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ī I.

①人穿在身上用以蔽体的东西:衣服。衣着(zhuó)。衣冠。衣架。衣锦还(huān)乡。②披或包在物体外面的东西:炮衣。糖衣。肠衣。③中医把胎盘和胎膜统称为“胞衣”。④姓。II.参见yì。

衣胞之地yībāozhīdì

参见胞衣地bāoyīdì”。

衣被

bèi

①衣服和被褥。《晋书·孝友传·吴逵》:“家极贫窘,冬无衣被。”②单指衣服《荀子·正论》:“衣被则服五采,杂间色,重文绣,加饰之以珠玉。”③穿衣盖被;给人穿衣盖被。 魏源《默觚上·学篇十三》:“使我后人道腴而义粱,诗冠而礼裳,非数圣人孰菑畲之而衣被之乎?”④比喻养护,加惠。《老子》:“衣被万物而不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引申为包含。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书记》:“夫书记广大,衣被事体,笔札杂名,古今多品。”⑥比喻蒙受恩泽,得益。宋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草木衣被昭回光。”

衣被海内yībèihǎinèi

恩德或恩惠广泛覆盖全国乃至更广范围,形容影响深远。《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衣被海内,泽及豚鱼”。“衣被”指衣服和被子,比喻生活必需品;“海内”最初指国内,后引申为天下或全国范围。儒林外史第十八回〉两位先生是浙江二十年的老选家,选的文章,衣被海内的。

衣弊履穿

yībìlǚchuān

衣服破败,鞋子穿孔。形容贫穷。亦作“衣敝履空”。《庄子·山木》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汉 刘向说苑·善说》:“君将掘君之偶钱,发君之庾粟以补士,则衣弊履穿而不赡耳。”《汉书·鲍宣传》:“唐尊衣敝履空,以瓦器饮食,又以历遗公卿,被虚伪名。”颜师古注:“著敝衣蹑空履也。空,穿也。”《聊斋志异 丁前溪》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衣禀

衣廪

yībǐng

指朝廷或官府所赐给的衣服粮食。亦泛指生活供给。《新唐书·陆贽传》:"被边长镇之兵,皆百战伤夷,角所能则习,度所处则危,考服役则劳,察临敌则勇,然衣禀止於当身,又为家室所分,居常冻馁。"《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二》士死攻战,则赙赏其家,籍其孤儿,使继衣廪,威信并行。《元史·文宗纪二》:"诏列圣诸宫后妃陪从之臣,永给衣廪刍粟。"

衣钵相传

yībōxiāngchuán

中国禅宗师徒间道法传授,常常举行授与衣钵的仪式。比喻技术、学术的师徒相传。《旧唐书 方伎传 神秀》:“昔后魏末,有僧达摩者,本天竺王子,以护国出家,入南海,得禅宗妙法,云自释迦相传,有衣钵为记,世相付授。”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其所以衣钵相传,为希学之正统者。”

衣不蔽体

yībùbìtǐ

蔽:遮。衣服破烂,连身子都遮盖不住。形容生活贫苦。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1卷:“当初坟堂中教授村童,衣不蔽体,食不充口。”秦牧《土地》衣不蔽体、家里正在愁吃愁穿的农民望了这群不知稼穑艰难的人们一眼,一句话也没说。

衣不解带

衣不释带

yībùjiědài

yībùshìdài

形容辛勤侍奉,致使不能脱衣安睡。《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上》暨太宗(拓跋嗣)不豫,衣不释带。《资治通鉴 陈纪二》(北齐孝昭帝高演)性至孝,太后不豫,帝行不能正履,容色贬悴,衣不解带,殆将四旬。刘孝标注引中兴书:“仲堪父尝疾患经时,仲堪衣不解带数年。自分剂汤药,误以药手拭泪,遂眇一目。”《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第八七回》:“任凭少奶奶衣不解带,目不交睫,无奈大少爷寿元已尽,参朮无灵,竟就呜呼哀哉了!”

