针綫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少年光阴虚过。”宋 杨无咎《柳梢青 词》:“宁宁伫立移时。判瘦损、无妨为伊。谁赋才情,画成幽思,写入新诗。”②文言助词:下车伊始。伊谁之力?伊于胡底(到什么地步为止,不堪设想的意思)。③姓。 |
伊尔 伊迩 | yī’ěr | 近,将近,不远。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如有必须面奏之件,京津伊迩,往返亦便。”《夜谭随录》崔秀才:新正伊迩,未免匆忙。《聊斋志异 三仙》麻(西池)曰:“昔日以文会友,今场期伊迩,不可虚此良夜。请拟四题,命阄各拈其一,文成方饮。” |
伊傅 | yīfù | 伊尹和傅说的合称。均为商代的贤相。相传傅说曾筑于傅岩之野,武丁访得,举之为相。《晋书 宣帝纪》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宋 朱熹《中庸章句 序》:“自是以来,圣圣相承,若成汤文武之君,皋陶伊傅周召之为臣,既皆以此而接夫道统之传。”宋 陆游《读书至夜分感叹有赋诗》:“正如志士才不称,心慕伊傅终何施。”参见“伊尹”。 |
伊何 | yīhé | ①为何,作什么。金 王若虚《哀雁词》:“捕者伊何?贪于货鬻,用者伊何?悦乎口腹。”《聊斋志异 酒狂》自思我罪伊何,当是客讼斗殴。②谁,何人。宋 苏轼《和陶诗·和时运》:“昔人伊何,谁其裔苗?” ③如何,怎样。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董生》:“(女)笑曰:‘如何?醉态蒙胧,不知伊何,遂诬妄若此。’” |
伊洛 | yīluò | ①亦作“伊雒”。伊水与洛水。两水汇流,多连称。亦指伊洛流域。《国语·周语上》:“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韦昭注:“伊出熊耳,洛出冢岭。禹都阳城,伊洛所近。”三国魏 曹植《赠白马王彪诗》:“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唐 杜甫《北征诗》:“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宋 欧阳修《送徐生之渑池诗》:“我昔初官便伊洛,当时意气尤骄矜。”清 叶襄《禹陵诗》:“泉源留俭德,伊洛想神功。”②洛阳别名,因境内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宋 陈与义《咏牡丹》:“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③指二程理学。参见“伊洛之学”。 |
伊洛之学 | yīluòzhīxué | 北宋程颢、程颐所创理学学派。世称程颢为“大程”,程颐为“小程”,合称为“二程”。二程为亲兄弟,均为洛阳(今属河南)人,长期在洛阳讲学,后来程颐又居临伊川,二人讲学于伊河洛水之间,因称其所创学派为“伊洛之学”,也叫“洛学”。 |
伊吕 | yīlǚ | 商伊尹辅商汤,西周吕尚佐周武王,皆有大功,后因并称伊吕泛指辅弼重臣。吕尚姓姜,名尚,字子牙,世称姜子牙。《汉书·刑法志》:“故伊吕之将,子孙有国,与商周并。”《后汉书·赵岐传》:“大丈夫生世,遁无箕山之操,仕无伊吕之勋,天不我与,复何言哉!”《三国志·蜀志·彭羕传》:“羕於狱中与诸葛亮书曰:‘……足下,当世伊吕也,宜善与主公计事,济其大猷。’”唐 杜甫《咏怀古迹之五》:“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宋 王安石《浪淘沙令 伊吕两衰翁》:“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宋 刘过《沁园春·寿词》:“平章处,看人如伊吕,世似唐虞。”明 沉采《千金记·遇仙》:“自愧才兼文武,惭非伊吕之儔;胸有甲兵,颇让孙吴之术。”清 方文《田居杂咏》:“幸而遇明主,伊吕伯仲间。” |
伊戚 | yīqī | 《诗·小雅·小明》:“心之忧矣,自詒伊戚。”后遂以“伊戚”指烦恼、忧患。《资治通鉴 随纪六》(杨)玄感令(韦)福嗣为书遗樊子盖,数(隋文)帝罪恶,云:“今欲废昏立明,愿勿拘小礼,自贻伊戚。”《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七》朕(金主完颜景)念镐、郑二王,误干天常,自贻伊戚,藁葬效野,多历年所,朕甚悼焉。《聊斋志异 画壁》使者曰:“如有藏匿下界人,即共出首,勿贻伊戚。”参见“自贻伊戚”。 |
