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 | yāo I. | ①求,有所倚仗而强求:要求。要挟。《论语·宪问篇》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聊斋志异 云萝公主》俟兄出,罚使长跪,要以重誓,而后以瓦盆赐之食。《聊斋志异 乔女》母悦,自诣女所,固要之;女志终不夺。②古同“腰”。墨子《兼爱》: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西汉·贾谊《治安策》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一二指搐,身虑亡聊。③古同“邀”,中途拦截。《孟子·公孙丑下》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孟子·滕文公下》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庄子·应帝王》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史记 孝文本纪》皇太后固要帝,帝乃止。《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还过郯,(陶)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天子之东也,(杨)奉自梁欲要之,不及。”《晋书 景帝纪》帝乃敕(文)钦督锐卒趋合榆,要其归路,(毌丘)俭帅诸将以为后继。《晋书 陶潜传》(王)弘每令人候之,密知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④约请。求得。相约。汉 司马迁《史记 鸿门宴》: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汉 佚名《古诗 孔雀东南飞》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资治通鉴 晋纪三》壬寅,王浚舟师过三山,王浑遣信要浚暂过论事,浚举帆直指建业。《晋书·隐逸传·陶潜》:“既絶州郡覲謁,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聊斋志异 黄九郎》大喜,要入,命馆童行酒,问其姓字,答曰:“黄姓,第九童子无字。”《聊斋志异 老饕》走三四十里,值方面纲纪,囊物赴都;要取之,略可千金,意气始得扬。⑤通“徼”jiǎo。探求;求取。《孟子·万章上》吾闻其(伊尹)以尧舜之道要汤,末闻以割烹也。《孟子·万章上》万章问曰:“或曰:‘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信乎?” ⑥姓。II.参见yào。 |
要功 | yāogōng | 求取功名;邀功。《汉书·冯奉世传》:“争逐发兵,要功万里之外。”《后汉书·窦融传》:“融闻智者不危众以举事,仁者不违义以要功。”《资治通鉴 汉纪十四》贰师由是狐疑,深入要功,遂北至郅居水上。 |
要击 | yāojī | 拦击;截击。《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太祖要击眭固,又击匈奴於夫罗於内黄,皆大破之。 |
要事 | yàoshì | 重要的事情。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 |
腰 | yāo | ①胯上胁下的部分,在身体的中部:腰板儿。腰杆子。腰背。腰身。腰肢。腰围。作动词表示挂在腰间。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②东西的中段,中间:半山腰。③中间狭小像腰部的地势:土腰。海腰。④裤、裙等围在腰上的部分:裤腰。 |
腰缠万贯 | yāochánwànguàn | 腰缠:随身携带;贯:钱串;古时穿钱用的绳索;一千文为贯。 形容钱财很多。如今他腰缠万贯,衣锦还乡,哪里还记得我们这帮穷哥儿们?南朝梁 殷芸《小说 吴蜀人》:“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赀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 |
腰绖 | yāodié | 旧时丧服上系于腰间的麻带或草带。《儒林外史第六回》问毕,换了孝巾,系了一条白布的腰绖,走过那边来。 |
腰鼓兄弟 | yāogǔxiōngdì | 腰鼓:古乐器,两头粗,中间细。比喻兄弟辈里居中的的那一个较差。《齐书·沈冲传》:“冲与兄淡渊,名誉有优劣,世号为腰鼓兄弟。” |
腰衱 | yāojié | 谓裙带。唐 杜甫 《丽人行》:“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蔡梦弼会笺:“腰衱,即今之裙带。” |
腰金 | yāojīn | 古代朝官的腰带,按品级镶以不同的金饰,品级高者亦以纯金制成。后因以泛指身居显要。金,亦指金印或金鱼袋。唐 岑文本《三元颂》:“腰金鸣玉,执贄奉璋。”宋 苏轼《柳子玉亦见和因以送之兼寄其兄子璋道人》:“不羡腰金照地光,蹔时假面弄西凉。”元 于石《咏毛惜惜》:“古今无限腰金者,歌舞筵中过一生。”《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此后闻人生在宦途有蹉跌,不甚像意,年至五十,方得腰金而归。” |
腰金衣紫 | yāojīnyīzǐ | 腰中挂着金印,身上穿着紫袍。指做了大官。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卷二十二:“何不在此处用了些?博得个腰金衣紫,也是人生一世,草生一秋。”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2卷:“博得个腰金衣紫,也是人生一世,草生一秋。” |
腰膂 | yāolǚ | ①犹腰背。唐 韩愈《元和圣德诗》婉婉弱子,赤立伛偻,牵头曳足,先斩腰膂。《续资治通鉴 元纪三十五》元帅赵德胜力御之,暮,坐宫步门楼,指挥士卒,流矢中腰膂而死。《聊斋志异 江城》杖起,已中腰膂;三杖三蹶而不能起。②比喻要冲之地。《宋史·范育传》熙河以兰州为要塞……兰州危,则熙河有腰膂之忧矣。 |
腰襦 | yāorú | 齐腰的袄子。古诗《孔雀东南飞》:“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旧唐书·东夷传·倭国》:“妇人衣纯色裙,长腰襦,束髮於后。” |
腰舆 | yāoyú | 手挽的便舆。高仅及腰,故名。《南史·张宝积传》:“乘腰舆诣颖胄,举动自若。”《旧唐书·王方庆传》:“则天尝幸万安山玉泉寺,以山径危悬,欲御腰舆而上。”《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七》以(褚)无量羸老,特为之造腰舆,在内殿令内侍舁yú(抬)之。 |
腰斩 | yāozhǎn | ①古时酷刑,将犯人从腰部斩为两截。《史记·商君列传》:“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姦者腰斩。”《晋书·石季龙载记上》:“季龙志在穷兵,以其国内少马,乃禁蓄私马,匿者腰斩。”《秦併六国平话 卷下》:“李斯、李由虽无罪犯,枉受其罪,只得枉招……遂具五刑,论腰斩咸阳市。”《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李集)又被引入见,似有所谏,帝令将出腰斩。其或斩或赦,莫能测焉。吴晗《朱元璋传第七章三》:“元璋知道《上梁文》又是高启的手笔,旧恨新罪一并算,把高启腰斩。”②比喻把同一或相联的事物从中割断。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十三:“这种专制主义,在政治上,在文化上,腰斩了孙中山的三大政策,腰斩了他的新三民主义,造成了中华民族的深重的灾难。” 胡适《海外读书杂记 五》:“大诗人王维,字摩诘,虽然有腰斩维摩诘的罪过,却也可见这部书(《维摩经》)的魔力。”许杰《死了却还活着》:“曾经有一个报纸,登载过一篇关于鲁迅的作品研究的文章,但只登了一天,下半段便被腰斩了。” |
腰肢 | yāozhī | 腰身;身段。《水浒传第一○四回》眼大露凶光,眉粗横杀气。腰肢坌蠢,全无袅娜风情。 |
㙘 | yāo | 用于地名,如寨子㙘,在山西。 |
喓 | yāo | 喓喓:草虫鸣叫声。《诗·召南》喓喓草虫。《传》喓喓,声也。 |