衣不完采

yībùwáncǎi

衣服不全是彩色的。比喻衣着朴素。西汉 司马迁《史记 游侠列传》:“家无余财,衣不守采,食不重味。”

衣不曳地

yībùyèdì

衣衫短小不能曳地。形容衣着朴素。《汉书·文帝纪赞》:“(文帝)身衣弋綈,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晋书·苻坚载记上》:“是秋,大旱,坚减膳彻悬,金玉綺绣皆散之戎士,后宫悉去罗紈,衣不曳地。”《南史 本纪卷七梁武帝中》自五十外便断房室,后宫职司贵妃以下,六宫褘褕三翟之外,皆衣不曳地,傍无锦绮。

衣车

yīchē

①古代贵族妇女所乘的一种前面开门后面用帷幕遮蔽的车子。可卧息,亦兼载衣服。《汉书 霍光传》使从官略女子载衣车,内所居传舍。②衣服与车子。③方言。指缝纫机。

衣带

yīdài

①束衣的带子。《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乐府 民歌 古歌》:“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南史·何敬容传》:“武帝虽衣浣衣,而左右衣必须洁。尝有侍臣衣带卷摺,帝怒曰:‘卿衣带如绳,欲何所缚?’”宋 柳永《凤栖梧 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 秦观《千秋岁 水边沙外》:“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战国佩玉彩琉璃珠和带钩》:“依照当时审美观点或个人爱好,把这些材料、颜色、形状不同的珠子,搭配作成无一定形式的珠串,系在衣带间,更加显得美丽无比。”②衣与带。亦代称衣着,装束。《管子·弟子职》:“夙兴夜寐,衣带必饰。”《汉书·王莽传上》:“阳朔中,世父大将军凤病,莽侍疾,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③见“一衣带水”。

衣带一江

yīdàiyījiāng

犹言一衣带水。宋 文及翁《贺新郎·西湖词》:“国事如今谁倚仗,衣带一江而已。”

衣带之水

yīdàizhīshuǐ

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碍。《南史·陈后主纪》:“我为百姓父母,岂可一衣带水不拯之乎?”《台湾通史·疆域志》海天万里,不过衣带之水尔。参见“一衣带水”。

衣单食薄

yīdānshíbó

衣裳单薄,食物很少。形容生活困苦。毛泽东《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例如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军队,待遇最为菲薄,衣单食薄,弹药不继,医疗不备。”张平《抉择》:“几乎已经害得中纺几万工人衣单食薄、饥寒交迫。”

衣顶

yīdǐng

清代标志功名等级的衣服和顶戴。亦借指功名。《聊斋志异 神女》女惊曰:“君衣顶尚未复耶?”

衣冠

yīguān  I.

①衣服和礼帽。《战国策·齐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宋·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②服饰。衣冠不整。《论语·尧曰篇》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宋 陆游《游山西村诗》:“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③指绅士,借指礼教、斯文衣冠之弟。衣冠之士。指文武百官。《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衣冠钳口,道路以目。唐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万国衣冠指各国使节)《资治通鉴 晋纪十三》以中垒将军支雄、游击将军王阳领门臣祭酒,专主胡人辞讼,重禁胡人,不得陵侮衣冠华族,号胡为国人。《资治通鉴 宋纪十三》废帝之世,衣冠惧祸,咸欲远出。《资治通鉴 梁纪九》(陈)庆之曰:“吾始以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乡,比至洛阳,乃知衣冠人物尽在中原,非江东所及也,奈何轻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八》(苏)绅锐于进取,善中伤人,衣冠惮疾之。④指代衣冠冢。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诗》:“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参见“衣冠冢”。参见II.“衣冠yìguān”。

衣冠楚楚

衣冠济楚

yīguānchǔchǔ

yīguànjìchǔ

衣服帽子穿戴得整齐漂亮(楚楚:整洁;鲜明)。他整天衣冠楚楚,但对工作却漠然置之。《诗经 曹风 蜉蝣》: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西游记第七十八回》又入三层门里,到通衢大市观看,倒也衣冠济楚,人物清秀。

衣冠禽兽

yīguānqínshòu

穿戴着衣帽的禽兽。指品德极坏,行为像禽兽一样卑劣的人。清·李汝珍《镜花缘 第四十三回》:“既是不孝,所谓衣冠禽兽,要那才女又有何用。”

