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 | yáo | ①摆动:摇曳。摇晃。摇荡。摇篮。动摇。摇摆。摇头摆尾。摇摇欲坠。扶摇直上。②往上升:风举云摇。 |
摇笔即来 | yáobǐjílái | 不用多思索,一动笔就写出来了。形容写文章快。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论人言可畏》:“然而中国的习惯,这些句子是摇笔即来,不假思索的。” |
摇唇鼓舌 | yáochúngǔshé | 耍嘴皮,嚼舌头。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摇唇鼓舌,变乱是非。《庄子·盗跖》多辞缪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郭沫若《虎符 第三幕》那些人除掉摇唇鼓舌之外,实在也没有多么大的本领。 |
摇荡 | yáodàng | 摇晃摆动。动荡。撼动,摇动。《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楚汉久相持不决,百姓骚动,海内摇荡。”《后汉书·邓骘传》:“凉部叛羌摇荡西州,朝廷忧之。”南朝宋 鲍照《梅花落诗》:“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王琳作梗于上流,周、齐摇荡于江、汉,畏首畏尾,若存若亡。《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重以背德违言,摇荡疆埸。宋 黄孝迈《湘春夜月 近清明》:“翠玉楼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 |
摇夺 | yáoduó | 因外力影响而动摇改变决心。《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八》熙宁间,神宗以熙河边事委任先臣韶,当时中外臣僚,凡有议论熙河事者,蒙朝廷批送先臣看详可否,议论归一,无所摇夺。明 李贽《答李见罗先生书》:"聪明盖世,刚健笃生,卓然不为千圣所摇夺者,未可遽以与我共学此也。"清 方苞《读 王风》:"故降至春秋,篡弑攘夺接迹於诸夏之邦,而王室则无之,以众心之不可摇夺也。" |
摇落 | yáoluò | 凋残,零落。《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北周 庾信《枯树赋》:“沉沦穷巷,芜没荆扉,既伤摇落,弥嗟变衰。”三国魏 曹丕《燕歌行 二首 其一》:“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唐 骆宾王《在狱咏蝉》:“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唐 杜甫《谒先主庙诗》:“如何对摇落,况乃久风尘。”唐 杜甫《咏怀古迹之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唐 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唐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宋 林逋《山园小梅诗》:“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宋 姜夔《长亭怨慢 渐吹尽 序》:桓大司马云:“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明 何景明《答望之诗》:“江湖更摇落,何处可安栖?”清 曹寅《和程令彰十八夜饮南楼之一》:“客心摇落傍孤笳,步屧随时向酒家。” |
摇旗呐喊 | yáoqínàhǎn | 呐喊:奋力激呼。指古代作战时;摇动旗子;大声喊杀助威。球场上球迷们摇旗呐喊,为各自的球队助威。元 乔吉《两世姻缘》第三折:“你这般摇旗呐喊,簸土扬沙。” |
摇舌 | yáoshé | 动舌。谓发言,出言。晋 傅玄《墙上难为趋 诗》:“吐言若覆水,摇舌不可追。”唐 元稹《出门行》:“言者未摇舌,无人敢轻议。”《水浒传第八十五回》贺统军启口摇舌,说这妙计。 |