伊人 | yīrén | 此人,这个人。指意中所指的人。《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伊谁 | yīshuí | 谁,何人。《诗·小雅·何人斯》:“伊谁云从?维暴之云。”宋 苏轼《喜雨亭记》一雨三日,伊谁之力?元 无名氏《谢金吾第三折》:“你道是杨和尚破天阵吃了些亏,却不道救铜臺是靠着伊谁。”清 黄景仁《中秋夜雨诗》:“伊谁天柱追嬉遨,有客钟陵去飘忽。” |
伊水 | yīshuǐ | 伊河,是中国黄河南岸支流洛河的支流之一,源于熊耳山南麓的栾川县陶湾镇,流经嵩县、伊川,蜿蜒于熊耳山南麓,伏牛山北麓,穿伊阙而入洛阳,东北至偃师注入洛河,与洛水汇合成伊洛河。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区以南13公里伊河两岸龙门山山崖上。 |
伊尹 | yīyǐn | 商汤大臣,名伊,一名挚,尹是官名。相传生于伊水,故名。是汤妻陪嫁的奴隶,后助汤伐夏桀,被尊为阿衡。汤去世后历佐卜丙 (即 外丙 )、仲壬二王。后太甲即位,因荒淫失度,被伊尹放逐到桐宫,三年后迎之复位。《左传·襄公二十一年》:“伊尹放大甲而相之,卒无怨色。” 杜预注:“大甲,汤孙也,荒淫失度。伊尹放之桐宫三年,改悔而復之,而无恨心。”《资治通鉴 汉纪十六》延年曰:“伊尹相殷,废太甲以安宗庙,后世称其忠。将军若能行此,亦汉之伊尹也。”《三国志 魏书。武帝纪》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海,方之蔑如也。 |
伊颍 | yīyǐng | 伊水与颍水的合称。位于河南。亦指两水所流经的地区。颍水源出河南省登封县嵩山西南,东南流,汇入淮河。唐 韩愈《与崔群书》:“僕无以自全活者,从一官於此,转困穷甚,思自放於伊潁之上,当亦终得之。”唐 韩愈《祭十二郎文》:“求数顷之田於伊潁之上,以待餘年。”参见“伊水”。 |
伊于胡底 | yīyúhúdǐ | 伊:句首助词;于:到;胡:何,哪;底:尽头。到什么地步为止(对不好的现象表示感叹)。《诗经 小雅 小旻》:“我视谋犹,伊于胡底?”清·吴趼人《痛史》:“将来为祸天下后世,正不知伊于胡底呢?” |
伊挚 | yīzhì | 一般指伊尹,商朝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中华厨祖。《孙子·用间》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晋书 景帝纪》伊挚之保乂殷邦,公旦之绥宁周室,蔑以尚焉。 |
伊陟 | yīzhì | 伊尹之子,商王太戊大臣。著有《原命》。《晋书 景帝纪》议者咸云“伊尹既卒,伊陟嗣事”,天子命帝以抚军大将军辅政。 |
伊周 | yīzhōu | 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两人都曾摄政,后常并称。亦指执掌朝政的大臣。《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於季汉,参伊、周之巨勋。”《晋书 愍帝纪总论》朝为伊周,夕成桀跖。 |
咿 | yī | ①咿唔:象声词,形容读书的声音。②咿哑yǎ:a.象声词,小孩学话的声音;b.象声词,摇桨的声音。均亦作“咿呀”。《聊斋志异 妾杖击贼》贼尽靡,骇愕乱奔墙,急不得上,倾跌咿哑,亡魂失命。 |
咿嘤 | yīyīng | ①象声词。鸟兽啼叫声。宋 欧阳修《祭石曼卿文》:“但见牧童樵叟歌唫而上下,与夫惊禽骇兽悲鸣躑躅而咿嚶。”②象声词。人低语、呻吟或吟唱声。宋 陆游《枕上述梦诗》:“白首不侯非所恨,咿嚶牀簀死堪羞。”明 顾起元《客座赘语·梁八老》:“伶跪伏泣涕,咿嚶请命。”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一夕月明,伯玉见木偶跳舞院中,作演剧之状,听之亦咿嚶似度曲。” |
洢 | yī | ①洢水,水名,在湖南。②古水名,即今伊河,在河南。 |
祎 | yī | 美好;珍贵。多用于人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