衣冠枭獍

yīguānxiāojìng

相传枭是吃母的恶鸟,獍是吃父的恶兽。旧时比喻不孝的人。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七:“河朔士人目苏楷为衣冠枭獍。”

衣冠中人yīguānzhōngrén

指代缙绅、士大夫。在古代中国,衣冠不仅指衣服和帽子,还泛指士以上的服装,是区分社会身份的标志。衣冠文化非常丰富,蔚为大观,因此国人自称传统中国为“衣冠上国”。在《汉书·杜钦传》中,颜师古注解“衣冠”为士大夫,体现了衣冠与社会地位的紧密关联。此外,衣冠在某些情况下也被用来泛指文化、文明,或特指汉族衣冠、汉族文明,折射出古代汉族长期的文化优越感。《笑林广记 龟渡》士吟曰:“身穿九宫八卦,四海龙王也怕。”龟喜甚,即渡士过河。士续曰:“我是衣冠中人,不与乌龟答话。”

衣冠冢

yìguānzhǒng

没有尸骨,只埋着死者的衣冠的坟墓。

衣褐

泛指粗布衣服。穿粗布衣。借指贫贱者。李贤注:“褐,织毛布之衣,贫者所服。”《资治通鉴 汉纪三》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见。”《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郭无为尝衣褐为道士,居武当山。

衣狐坐熊

yīhúzuòxióng

穿狐裘坐熊席。形容生活奢侈。《宋书·王僧达传》:“臣感先圣格言,思在必効之地,使生获其志,死得其所。如使臣享厚禄,居重荣,衣狐坐熊,而无事于世者,固所不能安也。”

衣甲

yījiǎ

铠甲。《南齐书·王奂传》:“彪輒令率州内得千餘人,开镇库,取仗,配衣甲,出南堂陈兵,闭门拒守。”唐 王建《寄贺田侍中东平功成 诗》:“百里旗幡衝即断,两重衣甲射皆穿。”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引言》:“秦代出土人形,主要为战车和骑士,数量达八千馀人。人物面目既高度写实,衣甲器物亦一切如真。”②动宾词组。穿着铠甲。宋 苏洵《心术》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衣架饭囊

yījiàfànnáng

装饭的口袋,挂衣的架子。比喻没有能力,干不了什么事的人。我讨厌那些衣架饭囊般的人。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其余皆是衣架饭囊、酒桶肉袋耳!”

衣巾

yījīn

衣服和佩巾。②衣服和头巾。宋 苏轼《浣溪沙词之九题注》:“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③指装殓死者的衣服与单被。④指青领衣和方巾。明清时的秀才服式。⑤借指秀才的资格和待遇。

衣襟

yījīn

古代指交领或衣下掩裳际处。后亦指上衣的前幅。宋 曾几《苏秀道中》:“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清 袁枚《夜过借园见主人在月下吹笛》:“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衣锦

jǐn

穿锦绣衣裳。谓显贵。衣锦还乡。《吕氏春秋·用众》:“辩议而不可为,是被褐而去,衣锦而入。”《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二年》:“诏曰:‘闾以悬车之年,方求衣锦,知进忘退,有尘谦德;可降号平北将军。’”宋 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清 吴伟业《送杨怀湄擢临安令》诗:“此地何王夸衣锦,锦城人起故乡心。”

衣锦还乡

yījǐnhuánxiāng

衣:穿;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穿着华丽的衣服回到故乡;表示向亲邻炫耀自己的富贵。解放前他离开家乡求职谋生,十年后又带着喜悦衣锦还乡。《南史 刘之遴传》:“武帝谓曰:‘卿母年德并高,故会卿衣锦还乡,尽荣养之理。’”

衣锦昼游

衣锦昼行

yìjǐnzhòuyóu

yìjǐnzhòuxíng

指白天身着华贵官服,使人看见。旧时比喻富贵后还乡,向乡亲们夸耀。《魏书·甄琛传》:“未几,除征北将军,定州刺史,衣锦昼游,在为称满。”