摇身一变 | yáoshēnyībiàn | 摇晃一下身子;就改变了身份。形容变化得快。旧小说中指有神通的人用法术使自己变成别的形体。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回:“悟空捻着诀,念动咒语,摇身一变,就变做一科(棵)松树。”郭沫若《反正前后》就这样铁路总公司的第七次的股东大会摇身一变变成了川汉铁路的“保路同志会”。 |
摇手触禁 | yáoshǒuchùjìn | 谓法令烦苛,动辄得咎。《汉书·食货志下》:“民摇手触禁,不得耕桑,繇役烦剧,而枯旱蝗虫相因。” 章炳麟《释戴》:“九服非不宽也,而迾之以丛棘,令士民摇手触禁,其衋伤深。” |
摇摊 | yáotān | 旧时赌博名目。庄家用骰子四颗藏在容器内摇动后摆定;赌者猜点数下注。《官场现形记》第二一回:“有些候补同寅新年无事,便借请春酒为名,请了这些实缺老爷们来家,吃过一顿饭,不是摇摊,便是牌九。”《孽海花第四回》那人投他所好,和他摇了两夜的摊。 |
摇头摆尾 | yáotóubǎiwěi | ①摇动着脑袋;摆动着尾巴。形容悠然自得的样子。我一回到家,那条小狗就会摇头摆尾地向我扑过来,跟我亲热一番。②摇晃着脑袋;摆动着身体。形容轻狂得意的样子。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临济门下有个赤梢鲤鱼,摇头摆尾,向南方去。” |
摇头晃脑 | yáotóuhuàngnǎo | 晃:摇动。脑袋摇来摇去;形容旧时读书人吟诵的姿态或自得其乐、自以为是的样子。也作“摇头摆脑”。有时也形容轻狂之态。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至乾禅师》第四十八卷:“教渠拽耙牵犁,直是摇头摆脑。”鲁迅《二心集 善于翻译的通信》摇头晃脑的读起来,真是音调铿锵,使人不自觉其头晕。 |
摇尾乞怜 | yáowěiqǐlián | 指像狗那样摇着尾巴乞求主人爱怜。指卑躬屈膝地献媚、讨好,以求得到一点好处。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元·吴滶《送何太虚北游序》:摇尾而乞怜,胁肩而取媚,以侥幸于寸进。《明史·张肯堂传》:“今辅臣膺新命而出,贼必仍用故技,佯摇尾乞怜。” |
摇尾求食 | yáowěiqiúshí | 老虎被关进笼圈里,向人摇尾巴求取食物。比喻人的地位降低,向人乞求。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章炳麟《致吴君遂书》下走被羁系久矣,犹未至摇尾求食耳!褫吾皮以为鼓,恐亦不足郊天。 |
摇摇 | yáoyáo | ①心神不定貌。《诗·王风·黍离》:“行迈靡靡,中心摇摇。”毛传:“摇摇,忧无所愬。”孔颖达疏:“战国策云:楚威王谓苏秦曰:寡人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薄。然则摇摇是心忧无所附著之意。”明 张凤翼《灌园记·后母授簪》:“金针懒拈,绣线懒添,心摇摇不定如蓬转。”清 周亮工《汉书戚三郎事》:“戚见妇,惊悸错愕,未敢往就,摇摇不知悲。”②摆动、摇曳貌。《大戴礼记·武王践阼》:“若风将至,先必摇摇。”《太平广记卷四八五》引 唐 许尧佐《柳氏传》:“(柳氏)乃回车,以手挥之,轻袖摇摇,香车轔轔,目断意迷,失於惊尘。”唐·白居易《长恨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明 高启《风树操》:“朝风之飘飘兮,维树之摇摇兮。”陈毅《由太行山西行阻雪诗》:“夜深对暗壁,摇摇影自和。”③远貌。《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鸜鵒之巢,远哉摇摇。”唐 权德舆《祗役江西路上以诗代书寄内》:“摇摇结遐心,靡靡即长路。” |
摇摇欲坠 | yáoyáoyùzhuì | 摇摇:摇晃;动摇不稳的样子;欲:将要;坠:掉下来。摇摇晃晃;即将掉下来。形容很不稳定;就要掉下来;或比喻就要垮台或崩溃。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04回:“众视之,见其色昏暗,摇摇欲坠。”曲波《林海雪原》二七:战士们靠近边缘向下一看,头晕目眩,觉得眼前的大岩来回晃动,自己的身体摇摇欲坠。 |