衣裾

yījū

衣襟。《汉书·张敞传》:“置酒,小偷悉来贺,且饮醉,偷长以赭污其衣裾。”唐 杜甫《草堂》诗:“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辽主益喜,手书(耶律)多珍衣裾曰:“勤国忠君,举世无双。”《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二:“(唐卿)説罢,望着河里便跳。女子急牵住他衣裾道:‘不要慌!且再商量。’”茅盾 《子夜》一:“小风扇的浑圆的金脸孔依然荷荷地响着,徐徐转动,把凉风送到各人身上,吹拂起他们的衣裾。”

衣履

yīlǚ

衣服和鞋,泛指衣着。《史记·货殖列传序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闲敛袂而往朝焉。

衣衾

yīqīn

①衣服与被子。《礼记·内则》:“父母舅姑之衣衾、簟席、枕几不传。”宋 乐史《广卓异记·侍读坐宣赐床归家》:“王迴质自山东褐衣,召拜寿王等侍读,蒙赐牀褥、衣衾等。”②指装殓死者的衣服与单被。《管子·禁藏》:“棺槨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孟子·梁惠王下》曰:“否。谓棺椁衣衾之美也。”《孝经·丧亲》:“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唐玄宗注:“衣谓敛衣;衾,被也。” 邢昺疏:“衾谓单被,覆尸荐尸所用。”宋 何薳《春渚纪闻·银盘贮首梦》:“十二月九日,虏寇东至,贼发士元 之柩,掠取衣衾,暴尸於外。”吴晗《朱元璋传 第一章一》:“但是,衣衾呢,棺材呢,还是没办法,再也无处去求人,只好将就,把几件破衣衫包裹了,抬到刘家地上安葬。”《资治通鉴 汉纪二》汉王下令:军士不幸死者,吏为衣衾棺敛,转送其家。四方归心焉。

衣裘

yīqiú

①夏衣冬裘。《周礼·天官·宫伯》:“以时颁其衣裘。”郑玄注:“衣裘,若今赋冬夏衣。”贾公彦疏:“夏时班衣,冬时班裘。”《吕氏春秋·重己》:“其为舆马衣裘也,足以逸身煖骸而已矣!”②专指皮裘或泛指衣服。《西京杂记 卷二》:“司马相如初与卓文君还成都,居贫愁懣,以所著鷫鸘裘就市人阳昌貰酒,与文君为懽。既而文君抱颈泣曰:‘我平生富足,今乃以衣裘貰酒。’”《汉书 王莽传》散舆马衣裘,振施宾客,家无所余。《宋书·隐逸传上·戚同文》:“冬月,多解衣裘与寒者。”清 姚鼐《南园诗存 序》:“君家贫,衣裘薄。”

衣衫褴褛

衣衫蓝缕

yīshānlánlǚ

衣服破破烂烂(褴褛:破烂)。《左传·宣公十二年》:“训之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二年》:“训之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杜预注:“蓝缕:敝衣。”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四回:虽是天色和暖,那些人却也衣衫蓝缕。柳青《创业史》第一部:你看吧,衣衫褴褛的饥民们冻得缩着肩膀,守候在庄稼院的街门口。

衣裳

yīshang

①古时衣指上衣,裳指下裙。后亦泛指衣服。宋 周邦彦《解语花·元宵词》:“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②《易·繫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后因以借指圣贤的君主。③代称达官贵人或儒雅之士。④借指中国。

衣食

yīshí

衣服和食物,泛指各种基本生活资料。《左传·庄公十年 曹刿论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唐 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诗》:“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纔足甘长终。”

衣食不周

yīshíbùzhōu

周:齐备。形容衣食缺乏,生活困窘。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二十七:“我今衣食不周,无力婚娶,何不俯就他家,一举两得?”清·朱鹤《翡翠园》上卷:“小的打听得舒秀才衣食不周,今年又兼失馆,只消与他半价。”

衣食父母

yīshífùmǔ

穿的和吃的都靠父母提供;指赖以为生的人。农民是他们的衣食父母,他们盼望农民有钱就像他们盼望自己一样。元 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你不知道,但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

衣食住行

yīshízhùxíng

泛指穿衣、吃饭、住房、行路等生活上的基本需要。孙中山《民生主义》第三讲:“大家都能各尽各的义务,大家自然可以得衣食住行的四种需要。”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北齐张肃俗墓》:“前后相继约两个世纪,衣食住行相互影响,极为显着。”

衣香鬓影

yīxiāngbìnyǐng

形容妇女仪态娴雅,服饰艳丽。北周 庾信《春赋》:“池中水影悬胜镜,屋里衣香不如花。唐 李贺《咏怀》诗:“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瞿秋白《饿乡纪程》:“男男女女一对一对,穿花蝶似的来来往往,衣香鬓影,紫狐披肩,蓝绸领结。”

衣绣夜行

衣绣夜游

yīxiùyèxíng

穿了锦绣衣裳在夜间出行。比喻虽居官位,却不能使人看到自己的荣耀显贵。《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北史·樊子盖传》:“是岁,朝於江都宫,帝谓曰:‘富贵不还故乡,真衣绣夜行耳。’”

衣褶

yīzhě

衣服的褶裥。明·魏学洢《核舟记》: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清 曹雪芹《红楼梦 第九二回》:“人的眉、目、口、鼻以及出手、衣褶,刻得又清楚,又细腻。”《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七回》:“不一会儿,全身衣褶都画好了,把帐竿竹子倚在墙上,説道:‘见笑,见笑!’”

衣租食税

yìzūshíshuì

租、税:田赋和各种税款的总称。依靠百姓缴纳的租税生活。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73回:“多少男人,衣租食税,及至事到临头,尚且如此。”

①靠,仗赖:依靠。依傍(a.依靠;b.摹仿,多指艺术、学问)。依恋。依偎。依存。依附。归依。依仗。两汉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唐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诗》“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唐·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②按照:依照。依旧。依据。依次。③顺从,答应:依从。依顺。依允。④亲密的样子:“有依其士”。

依草附木

yīcǎofùmù

原指鬼神有所依凭,擅作威福。后比喻凭借他人势力,为非作歹。也比喻不能自立,依靠别人。元 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二折:“想必有那依草附木,冒着俺家名姓,做这等事情的,也不可知。”元 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二折:想必有那依草附木、冒着俺家名姓做这等事情的也不可知。

依阿

yī’ē

曲从附顺。依阿巽懦。文选·干宝《晋纪总论》:“其倚杖虚旷,依阿无心者,皆名重海内。”张铣注:“依阿无心,谓曲从不察。”《新唐书·萧复传》:“若使臣依阿偷免,不敢当宰相。”《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四》李绛曰:今陛下(宪宗李纯)选(裴)武使入逆乱之地,使还,一语不相应,遽窜之遐荒,臣恐自今奉使贼庭者以武为戒,苟求便身,率为依阿两可之言,莫肯尽诚具陈利害,如此,非国家之利也。明 冯梦龙《智囊补·术智·杨倭漆》:“一时縉绅之流,依阿事达者不少。”清 管同《孝史 序》:“及东马融,依阿权势,所至以贿闻。”

依阿取容

yī’ēqǔróng

谓依附随顺以取悦于人。《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二》(苏)味道前后在相位数岁,依阿取容,尝谓人曰:“处事不宜明白,但摸棱持两端可矣。”时人谓之“苏摸棱”。宋 欧阳修《归田录 序》:“又不依阿取容以徇世俗,使怨嫉谤怒丛于一身,以受侮于羣小。”明 宋濂《承直郎王君墓铭》:“视依阿取容者贱之,不与交语。”郭沫若《银杏诗》:“你没有丝毫依阿取容的姿态,但你也并不荒傖。”

依旧

yījiù

依然像从前一样。书房的陈设依旧未变。唐 白居易《长恨歌》:“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前蜀 韦庄《女冠子》:“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南唐 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南唐 李煜《虞美人 风回小院庭芜绿》:“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宋 晏殊《清平乐词》:“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宋 欧阳修《生查子词》:“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宋 程垓《卜算子》:“独自下层楼,楼下蛩声怨。待到黄昏月上时,依旧柔肠断。”宋 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词》:“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