摇战 | yáozhàn | 指发抖。《初刻拍案惊奇 卷十四》得水捧着李氏,只见四肢摇战,汗下如雨。”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宅妖》:“生睥睨良久,毛森立,如霜被於体。因大呼,遽走,颠牀下,摇战莫能起。” 《聊斋志异 豢蛇》蛇乃俯首入东室。婉蜒移时,其躯始尽; 盘伏其中,一室尽满。客大惧,摇战。《聊斋志异 妾杖击贼》一夜,数十人逾垣入,撞其屋扉几坏。某与妻惶遽丧魄,摇战不知所为。 |
摇足 | yáozú | 动足。喻稍有举动。《史记·萧相国世家》:“且陛下距楚数岁,陈豨、黥布反,陛下自将而往,当是时,相国守关中,摇足则关以西非陛下有也。” 赵壹穷鸟赋:“思飞不得,欲鸣不可,举头畏触,摇足恐墯。”《梁书·忠壮世子方等传》:“吾之进退,恒存掌握,举手惧触,摇足恐堕。” |
姚 | yáo | ①美好的样子:姚冶(妖艳)。②姓。③古同“遥”,远。 |
姚黄魏紫 | yáohuángwèizǐ | 姚黄:千叶黄花牡丹,出于姚氏民家;魏紫:千叶肉红牡丹,出于魏仁溥家。原指宋代洛阳两种名贵的牡丹品种。后泛指名贵的花卉。宋·欧阳修《绿竹堂独饮》诗:“姚黄魏紫开次第,不觉成恨俱零凋。”清·赵翼《檀桥席上赋红牡丹》:“姚黄魏紫已称妍,高格还应上降仙。” |
姚姒 | yáosì | 指虞舜和夏禹。相传虞舜姓姚,夏禹姓姒。 唐韩愈《进学解》:“上规姚姒,浑浑无涯。” |
姚佚 | yáoyì | 轻浮放荡。《庄子·齐物论》喜怒哀乐,虑叹变蜇,姚佚启态。成玄英注:姚则轻浮躁动,佚则奢华纵放。林希逸注:启为放开不收敛之貌。态做模打样也。清 潘汝晟《偶成诗》:“义色少姚佚,吉词无淫颇。” |
铫 | yáo I. | ①古代一种大锄。②姓。II. diào煮开水熬东西用的器具:铫子(煎药或烧水用的器具)。沙铫。药铫儿。 III. tiáo古代兵器,像矛。 |
铫耨/铫鎒 | yáonòu | 铫和耨,锄田的用具。《庄子·外物》:“春雨日时,草木怒生,铫鎒於是乎始脩。”《盐铁论·申韩》:“非患铫耨之不利,患其舍草而芸苗也。” |
珧 | yáo | 江珧:软体动物,肉柱称“江珧柱”,干制后又称“干贝”,是珍贵的海味品。亦称“玉珧”。 小蚌。尔雅释鱼:“蜃小者珧。”注:“珧,玉珧,即小蚌。” |
轺 | yáo | 古代的轻便马车:轺车。轺传(驾两匹马的驿车)。 |
轺车 | yáochē | ①一马驾之轻便车。《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朱家迺乘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 。”司马贞索隐:“谓轻车,一马车也。”《晋书·舆服志》:“軺车,古之时军车也。一马曰軺车,二马曰軺传。”《资治通鉴 汉纪十一》及民有轺车若船五丈以上者,皆有算。《资治通鉴 晋纪十九》(谢)艾乘轺车,戴白,鸣鼓而行。②奉使者和朝廷急命宣召者所乘的车。亦指代使者。 唐 王昌龄《送郑判官诗》:“东楚吴山驛树微,軺车衔命奉恩辉。”明 朱鼎玉《镜台记·南北凯旋》:“軺车日夜纷来往, 馹使奔忙赖脚跟。”孙中山《上李鸿章书》:“又有軺车四出,则外国之一举一动,亦无不周知。” |
轺传 | yáochuán | 马车。使者所乘之车。《史记·儒林列传》:"於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轺传从。"裴骃集解引徐广曰:"马车。"《旧五代史·唐书·武皇纪上》:"天子览表,遣使譬喻百端,轺传相望。"《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九》严边备以杜强邻之窥觎,走轺传以察远方之疲瘵。 |
轺轩 | yáoxuān | 轻车。文选陆机《高祖功臣颂》:“纪信誑项,軺轩是乘。”李周翰注:“軺轩,轻车也。”《资治通鉴 晋纪十七》(桓)宣招怀初附,简刑罚,略威仪,劝课农桑,或载锄耒于轺轩,亲帅民芸获。《魏书·奚斤传》:“拜天部大人,进爵为公,命斤出乘軺轩,备威仪导从。” 宋 苏轼《颜阖 诗》:“軺轩来我门,聘币继金璧。” 清 褚人穫《坚瓠十集·高塘高唐》:“軺轩往来,莫不吟讽言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