依流平进

yīliúpíngjìn

流:品级;依流:依照品级;平进:循序渐进。指做官按照资历一步步提升。《南史·王骞传》:“吾家本素族,自可依流平进,不须苟求也。”

依前

yīqián

照旧;仍旧。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榆白杨“尤忌捋心”》原注:“捋心则科茹不长,更须依法烧之,则依前茂矣。”唐 韩愈《黄家贼事宜状》:“不能别立规模,依前还请攻讨。”南唐 李璟《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宋 张先《南乡子·中秋不见月词》:“今夜相思应看月,无人。露冷依前独掩门。”宋 范大成《蝶恋花》:“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水浒传第二一回》:“那婆娘復翻身转又上楼去,依前倒在牀上。”

依然

yīrán

照往常,依旧。依然如故。依然有效。宋 范大成《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依然故我

yīrángùwǒ

仍然是从前的老样子。形容没有变化。天上的日月星辰依然故我地升升落落。魏巍《祝福走向生活的人们》:“也有第三种人,虽然水涨船高,职位不断提升,但斤斤计较个人私利,鸡毛蒜皮,依然故我。”十月1981年第10期:“整个国家都发生了那样巨大的变化,我们谁也不可能,也不应该依然故我。”

依然如故

yīránrúgù

故:过去的。仍旧像从前一样。比喻情况没有发生变化。唐 薛调《无双传》:“舅甥之分,依然如故。”叶圣陶《一个朋友》他吃、喝、玩、耍,依然如故。

依人

yīrén

①谓与人亲近不离。小鸟依人,飞鸟依人。唐 李建勋《白雁诗》:“差池失羣久,幽独依人切。”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我们忽然仰头看见依人的素月,不觉深悔归来之早了!”②依附他人。《花月痕 第二回》:“我这回出都,好像比他强多,其实沦落天涯,依人作计,正復同病相怜也。”

依人篱下

yīrénlíxià

依:依附,依靠;篱:篱笆。依附于他人篱笆下。指依靠他人生活。《南史·张融传》:“丈夫当删诗书,制礼乐,何至因循寄人篱下?”孙中山《铁路计划》:“但彼尚不过连续俄路,依人篱下而已。”

依山傍水

yīshānbàngshuǐ

指地理位置靠近山岭和水流。宋·叶適《安集两淮申省状》:“奔迸渡江求活者几二十万家,而依山傍水相保聚以自固者亦几二十万家。”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七回:维曰:陈仓城池坚固,郝昭守御甚密,又得王双相助,实不可取。不若令一大将,依山傍水,下寨固守。

依诉

yīsù

依靠诉说。《后汉书·冯异传》:“三辅遭王莽更始之乱,重以赤眉、延岑之酷,元元涂炭,无所依诉。”

依头缕当

yītóulǚdàng

比喻把事情一件件弄清楚。元 孟汉卿《魔合罗》第四折:“则要你依头缕当,分星劈两,责状招实。”

依违

yīwéi

①迟疑。刘向《九叹·离世》:“余思旧邦,心依违兮。”《资治通鉴 魏纪六》而临淮步夫人宠冠后庭,吴主欲立为皇后,而群臣议在徐氏,吴主依违者十余年。明 马愈《马氏日抄·徐尚书》:“妇依违未应,公色愈厉,起解驴欲行。”②谓模棱两可。犹豫不决。《公羊传·襄公二年》“齐姜与繆姜,则未知其为宣夫人与?成夫人与”何休注:“齐姜者,宣公夫人;九年繆姜者,成公夫人也。传家依违者,襄公服繆姜丧未踰年,亲自伐郑,有恶,故传从内义,不正言也。”《资治通鉴 魏纪八》曹爽专政,司马懿称疾不出,(李)丰为尚书仆射,依违二公间,故不与爽同诛《资治通鉴 宋纪四》魏主(拓跋焘)遣散骑侍郎周绍来聘,且求昏;(刘宋文)帝依违答之。《资治通鉴 齐纪六》魏主(孝文帝)曰:“固当有故!卿欲我斥言之乎,欲我含垢依违乎?”《资治通鉴 后晋纪四》景延广固争,冯道依违其间。③依顺;依仗。《宋书·郑鲜之传》:“(高祖)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言论,人皆依违之,不敢难也。”《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三年》:“此国之大事,宜君臣各尽所见,勿以朕先言而依违於前,同异於后也。”明 陈汝元《金莲记·焚券》:“此辈依违权势,贼害忠良。”

依违两可

yīwéiliǎngkě

依:赞成;违:反对;两可:二者都可以。指对问题态度犹豫,没有确定的意见。究竟是赞成还是反对,应当态度鲜明,不要依违两可。《资治通鉴 卷二百八十四》(后晋)太尉、侍中冯道虽为首相,依违两可,无所操决。明·归有光《与傅体元书》:“昨见子敬寄来丁田文字,不论文字工拙,但依违两可,主意不定。”

依稀

yīxī

①含糊不清地,不明确地。隐约。唐 李商隐《春雨》:“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宋 周邦彦《西河·大石金陵词》:“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宋 刘克庄《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词》:“依稀记,曾请缨系粤,草檄征辽。”清·林觉民《与妻书》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毛泽东《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相像;类似。宋 晁补之《摸鱼儿 东皋寓居》:“买陂塘、旋栽杨柳,依稀淮岸江浦。”③少许;微少。

依依

yīyī

留恋,不忍分离,依恋不舍的样子。萦绕胸怀,十分留恋。依依不舍。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汉 佚名《古诗 孔雀东南飞》“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西汉 李陵《答苏武书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唐 张泌《寄人》“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唐 王维《渭川田家诗》:“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前蜀 韦庄《女冠子》:“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宋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晓景二首》:“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宋 贺铸《鹧鸪天 重过阊门万事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宋 贺铸《踏莎行 杨柳回塘》:“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宋 刘辰翁《兰陵王 丙子送春》:“依依甚意绪。漫忆海门飞絮。乱鸦过,斗转城荒,不见来时试灯处。”清 姚鼐《张冠琼遗文序》:“(张)亦寡闻其言,独每见依依向余不忍离,可念也。”明 张煌言《与张承恩书》:“窃慕英名久矣,南北相隔,未遑识荆,使人夙夜依依。”《聊斋志异 甄后》刘(仲堪)依依苦诘姓字,答曰:“告郎不妨,恐益君疑耳。妾,甄氏:君,公干后身。清 林觉民《与妻书》:今是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形容树枝轻柔随风摇动的样子。杨柳依依。宋 姜夔《长亭怨慢 渐吹尽 序》:桓大司马云:“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③依稀;隐约。《史记 孝武本纪》依依震於怪物,欲止不敢。晋 陶潜《归园田居》诗之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南唐 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宋 贺铸《思越人/鹧鸪天 紫府东风放夜时》:“香苒苒,梦依依。天涯寒尽减春衣。凤凰城阙知何处,寥落星河一雁飞。”

依依不舍

yīyībùshě

依依:恋慕的样子;舍:放开。形容对人或地方十分留恋;不忍离去。晚会结束已经大半天了,同学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去。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苏知县罗衫再合》:“次早,老婆婆起身,又留吃了早饭,临去时依依不舍,在破箱子内取出一件不曾开折的罗衫出来相赠。”

依约

yīyuē

①依据;沿袭。②仿佛;隐约。③大约;大概。④形容情意缠绵。宋 柳永《鹤冲天 黄金榜上》:“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依阻

yīzǔ

凭借;仗恃。《汉书·王莽传下》:“荆扬之民率依阻山泽,以渔采为业。”《后汉书·蔡邕传下》:“续以永乐门史霍玉依阻城社,又为姦邪。”《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九年》:“上曰:‘獠依阻山林,时出鼠窃,乃其常俗。’”

金属元素,符号Ir,原子序数77。银白色,脆而硬,是化学性质最稳定的金属。合金可制笔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